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愛情,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了。
該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創作於1958年冬。
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向建國10週年的獻禮作品首演,獲得好評。
由時年18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作品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的構思佈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採用單樂章的奏鳴曲式結構,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等樂段構成的曲式結構。
大致分成相愛、抗婚、化蝶三大部分。
是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的描繪,其中包括:
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和十八相送等樂段。
樂曲開始,在輕柔的絃樂和定音鼓微弱震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出清新秀麗的引子,彷彿故事就在一片鳥語花香的原野上展開了。
隨著雙簧管吹出一段歌謠式的旋律,呈現出一幅秀麗江南的美麗圖畫。
在柔和的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溫純優雅和充滿女性美的愛情主題。
這是描寫梁、祝的相遇,梁山伯美好的形象,深深烙印在祝英臺的心坎中。
跟著出現一段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象徵梁、祝的草橋結拜。
之後,樂隊重複一遍愛情的主題,暗示梁、祝的情誼更加鞏固了。
繼續出現一段華彩樂段,表現出祝英臺情不自禁的愉快心情,從而引出下面歡快活潑的主題,描繪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生活。
好景不長,祝英臺不久就奉召回家了。
這時,愛情的主題改為慢板,柔和委婉,別恨離愁,顯得特別淒涼,這是著名的“十八相送”。
繼續又出現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是竊竊私語、難捨難分的場面,使人無限低迴。
呈示部將要結束時,由絃樂奏出一段輕柔而簡短的尾聲,梁山伯與祝英臺終於分手了。
包括了抗婚、樓臺會、哭訴、投墳等樂段。
展開部由沉重的倍大提琴、大提琴、大管等低音樂器奏出不詳的音調,預示悲劇就要來臨。
繼續銅管樂吹出兇暴而嚴厲的音調,這是封建勢力的主題,顯示嚴父逼婚的場面。
然後,小提琴先用散板表現出祝英臺惶恐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接著,小提琴奏出激動和反抗的音調。
以後,封建主題和小提琴的反抗音調交替出現,形成一個矛盾衝突的抗婚場面。
定音鼓顯示出扣人心絃的效果。
鼓聲過後,隨即轉入慢板,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對答奏出哀怨悲憤的音調,特別是小提琴瀰漫著淒厲的、慟哭似的聲音。這就是著名的“樓臺會”。
慢板之後,音樂急轉直下,以散板、快板等中國戲劇的傳統表現手法,敘述了祝英臺在梁山伯的墳前向蒼天控訴。
以後小提琴奏出了一個絕句之後,隨即金鼓齊鳴,緊張激越,表現出祝英臺含恨投墳,全曲達到高潮。
長笛和豎琴重複開始的引子,這裡雖然彷彿還像當年風和日麗的原野,而今卻抹上一層神秘的幻覺,特別是豎琴的琶音使人聯想到“仙樂風飄”之感。
接著,小提琴加上弱音器重新奏出愛情的主題,引申出人們對梁、祝的同情和歌頌,表達出人們美好的願望和遐想,梁山伯與祝英臺化作一雙蝴蝶,自由飛翔於極樂世界之中。
最後,由小提琴奏出一段簡短的尾聲,以長笛作補充。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結束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令人同情和惋惜,
他們忠貞的愛情將永遠印在人們的心坎中。
其實,音樂是沒有國界的。
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梁祝》既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如果提到愛情,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了。
該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創作於1958年冬。
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向建國10週年的獻禮作品首演,獲得好評。
由時年18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作品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的構思佈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採用單樂章的奏鳴曲式結構,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等樂段構成的曲式結構。
大致分成相愛、抗婚、化蝶三大部分。
呈示部——相愛是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的描繪,其中包括:
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和十八相送等樂段。
樂曲開始,在輕柔的絃樂和定音鼓微弱震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出清新秀麗的引子,彷彿故事就在一片鳥語花香的原野上展開了。
隨著雙簧管吹出一段歌謠式的旋律,呈現出一幅秀麗江南的美麗圖畫。
在柔和的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溫純優雅和充滿女性美的愛情主題。
這是描寫梁、祝的相遇,梁山伯美好的形象,深深烙印在祝英臺的心坎中。
跟著出現一段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象徵梁、祝的草橋結拜。
之後,樂隊重複一遍愛情的主題,暗示梁、祝的情誼更加鞏固了。
繼續出現一段華彩樂段,表現出祝英臺情不自禁的愉快心情,從而引出下面歡快活潑的主題,描繪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生活。
好景不長,祝英臺不久就奉召回家了。
這時,愛情的主題改為慢板,柔和委婉,別恨離愁,顯得特別淒涼,這是著名的“十八相送”。
繼續又出現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是竊竊私語、難捨難分的場面,使人無限低迴。
呈示部將要結束時,由絃樂奏出一段輕柔而簡短的尾聲,梁山伯與祝英臺終於分手了。
展開部——抗婚包括了抗婚、樓臺會、哭訴、投墳等樂段。
展開部由沉重的倍大提琴、大提琴、大管等低音樂器奏出不詳的音調,預示悲劇就要來臨。
繼續銅管樂吹出兇暴而嚴厲的音調,這是封建勢力的主題,顯示嚴父逼婚的場面。
然後,小提琴先用散板表現出祝英臺惶恐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接著,小提琴奏出激動和反抗的音調。
以後,封建主題和小提琴的反抗音調交替出現,形成一個矛盾衝突的抗婚場面。
定音鼓顯示出扣人心絃的效果。
鼓聲過後,隨即轉入慢板,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對答奏出哀怨悲憤的音調,特別是小提琴瀰漫著淒厲的、慟哭似的聲音。這就是著名的“樓臺會”。
慢板之後,音樂急轉直下,以散板、快板等中國戲劇的傳統表現手法,敘述了祝英臺在梁山伯的墳前向蒼天控訴。
以後小提琴奏出了一個絕句之後,隨即金鼓齊鳴,緊張激越,表現出祝英臺含恨投墳,全曲達到高潮。
再現部——化蝶長笛和豎琴重複開始的引子,這裡雖然彷彿還像當年風和日麗的原野,而今卻抹上一層神秘的幻覺,特別是豎琴的琶音使人聯想到“仙樂風飄”之感。
接著,小提琴加上弱音器重新奏出愛情的主題,引申出人們對梁、祝的同情和歌頌,表達出人們美好的願望和遐想,梁山伯與祝英臺化作一雙蝴蝶,自由飛翔於極樂世界之中。
最後,由小提琴奏出一段簡短的尾聲,以長笛作補充。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結束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令人同情和惋惜,
他們忠貞的愛情將永遠印在人們的心坎中。
其實,音樂是沒有國界的。
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梁祝》既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