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彬彬吶.

    白先勇先生曾在上海圖書館做過紅樓夢講座。講座中,他主要對比了《紅樓夢》程乙本與庚辰本的差異,舉了幾個例子,認為在故事細節,人物形象塑造和口吻等方面程乙本更優。白先生漸講漸入佳境,於我而言,有頗獲啟發的地方,也有不敢苟同處。

    其中,啟發者有三:

    1、白先生認為秦可卿和秦鍾是情的一體兩面,分別代表了寶玉在女性和男性性意識上的啟蒙。紅樓夢開篇詞曲“開闢鴻蒙,誰為情種?”秦鍾諧音情種,代表的是寶玉所珍視的“情”的一面,與世俗功名針鋒相對。而庚辰本中秦鍾夭逝前勸寶玉“立志功名、榮耀顯達”,顯然不符合這一人物設定,秦鐘的人物形象在程乙本中表現得更為純粹。

    2、他認為第一百二十回是中國佛家和儒家的對話。《紅樓夢》又名《情僧錄》,涵括了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寶玉信仰的是情,石頭補的是有情天,寶玉所披紅色斗篷,代表的是紅塵和情;另一方面,寶玉出家,又擔負著人世間一切情的痛苦。寶玉由富貴榮華而入空門,勘破生老病死,最後以大悲之心看待芸芸眾生,彷彿是釋迦牟尼前傳,有王國維評李煜之"擔荷人類罪惡"的氣象與格局。由儒入佛,又最終由佛超越了儒。

    3、他舉了兩個細節認為程乙本更優:一是在第二十九回中,王熙鳳罵剪燈花的小道士“小野雜種”,相較庚辰本中所罵“野牛肏的”,後者太過粗鄙,程乙本的口氣更符合王熙鳳的身份和當時所處環境;二是因繡春囊一事牽出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抄出司棋私藏表哥潘又安信件,其中“所賜香囊二個,今已查收”之語,庚辰本有誤,應是潘又安從園外弄來送給司棋的,而非司棋送給潘又安,當以程乙本為準。

    對兩個版本細節的推敲,的確有助於瞭解曹雪芹的行文過程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可以見出讀者對於文字的熟悉程度和研究深度。但在白先生的演講中,仍然有三處讓我不敢苟同:

    1、尤三姐究竟是否貞潔?白先生據程乙本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並進行了兩點說明:一是在第六十五回中賈璉想撮合賈珍和尤三姐,結果被尤三姐痛罵一頓,若三姐節行有虧,必不能如此理直氣壯;二是第六十六回尤三姐因柳湘蓮懷疑她“淫奔無恥”索回定禮鴛鴦劍,憤而自刎——若三姐果真涉淫,又怎會如此剛烈,不惜以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庚辰本從一開始就設定尤三姐品行有虧,顯然在邏輯上說不通。

    應該說,這種質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並不足以讓人信服。兩種版本的六十六回篇目皆為“情小妹恥情歸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門”,小說內容上重點突出一個“恥”字,一個“冷”字,試問尤三姐若果真貞潔,恥從何來?她死後入柳湘蓮夢中自白,也僅因“痴情待君五年”卻獲“冷心冷面”而感到委屈,並不曾為自己是否貞潔做過任何辯駁,而後者才是導致柳湘蓮索回定禮的真正原因。寧願一死卻無一言自證清白,於情理不合。唯一的解釋,即她在屬意柳湘蓮之前確有淫行,定聘後方“非禮不動,非禮不言”,而這一番解釋是生性剛烈的她很難對柳湘蓮說出口的,所以才有“恥”。在這一番自白後,程乙本寫的是:“湘蓮不捨,連忙欲上來拉住問時,那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而庚辰本多了一段話:“湘蓮不捨,忙欲上來拉住問時,那尤三姐便說:‘來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誤被情惑,今既恥情而覺,與君兩無干涉矣。’說畢,一陣香風,無影無蹤去了。”

    相較而言,庚辰本的故事情節更為完整,也更切合回目中“恥情”二字。

    程乙本刻意突出尤三姐的貞潔,也體現在第六十九回的一個細節上,即尤二姐吞金自逝,夢到尤三姐對她說:“此亦系理數應然,只因你前生淫奔不才,使人家喪倫敗行,故有此報”;而庚辰本則是:“此亦系理數應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喪倫敗行,故有此報”;數字之差,對尤三姐的認定完全不同。庚辰本明確點出了三姐德行有虧,在這一點上保持了故事情節的前後一致,頗能自圓其說。

    此外,就說話的口吻而言,《紅樓夢》中諸多“罵辭穢語”俚俗老辣,看似粗鄙,但多能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尤其是在描寫底層小廝、丫鬟、嬤嬤的時候,那等粗魯跋扈,幾筆罵語便描寫得入木三分。同樣在第六十五回,賈珍與尤三姐在房內吃喝玩樂,小廝丫鬟避開。鮑二不識趣,怪其不上前服侍,被鮑二老婆一頓臭罵。

    其中程乙本寫的是:“糊塗渾嗆了的忘八,你撞喪那黃湯罷。撞喪醉了,夾著你的腦袋挺你的屍去。叫不叫與你什麼相干?一應有我承當呢。風啊雨的,橫豎淋不到你頭上來。”

    庚辰本則是:“胡塗渾嗆了的忘八!你撞喪那黃湯罷。撞喪醉了,夾著你那膫子挺你的屍去。叫不叫,與你屄相干!一應有我承當,風雨橫豎灑不著你頭上來。”

    庚辰本顯然更粗野潑辣,更符合鮑二老婆的角色設定。類似語言的對比和差異,在兩個版本中還有很多,總體上程乙本更文雅一些,但是否更能體現出角色的個性和生命力,就另當別論了。

    2、後四十回是否曹雪芹所寫?白先生認為是曹所寫的理由有二:一是人物對白的前後語氣口吻一致,情感飽滿,充滿了對家族沒落、親人逝去的悲憫哀悼之情,非親歷者很難做到;二是目前尚未發現確鑿的證據證明非曹雪芹所寫。為何後四十回沒有像前八十回一樣流傳下來,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後四十回中涉及很多抄家的內容,而清朝盛行文字獄,抄家乃大忌諱,曹雪芹不敢外傳,極可能將手稿藏起來了,並非小說沒有寫完。正因如此,後來程偉元才能從收藏家那裡收集了二十幾卷,又從地攤上購買了十多卷,最終湊齊並修補完整了後四十回。高鶚只是參與了其中的整理和修補工作。白先勇認為程、高二人沒有必要撒謊。

    針對這兩個理由,可以提出的質疑大致如下:一是在藝術創作中,情節若非親歷是否在情感的抒寫和表達上就必然大打折扣?以《金瓶梅》中李瓶兒喪子這一情節為例,書中所寫令人肝腸寸斷,但並不見得同樣的事情就一定發生在了作者身上。生老病死,人所“共情”,關鍵在於作者的體悟深淺和筆力如何,以“必須親歷”來說明後四十回是曹雪芹所寫難以讓人信服。

    在人物對白口吻上,前後是否真的一致也是頗有疑問的。第八十二回,寶玉入家塾唸書,下學後來找黛玉,黛玉說道:“我們女孩兒家雖然不要這個,但小時跟著你們雨村先生唸書,也曾看過。內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遠的。那時候雖不大懂,也覺得好,不可一概抹倒。況且你要取功名,這個也清貴些。”便儼然不是黛玉口吻。首先,黛玉主動提起賈雨村令人訝異。雨村何人,脂硯齋評為世之“奸雄”也,與黛玉“世外仙姝“的定位迥非一途。在前八十回中,賈雨村將黛玉送至賈府後,二人再未有絲毫聯絡,倒是雨村為了攀附賈家,生出不少事端,連平兒都曾罵他“餓不死的野雜種”。試問這樣一個人,黛玉如何會主動提及?其次,寶玉之欣賞黛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黛玉從不說讓他留心“仕途經濟”的混帳話,而在這裡,黛玉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並評之為“清貴”,在邏輯上很難說通。雖說後面作者又寫到“寶玉聽到這裡,覺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從來不是這樣人,怎麼也這樣勢欲燻心起來?’”等等,看似補救,但轉得十分生硬,令人生疑。

    二是《紅樓夢》究竟有沒有寫完?這裡比較明確的反證是脂硯齋的評語。脂批歷來為評家所看重,在甲戌本第一回脂批中,便明確寫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餘(奈)不遇獺(癩)頭和尚何?悵悵!”有人提出意見說,“哭成此書”,說明書已經寫完了;而“書未成”,說明書還沒有寫完,兩者本來就是矛盾的,因此不足為證。但從另一方面,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哭成此書”,重點在於說明此書是以辛酸之淚來寫的,與書是否寫完無涉;而“書未成”,則明確點出書未寫完,曹雪芹便溘然長逝。我更傾向於後一種理解。但沒有寫完並不代表後四十回完全沒有曹雪芹的筆墨,比如抄家的種種細節,非家族中人實難記述和復原。至於抄家只抄寧國府,而不大涉及榮國府,並使賈政官復原職,在情節上是否合理又當別論。這裡也許可以提出一種假設,即後四十回曹雪芹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則由高鶚等人根據前八十回的線索進行補全,所以書中既有寫得頗為精彩合理處,也有邏輯不通文字淺陋的地方。

    3、後四十回是否真的寫得很好?張愛玲說自己看得昏天暗地,白先生則說自己覺得“大放光明”。其中一個理由是,撐起後四十回的兩根柱子,黛玉之死和寶玉出家,都寫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寶玉出家,在一片白茫茫雪地裡拜別父親,寫出了意象之高、意境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賈政隱藏的父愛。

    應當承認的是,如果沒有後四十回黛玉之死和寶玉出家,光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悲劇性無法達到頂峰。在這一點上,無論高鶚是拾遺補殘還是全部續寫,都算有功。但任意篡改人物命運和故事情節,也是罪無可恕。在藝術性上,細心的讀者也很容易發現,相關人物對白、心理描寫等,總體失之淺陋直白,全不似前八十回的含蓄蘊藉。如八十二回中,寶玉上學之後,襲人繡檳榔包兒所想:“這如今寶玉有了功課,丫頭們可也沒有饑荒了,早要如此,晴雯何至弄到沒有結果?兔死狐悲,不覺嘆起氣來。忽又想到自己終身,本不是寶玉的正配,原是偏房。寶玉的為人卻還拿得住,只怕娶了一個利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後身。素來看著賈母王夫人光景,及鳳姐兒往往露出話來,自然是黛玉無疑了。那黛玉就是個多心人……”

    全說不通。一則,襲人真會為了晴雯沒有結果而嘆息麼?要知道,晴雯之所以弄到最後被逐出怡紅院、病死家中,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襲人。晴雯貌美,又口角鋒芒,與襲人拌過幾回嘴,最重要的一點,首先知道襲人和寶玉有過肌膚之親的,便是晴雯。第三十一回中:

    晴雯聽他(襲人)說“我們”兩個字,自然是他和寶玉了,不覺又添了酸意,冷笑幾聲,道:“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別教我替你們害臊了!便是你們鬼鬼祟祟乾的那事兒,也瞞不過我去,那裡就稱起‘我們’來了。明公正道,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那裡就稱上‘我們’了!”

    後來襲人被王夫人看重,在自己的月例裡分出2兩銀子給襲人,與趙姨娘相等,也曾引起晴雯等人的不平。第三十七回:

    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給別人剩下的給我,也罷了。一樣這屋裡的人,難道誰又比誰高貴些?把好的給他,剩下的才給我,我寧可不要,衝撞了太太,我也不受這口軟氣。”一番戲謔後,襲人笑道:“你們這起爛了嘴的!得了空就拿我取笑打牙兒。一個個不知怎麼死呢。”

    從這些細節裡可以看出,晴雯襲人二人之間是有競爭和嫌隙的。王夫人對怡紅院中平日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便是有襲人作為眼線。後來驅逐怡紅院中的所謂“妖精”,第一個找的就是晴雯,且趕出去的四兒、芳官等大都比較伶俐、冒尖,而聽從襲人教化的麝月秋紋則留了下來。

    第七十八回中,賈母與王夫人對話,賈母原本希望晴雯而非襲人將來長遠地服侍寶玉,而王夫人將晴雯趕出,可說為襲人順利上位成為寶玉的偏房除去了一大障礙。

    試問在這樣一種情形下,襲人又怎會為晴雯嘆息,並覺得兔死狐悲呢?在“丫鬟”這一身份上,她從來都是最上一等,並獲王夫人器重,“欽點”為將來唯一可以託付寶玉的人,可說大觀園沒有一個丫鬟是她的對手;她唯一需要考慮的,是將來的正房將如何對她,避免像尤二姐一樣的結局。但這一層意思,如果文風像前八十回一樣,必不至如此直白淺陋——畢竟,曹雪芹始終未曾明白交代怡紅院“告密者”系何人,只是將相關線索隱藏在日常生活細節和晴雯被趕後寶玉與襲人的對白中,以致晴雯到死都不大清楚,自己“狐狸精”的虛名究竟從何而來,弄得有冤無處訴,這也可見前八十回的筆墨迂迴含蓄到了何種地步。

    其他如八十二回寫到黛玉的心事:“自己身子不牢,年紀又大了,看寶玉的光景,心裡雖沒別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見有半點意思,深恨父母在時,何不早定了這頭婚姻。”又轉念一想道:“倘若父母在時,別處定了婚姻,怎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不如此時尚有可圖。”淺陋到簡直讓人無法卒讀——前八十回中,寶黛二人的情感總處於反覆試探、爭吵、和好過程中,一波三折,黛玉的心事極少正面描寫,但到了後四十回,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宣之於紙了,讀來完全不似曹公筆墨。

    此外,寶玉入家塾讀書,與賈代儒關於八股文的對話,讀來酸腐陳舊,令人頗為不耐——這也是前八十回幾乎沒有過的閱讀體驗;脂硯齋所說寶玉“寒冬咽酸齏,雪夜圍破氈”在賈府抄家後並未出現,反倒是出現了蘭桂齊芳;王熙鳳與香菱的最後結局與《金陵十二釵冊子》出入甚大等等,都是可質疑、可爭論之處,是否真寫得如前八十回一樣好,讀者自有高下判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人節,到底情人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