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dpohi13840

    意思是隻要有花有酒的地方,就算時令不是春天,也和春天到時一樣。雖然無燈無燭,但是隻要有明月照耀就可以。這兩句是描寫陰間的情形,是《聊齋》中和宋公一起去陰間考試的一個秀才送給宋公的贈別詩,奉勸宋公不要為外物所制,保持心地一片澄明,這與作者的一生遭遇是相符的。作者以此來安慰自己,雖然應試不第,但仍然可以活的瀟灑。體現了詩人悠然、樂觀、滿足、不畏坎坷的境界。只要對生活充滿希望,一點樂趣變可以使人心中四季如春;只要心中有理想,即使沒有任何外界的幫助,黑夜也早晚會過去,人生的困難也最終會解決。出自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一·考城隍》:“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釋義:秀才握著宋公手送到郊外,自己介紹說是長山縣人,姓張,還給宋公作送別詩一首。原文都忘記了,只記得有這樣的句子:“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空前盛行,小說家的審美趣味從歷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轉向了現實社會。蒲松齡生在明清易代的亂世,從青年時期便熱衷於記述神仙鬼怪等奇聞異事,他把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個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憤”、“狂痴”的人生態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間傳說、以野史佚聞為創作憑藉,融入自己的個性創造加工。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齡將已有篇章結集為《聊齋志異》,《考城隍》就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亦是《聊齋志異》通篇首文。《考城隍》這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宋先生在去世後由神差邀請,考上城隍;但是宋先生以孝敬母親為由,懇求在母親百年之後再赴任;他孝敬母親的心情感動了神仙,准許他還魂為母親盡孝。該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孝道的重視,做為《聊齋志異》通篇首文,作者在文中借書生之手,寫出了自己的善惡觀,也透過書生之間互贈的詩句,展現了自己的胸襟,同時透過故事巧妙的安排,諷刺了當時科舉制度下的的醜惡氛圍。此篇故事情節由實入虛,由虛返實,再由實歸虛,這樣就在虛幻的故事上塗抹上了一層真實性與現實性的色彩,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要thecupoflife的英文版歌詞!請各位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