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合肥長淮精神健康講堂
-
2 # 重慶三一八
如果您是心裡緊張導致顫抖,而且這種緊張會經常出現,那麼就考慮您可能出現社交恐懼症,屬於一類心理疾病,建議您日常生活中自己注意調整心態
-
3 # 扯蛋i71403498
近年來,特發性震顫患者的心理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報告顯示30%的特發性震顫患者存在繼發性社會焦慮,且焦慮程度與年齡呈負相關,與社會功能損害程度呈正相關,而與震顫嚴重程度和患病時間無關聯性。特發性震顫患者焦慮評分高於正常對照者。約30%的特發性震顫患者存在社會焦慮,且焦慮程度與震顫嚴重程度無關聯性。特發性震顫患者出現焦慮症狀的機制至今尚不明確。
-
4 # Jack4673
特發性震顫屬於運動神經受損引起的非器質性病變。百分之六十的患者是屬於家族性的遺傳,而剩下的就是外物損傷導致,例如:過度的勞累、中毒、外傷等,還有一些屬於不明的原因導致。
-
5 # 使用者6427003445849
特發性震顫患者一般都會伴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有些患者在人際交流上因為害怕別人發現,會變得自卑,不想見人,封閉
-
6 # 腦袋裡都是你
這個應該不會的,只要你治療好了,自然就沒了。但是如果你一直不治療 ,那就一直會手抖,像平時那個杯子都不好拿,時間長了,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建議去醫院治療, 治療好了就沒了
-
7 # 綺綺情感夜話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風險是有的,主要因人而異.但也不是絕對.
對待疾病認知的心態對治療和控制有很大的幫助。
正是因為是單一性的只要逐步的適應,不要心理有包袱與壓力.就不會變成心理疾病.
當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飢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
所以好的心態是治療任何疾病的首要因素.
2.影響的範圍不大.可逐步控制
特發性震顫是單一症狀性疾病,本病的震顫常見於手,多數病人發病後即為雙手震顫,也有單手震顫,手部震顫,輕度震顫主要影響精細動作、書寫,中度及嚴重震顫會餐飲.有50%的機率使用藥物治癒.
所以好的心態結合藥物治療,如果處理的好是不會變成心理疾病的.
-
8 # 唐唐10803
震 顫 震顫是指骨骼肌有節律的不隨意運動。幅度可大可小,頻率可快可慢。常先發生於手指、下頜、頭部。皮質震顫頻率為每秒10~ 12次;蒼白球、黑質病變的震顫頻率較慢,為每秒5~6次,相當恆定。節律性肌陣攣頻率為每秒2次。引起震顫的病變部位多在蒼白球以下水平,無意識障礙。震顫可以分為生理性、功能性及病理性。 1.生理性震顫:常見於運動開始時,震顫頻率為每秒8~ 13次,因幅度很小,肉眼不易看到。 常發生於手部。 2.功能性震顫:可能為加強的生理性震顫,為快速細小無規律的震顫,幅度大小不等。多見於手指,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焦慮、緊張、恐懼等。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震顫也屬於此類,為交感神經活動增強的結果。 3.病理性震顫病理性震顫分為以下四種。 (1)靜止性震顫:在骨骼肌完全鬆弛的情況下,靜止狀態時發生的震顫稱為靜止性震顫。頻率為每秒5-6次,睡眠時消失。振幅小,頻率也較恆定。靜止性震顏常見於Parkinson綜合徵,又稱震顫麻痺綜合徵。產生的病因為黑質中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多巴胺合成減少,紋狀體中多巴胺含量減少,造成黑質紋狀體通路多巴胺能神經功能不足。在尾狀核中也有膽鹼能纖維,它們與尾狀核殼核神經元所形成的突觸以乙醯膽鹼為遞質,對脊髓前角細胞起興奮作用。所以,這時膽鹼能神經功能相對佔優勢而發生帕金森病的- .系列肌張力增高症狀。該病多由於動脈硬化.-氧化碳中毒 顱腦外傷累及蒼白球、黑質所致。臨床表現為肌強硬運動減少靜止震顫三大特徵。震顫好發於上肢遠端,多為兩側。以後可擴充套件到全身。面部、口唇、舌也常有震顫。 (2)運動性震顫:又稱意向性震顫,在靜止情況下不出現,當有意向動作時,如伸手去拿某物品時即出現震顫。震顫的頻率小但振幅較大,無規律性,受情緒影響較大。常見於小腦齒狀核或與其有關的通路病變,發生拮抗肌協調障礙。同時,可發生小腦病變的臨床表現,如肌張力變化、共濟失調、暴發性語言、辨距不良輪替動作,指鼻試驗及跟膝脛試驗異常。多見於多發硬化、腦炎、酒精中毒、鉛中毒、外傷;遺傳性疾病,如Friedreich及Marie共濟失調。 (3)姿勢性震顫:在靜止情況下不出現,只有在做某種姿勢時出現,故也屬於運動性震顫。多發生於上肢及頭部,振幅較大而且無規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兩手平伸手指分開時及肝性腦病患者兩上肢平伸、手指分開時出現的震顫。撲翼樣震顫也屬於姿勢性震顫。 (4)震動性震顫:為-幅度小 、頻率較高的震顫,每秒為8~9次。震顫發生在四肢的遠端。上肢較重,也可擴充套件到肩部、面部、舌部。可屬於生理性,也可見於酒精中毒。有的疾病發生的震顫不止一種, 如肝豆狀核變性、多發硬化等,可同時有靜止運動及姿勢性震頻。而同一種震顫也可由不同的病因所引起,因此,不能只依據震顫的表現來確定疾病,特別對病因更難確定。
現在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由於生理疾病導致的心理疾病現在很常見,這就要求患者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於疾病的知識,減輕由於對疾病不瞭解而產生的焦慮和恐懼,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心理壓力;還要家人和周圍的人給予理解和支援,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疏解心理壓力,可以有效的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
9 # 溫吉煥專家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主要為手、頭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運動性震顫。特發性震顫具有相互矛盾的臨床本質,一方面這是一種輕微的單症狀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見的進展性疾病,有顯著的臨床變異。本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飢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特徵。特發性震顫,會對生活造成影響,對心理的影響不大。
-
10 # 仁愛堂國醫館客服小胡
特發性震顫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多見於中老年人,20~30歲和50~60歲有兩個高峰。本病惟一的症狀就是震顫。肌張力無改變,偶有報道伴有語調和輕微步態異常。震顫往往從手部開始,以後逐漸累及前臂及上臂,頭、下頜、唇、舌、喉等;一般認為特發性震顫是雙側上肢對稱起病,也可單側上肢起病,多先累及優勢半球所支配的上肢,累廈軀幹和雙側下肢者少見,僅在病程晚期出現,程度較輕;也有隻侷限於手部或上肢。
回覆列表
特發性震顫患者一般都會伴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有些患者在人際交流上因為害怕別人發現,會變得自卑,不想見人,封閉,有的患者比如談物件時害怕因此失敗也會引起內心的焦慮,這些心理問題時間長久都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