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早在曹操剛創業不久,荀彧就從袁紹那邊跳槽過來,幫助曹操管理內政,號稱曹魏版的張良。

    是荀彧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很多人都在想,曹操在打天下之初,為何就能有如此遠見卓識,將漢獻帝握在手中,其實這是荀彧的主意。當時漢獻帝流離失所,孤苦無依地在洛陽,天下諸侯眾多,卻沒有一個希望吧漢獻帝接過去的。

    包括曹操在內,其實也不願意接漢獻帝過去。因為沒有漢獻帝,那他在自己的地盤上,那就是老大,有了漢獻帝的話,曹操可就不是一把手了,什麼都要聽漢獻帝的。這地位之間的關係,到底該如何處理,確實是一件難事。

    袁紹當時也嫌棄漢獻帝,不想帶個累贅回來,甚至連劉表劉焉這些漢室宗親,都容不下漢獻帝。所以荀彧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確實是挺大膽的。

    但是他完全是為了曹操好,誰掌握了漢獻帝,誰能夠成為天下正統。這是荀彧為曹操謀劃的一條出路,也是創業時期最好的出路。

    那個年代做任何事情都講究名正言順,曹操要爭奪天下需要名正言順,那是為東漢朝廷爭奪天下。荀彧這樣的人才打工也需要名正言順,那是為東漢朝廷打工!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源源不斷的人才向曹操這邊湧來。

    荀彧常常將曹操比作劉邦和劉秀,這兩位可都是帝王。

    我很奇怪,荀彧為曹操打了一輩子工,為什麼到頭來還有人說他不是曹操的人。尤其是荀彧常常將曹操比作劉邦和劉秀,這兩位可是西漢和東漢的開國皇帝,如果荀彧不想讓曹操做皇帝的話,為什麼要這麼比喻呢?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三國志》

    陶謙死了以後,徐州落在了劉備手裡。曹操帶兵前來攻打,這個時候沒想到呂布偷襲了曹操的大後方兗州。曹操正在猶豫,到底是一鼓作氣拿下徐州,還是回去救援兗州。

    曹操拿不定主意,那荀彧的作用就來了。他告訴曹操,當年劉邦佔據關中之地,劉秀佔據河內之地,其實這都是他們的根據地。因為有了根據地才能進而奪取天下。如果兗州被呂布打下來了,那麼士卒的家人都落入呂布手裡,他們就沒心思為曹操打工了。

    曹操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就按照荀彧的說法回去救兗州了。這裡荀彧將兗州說成曹操的根據地,用劉邦和劉秀的例子來勸告曹操,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荀彧是心向曹操的。

    後來在迎接漢獻帝這件事上,荀彧再次將曹操比成了晉文公和漢高帝劉邦,希望他能夠像他們接納周襄王和義帝熊心一樣,接納漢獻帝。

    周襄王時期晉文公的地位要高於天子,漢高帝時期,義帝熊心不過就是一個幌子。現在荀彧拿他們倆比作漢獻帝,而拿晉文公和劉邦比作曹操,難道意圖還不夠明顯嗎?

    曹操誅殺董貴妃和漢獻帝子嗣的時候,荀彧這個漢朝的大忠臣怎麼不反對的?

    漢獻帝一直被曹操壓制,所以心裡十分不爽,他不知道自己這個天子如果沒有曹操的話,早就死於亂軍之中了。漢獻帝想要奪權,他甚至覺得曹操所扶植起來的東漢,依舊是劉家的天下,豈不知朝中文武全都是曹操的人。

    所以漢獻帝就聯絡上了董貴妃家的國舅董承,用衣帶詔的方式,聯絡那些支援漢室的官員。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細節,這些官員中可沒有荀彧。

    後來這件事被曹操發現,董承全家被殺,已經懷有身孕的董貴妃也不能倖免於難,被曹操賜死。這個時候我們大漢的忠誠荀彧怎麼就不站出來保護一下漢獻帝的呢?

    曹操的這種行為已經很明顯是以下犯上了,可是荀彧壓根就不管。這也說明了一點,荀彧那就是曹操的人,別給他戴什麼高帽子,他對漢室的感情遠遠比不上他對曹操的忠心。

    總結:荀彧擔心曹操晚年志短,所以不贊成他稱王。

    一個人如果不求上進的話,那麼就會安於現狀。曹操當年可是志得意滿的青年,南征北戰之後奪取了北方大部分地盤。要不是赤壁之戰遭到敗北,甚至早就一統天下了。

    荀彧作為他的得力干將,自然是幫了他不少忙,跟著他一起進步,可以說兩人就是知己好友。所以荀彧對曹操的期望值非常高,認為曹操一定可以一統天下,但是到了晚年的曹操,遇到了孫權和劉備兩大對手,這兩個人都非常厲害,曹操認為自己解決不了他們了。

    一旦曹操萌生了這樣的想法,那就會逐漸放棄一統天下的志向,以至於安於現狀。這對荀彧來說是極度痛苦的一件事,荀彧想要輔佐的是一個像劉邦、劉秀那樣的人,而不是隻有半壁江山的曹操。

    曹操當然也明白荀彧的意思,但是他不說透。他必須要為自己的後代做打算,只有登上魏王的寶座,子孫後代才能稱為帝國皇帝,所以曹操這麼做了,跟荀彧是不是忠於漢室一分錢關係都沒有。

  • 2 # 小編虎哥

    荀彧生平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早年就被稱讚為“王佐之才”,天下大亂之際,荀彧跟隨宗族避難冀州。初投袁紹,被袁紹奉為上賓,但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於是脫離袁紹投靠曹操,荀彧最終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荀彧輔佐曹操二十年年,期間推薦了郭嘉、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等人才,既擅長處理政務又深通謀略,為曹操處理軍國大事多年,被尊稱為“荀令君”。曹操對與袁紹的戰爭缺乏信心之際,荀彧為曹操分析形勢,堅定了曹操與袁紹繼續作戰的決心,在戰略上,荀彧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等戰略;在戰術上,荀彧設計保全兗州三城,拒袁紹於官渡,出其不意襲取荊州等,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曹操亦對荀彧言聽計從,稱讚其為“吾之子房”。但是,當曹操要稱魏國公、加封九錫之時,荀彧提出反對,因此與曹操漸行漸遠,最終憂慮而死(有說是被曹操賜死的)。

    荀彧為什麼不願意輔佐四世三公的袁紹?

    早在群雄討董時期,袁紹還只不過是冀州牧韓馥手下的渤海太守,可是袁紹並非真心想著匡扶漢室,不僅沒有積極討伐董卓,反而聯合公孫瓚,竊取了冀州,在討董聯盟名存實亡之際,只有孫堅和曹操繼續討伐董卓(劉備當時跟著公孫瓚,而公孫瓚以討伐董卓的名義進入冀州,卻向韓馥發起進攻,因此劉備並沒有真正參與討伐董卓)。孫堅這一路連戰連捷,甚至逼得董卓火燒洛陽退守長安,可是,正當孫堅節節勝利之時,袁紹突然發難,進攻當時已經被袁術任命為豫州刺使孫堅的治所陽城,孫堅無奈,只得回師救援陽城。原來袁紹主張擁立劉虞為帝,可是袁術卻提出反對,而孫堅當時是袁術手下,於是袁紹就進攻防守空虛的陽城,結合這一段歷史,荀彧不願意輔佐袁紹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

    其一:韓馥是朝廷任命的州牧,還是討董諸侯之一,袁紹在這時候聯合公孫瓚圖謀冀州,是為了一己私利不顧國難的行為。

    其二:孫堅討伐董卓連戰連勝,袁紹卻全然不顧大局,進攻孫堅,迫使孫堅終止討伐董卓,失去了消滅董卓的最好機會。

    其三:在董卓竊命,主上蒙塵的形式下,袁紹不思驅逐董卓輔佐漢帝,卻想著另立新君,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無心扶持漢室,只考慮自己的私利,因此,荀彧不願意輔佐袁紹。而除了孫堅,曹操也在堅持討伐董卓,雖然敗的很徹底,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卻向天下人展現了其忠於漢室的形象,這也反過來證明了荀彧是忠於漢室的,他跟隨曹操,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漢室。

    曹操逼死荀彧?

    自從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國公、加封九錫以來,荀彧和曹操已經不是一路人了,筆者想,荀彧甚至會後悔輔佐了曹操。他原本以為,曹操會“奉天子以令不臣”,輔佐漢帝平定天下割據諸侯,最終興復漢室,沒想到的是,曹操確實如同周瑜說的:“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或許曹操一開始的確是立志匡扶漢室的,可是隨著勢力的發展,野心也隨之膨脹,曹操漸漸疏遠荀彧,將荀彧調離中央,不久以後,更是賜予荀彧空盒子。

    荀彧出生潁川名門,匡扶漢室、忠君報國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所謂“食漢祿,做漢臣”,曹操給荀彧空盒子,可能是暗示荀彧,漢祿已經不存在了,也有說是暗示荀彧“盒中無食,君可自裁”。這時候荀彧面臨2個選擇:1,放棄漢祿接受魏祿,不再反對曹操加稱魏國公、加封九錫;2:既然漢祿已經沒有了,漢室名存實亡,那隻好以死明志,荀彧顯然是忠於漢室!

  • 3 # 9527迷途小書童

    一、理想破滅,選擇自盡

    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曹操生出了僭越稱王的念頭後,荀彧曾明確的表示反對。而此舉也讓曹操無法再容忍荀彧,後者在受到排擠之後,便憂憤而死了:“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後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之時,也曾引《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可以看到,荀彧在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破滅以後,他只能無奈的選擇自盡。自己不是懦弱的表現,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自己無能為力,卻又想儲存自己最後的尊嚴,同時也是荀彧對自己理想不屈的表現。

    二、曹操的第一印象:曹操是英雄,成就大業。

    據《三國志武帝本紀》記載:“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曹操從小就很聰明,20歲舉孝廉,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碩等一些當朝權貴。

    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迴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

    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後漢書·許劭傳》 ,《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小說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他們希望拉攏曹操的時候,被曹操大義凜然的拒絕掉了:“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曹操在陳留起兵之時,他也是在為漢室正統而考慮:“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此時的曹操給世人的印象就是能成就大業,可以興復漢室的英雄。荀彧作為謀士,需要曹操這樣心懷漢室的英雄;曹操作為英雄,需要荀彧這樣出謀劃策的謀士,他們兩一拍即合。

    三、奉天子以令不臣

    其次,在曹操執政前期,他並沒有暴露出野心。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少人都覺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舉動,令他本人坐實了“奸雄”之名。可在歷史上,曹操實行的卻是謀士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在《三國志毛玠傳》中,便記載了毛玠的原話:“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的政敵為了打壓他才加上去的,最早見於諸葛亮的《隆中對》:“今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以爭鋒”。奉天子以令不臣,說的就是我是奉命討伐不臣的,奉天子之命做事的。

    四、為時已晚,覆水難收

    當曹操要求自己加九錫,進魏王之時,荀彧這才看清了曹操的梟雄面目。因為劉邦白馬之盟早已明確,異性不得封王。曹操進魏王是違反漢朝祖制的。但是,此時不但是荀彧加入了曹操集團,荀攸等人加入了曹操集團。更進一步說,潁川荀氏,也早就和曹操集團產生了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關係。面對這樣的現實,荀彧的反對根本是無能為力的,帶著他的理想從容自盡,以自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漢室至死不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拿大各省面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