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話匣子聊天

    一、《清史稿》,即便這個不算是最權威的清史資料,也是所有想學習清史的人無法避開的一份資料。屬於必看。

    二、孟森寫的一些清史書籍。孟森是民國初年的人,距離清朝不遠。同時,孟森不是滿族人,因此可以從客觀的角度評價清朝,因此他的書籍學術性強,卻沒有多少情緒在裡面。

    三、《清史列傳》,此書可為《清史稿》的補充,在列傳部分比《清史稿》詳細,可以更清晰地掌握清朝許多人物和事物的細節。

    四、《清實錄》,這是歷代皇帝的實錄,和各個皇帝的《起居錄》合在一起讀,是瞭解清朝政府運作的必讀資料。

    五、《清史編年》,人民大學出版的現代人著作,這個是編年體,大概可以做到查缺補漏的作用。

    以上五類書籍都看完畢了,你至少對清朝就有了一個輪廓上的瞭解。市面上有關清朝歷史的書多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種,幾乎各個方面全部都有介紹。此時您對清朝哪一方面有興趣,就可以直接看相關方面的書籍了。不過,作為對清史基本瞭解的話,上面列出來的這五種書是無法避開的。

    另外,晚清和清末史,在中國史學研究中,被列入了近代史範疇。因此如果您是對晚清有興趣,就要加讀部分敘述晚清世的書籍。

  • 2 # 肖邦老師的課堂

    關於清朝歷史的書1、《細說清朝》作者以“講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動地講述了對俄和戰、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戊戌政變、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吳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鴻章、康有為、慈禧等歷史人物。

    全書既有生動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又有頗具見識的評點,還闡釋了順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歷史之謎。本叢書所採用的“細說體”既不像正史的艱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編亂造,是別具風采的史學著作。

    2、《正說清朝十二帝》該書講述了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為中華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

    敘述了二百多年間,從努爾哈赤到溥儀。無論是英明的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正說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說一個王朝的興衰沒落,正說一個時代的歲月變遷。

    3、《正說清朝三百年》本書14個專題,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發展。“帝王”部分不僅僅反映各帝性格、功過,更企圖透過敘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興起與衰亡的軌跡。

    “後宮”、“皇宮和皇家園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軍事”、“經濟”、“教育”、“科舉”、“文化”這些專題既橫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縱向性地逐階段地反映這些方面的發展。“滅亡”專題則專門敘述其滅亡過程。

    4、《清史稿》《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5、《太監談往錄》《太監談往錄》系多名晚清太監回憶錄的合集,包括《宮廷瑣記》(信修明著)、《清官太監回憶錄》(馬德清等述、周春暉記)和《太監往談錄》(耿進喜述、朱家浯記)3個部分。內容多為身之親歷、目之親睹和耳之親聞,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作者的太監生活及相關的宮廷見聞。

    6.《滿文老檔》

    中國最早的官修滿文編年體史書。詳細記載從清太祖丁未年(1607)到崇德元年(1636)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並收錄了當時後金與北韓﹑蒙古﹑明朝﹐以及與明叛將毛文龍等的往來文札。

    7.清朝十二帝的實錄

    8.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

    9.《清史》是中國一個重大學術性文化工程,編纂於2004年全面啟動。從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准啟動《清史》編纂工作至今,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已六易其稿,擬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錄,計劃每卷約35萬字。

  • 3 # 小瘋瘋34

    不嫌枯燥的話——清史稿加臺灣版的“清史”,肯定是首選啊。

    如果顯得十分枯燥無味——紅樓夢考慮一下?別看是小說,裡面描寫的不少習俗都是真實記錄。關鍵是,它可比上面那兩本書有意思多了。

    傳記也好地方縣誌也好,資訊量大不說也不好查……不提也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業交換機與光纖收發器不同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