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
2 # 紫微聖人張欣智在吉林
當前人類的認知就是簡單認知。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事物全貌。人亦同。
從來沒有一個如此簡單的人。所以現在會有批判岳飛的,有為曹操,董卓,秦檜等平反的。實際上都是因為人們發現了事物或是人的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於是得出了一個與之前截然不同或是截然相反的結論。然而,他們否定之前的結論這件事本身就是侷限的。如何人與事都是立體的。只看到一個角度的都是片面。將所有不同的角度綜合起來,才更接近事物全貌。
我是紫微,為世人解惑
-
3 # 我行異
這有一定的道理,董卓在在少年時期,可以說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他天生神力,騎射嫻熟,長期生活在羌胡雜居的隴西地區,多次出任當地武職,並數次平定了當地的外族叛亂。董卓更是善待下屬,凡是有什麼賞賜,都會和下屬分享。
除了幫忙守護地方,在黃巾之亂後,也出兵協助平息民變,又平定了西涼的韓逐和邊章的叛變,還多次擊敗侵犯國土的羌族軍隊。
為何會有這種形象呢? 這最主要的是廢少帝,立獻帝造成的。這其實也不是他私心作祟,他認為少帝不行,沒啥能力,遠不如他的弟弟獻帝,在風平浪靜的時代,少帝可能還可以湊合過,但在東漢未的紛亂之局可不行,現在正需要一個名主來主持天下,所以董卓才會決心廢立,可能全天下的人都未必贊成他的舉動,但少帝跟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可是雙手贊成,他早就認為少帝無力擔任帝位,只是換少帝母家勢力太大,臨終也沒能決定。
除了廢立外,董卓為黨錮之禍受冤屈計程車人平反,又任用了一些名士如蔡邕、張邈和韓馥等,董卓本身是有志於恢復朝廷秩序,奈何士族大家都不認這個邊區來的軍官,不單止不配合,還一齊出兵打他,演變成後來的漢未群雄割據。
董卓也是蠻冤的,東漢為了應付黃巾之亂,加大的州牧的地方權力,造成地方政府軍政財一把抓,漢朝廷已經無力向下控制,不過,在明面上,還是聽命於中央朝廷,但討董卓之後,明面上的群雄割據全面爆發,但這鍋卻常常甩給了董卓。
其實將董卓禍亂國家的形象臉譜化,也是後世所為,這主要是因為董卓最後失敗了,失敗倒不可恥,歷史上大把的失敗英雄。問題是,其一,三國演義的流行,很片面地傳宣了董卓禍國殃民的刻板形象,羅貫中始終不是歷史家,他只是將董卓很簡單地寫成了一個萬惡的反派角色。
其二,後來統一三國,結束分裂的晉朝,就是士族所擁立的,作為士族的代表,自然不會對士族的敵人有好的評價,幾乎所有人都漠視了董卓前半生的功勞,只是評價其後半生的罪惡。
其三,董卓也是不幸的,和曹操同時代,理論上來說,曹操更適合營造出一種亂天下的大惡人形象,但曹操個人魅力太強,就算是當反派,也是一個魅力四射的反派,所以三國大惡人只好由董卓來當。
-
4 # 小太拾
因為董卓是個失敗者,踩著他上臺的成功者當然得抹黑它才能說明自己上臺的合法性了。
就像劉邦抹黑項羽,朱元璋抹黑陳友諒都是一樣道理。
其實董卓開始是好心想要匡扶漢室為自己留得一好名聲,根本沒有篡位想法,只是想做東漢之霍光,可惜在東漢這個門閥勢力居首的時代,董卓自己出生地位就顯得十分卑微了,以一個貧民百姓身份和沒有強大實力的情況下,去號令那些門閥貴族,人家可不會認可你,所以董卓失敗在所難免。
就像曹操,袁紹,袁術,孫權哪個不是門閥貴族出生?
而劉備不也需要頂著漢朝皇族的身份出來爭天下嗎?
-
5 # 冰城老滕
董卓配不上“奸賊”這個詞。因為他不“奸”,董卓是漢末最大的“賊”。王莽、曹操等人的政治對手稱他們為奸賊,因為他們有政治抱負,有政治才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總會幹些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反觀董卓,除了殺戮就是斂財,其行為令人髮指。
一、對百姓殘暴,“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
二、對政治對手殘忍,有一次,他宴請群臣,席間居然當著眾大臣的面,將數百名反叛者割舌、挖眼、斬斷手腳。血腥的場面,一度讓赴宴的大臣嚇得筷子都掉在地上,而董卓依然神態自若地喝酒吃肉。
三、為滿足私慾瘋狂斂財,廢除法定貨幣五銖錢,自己印發小錢,致使國家通貨膨脹,民不聊生。遷都長安將富豪財富洗劫一空。焚燒洛陽,繁華昌盛200餘年的洛陽城一片焦土,滿目瘡痍。
四、到達長安後,董卓並未收斂,反而從民間挑選了800多名美女,將她們安置在他靡費巨資修建的“萬歲塢”裡。把從洛陽等地搜刮來的財寶及糧食運入其中,包括兩三萬斤黃金,八九萬斤白銀,無數的珍奇異寶,可食用三十年的糧食等。
後董卓死後,百姓們聽聞董卓的死訊後,額手相慶。人們將他的屍體拖到街上,在他肥碩的肚臍眼手中插了根碩大的燈芯,居然燃燒了多日不滅。“光明達晦,如是積日”。
董卓是漢末首個站在風口上的豬,他擁有袁紹、曹操、劉備等英傑望塵莫及的政治機會。但他沒有政治理想,更沒有政治手段。只有
變態的私慾,致使大漢帝國分崩離析。所以董卓充其量不過是歷史長河一屠夫。
-
6 # 睿南企業諮詢
【小朋友才區分好人壞人】
臉譜化、標籤化是幫助分辨能力較低的人快速認知事物的方法,所以我們會說小朋友才會去區分好人或者壞人。而實際上人是複雜的,千古名君唐太宗曾殺兄囚父,投降日軍的汪精衛也曾“引刀成一快”。
同樣,董卓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霍亂國家”就能概括的。
董卓也有不少正面的、值得稱道的方面:
1、為人豪氣
在老家耕田種地時期,有朋友路過,他殺了自家的耕牛招呼朋友。一頭牛即便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依然是價格不菲,更不要說那個年代了。
曾經跟隨張奐打仗立功,升遷中郎將,並得到九千匹縑的獎勵,董卓將獎勵品全部分給了下屬計程車兵。
2、作戰有勇有謀
董卓臂力過人,左右馳射,深受當地羌人敬畏。在領兵作戰方面,前期除了輸給張角一次,基本沒有敗仗。
3、擁立“賢君”
在正史《後漢書》中提到: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王為賢。所以董卓有了廢立之心,也就是說董卓在早期也是有振奮漢室的心思的。
4、任用賢能
為了鞏固政權,董卓任用了大量賢能、名士,包括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張邈、劉表、公孫度等後來的諸侯,為陳紀、韓融、蔡邕等受黨錮之禍的名士平反。
既然董卓有這些優點,為什麼還被後人稱為禍國太師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出身
董卓出身邊疆,父親任官僅至郡丞,早期只能以“良家子”的身份從軍。而東漢一朝世家大族、宦官、外戚輪流把持朝政的格局已經形成,董卓的出現侵佔了以上三方的利益。
2、身份、地位
董卓在剛剛控制洛陽,還沒完全建立足夠的權勢威望時就匆忙效仿伊尹、霍光廢帝,而實際上伊尹、霍光都是上一代帝王留給新帝的重要輔臣,並在廢帝之前已累積了足夠的名望、權勢。而董卓在還未能服眾的前提下就急忙廢帝,導致朝臣的不滿。
3、紀律鬆散
從貧瘠的西涼來到繁華的洛陽,董卓跟下屬官兵守不住自己的心了,夜宿龍床或許是汙衊,但搶奪民財的事情絕對不會少。
4、成王敗寇
前面三點註定了董卓跟當時資源把持者(世家大族)的對立關係,而第四點才是董卓汙名化的關鍵。
-
7 # 每天一圖2
董卓是亂世中的投機分子,只能看到普通人的吃喝玩樂,沒有想過統治秩序的恢復,劉備、曹操、孫權都有匡世濟民的想法。董卓這樣的人於世風無意,於國家無意,於後世無意。
回覆列表
58歲的董卓打量著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他發現,少帝劉辯明顯有點缺心眼,倒是這個陳留王劉協,還算是個明白孩子。
發現了這個錯誤,董卓心裡就泛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想替朝廷糾錯,改立劉協為天子。
國學大師呂思勉讀史,讀到這裡,曾經頓足而起,仰天長嘯,說:“你看這個董卓,你既然是去禍亂國家,就應該留著不稱職的糊塗皇帝,你說你非要立個明白人當皇帝,這豈不是替自己添堵?”
然而呂思勉大師錯了。
呂大師錯就錯在,他把後人模式化的歷史解讀,當成了歷史的本身。正如以手指月,手指並非月亮。後人對歷史的解讀,只是讓我們認知人性規律的一個方式,與歷史本身毫無關係。
具體來說就是,後人將董卓視為禍亂國家的奸賊,但這個臉譜化的簡單認知,與歷史上的董卓沒有關係。至少,董卓他本人從未曾這麼認為過。
對於董卓來說,他急馳京師,固然有著自己心裡的打算,但他的心裡,卻絕不可能這樣想:我是個大奸賊,衝啊,快點去禍亂國家,快快快……相反,董卓的心裡,認為自己才是難得的亂世忠良。
你看看,他在邊疆浴血苦戰,可是京師皇城的天子卻被人追得落荒而逃,明擺著,朝中那些人,即使不是酒囊飯袋,也必是大奸陰險之輩。
如果朝中士大夫個個都是忠臣……拜託,誰見過忠臣拿著刀,滿世界追著皇帝喊打喊殺的?
所以,董卓認為,朝中必有鉅奸大惡,沒有才是怪事!而他此行,正是為了國家,為了天下,要替朝廷掃平妖氛,重振朝綱。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忠貞之念,所以董卓才決定:“嗯,這個少帝劉辯,也真是不給力啊,不行就換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