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智慧社會
-
2 # LaoHuang188
無人作業已是大趨勢。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建設“無人車間”、“無人工廠”。著名管理學教授華倫·貝尼斯講過一個笑話:“未來的工廠裡只有一個人、一條狗,人是要餵養狗,狗是要看住人,不讓他碰機器。“
未來的工廠,還有沒有工人的“立足之地”?當工廠不再需要工人,工人又何去何從?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的未來充滿著機遇和挑戰。
“無人化”,就是近年來高頻度出現的一個名詞,不斷衝擊我們的眼球,挑戰我們的神經。“無人超市”、“無人駕駛”、“無人酒店”、“無人餐廳”……
有人預言,“無人化”就像一場蝴蝶風暴,將引發從生活方式到工作就業再到經濟轉型的巨大變化。
“無人化”是大勢所趨
無人工廠”實質上是工業製造智慧化、高階化的一個縮影。當前,以機器人、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促進了智慧製造發展。對於傳統制造業而言,“無人化”將大大降低成本,效率也大幅提高。
無人化工廠即自動化工廠,是指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生產第一線配備機器人而無需工人的工廠。1952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產發動機的全自動工廠。但真正的無人化工廠,還是在機器人、計算機、電子技術等得到極大發展之後才湧現出來的,譬如德國大眾汽車的“無人工廠”,一個生產車間只有幾個工人。
人口紅利消失、原材料等各種成本上漲,使得中國製造業必須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智慧製造。行業各領域開始提升自動化生產水平,大力推動智慧化升級,紛紛開展“機器換人”試點,建設示範生產線、示範車間、示範工廠。
富士康去年就宣佈,將以日產千臺機器人的速度,在未來3年投入100萬個智慧機器人。格力自主研發的數控全伺服機械手去年成功投用,總量已達1200餘臺。海爾互聯工廠全部採用機器人社群無人作業,不同於德國寶馬的智慧化生產車間,也不同於美國特斯拉的“無人工廠”,形成了獨特的智慧製造模式。
在東莞一家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打磨車間,60臺機器手正日夜無休地打磨一個個手機中框結構件。一臺機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原來需要650名工人的車間,現在只有60人負責看線和檢查,未來將減少到20人。
與熟練工人相比,剛上線的機器手雖是“新人”,但生產的產品數量和質量卻遠超熟工、能手。資料顯示,機器手上崗以來,產品不良率從超過25%降至不到5%,產能從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萬件。這只是該公司“機器換人”計劃的第一步,未來兩年上崗的機器手將增加到1000臺。“機器換人”計劃完成後,整個中後臺操作人員將不超過200人,80%的工序實現無人化。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工廠生產將是這樣的場景:所有的工序都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電腦加工裝置、無人運輸車和自動化倉庫裝置來操作,技術人員則自如地坐在計算機旁,透過中央控制系統實時監控著車間的生產資訊。毫無疑問,“無人化”的智慧工廠將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接近“無人”的目標。
未來的工廠需要怎樣的工人?
一個強壯的成年男子,大不了可以扛起100公斤的麻袋,而吊車則可以輕鬆抓起幾十噸的貨物。從發展規律來看,機器替代人力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是生產力進步的體現。“機器換人”針對的是人類的弱點和侷限,或者說是找到了傳統工業的某些痛點。比如,流水線上的工人,再敬業也不可能24小時工作不停歇,再優秀也無法做到工作狀態永不起伏,而機器人卻可以輕鬆實現。
從勞動密集型脫胎換骨,走向智慧製造,製造業的“無人化”是無法逆轉的趨勢。當前,“機器換人”加速,“無人工廠”在擴充套件,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工人的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由此也引發這樣一種擔憂:未來的工廠還需要工人嗎?會不會有很多工人失業?
從邏輯上看,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無人工廠”是全球製造業發展之必然。在中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製造業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對工人的素質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機器完成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把工人解放出來去更新知識、提升素質。產業在轉型升級,工人也要“轉型”,也要“升級”,如若不然,就真的可能面臨“無工可打”。也是說,之前是靠力氣,往後要靠腦子。
當然,目前全球製造業裡機器人與工人的比例還遠遠未能達到無人化工廠的標準。這也給我們留下了一段難得的緩衝期。
在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前,工廠的生產製造車間會有一個工人和機器人協作的階段,工人所做的工作不是單純的手工勞動,而是人機互動,通過後臺操控機器完成產品製作過程。這需要員工有更高的專業素養。
當製造流程不再需要工人參與,那也需要人工除錯安裝生產線,需要人工對機器人進行自動化程式設計,需要人工定期維護機器人裝置。整個生產運作流程,工人不出現在製造端,而是出現在監控端,在背後保證整個生產流程的運轉。
簡單地講,如果以前不用機器人需要50個人操作一條生產線,可能未來只需要5個人進行監控,更多的人則用於對機器人進行程式設計及維護保養,裝置部門的人可能要多於車間的人。現在,很多製造企業都喊缺人,最缺的其實是技術人員,機器人技師、機器人工程師等高階技術工人更是“一師難求”。
所以說,“機器換人”“無人化”過程中的“減人”“增人”現象,減的是可重複工種的普工,增的是適配專業的新技術工人。未來對於只進行重複勞動的普工的需求勢必下降,但專業的技術工人需求會大幅提高;此外,企業因為自動化水平提高帶來效益提高,需要擴大再生產,會新增崗位需求。
“無人化”的工廠仍會有人,但所需要的人可能只是現在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被裁掉的那些人又能去哪裡?同樣的道理,以後每個行業都會引入機器人,每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機器人應用相關從業者,這將是一部分人的歸宿。而隨著機器人的大量應用,機器人產業將會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從設計到生產再到銷售,也會需要相應的人工。
“無人工廠”並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把工人從體力勞動與簡單腦力勞動中完全解放,扮演更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角色。例如,技術創新、策略規劃、生產監督及協調維護智慧機器的正常運作等。可見,以智慧生產與智慧工廠為重心的工業 4.0,將會對工人的素質有更高要求。
“未來工廠”會是什麼樣?
馬雲說過這樣的話:鐵路的出現搶去了很多挑夫的工作,但又增加了至少200多萬的鐵路工人,技術變革會奪取一些低端繁瑣的工作,最終也會創造更高階人性化的工作崗位。
回看歷史上的每次工業革命,既會破壞一些就業崗位,也會創造出大量新的崗位。有了拖拉機代替農民耕地,農民可以流動到城市務工;電商衝擊了實體店經濟,但壯大了物流產業,帶來快遞員群體的激增。“無人工廠”導致製造業產業鏈的變革,也會催生新的產業、產品和服務,創造出新的崗位。
毋容置疑,未來的工廠,一定是逐步從自動化到智慧化,實現“無人化”。那真正的“未來工廠”,會是什麼樣的存在?
先說一個概念,對於“未來工廠(The Factory of the Future)”,一種說法是具備互聯、有序並且能夠實現遠端自我最佳化等特性,當然,前提是各種機床、刀具和系統都能提供必要的資料。另一種說法可謂眾所周知,十分流行,就是“物聯網”(IoT),即工廠車間的所有裝置都是智慧化的,資料也是生產製造的必要“原材料”。
這種“未來工廠”,需要裝置與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3D列印、VR等技術高度融合,因此是一個系統化、模組化、智慧化、數字化超強的系統性工程。當前而言,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及試驗階段,全球很多廠商正在致力於研發。
“未來工廠”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但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飛速發展,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這就告訴我們,這段距離其實並不太遠。
回覆列表
未來世界的智慧化和無人化對職業和就業是一個深度的變化
一,首先要明確智慧化發展模式智慧化是指透過人工智慧,資訊科技技術,大資料等新科技技術,對人類三大產業即農業,工業,服務業,實行的生產力要素的重組,使整個生產活動按照數字化,智慧化,無人化的方向推進,達到三大產業的自生產,自研發,自銷售,自服務的最高狀態。
人類作為最初的勞動力要素,直接參與生產全過程,到逐步從生產活動中脫離出來,成為協助些,旁觀者,享受著。
智慧化是一場人類生產力的新革命,也是對人類的一場勞動力大解放。
這個過程就是智慧化完整的過程。
智慧化的過程,在不同國家或者不同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會採取不同的技術路徑和模式。
一般來講,智慧化從第二產業開始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第二產業的生產技術條件和產業特性,比較適合智慧化技術的推進。
另外,第二產業也是包含第二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的製造裝置的提供方。
一般會按照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順序實現智慧化和無人化。
二,智慧化和無人化對就業的影響非常大1,智慧化首先從一般性的重複勞動開始簡單勞動,經驗性勞動,大規模勞動等體力型工種職業開始實現替代和減員。主要透過機器人,自動化裝置來代替人力勞動。
因為這些職業的共性是透過機器學習,能夠實現知識,技能的海量積累和最優組合,找到最佳複製,創新的方法,極大節約社會成本。
3,智慧化在消滅舊職業的同時,也創新新的職業智慧化實際是整個社會體系勞動力的再造,消滅了一批舊職業,也創新了一批新職業。比如資訊科技技術類的職業,人工智慧方面的職業,精神文化創新方面的職業,科技技術研究方面的職業等。
這些新職業,新崗位,新生產力系統對新興勞動力的總需求並沒有減少,反而在總量上還要增加。
比如精神文化創新創造,科技研究發明等,不像物質生產領域有一個飽和過剩的問題。社會對精神文化和科技技術的社會需求是永無止境的,只有更好更多。因此這方面的職業和就業空間是無限大的。
那麼,智慧化會不會也會將精神文化創新和科研技術發明取代掉呢?
目前的技術條件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精神文化和科技是一項非標準化和非重複性的簡單勞動,也是高智力高智慧和高創造性的勞動。
除非那一天智慧機器人確實進化到同人類一樣了,那就有可能被替代。
但是,這一天可能還不可能或者永遠不可能實現。
三,普通人在智慧化社會中如何生存人類始終處於進化之中。
達爾文進化論揭示了適者生存的科學道理。
在目前的社會中,就是一個急劇變化,快速進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唯有選擇自我革命,絕地求生,拼搏進取,才能贏得新生。
1,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文化,新科技智慧化社會也伴隨著知識和科技的創新,學無止盡。每一個人都要把學習當做終生大事。
特別要學習對智慧化社會和新職業最有幫助的幾門科學知識,包括數學,科技哲學,思維學,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等。
2,不斷淘汰舊知識,舊思想,舊思維不破舊,乃無法創新。
目前處於新舊文化,新舊知識,新舊思維更替迭代的時候。
滿腦袋全是舊思想,就無法吸收新思想。腦袋中全是舊知識,就無法接受學會新知識。
特特別是思維的重要性,甚至思維方式決定一切。建立新思維,科學思維,智慧思維,才能最終適應智慧化,學會智慧化,趕上智慧化。
3,不斷堅持創新,不斷用於自我成長智慧化社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堅持,不能急於求成。
要把智慧化社會進化當成一種生活模式,才能自我成長,也才能在新的生產力革命和創新中,重新活出一個大寫的,勇敢的,堅強的,勝利的人生來。
總之,
智慧化、無人化是一種歷史性趨勢,不可抗拒,也是社會和科技進步、人類進步的好事情,涉及到每一個。但這是暫時的、進步的。我們只要有良好的心態,認真對待,善於學習,就能夠在這場大變革中成為勇者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