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學蔣一刻
-
2 # 晚秋6280960
錫金被印度吞併並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干預和強烈譴責,有其特殊的原因,但不外乎印度巧妙的利用了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面與中國西藏接壤,東面與不丹為鄰,西面是尼泊爾,南面則與西孟加拉邦相連。整個區域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土地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其人口約60萬。原來是由世襲的卻嘉(國王)統治的、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自1861年成為殖民者英國的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剛剛脫離殖民統治的印度的保護國。直至1975年被印度不失時機地吞併,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任何一片土地都有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所以,世界上各個國家形成之初以致後來漫長曆史中連綿不斷的戰爭,無不與土地之爭相關。即便是現代社會也常常如此。為達到自己開疆擴土的目的,大國吞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的事例並不鮮見。但在“二戰”結束以後,這種情況已很少見,尤其是像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既沒有引起世界輿論強烈反對和干預,也沒有引起錫金民眾的強烈反抗,正是巧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天時”方面。印度秉承其宗主國英國的侵略、擴張領土的本性,自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以後,沿襲了英殖民者的野蠻政策,逐漸北侵,把其勢力控制範圍,逐漸的擴充套件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使在這裡的幾個小國成為了野心勃勃的印度的獵物。自從1950年印度成為錫金的保護國以後,一直覬覦這些小國領土的印度,利用溫水煮青蛙的模式,開始了對這個在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全面滲透和把控。歷經二十餘年的經營,印度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在1974年至1975年軟禁了當時的錫金國王,重新組建了由印度控制的議會,並操縱議會通過了錫金加入印度的宣告。由此,印度兵不血刃的將錫金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儘管在此期間,錫金國內也出現過多次反抗行動,但在印度的鎮壓和打擊下,很快就偃旗息鼓。在這個時間段,可以說世界到處一片亂象,正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熱火朝天的冷戰發展階段,各自在全球不遺餘力的爭奪勢力範圍,印度這個大國自然成了美蘇都想努力爭取的物件。印度也藉此機會左右逢源,輾轉騰挪於美蘇之間。兩個超級大國為得到印度的支援,自然對印度吞併錫金的區域霸權行為都採取了漠視的態度。作為印度的原宗主國西方勢力代表之一的英國當然不會反對印度的侵略行徑。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時的東方大國剛剛經歷了“國內十年”的磨鍊,也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個發生在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事件。這一特殊時間段,也就成就了印度的這一霸權侵略的行徑,基本使錫金失去了復國的可能性。
二是“地利”方面。錫金這個地處高原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確實是被印度緊緊扼住咽喉要道的彈丸之地,面臨來自於印度相同威脅的兩個鄰國,尼泊爾、不丹根本無力影響印度吞併錫金的侵略行徑,能夠自保就不錯了,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錫金王國的消亡,祈禱這樣的命運別降臨到自己頭上。而在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大國,也因當時的特殊情況,加之高山阻隔,可以說是鞭長莫及。這為印度吞併錫金的的侵略行徑提供了極大便利。
三是“人和”方面。喪權辱國的情況是每個國家和人民的恥辱,相信這一點在當時的錫金王國也不會例外。所以,當時的錫金人民對印度的侵略行徑也曾進行過激烈的反抗,但這種反抗在龐大的印度勢力面前不堪一擊。最為可怕的是,在印度二十多年對錫金的攻心政策的影響下,“喪權辱國”的國恨也漸漸的泯滅,印度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已經對錫金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錫金也對印度形成了非常強的依賴性,加之對錫金適時的經濟援助,錫金原住民從心理上對印度也有了更多的認同感。這也就為印度的吞併行徑奠定了社會基礎。
綜上,印度吞併錫金已經過去了四十餘年,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能改變的歷史。但作為地區大國的印度,其擴張勢力的野心仍很強烈,其鄰國不丹也似乎也正在面臨著錫金同樣的境遇,在印度的把控下,這是一個與聯合國五常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其國內的方方面面印度因素非常濃重。印度膨脹的野心,也不再僅僅囿於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這需要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圖自網路)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印度與中國同處於亞洲大陸,這兩個國家無論從國土、人口、經濟體量、思想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都有領導亞洲的潛質,只是中國先行了一步,印度在亦步亦趨的追趕。
如果我們把視線拉回到新中國建國初期,事情就不是這個樣子的。
(英屬印度大得多)
印度繼承自大英帝國殖民300年留下來的遺產非常豐厚,在當時印度是無可爭議的亞洲大陸的領導者之一。印度分家時,畢竟沒有經歷過戰爭,那些盆盆罐罐沒有被打碎,相比於中國近代100多年的戰亂弄的一窮二白的國土,印度繼承的攤子實在是好的不得了。
印度自己也有這樣的一個認識,所以從印度建國開始,他們就自視甚高,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當時正值冷戰,美國和蘇聯都在東西方拉各自的盟友入夥。印度作為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對美國爭取全球勢力平衡的來說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的。可是印度的想法卻是美國不能夠理解的,它堅持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有脾氣的大國。
(尼赫魯據說暗戀蒙巴頓勳爵夫人)
其實,印度和美國的關係一開始還是比較不錯的。二戰結束稍後,美國一直在批評英國的殖民政策,這等於是對印度爭取獨立提供了很大的國際聲援。所以尼赫魯在印度獨立之後,還給美國總統專門發了感謝信。
尼赫魯認為印度天生具有大國使命,而那些小國家在未來的國際政治中是不具備存在的基礎。所以印度天生就要領導南亞大陸,甚至於亞洲大陸。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印度又怎麼會加入到一個不受自己掌握和控制的國際組織,去唯美國馬首是瞻呢?
埃及的納賽爾,南斯拉夫的鐵托,印度的尼赫魯,這三個超級有自信的人,成為當時亞非拉地區最有國際聲望的國家領袖。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和倡導人,一時間在國際社會上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印度也開始以第三勢力的代表自居,這也是1962年以來印度“世界第三”的說法的由來。
可是美國不能同意呀。蘇聯野心勃勃,與美國在全球展開競爭,美國必須要在南亞尋找一個對抗蘇聯的橋頭堡。印度既然不願意接受美國的橄欖枝,作為南亞第二號強國,巴基斯坦就進入了美國的選擇範圍。
(印度現在的國土)
恰好巴基斯坦自身的問題實在太多,他必須要依靠外界大國的援助,才能與印度去對抗。
所以,在冷戰期間,美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非常要好。哪怕巴基斯坦國內政治變動頻繁,軍人政府持續專政,這不符合美華人所倡導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但是出於戰略利益的考量,巴基斯坦依然成為美國在南亞的戰略盟友。
美國為拉巴基斯坦入夥,在很多印巴衝突的議題上,美國都偏袒巴基斯坦,這讓印度很受傷,這讓蘇聯找到了機會。其實,印度作為一個有脾氣的大國,從一開始就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件事情情有獨鍾。來自美國的援助並沒有換來印度的友誼,印度甚至在1978年還將美國的IBM和可口可樂公司趕出了印度,直到1988年,這兩個公司才重新回到印度開展業務。
蘇聯與印度的關係從一開始印度希望走蘇聯的模式發展經濟就奠定了基礎,畢竟有相似的意識形態要容易溝通。不過,印度以第三世界領袖自居,一直比較傲嬌。真正打破印度不結盟運動的節點,是1962年那場邊境戰爭。
印度被那場戰爭打敗了。不光是軍事上、政治上還有民族心理上。
在此之前,印度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第三,想在世界冒頭,卻被中國無情地直接摁下去了。不僅如此,中國還選擇了支援巴基斯坦。印度後來甚至幻想出了一條珍珠鏈一樣的被圍堵戰略。對印度來說,他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又何嘗不是韜光養晦,臥薪嚐膽呢?
(東亞、南亞)
恰好那些年,蘇聯與中國進行著長期的論戰,意識形態開始發生破裂。蘇聯急於在南亞和東南亞尋找戰略盟友,來修補東亞產生的戰略空檔。
雖然美國也在1962年給印度送來了大量的援助武器,但是考慮到巴基斯坦盟友的立場,美國並不希望破壞南亞的軍力平衡,所以對印度的資源總是有所保留,這讓印度感到大為光火。相比之下,蘇聯的援助就顯得很大方了,他們甚至連最新研發的米格21戰鬥機都送給了印度,這讓印度感到很受用。於是很快,蘇聯與印度就友好地正式結盟了。
儘管印度這麼不近人情,美國也不希望徹底的得罪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因為當時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國家聯盟中,儘管內部有不和諧的因素,但是直到《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之前,在戰略上美國並不能把中國與盟友等同而論。
蘇聯和美國在全球爭霸打的是如火如荼,在整個70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的影響,蘇聯獲得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其軍事力量得到得到了大量的增長。蘇聯得以一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恥辱,在1975年進行了全球海軍大演習。當時的蘇聯空前自信,當時的美國空前自卑。美國的一位海軍將領甚至說:“如果蘇聯發起飽和攻擊的話,美國只能夠抵禦來自蘇聯1/3的導彈攻擊。美國將會毀滅。”
(古巴:差點毀滅世界的十三天)
美國作為西方盟國的領袖,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習慣於從全球戰略的角度來衡量問題。印度作為美國的潛在盟友,是美國戰略佈局當中的其中一枚重要棋子。只要印度的霸權主義不超過南亞的範圍,對於美國全球海軍戰略佈局不造成影響,美國都能夠印度的存在。
蘇聯就更是簡單了,他們早在在1971年就和簽訂了《蘇印友好互助條約》,這等於印度徹底放棄了不結盟運動,選擇了與蘇聯結盟。那麼對於印度在南亞地區執行的大國霸權主義,蘇聯更是樂見其成。這在一方面能夠增強蘇聯在印度洋地區投放影響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在西南後方撫中國後背,對中國造成威脅。
(錫金:求人不如求己吧)
所以,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印度吞併錫金的過程當中都保持了置身事外的靜默態度。對於美國的全球戰略而言而言,錫金確實是一個毫無價值存在感的地方,不值得美國花費太大的國家利益去爭取他的獨立地位。對於蘇聯而言,印度是蘇聯的盟友,他希望印度能夠獲得更多的能量來支撐蘇聯在印度洋的戰略。
所以,印度領導人尼赫魯有一句話是對的,在未來的世界,小國是沒有必要去存在的。因為它的生存都寄託在大國的一句話或者利益考量上,他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錫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錫金這個地方。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現為印度的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0.77萬人,居民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錫金與中國西藏、不丹和尼泊爾接壤。南部為肥沃的谷地,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錫金75%為尼泊爾族,其餘為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等,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1973年4月,印度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翌年7月又使錫金議會透過《政府法》,規定錫金政府可參加印度的政治機構。9月印度議會又透過憲法,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絡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隊,軟禁國王並使錫金議會透過決議,廢黜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透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
而為何各大國都對印度吞併錫金視而不見呢?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在清末英國以武力搶佔錫金後,英國便將錫金歸於英國駐印度總督的管理之下。1950年,在英華人放棄對錫金的殖民控制之後,考慮到錫金位於印度本土與東北邦的戰略地峽地帶,印度人立刻填補了英國的權利真空,完成了對錫金的掌控,因此,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印度一直掌握著對錫金的實際控制權,錫金基本沒有參與國際事務能力,因此印度完成最後的吞併,並未在國際社會激起太大的波瀾;
2.當時世界處於冷戰時期,而美國又剛剛結束長達二十年的越南戰爭,處於休養生息階段,而蘇聯則在準備入侵阿富汗,美蘇兩國為了爭奪全球霸權的需要,很想借助印度在南亞的大國影響,因此都比較注重和印度的關係。因此,印度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此外,由於錫金在國際上基本沒有任何影響力,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也無任何戰略意義,因此為了一個彈丸小國得罪印度,顯然是不合算的。而中國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