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好我是劉先生
-
2 # 火車站
太極的拳氣與力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太極拳的氣感是人體激發出來的第六中感覺!我們知道人自帶五感眼,耳,鼻,舌,手。對應的為色,聲,嗅,甜,觸。其實練個太極沒必要知道這麼繁雜的東西。如果你練了對身體有變化並感覺舒服就行了!如果毫無體驗感就別練了。我們這好多練太極的很多慢行病都無緣無故的好了,人特精神。去醫院檢查能把主治醫生嚇出汗!有人說練太極會把膝蓋骨練壞,這個注意不練下蹲動作就可以了因為那動作的確不和人體解剖學。太極也需要不斷髮展!有精華和糟粕。我們吸取精華就可以了。我想說的是太極拳是個好的健身方式。都有論證的,遠一點的比如鄧小平主席就認為太極拳好還提筆了的!進看比如馬雲,等一些名流都是騷愛!多說無益,練習中體會吧!最後引用毛主席一句話在“人的正確思想來自不斷的實踐”謝謝!
-
3 # 陸水雲天
力是肌肉收放的結果。武術講氣與力合,其中氣是較血液中最小顆粒物質組成,受鼓盪影響可波及全身。呼吸不會影響力的收放,順應呼吸才能使力達到最大效果。如:呼為向外發力,吸為向內收拉力等。因此,鼓盪之氣與肌肉收放之力相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太極勁基本是根部發放,不顯示肌肉的收放。
-
4 # 綠水青山146288661
初學者不仿把力和氣合為一,應避免有氣無力或有力無氣……
氣隨力走,力遂氣來……那是以後的事了(暈懟兩句甭當真)
-
5 # 曲中人
感謝邀請!這個不好說,很多時候是一種感覺!您就記住練太極拳沒有氣感,有了就是偏了。力,更多的是槓桿原理!佛曰:不可說不可說。說出來就假了!現在所謂的太極勁,是師父喂出來的。自己很難練出來。有人會說了,總有第一個練出來的吧。是,但是是極個別的人練出來一部分感覺,傳承下去,再由弟子徒孫不斷完善!太極拳論說,求力被力所拘,求氣被氣所拘。所以不必過分強求力或是氣。強求了就是練偏了。網上一些所謂的大師,自己都不懂那,就出來騙人,用一些拳論的話佐證自己的謬論,或是有許多腦殘粉自己不懂,還瞎說這個那個。所以您那會能知道練拳最高境界就是合道!您那會就明白了太極拳中的精華了!什麼氣,什麼力都是停留在表象的東西!
-
6 # 穀神不死
我不太懂太極拳,就簡單說一下,人體本身“氣”與力的關係。
“氣”按理說是呼吸的作用,力是四肢肌肉活動產生的對外打擊力。
人的呼氣會讓核心肌肉帶動要發力的手臂肌肉活動起來,於是核心肌肉力量把力傳遞給肩部肌肉,肩部肌肉再把力量加大並傳遞給手臂肌肉,最後,非常大的力集中在拳頭上,發揮打擊作用。
可見,氣與力的關係,就是肌肉活動的規律,從核心到四肢末梢。而力的傳遞和遞增的路線就是經脈的走向。
而太極拳就很好地運用經脈走向來完成力的傳遞和增強。於是,會太極拳的人,雖肌肉不發達,卻可以發揮出大的勁力,他的力道是全身肌肉的力量的總合。
而這力量的傳遞和增加,是由呼吸運動來幫助的,參與呼吸的肌肉就屬於核心肌肉。好的呼吸,讓核心力量源源不斷,然後太極拳就會有令人驚訝的力道打出。
這是個人感悟而已,僅供參考!
-
7 # 春風拂面17923220
有氣才有力,有力才有氣。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主宰於腰,發於指。氣沉丹田,松肩墜肘,神清氣爽,精神矍鑠。
-
8 # 年輕老人4
太極拳中氣與力的關係?這要看你練的是不是真正的太極拳,是不是太極內家功為基礎的太極拳,如不是,那你根本不知道氣與力的關係。真正的太極拳必須先練功後打拳,不能只會套路沒有功夫,那樣只能被打。氣是內家功夫的根本,內力是內氣為基礎。花架子只是好看,只能騙人,實在是沒有用,有很多人練了三四十年的太極拳了,手腳上有什麼功夫,能把對手打成內傷嗎?只有有內力的人才能把對手打成內傷。只有內家的四項基本功才能有內力。這才是中華瑰寶,精華。好好練吧!
-
9 # 譚老陽
太極拳本來是拳,是不講氣的。但是呢,不練氣,也談不上拳。所以師父在教拳的時候,也會教你練氣。這是各門派裡(我說的是真正的門派和師父,是師父,而不是師付,也不是一般意義的老師),只要磕頭,師父一定會教你的。
-
10 # 動靜相宜生妙韻
一副太極圖,讓我們感知到:世間萬物均有其內與外、左與右、上與下、矛與盾、快與慢等等陰陽並存的概念組成。是一個矛盾對立、對稱協調而又統一的運動型的整體!
太極拳,正是以這一傳統哲學理論為基礎的一項,動與靜、開與合、剛與柔、蓄與發,對拉拔長、內外一體的運動!
關於題主所提――“太極拳氣與力的關係”――問題,我們必須先明白:
――“意”是什麼?
――“氣”指的是什麼?
――“力”是什麼?
否則,我們將不能瞭解太極拳的真面目,給太極拳蒙上了一道厚重的、玄之又玄的神秘面紗。
我們知道,習練太極拳要求外三合和內三合。其中,“內三合”說的就是意、氣、力的問題,拳譜中也有“意到氣到力到”說法。
首先,意――
即意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感知及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的綜合,具有客觀性。它負責釋出“人體所有行動”的指令,是指揮部!
再說氣――
不同領域對“氣”有不同的理解!
如中醫說的“氣”,是人體生理之氣,諸如先天之氣、後天之氣、精氣、元氣、營氣等等多種,用現代觀點看,這些氣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物質性。
太極拳譜也多次講“氣”,那太極拳的“氣”又是指的什麼呢?個人認為,它就是呼吸與意念相結合的產物。
人只要活著,無時無刻都在呼吸,撥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一旦停止呼吸,也就沒有了生命的體徵!(關於太極拳的呼吸,我在其他問答中有說到,可檢視)
下面再說一下意念:
《簡易經》中講到:人的品德能演化出情,情能生意,意不斷動作即意識,意識中,自覺不自覺就選擇意義大的(即大意識)轉化成意念,此意念即為動機,支配人體付諸行動……
所以,個人認為,太極拳的氣,就是呼吸與意念相結合的產物,一種能量,是意識力量的傳遞。具有主觀性、方向性和目的性。也可稱為內氣!負責調動人體內外上下所有器官、關節、肌肉參與運動,是協調、排程部門!
接下來就是,力――簡單說,就是動作的外在表現形式。
沒有意念――這個意識力量的傳遞排程(即沒有“氣”的支撐),身體各部位就不會參與運動,也就行不成力;沒有力量的存在,意念(氣)也難以獨立支撐生命的旺盛,也就是常說的“有氣無力”!――意生念、念引行、行得果。
另外,太極拳還有“用意不用力”之說――
一些習練者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其意思,為了證明自己“用意不用力”,演變出了諸多毫不用力,一有想法,對方就四處亂蹦或者還沒搭上手,僅僅手一揮,腦子一想,對方就應聲倒地的各種神功演示。
實際上,所謂的不用力,是不用體力,這種力是在身體緊張的狀態下產生的僵力,它是外在、區域性、生硬的力量。
而太極拳真正需要練的是一種松沉勁,一種向外掤的勁。太極八法掤為首,"掤勁如水負舟",如水託舟的力量,“應物而生”,舟一接觸水,水自然就產生出力量,力大小由船決定。這是一種內在、柔軟的整體勁,並且柔中帶剛,這也是習練太極拳的核心所在!
如何練出太極拳的“松沉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體會:
1, 意識放鬆――
在拳架要求下的周身各部位放鬆。
松的目的不是懈,是為了讓全身各部位協調起來,更好地重新組合,減少能量傳遞過程的損耗。
2, 意念集中――
拋開一切私心雜念,讓心靜下來,專心做事。
3. 精心練拳――
首先,動作上要求圓(圓潤飽和)、連(連貫)、活(靈活,進退自如)、穩(穩定性好,基本功紮實)
然後,在此基礎上的練好繃緊勁,正如練的緊中送,用的松中緊。
4, 不斷地學、練、悟,持之以恆,不斷總結!
回覆列表
太極拳所說的“氣”,是內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血的“氣”。人從出生開始就具有氣血,血是看得見的,氣是看不見的。人體內的氣雖然看不見,但是你可以體會到,比如針灸、氣功練習等,都能體會到氣的存在,中醫管這種氣叫真氣、元氣,在太極拳中則叫內氣。除了內氣外,還有就是外氣,也就是呼吸之氣。無論是內氣還是外氣,人是須臾不可離開的,它們對人的生命非常重要。人的內氣不足,生命力就不旺盛,也就沒有力量。這很好理解,比如,人在年輕的時候,氣足,生命就旺盛,到了老年,氣血衰微了,身體也就衰老了。所以,氣血對人的生命是相當重要的。按照中醫的理論,氣足,身體就健壯,力量也就大。青壯年人和老年人體力的差距,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氣血強弱的差距。所以說,氣足,人的身體就健壯;氣不足,身體就衰微。
太極拳所說的勁兒,實際就是力。太極拳為什麼不說力,而是說勁兒呢?這是由於透過太極拳的鍛鍊,會產生一種收放自如的靈敏的勁力,這種力被稱作太極勁兒。太極拳透過練習套路和推手,能使自己的感覺非常靈敏,勁力收放自如,從而形成技擊所需要的太極勁兒。這種勁力與一般的拙力、僵力是有很大區別的。
氣和力有著緊密的關係。勁力是內氣的外在表現,你的內氣足,必然勁力就大。內氣充足,勁力才能飽滿;內氣微小,勁力也就微弱。氣與力的關係不僅表現在太極拳的練習上,唱歌、唱戲等都有氣的體現,也都要求用丹田內氣發聲。中氣飽滿,聲音才能洪亮。
太極拳對內氣和勁力的練習是非常重視的,但是,各家太極拳對內氣練習的方法則是各有不同。我們武派太極拳講究的是養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氣以直養而無害”。那麼,如何養氣呢?非常簡單,就是順其自然。也就是說,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要自然而然,不要總是想著怎麼呼吸,怎麼運氣,只是按照太極拳的技術動作要求練習即可,呼吸順其自然。我們平時散步、聊天,是不會想著如何呼氣,如何吸氣,幾乎都是忘了呼吸,練習太極拳也是如此。所謂的“氣以直養而無害”,就是要求你在練拳時,不要努氣、憋氣,也不要運氣,不要想著內氣如何執行,而是要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