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庭秋
-
2 # 咕嚕講故事
總的來講,修身有兩種層面,一為體,二為神。粗淺認識,先有自知,再有知人。自知之明,在於修煉,比如身體,透過不斷的鍛鍊,激發身體潛能,從而控制身體,做到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一些真正的武術家都是如此。精神層面,是一個質變的過程,當身體實踐到一定程度,便會煥發思考,以理論層面更深的修煉精神意志。比如大部分人明明知道一隻拳頭隔著鋼化防彈玻璃打過來,一定打不到你的身體,但是當拳頭臨近時還是會感到恐懼,而做出眨眼防護等本身反應,如果精神意志修煉到一定層次,就能自如控制身體和思維!
當自己透過不斷的修煉充分的瞭解自己後,這時知人變成了順其自然的一件事兒。其實不僅僅是修為者,生活中處處都有這樣的道理和例子,只要細心觀察,不斷自我反思總結,道理都是人說出來的嘛!
-
3 # 獨孤求bai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的《道德經》
【譯文】: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著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註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引語]
本章講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
[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裡,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
-
4 # 夢碎雨夜冷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能正確認識別人的人是智慧的,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的。真正聰明智慧的人,應該既能正確認識別人,也能正確認識自己。
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不容戰勝的對手也是自己。但事實上,人類惟一能影響、去改變的也是自己。
俗謂本性難移,真實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只是改變的阻力很大,每段時間都只能改變一點點,讓我們根本沒有耐心去體認那些改變,進而在心理上放奪了改變的意圖。
-
5 # 風采世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道德經34章內容。
從字面上理解,瞭解他人是智慧的;知道自己的狀態,是明白人。
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表達,說的是人在瞭解他人並能理解他人的,才算是最明智的;而自己也經常反觀內省,不斷了解自己、即俗話講的“自知之明”--這些內容,都是對人在提高修為時的道德水平的要求和標準,既是積極向上的精神財富,又是促人誠實的生活態度。
-
6 # 大才21
這是老子《道德經》裡的話,全文如下: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的意思是:瞭解別人是有智慧的表現,知道自己是明白的人。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很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是很強大的。知足的人他的生活一定豐富多彩的,努力向前行的人一定有遠大的理想,不丟掉自己的本分的人就能長久,死了而活在別人心中的才是真正的長壽。
在修為者如何理解?
其實,能流傳下來的古人的話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人窮不語,水平不說;言輕莫勸人,力微休負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等等。
回到本題,能理解以上兩句話的能終身受益。比如:
1、打仗雙方既知自己又知別人就能出奇制勝,化險為夷,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
2、高人有些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中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必要時可取而代之。”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結果,諸葛亮忠貞、智慧之名揚天下。
3、太上老君法力不小,有些事連如來也難以壓服,雙方心照不宣。結果,後者永保佛教泰斗之位,前者也得其福。
……。
綜上,自古以來,能滲透這兩句話的人,或建功立業,名傳千古;或自得其福,遠避災禍:或知足常樂,逍遙自在。朋友們,古人智慧,切莫小覷喲!
-
7 # 黃海日記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
8 # 餘生心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大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名叫李耳,道家思想的開創者,他的思想哺育著炎黃子孫們一代又一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
在解柝這句古語之前,我們先看“修為者”,修是訓練、培養之意;為是行為之意;合起來之意是訓練為人處事的能力和方法。說到為人處事,這是所有人面臨的一大學問,怎樣才能把人為好,把事做好呢?下面我們就來看這句古語。
知人是掌握和了解別人;智是智慧,自知是自己瞭解和掌握自己,也就是自己認識自己;明是聰明、明亮之意。合起來的意思善於瞭解別人的人最智慧的人,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的人。智慧比聰明的含義更廣範些,也就是層次更深些,智慧的人一定聰明,但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
知人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因為每個人每天都要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古語說:“知人不知心。”所以說需要知慧。當然,在為人處事中,要必須學會知人,俗話說:“觀其行,聽其音。”這樣才能更好的瞭解對方,認識對方,從而取之人之長,吸取精華,以其道還其身,進而把自己人為好,事做好。
自知同時對自己也很重要,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有多大,性格怎麼樣?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態度和位置,所謂“蛇有多大,洞有多大。”同時也要敢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走得更遠。當然,正確認識自己是很難的,人們說:“自己是自己的最大敵人。”,所以說自知者明。
從而,在我們為人處事中,只有深刻的領悟好這句古語,才能把人為好,事處好。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
9 # 德雨5092649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意是,能瞭解他人的人,是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中國有一句話老話,叫作“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來源,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優缺點,而且能省視自己秉性之長短,擇善而從,才能算是有智慧的聰明人。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就是一位“知人”,且“自知”者,他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劉備他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當其軍師?玄德公知道自己,沒有排兵佈陣能耐,更不具備孔明“經天緯地”之才,但他深知要成就大事者,非賢明之人相助不可也。他懂得“知人善任”,以及“虛懷若谷”的處世哲學,使得天下的諸多英賢,為他所用,助他奪得了三分天下。
如今的生活,數字化資訊化工具太多,大部分人處於高速度、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環境中,很難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使原本純真的本性,逐漸地消失,並失去了自我,即使獲得了權高位重,百億資產,名利雙收,內心也難免煩惱與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當初的初心是什麼?
要看透一個人不容易,要了解自己也不容易,真正能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能夠“揚長補短”,才是一個有智慧的聰明人。俗話說“人生不過百”,但人生的道路,卻總是在施工過程中,人只有走過坎坎坷坷路,才能領悟到“知足者常樂”的真諦。
-
10 # 大志讀書
此話出自《道德經》的三十三章,個人甚是喜歡。理解為:能瞭解、認識別人的是智慧的,能清醒的瞭解、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的,一個人如果擁有了智慧和聰明,那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讓我們再來看看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何為修為?修為是指一個人的修養、素質、道德、涵養、造詣等,屬於個人軟實力,佛教、道教中指透過修煉之後所達到的境界。
作為一個熱愛生活,懂得提升自己的人,我們都想成為修為者含義的一員。這是一個目標,也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別人如果批評我們,我們會接受嗎?別人如果否定我們,我們會接受嗎?每個人都想聽到讚美的聲音,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自己、評價自己,我們要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如何去突破,這才是真正瞭解“自知者明”的含義。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很重要,改變自己的缺點更重要,多一些虛心,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慎獨,我們會提升的更快。
何為“知人者智”?我們如何瞭解和認識別人,這是一個過程,這需要自己的判斷,用自己的智慧和聰明才智,而不是從別人口中道聽途說。耳朵裡聽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的,有時候你眼睛裡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認識一個人,瞭解一個人,需要時間,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需要用我們的智慧。溝通和了解很重要,心與心的交流更重要。瞭解了這一點,我們每個人才能更好的做到“知人者智”。
《道德經》,萬經之王。其中的智慧值得我們參悟一輩子,有一些經典的句子,我們能看得懂,但不一定能悟得透。這需要時間,這需要智慧,這需要自己不斷的去領悟和提升。
祝大家都做一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有心人!
回覆列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理解看懂或識破別人的人是聰明的,能知道自己能力而處事做到何可為而何不可為的人是個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