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乒乓雜誌
-
2 # 微乒乓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是受到一位叫“徐旋”老師理論的影響,也產生了困惑。我孤陋寡聞了,並不知道這位徐老師的來歷與背景。從他說的收拍的方向都是要向額頭方向來說,覺得有些過於機械與呆板了吧。
弧圈裡簡單分有前沖和加轉(過去也叫高吊弧圈),前衝弧圈的話,相對來說,收小臂的方向是收向額頭的方向,甚至有的教練要強調收向中左眼眉,從自己的額頭前滑過。因為前衝向前的力要大一些,也就是觸球時的入角相對於加轉要小一些。這個沒問題,前衝要儘量收向額頭。
對於加轉弧圈來說,或許理論上來說,也是要收向額頭,只是觸球時的入角要大一些,觸球的點可能更靠近球的下部,發力向上多一些。這樣的動作與前衝是兩個動作與方向,如果非要死板地遵守向額頭方向,我認為就有些牽強了。
有的時候,有的運動員在拉加轉時,收臂的距離很短,利用合力與制動,球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旋轉。
所以我個認為,拉球時對收小臂不能如此嚴格地進行來定義,而是要體會與掌握內在的發力機制,有了正確的引拍,有了蹬轉(頂)收,有了小臂的折臂,有了鞭打的效應,並不是非要收到額頭。但儘量要將動作作完整而已。在國際比賽中,即使名將如馬龍,也不是次次收到額頭的,有時甚至是收往了腦袋,這個是根據場上的來球以及自己的腳步位置等來進行微調的。但他們的成功率很高,質量也很高,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內在的發力,而不是死板地扣動作。
-
3 # 沃德乒乓球體育愛好者
首先,在練習自己的基礎動作架構的時候,肯定是要收的,方向也是唯一的。
不過還要明白為什麼收小臂,收小臂是用來做瞬時摩擦的,可以提高回球的旋轉,蹬腿轉腰則是來控制球是前衝還是加轉等等,收小臂是鞭打效果的最後一環,也是重要一環,很多朋友就是因為沒有收小臂,拉出來的弧圈不轉。
還有就是小臂的方向問題,其實你的基礎架構穩定之後,實戰中,小臂的指向並不一定是一個方向,但是打基礎的時候,必須是,等你練好了,就不會再問類似的問題了,實戰中的方向是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的。
回覆列表
我們說正手拉好球,分兩個部分來理解,第一個就是拉得穩,失誤少。面對不同的來球,都能夠穩定拉回去,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就是拉得質量高,對於拉球的質量,最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拉出去的球力量大,旋轉強,速度快,同時弧線也低平,對對方造成的威脅性也大。
要想正手拉好球,就需要明白正手拉球的原理,要搞明白力量從哪裡來,如何把力量用到最大化,同時控制出球核心的部位在哪裡。
拉球是一個從放鬆到緊張再到放鬆的過程,越優秀的運動員,放鬆期越長,肌肉緊張發力只在一瞬間,這是一種天賦,也是長期訓練後,熟練度提高才能做到做好的地方。拉球的力量來原於重心的轉換,持拍同側腳的蹬地轉動是力量發動的地方,轉腰帶動大臂,大臂引動小臂是一條流暢的發力線,最後力量傳達到手腕手指,透過球拍釋放,在這一個環節當中,任何一個環節過份強調,都會阻礙整個發力線的流暢執行。
所以說與其去糾結於自己收拍時,收臂後方向指向何處,球拍的角度對不對,不如把自己發力的感覺搞順暢,對於不同的來球,想要打到不同的落點去,都是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節,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技術動作,照本宣科的結果就是隻會打一種球,協調性得不到鍛鍊,來球稍一變化,就感覺跳出了自己的動作框架,不會打了。
但是國乒之所以技術高超,就是因為他們不僅是強調動作的規範性,更重要的是他們更看重動作的合理性,可以說這些年來,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變化,國乒隊員的一些技術動作也在不斷的改革。否則我們看高手如國乒馬琳,往往是經常要用非常規的動作回擊出高質量的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