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崔65347117
-
2 # 高樓避愁
例如,在古代就有《庖丁解牛》這篇文章,並且選入了中學課本,描寫了解牛技術之純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水滸傳》中各路英雄,一旦到了客棧,就會招呼店主:“切三斤熟牛肉,來兩斤好酒”。
過去很多朝代,農民自養的牛,能夠農耕的牛農民是捨不得殺來當肉吃的,那些缺腳斷腿、或是老弱病殘的牛,何嘗不拿來當肉吃呢。象這樣的例子從古文古詩中是不難看到的。況且那時宰牛殺豬大都不需要什麼審批,由戶主自行掌握。
古書中反倒是提到吃牛肉的多,而不象現代人主要是頓頓豬肉不離口,很少描寫吃豬肉下酒的詩詞古文。
只是到了解放後,由於經濟十分落後,糧食十分緊張,把耕牛看得十分重要,宰殺的牛必須是不能耕田犁地的牛,這類牛還必須經政府批准才能宰殺。
李白生活在唐代,又是一位嗜酒如命的大詩人。然而牛肉又是上等的下酒菜。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出自李白巜將進酒》這首詩。
從這首詩的題目來賞析,我們就能理解作者寫這著詩的用意。
巜將進酒》屬於漢樂府巜鼓吹曲•鐃歌》舊題,題的意思是“勸酒歌”,描寫的是飲酒放歌。“將”音qiang,是請的意思。這首詩大約寫於李白出京“賜金放還”後,心中十分苦悶,藉此抒發心中的積鬱與憤懣。
飲酒會友乃人生一大快事,作者此時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於是借酒興詩情,將胸中之鬱積傾發而出。
於是詩人“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顧三百杯。”,並且勸“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此時的詩人,正如曹孟德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之狀。但是作者並不因“賜舍放還”而意志消沉,而是懷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強烈自信。
自古以來,美酒配美味,而“烹羊宰牛”正是美酒配美味。
來吧!岑夫子,丹丘生,我的好朋友,快快痛飲吧,我們來個一醉方休。
由於上述原因,所以詩人在詩中寫出了“烹羊宰牛且為樂”的詩句,也就說明了牛羊是李白飲酒的最佳助酒之選。同時,也說明了唐朝並沒有禁止吃牛肉這一說法。
如有不同理解的朋友,不妨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
3 # 春風渡雨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唐朝可以隨便吃牛肉嗎?答案是否定的,不能!
從李淵到李隆基,李白麵對的是政策的連貫性:屠殺耕牛吃肉,違法!
一、唐高祖李淵的政策:
唐高祖李淵曾下過一道詔書:“……其關內諸州,宜斷屠殺,庶六畜滋多,而兆民殷贍。”
為了農業發展,初建立的唐王朝將所有六畜都明令為禁止隨意屠殺的物件。在古代,六畜分為上三畜和下三畜,馬、牛、羊為上三畜,這些是皇室貴族才得以享用的肉食,而豕、犬、雞位列下三畜,是民間老百姓通常享用的肉食。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政策:
公元643年,李世民下詔:“漢魏已來,或賜牛、酒,牛之為用,耕稼所資,多有宰殺,深乖惻隱,其男子年七十已上量給酒、米、面……”
在李淵的基礎上,李世民明確了保護耕牛的重要性,廢除漢魏以來賞賜臣民牛肉、酒的習俗,改為國家慶典之日,賞賜七十歲以上男子若干酒、米、面。
同時,李世民從國策上進行立法,以此來嚴懲那些濫殺耕牛的人。
《唐律疏儀》規定:“諸盜官私馬牛而殺者,徒三年……主自殺馬牛者徒二年。”
偷牛而殺者判刑三年,自己殺自家牛者判刑二年。管不住自己的口欲,面對的就是牢獄之災,這個懲罰應該是很重了。
三、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政策:
武則天在位時期,基本上是延續了李世民的農業政策。而且由於她本人信仰佛教,在禁止屠殺牲畜的基礎上,連下河捕撈魚蝦都是禁止的。
四、開元盛世,李白時期,李隆基的政策:
李隆基即位時,唐朝的生產力發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大唐也一躍成為了當時領先世界的第一強國,開元盛世由此誕生。可即使如此,李隆基依舊不忘保護耕牛,發展農業。
714年,唐玄宗下詔:“殺牛、馬、騾等犯者科罪,不得官當,蔭贖。公私賤隸犯者,先決杖六十,然後科罪。”
所以,就以李白所處的時期來說,屠殺耕牛吃牛肉是非常嚴重的違法行為。不過,就算朝廷嚴禁屠宰耕牛,但也擋不住一些吃貨的饕餮大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法律規定不能屠殺耕牛,但是自然死亡的牛,或者因為傷病或者意外而死的牛,經官府確認後,也是允許開剝或賣或自食的,這無疑就給一些豪貴之家留了一個口子。
記得在孑與2的小說《唐磚》中,貴為侯爺的雲燁想吃牛肉了,就打發自家管家去官府報備,自家耕牛不小心摔死了。雖然這是一本穿越網文,但在這個細節的描述上,與當時的情況確也極度契合。
而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好漢們隨便進個館子,動不動就點幾斤牛肉來吃,這些只能說是文學作品上的藝術加工了。豪強顯貴想吃牛肉,總是有辦法,有路子去找。但普通百姓想吃,就並不容易了。《水滸傳》這本書雖然是明朝人寫的宋朝的事,但不管是明朝還是宋朝,在法律上對耕牛的保護,比唐朝猶有勝之。
當然,對於一些偏遠地區,朝廷律法無法顧及的地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比如李白的故鄉,這個我們在後面詳述。
那麼,李白的這句“烹牛宰羊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因為李白是詩仙,就可以把李隆基的話當耳旁風?這個顯然是不可能的,單以文學作品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一、回憶,故鄉風情的親身經歷。
中國的牛,根據地域及氣候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這就是南方的水牛,北方的黃牛,以及高原地區的犛牛。而四川盆地恰巧處於三種牛生活的交叉點,也就是說,在四川,這三種牛你都可以見到。而李白,在什麼地方出生的我們不必討論,但他是在四川長大的這個毋庸置疑。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為地理上的原因,歷朝歷代,四川都是處於一個比較封閉的區域。這造成了它長期遠離中原文化、獨立發展的獨特形式。而且四川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區,耕地也不像中原地區那麼集中,靠近高原地方也大多是牧農經濟。所以對於朝廷禁殺耕牛的法令,執行起來也並不是那麼得力。對於李白來說,良好的家庭條件,在故鄉吃吃牛肉也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不過,當李白走出四川,走進中原,走進長安城,在想像故鄉那般暢快的吃牛肉,那就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回憶了。李白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在唐朝,堂而皇之地把宰牛吃肉寫進詩裡,無異於是和李隆基唱反調。不過,如果只是寫寫回憶文,發發小感慨,大家考慮到他的故鄉實情,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借用,李白對曹子建的偏愛。
李白對曹植推崇備至,這是有根據的。有人統計過,他有一百一十三首詩化用或直接套用了曹植的詩句,可見他對曹植的仰慕與欣賞。“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曹子建所代表的建安風骨,對於李白的詩歌影響,絕對是相當深刻的。
而李白《將進酒》裡“烹羊宰牛且為樂”這詩中的“烹羊宰牛”,其實是借用了曹植的《箜篌引》裡的文字。曹子建的原文是“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遊。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這就是明顯的借用了。
李白的這首《將進酒》,不光是“烹羊宰牛且為樂”這一句與曹子建扯上關係,後面的“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這一句,直接就將陳思王曹植當成了自己的前世知己。所以,這首詩裡的吃牛肉,與其說是李白頂風作案,不如說是李白在幻境中,與曹子建“會須一飲三百杯”。當然,這牛肉應該是曹子建準備好了的。
綜上所述,就我認為,李白的這句“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所表訴的根本意思並不是在於吃,而是李白對曹子建所代表的貴族生活方式的一種嚮往,或者是對自己在故鄉生活的某種回憶。
-
4 # 講點歷史小八卦
題主的說法不準確,古代各朝都禁止私宰耕牛,而不是禁止吃牛肉。在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上,經常出現牛頭、馬頭和羊頭。中國的農耕文明非常發達,但耕種離不開耕牛。因此從秦漢到明清,歷朝歷代都嚴禁宰殺耕牛。如果必須宰殺,需要首先向衙門備案。另外,還有一些是專門養來食用的牛,遊牧民族也會食用牛羊肉。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宋代禁食牛肉,處罰最嚴,買賣牛肉同罪:“知情買肉人並徒二年,配千里”,但是在民間:店肆之間,公然鬻賣……而城市之中亦復滔滔皆是。小人之無忌憚,一至於此。老百姓根本就不害怕那些禁令,該怎麼宰牛就怎麼宰牛,該怎麼買牛肉就怎麼買牛肉。
所以在史書和小說裡,吃牛肉也是比較常見的,水滸傳裡的英雄都是切幾斤牛肉,南宋詞人辛棄疾作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裡有詞,八百里分麾下炙,麾下炙就是烤牛肉。也就是部隊裡都使用過牛肉作軍糧。杜甫甚至是死於牛肉吃得太多,消化不良而死:《新唐書》說他:“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中原地帶以農耕為主,所以禁殺耕牛,不是平原地區,或者不以耕種為主的邊遠地區,大多會以用牛肉入饌。無論是東北的燉牛肉、甘肅的牛肉麵、安徽的牛肉湯、江蘇的牛肉鍋貼、貴州的牛肉粉、廣東的牛肉丸,它們都是中下層平民賴以果腹的小吃、李逵魯智深們遊走在王法邊緣,更是沒有多少顧忌。而李白們吃的都是合法宰殺的牛肉,自然沒有問題。
李白寫牛肉還有一個特殊原因:李白出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還是如郭沫若考證的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雖然還有爭論,但是長期生活在四川是肯定的,四川人吃牛肉,是非常出名的:牛油火鍋、水煮牛肉、火邊子牛肉、燈影牛肉、冷吃牛肉、紅湯牛肉、滷牛蹄筋、涼拌牛肉、夫妻肺片…… 川菜複雜的牛肉做法,和多元的牛肉體系,足以讓其他菜系歎為觀止。
從地理上來看,四川封閉的區位,還造就了它長期遠離中原文化、獨立發展的獨特形式。兩漢之前的古籍中,對於巴蜀的記載大多語焉不詳。四川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區,耕地也不像中原地區那麼集中,靠近高原地方也大多是牧農經濟。所以四川的飲食習慣比較接近遊牧民族,嗜食牛肉。
天寶十一年,李白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飲。當時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裡則在感嘆懷才不遇。人生境遇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洩不滿,排遣憂愁。
從李白的人生經歷來看,有可能有烹牛宰羊的生活,而“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是詩人的浪漫情懷,更重要的是表達的是一種揮灑自如的生活,盡顯豁達豪氣。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要對維新派下手。梁啟超勸譚嗣同與自己一起前往日本避難,被譚嗣同拒絕,“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有人活下去,才可以繼續推動變法,但也必須有人要掉腦袋,才能回報光緒的知遇之恩。譚嗣同一介書生,刀都沒有拿過,卻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盡顯詩人的風骨節操情懷,慷慨激揚和狂傲,但是要與史實一一對應起來,就是一種非常狹隘的理解方式了。
-
5 # 星輝650
漢族吃豬肉,不殺耕牛,很多漢族政權王朝都不主張吃牛肉,
因為漢地牛是耕地的主力,是耕牛,奶牛,濫殺耕牛沒人種地鬧饑荒,但並不是絕對禁吃牛肉,
回覆列表
好像古代不是所有朝代都禁止吃牛肉的,漢族是傳統的農耕民族,牛是“生產力”統制者自然要保護。而唐朝是不是純粹的漢民族統治是存疑的,李白更是出生在遙遠的俄羅斯,儘管那時候是在唐的統治下,卻不是靠種地生活的地方。牛羊遍地的土地上不可能有禁食牛肉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