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蔓風

    孤獨和獨處在我看來是兩個概念。

    孤獨,更多的帶給人的是感覺上的寂寞,空虛。比如,人孤獨時,會哭,會內心會失落,甚至,孤獨時特別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關心問候。

    孤獨是個人感覺,比較受主觀。

    而獨處是一種狀態,它不能代表就一定會孤獨。有的人喜歡獨處是因為能讓人靜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畫畫,寫作,閱讀都需要獨處。可不代表做這些事會讓人感覺孤獨。對於喜歡或是習慣獨處的人來說,這也算一種享受,是一種自我舒適的狀態。

  • 2 # 甄自在

    獨處並不是孤獨,孤獨也不一定在獨處。

    曾經看到這樣的一句話: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看到這句話特別有感受。

    年過40越發地感覺到人生的挑戰和各種的困難。越發地感覺到很多事情不由自己,很多事情也身不由己。

    可於人言二三事,更多的東西是在自己心裡慢慢的沉寂,不願意向更多的人提起。也不願意向身邊的人提起。這種內在的孤獨感便油然而生。

    所以孤獨的時候。年輕人喜歡走入人群去狂歡,中年人更願意選擇獨處。

    點上一支香菸,泡上一杯茶,坐在那裡享受這種孤獨,接受這種孤獨,悅納這種孤獨。

    並且,在孤獨中不斷的強大。

    這大概就是一箇中年人的孤獨與獨處。

  • 3 # 當下改變超級心理學

    獨處的人心裡沒有躁動和煩躁,能和自己愉悅的相處!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與享受!孤獨的人,有一種壓抑想要傾述的慾望,可是沒有人能理解他,那是因為他也不瞭解自己是誰,他把自己當成了情緒和心情,所以他不能上岸,成為那個如是如實的觀者,觀自在菩薩!能獨處的人,也是一種內在精神上的圓滿,是一種無求的狀態。所以古代的聖人和君子都喜歡獨處,因為他們不需要世俗的娛樂和感官刺激,依然能取悅自己,所以人們常說,悅己者容!

  • 4 # 有希那

    獨處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是一種身心的自我調整。更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

    獨處不是孤僻不是孤獨,獨處可以是一種愛好,獨處時可以思考,可以迴歸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應有的調節。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 5 # 睿行無疆

    獨處是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一個人在家看看書,看看電影聽聽歌也不覺得孤獨。獨處其實並不可怕,有時甚至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們以最私密的方式傾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這些聲音因為各種的緣由在平日或許不能說或許不敢說,但在此時都可以與自己分享與自己討論。但如果思想的包袱太重,理性的寬容度太小,這種傾訴將會變得讓人坐立不安、心煩意亂,而獨處也會變成一種難熬的時光。但即使獨處的感覺好與不好,它也是對每個人都有必要的。盲目去忽視自己的感受不會讓感受消失,反而讓其在社交或日常生活中冷不丁地跳脫出來,讓人措手不及卻又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如此失常,其實那是被逃避或者被忽視得感受的一種發聲。當你開始逃避獨處,一次聚會還未結束你已經想念下一次的社交聚會,因為你想用喧鬧的聚會去逃避你與自己內心之間的沉默。而你不願意面對的並非獨處,不願面對的是因無法與自己相處而產生的孤獨感。孤獨是心靈的一份棲居,是心靈的事。所以孤獨不在於你找到何種角落,真正的孤獨,哪怕你是在人群當中,你都是一個激流當中的浮沫,你都是一片沙漠中的托缽僧!大家有沒有看到過沙漠中的托缽僧,浩瀚的沙海當中孤獨的一個行者。所以孤獨跟什麼特定的角落沒有關係,而且孤獨也許在很多時候表現為沉默,但是孤獨跟沉默沒有必然關係,我們不能夠給真正的自得其樂的孤獨者下一個定義,因為孤獨者是思想的流浪者,精神的流浪者。埃裡希·弗羅姆有一種理論,他認為人類會下意識放棄自己的自由意志是因為人類害怕孤獨,但獨立與孤獨並不等同,他認為有一種更好的方式會讓人獨立承擔起個人命運的同時又不會感到孤獨。

  • 6 # 直隸智清

    在某種程度上獨處是明人的一種理性選擇。心不繁,意不亂。淨心節能的一種體現。有些事是要必須經歷的。言傳不入身教。經歷的感悟刻骨明心。不排除有另一種被動的獨處存在。僅供參考。

  • 7 # 想要做你的朋友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熱衷擼貓的我,“被”孤獨指數應該算是很高了吧。

    而很久很久之前,我並不怎麼喜歡一個人待著,甚至於一個人做一些事情都覺得不好意思,比如上學的時候,寧願憋著也不願意一個人去廁所,似乎是有些變態!

    而就是這樣一個變態的自己,在多年以後卻成為了享受這份孤獨的癮者。原來一個人真的會變!

    看見別人五六成群與我無關,看見熱戀的情侶與我無關。

    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這圍城中最普通的一分子,那我還掙扎個什麼勁呢?

    老好人的我從積極融入別人到自我懷疑,再從自認沒有人懂我到管他有沒有人懂。看似越來越孤獨,卻是少了許多枷鎖。才真正的開始為自己而活。

    雖然如此,但畢竟生活在關係網中,工作中有同事、老闆,生活中要認識朋友的朋友,要遇到各種生活網中的陌生人……

    “孤獨”也會被打擾。

    因此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中,一個人時會有些孤單,也幸好有貓陪伴,也沒有特別的感觸。一個人由著性子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不被人打擾也是一種暢快。

    需要多人完成的一些活動也被自己喜歡的事情代替,我沒有覺得孤獨。

    直到今天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孤獨感被直擊內心深處:原來,自己變的多愁善感並不是年紀大了惹的禍,而是過去的種種孤獨時刻留下的痕跡。

    聽一首歌,聽到了自己。看一段話,看到了自己。甚至在看到別人的某一個行為時,也看見了自己。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那麼長。

    而在此之外,又慶幸的覺得自己原來這麼棒!

    因此,每每眼淚呼之欲出的時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心底的念。這何嘗不是一次內心治癒呢!

    孤獨與成長相伴,雖然聽著有些殘酷,卻無可否認!

    同樣的,一個人又往往很容易掉進一口深井中出不來,所以當孤獨帶來糾結時,不要難為情,也許身邊的小夥伴就是個小希望。

    願大家在享受孤獨的同時,也別錯過身邊的風景!

  • 8 # mogu丸子頭

    獨處是一個人想單獨待在一起思考,休息

    孤獨是一種感覺,特別是當你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無人可求助,這個時候孤獨就體現出了

  • 9 # 80年代的青春

    喜歡獨處的人,大多是比較內向的。大家都知道,人的性格大致分為兩種,內向與外向,外向性格的人,很難獨處,因為他們的精神能量需要靠外界吸取,比如聚會,逛街,參加什麼活動。一天下來,累點,但精神一般會比較充沛。而相對於內向性格而言的人,他們的能量恰恰比較喜歡獨處時吸收,比如說,看書,思考,畫畫等。現實生活中,我們一般會教育孩子怎麼養成開朗,外向的性格的人,同時會不怎麼喜歡內向性格的孩子,其實,這是個誤區,真正厲害的,還是內向的孩子佔的比例多,個人觀念、不喜勿噴。謝謝

  • 10 # xx117117

    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獨處是一種生活態度。

    就像旅行,有的人喜歡結伴旅行,有的人喜歡獨自旅行。喜歡結伴旅行的人不是說朋友很多,喜歡獨自旅行的人也不是說沒有朋友。每個人對生命理解的不同,享受的過程就不盡相同。

    生活是一場修行。每個人在這條路上前行,選擇怎樣的方式生活以後就有怎樣的人生。

    生活給了我們繁華也附加了我們孤獨。

    獨處是高階的品味人生;而孤獨是病態的獨處。

    在獨處中享受生活帶來的快樂,在獨處中品嚐生活給予的酸甜苦辣,在獨處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淨土,拋開世間的喧囂,慢慢品味歲月靜好。生活已讓我們疲憊不堪,在獨處的空間裡為自己的心靈來次洗滌,讓一切的煩惱如點燃的香菸一縷縷的飄散。

    孤獨會讓我們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失去對親人的愛,失去對生活的熱愛,甚至會失去對生的渴望。孤獨的人往往都很自卑,排斥外界的一切,不願和人相處,做任何事情沒有信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孤獨是一種病態,有人說孤獨的人心裡住著一個魔鬼,如果你走不出來,最終會被吞噬。

    無可否認生活是多面性的,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積極的面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的"妥協"。短暫的"享受妥協"沒有問題,但不要做一個真正對生活妥協的人。

    楊絳先生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快樂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有智慧的人獨處是對痛苦的思考,有思想才有財富,痛苦會使人更加堅強。

    有人說孤獨不是被迫的選擇,孤獨是理想者追求"如我所是"的生活方式。

    生活是個調色盤,塗抹什麼顏色掌握在自己手裡,願你在明媚的Sunny下為自己塗出美麗的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視覺的錯覺是如何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