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風一一15

    懲罰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懂得這一點的人,可以說根本不懂教育。正如那個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人一樣。

  • 2 # 老叟夕陽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看和分析任何問題,都要客觀地,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對待,那種用絕對,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

    個人認為,教育是十年栽樹,百年育人的系統大工程,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嘔心瀝血,婉如園丁去澆灌,需要地是那種蠟燭和春蠶的犧牲奉獻精神,那種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應該改變。

  • 3 # 使用者5983533603

    沒有懲戒就等於沒有約束,你覺得對於一個自我約束力還不到一個成熟階段的孩子,沒有約束的教育好嗎?大家願不願意承認一點?社會給人更多的是批評和挫折,如果在還沒有出到社會之前像溫室裡的花朵護著,等到他到了社會需要獨立生存的時候,那必定是個廢物。社會可沒這麼多的溫文爾雅的鼓勵和呵護,更多的是犯錯後的批評,懲罰,挫折。沒有批評懲罰的教育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失敗的。

  • 4 # 單詞肖肖樂

    首先,沒有懲罰,只是一味的鼓勵,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做錯的後果,當苦口婆心的跟他說,等你長大了,他根本無法體會那種未來,我覺得適當的懲罰,是更為直觀的教育。

    其次,沒有懲罰就是隻有育沒有教!育是單方面的,不需要有什麼回饋,就像生孩子,願不願意,孩子都會被生出來,結果好壞自己必須承擔。但教就像養孩子,必須有對錯。既然有了對錯,哪必然要有不同的態度,也就意味著必須要懲罰,只是方式的不同罷了!

    也許很多家長、許多老師都誤會了懲罰教育的形式,提到懲罰馬上聯想到體罰或者變相體罰,聯想到傷害孩子,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思想。

    我非常贊同“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這句話,因為如果在孩子犯錯以後沒有相應的懲罰,也許孩子就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問題,很難認錯改錯。

    最後,懲罰方式其實有很多:比如他破壞公共設施或公共衛生,我們可以懲罰他為公共服務。比如他影響了大家的活動,可以請他暫時離開集體。比如他侵犯了別人,批評教育無效,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可以罰唱歌、罰說笑話、罰讀課文;寫檢討、撓癢癢、老師適當冷落等都是一種懲罰方式。

    盲目的表揚沒有意義,簡單的懲罰也不會有效果,懲罰也講究技巧的。有一點非常重要:所有的懲罰都不能讓孩子質疑我們的愛,所有的教育都必須以愛為前提。

  • 5 # 前育邦

    教育是離不開懲罰的,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認為,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馬卡連柯也曾經說過:“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但懲罰是把雙刃劍,如何運用則是一種藝術,一種需要創新的藝術,只要我們創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給教育增添別樣的風采。

    1.參與式懲罰——別出心裁

    老教育家孫敬修老師是這樣懲罰學生的,他看見幾個小學生搖一棵小樹,孫老沉思片刻,走過去把耳朵貼在了小樹上。孩子們莫名其妙,問他幹什麼。孫老說:“你們聽,小樹在哭呢,你們把它的命根快搖斷了。”孩子們聽了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孫老繼續說:“那麼我們去拿鐵鍁和水桶好嗎?”孩子們飛快地拿來了水桶和鐵鍁,孫老和他們一起給小樹澆水、培土。以後,孩子們還當上了小樹的“衛士”,為小樹培土、澆水。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的,教育的實質是師生雙方共同體驗、一道成長的生命歷程。學生有了成績和進步,我們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缺點和錯誤,我們同樣要與學生共同分擔失誤的痛苦。實際上,在學生犯錯誤時,他們的自尊心很敏感,心靈很脆弱,他們也更需要老師的理解、寬容、指導和幫助,這時如果我們能和學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參與、一同尋找改正錯誤、解決問題的良策,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達到教學相長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懲罰——別具一格

    有這樣一則故事:孩子去夏令營,媽媽問,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孩子說,都好了,你就別管了。媽媽一看,衣服帶得不夠,手電沒帶,就問孩子,那邊的氣候你知道嗎?衣服夠不夠?晚上活動的東西都準備了嗎?孩子答,沒問題。媽媽就沒再說什麼。第二天,孩子揹著包就走了。一個星期後,孩子回來。媽媽問,玩得開心不開心?開心。有沒有什麼麻煩?哎呀,凍死了,沒想到山裡這麼冷。還有呢,晚上活動沒有手電很不方便,那怎麼辦呢?以後得像爸爸一樣,出差之前拉個單子,好好諮詢一下。這就是自然懲罰法,讓孩子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後果。因為孩子凍一點,晚上麻煩一點,沒有危險,但經過這一次他就記住了。

    教育並不僅僅是一種告訴,也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教育是一種引導、啟發和感悟。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教育實踐也告訴我們,只有學生自己親身實踐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長久地留在心裡。作為教師,我們既要相信學生,又要多給學生創造自我探究、親身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總結經驗,得出結論,昇華理性知識,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學生,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3.體驗式處罰——別有洞天

    澳洲有幾個少年放火把森林燒了,燒死燒傷很多人和動物。澳洲政府的做法是,讓他們挨家挨戶去道歉,安慰受傷者及其家庭,這就是對孩子非常負責的做法。他們去道歉時看到被大火燒傷的人,觸目驚心,終身難忘。這種懲罰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傷及孩子尊嚴,又使他們從中受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喚起學生實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懲罰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手段。關鍵看教師如何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新課程倡導體驗式學習方式,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只有真正參與了、體驗了、感悟了,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實行自我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深刻的,甚至是受益終身的。

    如今的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自主意識,我們要相信他們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儘可能地創設教育的情境、提供教育案例,調動他們的自主意識,讓他們自己體驗、品味和領悟,實現自我教育。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4.激勵式懲罰——別具匠心

    英國皮亞丹博物館收藏了兩幅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迴圈圖。這是當年一名小學生約翰• 麥克勞德的作品。有一天,約翰•麥克勞德想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便偷偷地把校長的寵物——一隻狗殺了。校長氣得七竅生煙,決定"懲罰"這個無法無天的學生。怎麼罰?他既沒開除這個學生,又沒使用暴力,而是罰他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張人體血液迴圈圖。事後,約翰•麥克勞德被校長的寬容所打動,發憤研究解剖學,終於成為一名偉大的解剖學家。假如當時校長採用的是粗暴的懲罰手段,這位未來的科學家很可能便從此"夭折"。

    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往往也蘊涵著教育轉化的契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們急於求助,此時的道理會使他們刻骨銘心,如果我們能適時地加以引導、激勵,也許就能激發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潛能。

    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在賞識的目光裡缺點也是可愛的、錯誤也是美麗的。因此,我們要善於在學生出錯時捕捉教育的契機,敏銳發現學生的長處和潛力,並及時地加以引導、強化,從而把潛力轉變成能力,把壞事變成好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點電腦總是出現網路本地連線受限制的圖示是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