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為友人同志的不平而鳴。《送孟東野序》是為“東野之役於江南也,若有不解者然”而鳴其不平的;《諱辯》是為李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者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不顧自身被毀鳴其不平;《藍田縣丞廳壁記》是因崔立之被黜,“官雖榮,力勢反出主簿,尉下”的丞之不幸而鳴;《柳子厚墓誌銘》中飽含熱情地讚揚了柳宗元的才華、政績和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更為柳宗元因思想進步而遭受迫害鳴不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於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
第二,更多的是為自己鳴不平。《師說》雖然是為讚揚弟子李蟠“能行古道”,所以“作《師說》以貽之”,而實質是“犯笑誨”、“抗顏為師”,以抒發自己的不平;《毛穎傳》也正如柳宗元所說:“韓子窮古書,好斯文,嘉穎之能盡其意,故奮而為之傳,以發其鬱積”(《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從文章的“鬱積”所在——“賞不酬勞,以勞見疏,秦真少恩哉”,不難看出韓愈滿腔不平的渲洩;《原毀》一文好像心平氣和對那種“事修則謗興,德高而譭來”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分析,實則也是他高自期許地自鳴不平;《進學解》一文以國子先生的身份平心靜氣地解說、辨析,借諸生之口,發洩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之鳴”。《感二鳥賦》是他“不遇時之嘆”,文中“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的二鳥得以薦進的事實,來和自己的不受見用作對比,抒寫“遭時者,雖小善必達,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的憤慨不平。
韓愈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為友人同志的不平而鳴。《送孟東野序》是為“東野之役於江南也,若有不解者然”而鳴其不平的;《諱辯》是為李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者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不顧自身被毀鳴其不平;《藍田縣丞廳壁記》是因崔立之被黜,“官雖榮,力勢反出主簿,尉下”的丞之不幸而鳴;《柳子厚墓誌銘》中飽含熱情地讚揚了柳宗元的才華、政績和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更為柳宗元因思想進步而遭受迫害鳴不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於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
第二,更多的是為自己鳴不平。《師說》雖然是為讚揚弟子李蟠“能行古道”,所以“作《師說》以貽之”,而實質是“犯笑誨”、“抗顏為師”,以抒發自己的不平;《毛穎傳》也正如柳宗元所說:“韓子窮古書,好斯文,嘉穎之能盡其意,故奮而為之傳,以發其鬱積”(《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從文章的“鬱積”所在——“賞不酬勞,以勞見疏,秦真少恩哉”,不難看出韓愈滿腔不平的渲洩;《原毀》一文好像心平氣和對那種“事修則謗興,德高而譭來”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分析,實則也是他高自期許地自鳴不平;《進學解》一文以國子先生的身份平心靜氣地解說、辨析,借諸生之口,發洩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之鳴”。《感二鳥賦》是他“不遇時之嘆”,文中“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的二鳥得以薦進的事實,來和自己的不受見用作對比,抒寫“遭時者,雖小善必達,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的憤慨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