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則》都是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
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啟示是:貪婪會使自己喪命,要分清主次,不因小失大。
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啟示是:諷刺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啟示是:有勇無謀必敗,做人要隨機應變,發揮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
擴充套件資料
《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一被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收錄為“專題 《狼》”,其二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魯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30課《狼》,2016年新審訂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18課《狼》和部編義務教育課本七年級上冊第20課《狼》。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
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狼三則》都是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
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啟示是:貪婪會使自己喪命,要分清主次,不因小失大。
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啟示是:諷刺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啟示是:有勇無謀必敗,做人要隨機應變,發揮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
擴充套件資料
《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一被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收錄為“專題 《狼》”,其二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魯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30課《狼》,2016年新審訂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18課《狼》和部編義務教育課本七年級上冊第20課《狼》。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
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