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雲說414

    《楞嚴經》是佛教的宗教修道的內容經典,是理解釋迦牟尼如來一代時教的教、理、行、果之精髓所在。是佛教中實是菩薩修行的要門之徑,轉凡成聖的階梯,成佛的真因。《楞嚴經》確實是無法不備,無機不攝,乃是法門精髓,成佛正印。佛說法多半是比喻,以手指月,手喻經典,月喻真心,令眾生看月,不是看手指,聞思是好的,但不是究竟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文字本身就是障礙。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一句話其實是《楞嚴經》的總綱。在《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告訴: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這種我執,只是一個幻覺。《楞嚴經》號稱佛經之首,這部佛經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追問,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回答了七次,都不得結果,所以,叫“七處徵心”。七處徵心:一、心在身內;二、心在身外;三、心潛在根裡;四、心在內外明暗之間;五、心在隨所合處;六、心在根塵之中;七、心在無所著處。

    七處徵心破妄想,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一個問題,心在何處?《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堪稱完美的(宗教)教學典範,阿難尊者的七個答案非常精彩,卻依然被佛一一駁斥“一無是處”,最後阿難尊者快要哭出來,“難道我是無心人”。從佛教來說,過去的人聽佛講完七處徵心,即可開悟獲得不同果位。現在人聽到後不了了之,佛又說離開過去的塵而有分別想既汝真心。若是能在這一點上,參透徹了就明心見性了。

    從佛教來說,若是能領會到事物真相以後,進入到空的境界,空(無自性),謂自性空,是本體;有(萬事萬物),謂因緣結合,是現象,若能體達,就是大智慧者。在《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指出了宇宙的真相,就是空無,空無是指“我”空,外境空,一切皆空的空無自性。

    釋迦牟尼佛為何步步緊逼,那是為了破妄顯真。我們習慣於執著某一處,就把它當成己心,就如盲人摸象,只是區域性不是整體,不能說這是象,但也不能說不是象。只說在一處幾處都不能算對,因為,我們的心遍一切處。佛、天地、你我他、動物、植物等,無不是一心所顯現。外在有差距是真妄有別,但妄心真心亦是一體兩面,但能悟明此心,萬事萬物皆如大海里的水,何分彼此!(王壽雲)

    《菩提之樹--釋迦牟尼佛傳》作者撰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薦表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