-
1 # 文心雕龍780
-
2 # 一二八878
大英帝國早已是歷史,今天的英國只能跟著美國才能刷刷存在感,僅此而已。它骨子裡總是幻想著以往的輝煌,然落日已經下山,無可奈何
-
3 # 何義575
沒有大英帝國了,現在的英國只能算是美國的小跟班,美國還愛理不理的,不是嗎?自特朗普上任有過好臉色給英國嗎?但伊朗在特朗普眼裡可重要得多了,雖然不斷打壓,伊朗仍然堅強地抵抗著,比起英國來說名氣大著呢,至於打不打臉,得由英華人自己說。但有一點自特朗普上臺以來,我只知道有伊朗,俄羅斯敘利亞,英國好象己經消失了。
-
4 # 古姿觀察
伊朗導彈艇全速衝向英國7350噸的45型飛龍號驅逐艦!伊朗確實硬氣,但是也是真的缺心眼,自己一個導彈艇跟英國軍艦玩碰瓷,沒有撞上還好說,要是真的撞上了無異於自尋死路。45型導彈驅逐艦有個外號叫“頂個球”,因為軍艦的艦島頂端安裝了球狀的Sampson 3D相控陣雷達,造型十分奇特。雖然名字不咋好聽,但是不可否認45型驅逐艦的作戰能力,絕對不是“頂球”用的。飛龍號估計早已經發現伊朗的巡邏艇,如果真是戰時估計早就全部擊沉了。
(頂個球)
雙方明顯就是相互留有底線,英國無害透過,伊朗來僅僅是近距離緊跟一下。不過這種動作明顯是危險的行為,可以說伊朗方面的快艇們十分不專業。伊朗與英國之間有過那麼一段不尋常的過去,為了對抗北方的俄國,伊朗曾經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英國與伊斯蘭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十分融洽,1979年英國就關閉了駐伊朗使館,1988年才重新開設使館,在2011英國駐伊朗使館再次被襲擊,在2013年溫和派魯哈尼上臺之後,兩國關係才恢復正常化。英國軍艦在兩國關係緊張的時候曾經多次到波斯灣地區尋釁,已經成為常態,伊朗方面也經常派出巡邏艇監視英國軍艦。所以發生這種事情並不是什麼新聞。
(伊朗民眾抗議英國)
當前正值美國第二輪對伊制裁全面啟動的前夕,英國在伊核問題上與特朗普政府之間存在著分歧,對於美國所提出的伊核協議並不健全,不能完全讓伊朗棄核、還有伊朗應該同時停止彈道導彈研發,停止對外進行影響力輸出支援中東什葉派武裝團體等方面表示贊同。但是英國並不主張美國退出這一協定,而是跟法德的態度一致,建議在伊核協議框架內與伊朗展開談判。總體而言還是反對美國單獨退出伊核協議,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也是跟商業利益有關,英國在伊朗存在相關的投資和業務往來,雙方之間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美國退出伊核並且重啟制裁,毫無疑問打亂了英國進軍伊朗市場的節奏。
(特蕾莎梅與魯哈尼)
以當前的情況下,伊朗應該儘可能維護好與英國等五方之間的關係,不能意氣用事,按照自己一貫激進的態度來主導外交政策,製造摩擦。所以在波斯灣向英國軍艦進行挑釁這種事情,實在是有點不太理智。這也難怪,伊朗革命衛隊和軍方一直都是伊朗保守激進勢力的代表,而伊朗的激進勢力英國大使館都敢燒,更不用說去挑釁英國的軍艦了!英國雖然已經是帝國斜陽,但是還算是世界性大國,面對伊朗的挑釁,也曾經放出話來,稱“英國的45型驅逐艦能夠擊毀伊朗武器庫中的任何一件武器(45型主要是防空效能比較先進)!”然而這話伊朗一直記著,但凡英國45型軍艦到波斯灣,伊朗的巡邏艇就來碰瓷!
(當時情景)
-
5 # 怡人之人148633009
曾經是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主宰,也曾經北美大陸的主人。雖然至今仍有53個國家和地區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它們的“主子”,但大英帝國的光環早已慘淡無彩,竟然變成了美國的跟班。
雖然大英帝國不甘寂寞,即便大英帝國不肯走下世界舞臺,哪怕是大英帝國的經濟總量依然排名世界第五,但區區3.2萬億美元也只是我們的零頭而已。
也許是英華人放不下他們所謂的紳士風度,他們總想特立獨行,不想與歐盟“同流合汙”,哪怕身在歐盟也不將英鎊換成歐元。而今,卻在為擺脫歐盟的束縛——“淨身出戶”,恢復自己的自由身。
正是基於自己的孤芳自賞與桀驁不馴,總是追隨美國不停地在世界各地挑事兒。從前種種的醜陋惡劣無需再提,單說跨入21世紀以來,不是配合美國入侵阿富汗,就是與美國狼狽為奸侵略伊拉克,再就是勾結美法空襲利比亞,最近幾年則一直糾合西方諸國在敘利亞製造各種動亂。如今,英國不僅在南海滋事,居然派驅逐艦跑到霍爾木茲海峽挑釁伊朗的意志,結果卻遭到伊朗數艘導彈艇的戲耍。英艦這種舉動,無疑是自取其辱或自尋死路。
雖然這些導彈艇不是45型“飛龍”驅逐艦的真正對手,幾十公里外就可被英艦的導彈擊沉。但畢竟好虎架不住群狼,倘若這些導彈艇同時攻擊“飛龍”的話,“飛龍”當然飛不上天,結果只會沉入大海。屆時,英國女王的桂冠豈不被血液玷汙。
不要忘了,1982年的“馬島”之戰,強大的大英帝國即便最終取勝,但42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羸弱的阿根廷海軍擊沉的畫面,依然清晰可見。
大英帝國昨天被阿根廷打臉的記憶興許被淡忘,但今天再被伊朗戲謔的鏡頭卻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
6 # 使用者吉祥如意ABC
硬氣也有雙重性,一種硬氣是自身不硬氣但膽子壯被讚揚為"硬氣",它們經常會用在俄羅斯與伊朗身上。一種硬氣是真正的硬氣被貶斥為"霸氣",往往用在美國身上。喜歡俄羅斯和伊朗的人,欽佩其強硬作風,把
他們反對美國和西方的行為言論視為硬氣,以印證美國"慫了"或"輸了"。可是往往有時過分誇張弄巧成拙,給人的感覺就是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有硬氣也要有正氣,實力不濟不甘受氣受制,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這很正常。即使輸也輸個堂堂正正,更何況也不一定輸,以少勝多及以弱勝強並不鮮見。但伊朗這種所謂的"硬氣"實在看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一艘英國驅逐艦正常行駛在霍爾木茲海峽,被伊朗多艘導彈艇圍追堵截,甚至在嗚槍的情況下,才在近10米的距離內停下來。不知英國士兵是否嚇的尿了褲子,但導彈艇撞在軍艦上粉身碎骨基本毫無疑問。這樣的膽氣不硬也不行,不過離響噹噹的"硬氣"還差一步,有種撞上去。
要是英國心懷叵測,以懷疑伊朗是自殺性襲擊進行還擊,那還不打起來?先不說伊朗有沒有勝算把握,但這事件本身完全可能引發不可遇測的嚴重後果。大英帝國雖然比強盛時衰弱了不少,也不致於連伊朗也敵不過。再說了,北約的盟約明擺在那裡:當一國受到軍事攻擊,視為全體盟員受到攻擊,所有成員國都有義務加入反擊。正如英國軍方指出的那樣,伊朗的舉動容易引起誤判,非常危險。
伊朗好似已經困獸猶鬥不計後果,按道理說,英國在伊核協議問題上是站在伊朗一邊的,伊朗應該抓住這一有利因素,拉籠英國孤立美國。真不知道為什麼反而對英國如此挑釁,難不是在美國方面受了氣拿英國出氣?這哪裡是什麼硬氣,是專檢軟柿子挑吧?伊朗強勢推行伊斯蘭革命,試圖征服遜尼派國家成為中東霸主,但是實力遠遠不夠,只能來橫的狠的。狠慣了,也就對誰也想狠,對英國即是如此。就是對俄羅斯也是報團取暖,表現的若即若離,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也不得不防伊朗企圖撐控巴沙爾。
伊朗國內的強硬派以及革命衛隊等即得利益團體,一味地主張對外強硬,不惜採取戰爭手段,這對中東並非好事。而支援真主黨,哈馬斯,胡塞武裝,巴沙爾政府更使國內經濟頻臨崩潰,民眾生活雪上加霜。國內矛盾加深,也只有用對外"強硬"凝聚民族精神轉移注意力,這也不難理解。但是,那也得分物件掌握分寸吧,和英國鬧起來,特朗普不得樂壞?
-
7 # 地圖帝
美國與伊朗在波斯灣針尖對麥芒,但都儘可能地保持著所謂的剋制。沒想到美國的“小跟班”英國不甘寂寞,強勢插上一腳,扣押了伊朗的油輪,把本來就劍拔弩張的波斯灣形勢弄得更加錯綜複雜。
在人們的印象中,伊朗與英國似乎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實際上,伊朗對英國向來也沒什麼好感。早在二百年前,“日不落帝國”英國就開始欺負伊朗。
那是整整二百年前的1819年,伊朗(1935年之前稱波斯,下皆稱伊朗),英國就盯上了波斯灣。當時石油還沒有開採,英國看中波斯灣,是因為波斯灣的地緣價值。波斯灣位於阿拉伯半島與伊朗高原之間,出了霍爾木茲海峽不遠,就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而且,波斯灣還是土耳其、俄羅斯進入印度洋最近的海上通道。英國控制波斯灣,就能在東南歐、土耳其、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南亞次大陸之間砸進一顆釘子,對英國非常有利。
英國以什麼理由插足波斯灣呢?理由很簡單,英國告訴伊朗人:波斯灣海盜太多了,當今世界唯一有實力剿滅海盜的,只有大英海軍。不管伊朗同不同意,英國的軍艦就殺進波斯灣。伊朗的實力不是英國對手,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英國“剿匪”。英國哪是來“剿匪”的?英國得寸進尺,要求伊朗同意英國有權力檢查波斯灣內所有船隻。美國的蠻橫霸道,其實都是跟英國學的。
英國實際控制了波斯灣,英國的航運公司也基本壟斷了波斯灣的航運。伊朗在波斯灣有海岸線,但名存實亡。同時,沙俄又對伊朗北部實加影響,伊朗實際上淪為英國與俄羅斯的附庸國。
伊朗想把英國踢出波斯灣,可他們並沒有這個實力。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英國已在伊朗開採石油,尤其是英國在波斯灣發現了鉅額石油儲量,更不可能離開。只不過,伊朗有一個優勢,因為他們並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英國不能霸王硬上弓,只能繼續坑蒙拐騙耍大刀。英國雖然開採伊朗的石油,但在表面上,還會讓伊朗人認為自己得到了尊重,比如在董事會上增加伊朗代表,其實也沒什麼實際作用,花瓶而已。
伊朗擠不走英國,就決定提高英國的石油產品的稅收,英國說其他稅收問題都可以,唯獨公路稅收,我們不同意。為何不同意?英國當時正準備在伊朗修建石油運輸管道通向地中海,這也在公路稅收之列,英國當然不幹了。
英國的外交大臣張伯倫認為英國還必須絕對控制波斯灣水域,確保波斯灣所有的石油外運,都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在英國的威逼利誘之下,伊朗步步退讓,英國的軍艦或商船可以在波斯灣的洋海域隨意航行。伊朗不同意?英國有的是辦法!英國手上有一張伊朗非常頭疼的牌——庫爾德問題。英國威脅伊朗說:你們只要敢損害英國的利益,英國就武裝庫爾德人,讓庫爾德人割走伊朗北部的大片地盤。當時的伊朗對庫爾德地區的控制力並不強,庫爾德經濟比較落後,所以庫爾德人並不想留在伊朗。英國真要這麼做,伊朗是很難阻止庫爾德人離開伊朗的。
面對英國的威脅,實力不濟的伊朗只好就範,只求英國不要把庫爾德從伊朗弄出去。張伯倫假惺惺地告訴伊朗國王說:“英國和伊朗是一家人,請國王不要懷疑英國對伊朗的誠意。”謊話連篇,沒人相信。不過呢,英國也確實給伊朗做了件“好事”。控制伊朗石油的英伊石油公司僱傭了很多庫爾德人打工,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庫爾德人有錢賺了,自然就不想再脫離伊朗了。
圖-伊朗女孩
英國對伊朗的控制是“軟式”的,不像蘇聯那樣五大三粗來硬的。對於伊朗的利益,只要不損害英國的利益,英國都會給予最大的“尊重”。比如伊拉克與伊朗是死敵,雙方為了阿拉伯河的出海口吵到臉紅脖子粗,幾乎就要拎著菜刀打架。另外,雙方在信仰上也是矛盾重重,隔閡甚深。英國在伊拉克有很大的話語權,伊朗就擔心英國會利用伊拉克來制約伊朗。英國認為英國在伊朗的利益,略大於英國在伊拉克的利益,所以相對來說還要照顧伊朗的情緒。英國告訴伊朗:“有些伊拉克官員對伊朗的挑釁,和英國沒有一便士的關係。”英國從中搭橋,讓伊朗和伊拉克在有些事情上坐下來談,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伊的緊張關係。
圖-伊朗女孩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被德國打得元氣大傷,而蘇、美對峙格局已經形成。國力不濟的英國無法再對伊朗實行控制,但又不可能坐視蘇聯控制伊朗。最好的辦法,就是英國把自己在伊朗的“股份”轉讓給同陣營的美國。英國和美國有不同的利益,但從“根子”說,他們又是一家人。英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美國進入伊朗,頂住蘇聯在伊朗的戰略攻勢。有美華人在伊朗高原替自己頂雷,英國就可以控制蘇聯勢力還沒有控制的波斯灣(海灣阿拉伯國家),以便撈取更多的石油利益。
回覆列表
大英帝國早已不存在,英國也早已經放棄殖民侵略,順應潮流,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而伊朗歷史上沒有殖民擴張,沒有剝奪世界其他國家生命和財產,可以說,伊朗的歷史比英國正義。
然而,如今的伊朗已經完全落後於世界,無論文化還是政治制度,還有經濟等等,已經自絕於人類了。到今天依然奉行政教合一,神權政治,對外進行宗教擴張政策,為此不惜血本,民生艱難,而統治者依舊我行我素。
英國曆史上比較黑暗,不過人家現在已經改過自新,依舊屹立不倒。而伊朗歷史比較清白,而現在非常野蠻和不識時務。說伊朗打英華人的臉,無論如何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