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盜龍的命名過程是有爭議的。小盜龍的第一個標本是將數個發現於中國的有羽毛、但彼此沒有關係的恐龍化石拼湊在一起,然後走私到美國,並被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與史密森機構所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Storrs L. Olson命名為遼寧古盜龍(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然而,徐星後來在鑑定一個馳龍科化石時,發現該化石的尾部與遼寧古盜龍的尾部一樣。徐星發現兩個化石互為映象,應該來自於同一塊化石,並被人拼湊到遼寧古盜龍的尾部上,使它們極為類似鳥類。徐星將這塊化石除了尾巴的剩餘部份,命名為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而鳥類部份則命名為燕鳥。因為這兩個化石都指的是同一個模型標本,趙氏小盜龍成為遼寧古盜龍的次客觀同物異名(Junior objective synonym),如果遼寧古盜龍是有效名稱,它將擁有優先權。所以,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這種恐龍的有效名稱可能是遼寧古盜龍(Olson, 2000年)。然而,對於Olson是否符合建立新分類的所有規定,仍有所爭議。大部分古生物學家並不願意使用古盜龍這名稱,因為這個名稱與騙局以及
>的醜聞有關,而且他們認為Olson的命名是種對命名規則的破壞,所以並不支援這名稱。趙氏小盜龍(徐星等人, 2000年)因此成為如今通行的名稱。
小盜龍的命名過程是有爭議的。小盜龍的第一個標本是將數個發現於中國的有羽毛、但彼此沒有關係的恐龍化石拼湊在一起,然後走私到美國,並被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與史密森機構所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Storrs L. Olson命名為遼寧古盜龍(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然而,徐星後來在鑑定一個馳龍科化石時,發現該化石的尾部與遼寧古盜龍的尾部一樣。徐星發現兩個化石互為映象,應該來自於同一塊化石,並被人拼湊到遼寧古盜龍的尾部上,使它們極為類似鳥類。徐星將這塊化石除了尾巴的剩餘部份,命名為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而鳥類部份則命名為燕鳥。因為這兩個化石都指的是同一個模型標本,趙氏小盜龍成為遼寧古盜龍的次客觀同物異名(Junior objective synonym),如果遼寧古盜龍是有效名稱,它將擁有優先權。所以,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這種恐龍的有效名稱可能是遼寧古盜龍(Olson, 2000年)。然而,對於Olson是否符合建立新分類的所有規定,仍有所爭議。大部分古生物學家並不願意使用古盜龍這名稱,因為這個名稱與騙局以及
>的醜聞有關,而且他們認為Olson的命名是種對命名規則的破壞,所以並不支援這名稱。趙氏小盜龍(徐星等人, 2000年)因此成為如今通行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