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云然

    長平之戰歷時兩年時間,作為戰國後期兩大最強的國家,秦趙雙方投入近百萬的兵力來看,其實在戰爭的前期趙國作為防守方是佔據優勢的,那麼問題來了,最後長平之戰為什麼是趙輸了。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廉頗,在戰術上,廉頗是對的,守嘛,你打不進來就是了,我也不來打你。可問題是秦國拖得起,你趙國拖不起啊,自從秦國修完鄭國渠以後沃地千里,糧食產量可以說碾壓各國。趙國哪?如果四十萬是在地裡的勞動力還好,可現在全變成只進不出的戰爭機器,到後期問各國借糧都拖不住啊,到這個時候攻守轉變,秦只要拖著就行了,趙國就不一樣了,兩條路,割地退兵和孤獨一擲進攻秦軍,廉頗真的老了,愛惜自己的名聲不敢打,最後讓趙拓揹負了罵名,自己因為和文人階級關係好,成了不粘鍋。

    當然很多人會說比國力秦比趙強,那如果比國力就能贏一場戰爭的話,項羽也不用破釜沉舟了,後世的官渡赤壁都不用打了,比國力就行了。更何況當年的趙國也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爭天下的國家,真要戰場上真刀真槍的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所以長平之戰,如果讓白起來做趙軍統帥,大機率能打穿李牧代理的秦軍,畢竟李牧並沒有指揮過大軍團作戰的先例,在那個戰國有能力人人都可能出人頭地的時代,這一點是非常有問題的。就算李牧可以指揮大軍團作戰,作為進攻方,白起不是廉頗,你進攻就進攻,退了我也不反擊,他是非常容易抓住機會打出防守反擊一波反推的人。

  • 2 # 魔王之王

    白起贏,沒辦法的。天下第一高手,無解的。

    他是有什麼兵打什麼仗,缺什麼兵自己培養。

  • 3 # 農業三產新零售

    還是秦國贏!李牧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關鍵是秦國軍隊如虎狼之師,獎賞豐厚明確,弓弩射程遠而快,比楚國武器還要先進。而趙國即使用白起,也力不從心,必敗!

  • 4 # 溫酒述史

    先不論輸贏,讓我們來先對比一下秦、趙兩國。

    一、君王

    秦國當時的國君是一代梟雄秦昭王,秦昭王何許人也!對內:廢宣太后等四貴權、治國有方;對外:遠交近攻讓秦國不處於危地、鞏固巴蜀之地、滅義渠、滅東周。

    趙國當時的國君是趙孝成王,趙孝成王是著名的牆頭草。當時趙國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撐起大梁,趙孝成王毫無存在感可言,所以就開始作死了,先是接受了“上黨之地”這塊燙手的山芋,緊接著又臨時換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二、國力

    秦國當時有巴蜀之地盛產物資,由有中原大片土地,強秦不是蓋的,不然怎麼會有六國合縱攻秦呢?

    趙國當時首都在邯鄲一帶,也就是北方啦,北方首先這些糧草資源就沒那麼豐富,農作物也是一年一熟。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糧草供應方面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三、軍隊與將領

    強秦之師猛於虎,秦國有上一代有司馬錯帶兵連年征戰,本就是虎狼之師。到了秦昭王這一代,戰國四名將獨攬其二——白起、王翦,領兵打戰非同一般。那軍隊說橫掃六國也不為過。

    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再無賢君。不過趙國的軍隊也是很猛的,比起秦國也就弱上那麼一絲。因為當時廉頗天天領兵不是打齊國就是打魏國,還不斷的拿下城池,可見軍隊素質之強。

    四、謀士

    秦有范雎熟知反間、趙有藺相如、平原君傾力輔佐,在忠臣這一塊,倒是差距不大。但是趙國有個奸臣郭開呀!這也是個各種作死的主,逼走廉頗、害死李牧。

    綜合以上幾點,互換將領趙國也必敗,別說換了將領,就算互換謀臣也無濟於事。君王與國力差距過大!長平之戰,秦昭王后來又派百萬青年去圍殺趙軍。而趙王呢?無動於衷,就想著這點城池,直到人家打到邯鄲了,才知道請援兵。

  • 5 # 狐筆春秋

    英雄人物的成功,不僅需要傑出的才能,更需要廣闊的舞臺,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這個道理。

    一:白起VS李牧

    白起素有“殺神”之稱,在三十餘年的軍事生涯裡,南威楚,北屈趙,攻城陷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舉奠定秦國帝業,其個人能力無可辯駁。

    北地守李牧,戍守邊疆,治軍安民,敗匈奴、滅襜襤、破東胡,又數次擊敗秦軍,成了趙國的“萬里長城”。後因遭受讒言而被 冤殺,趙國隨之而亡。以一人之力而挽一國狂瀾,實力之強悍毋庸置疑。

    綜上所述,就白起和李牧, 他們同屬“戰國四將”,封號也都是“武安君”,對於國家的功績也基本類似。可以說是不相彼此,難分伯仲~算是打個平局吧。

    二:秦國VS趙國

    地勢VS地形:

    秦國地處陝西一帶,地理形勢天下無雙。“西邊是富饒的巴蜀漢中之地,北邊是盛產健壯戰馬的胡代之地,南邊是可以作為天然屏障的巫山黔中。東邊是堅固的崤山和函谷關”。可謂四塞之地,人無所間焉,除非內亂爆發,不然就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

    趙國地處“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山西中部和陝西東北隅”等部分地區。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原腹地,四戰之所。北邊有林胡、匈奴、東胡、樓煩之屬;南邊有驍勇善戰的魏國;東邊有世代稱霸的齊國;西邊有強如虎狼的秦國。地勢環境之惡劣,也算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秦王VS趙王:

    秦國從孝公時代崛起以來,身為後繼之君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無一不是名垂千古的明君賢主。他們繼承前代的策略,深化改革,不斷的積聚實力,秣馬厲兵,到了秦昭襄王時代,已經成為天下諸侯中的佼佼者,與齊愍王並稱“東西二帝”。這之後的,孝文王和昭襄王雖然執政時間不長,但也沒有做什麼孫海國威的事情。到了秦始皇時代,憑藉六代人的深厚積累,再加上個人的雄才大略,終於完成祖先一直想做而沒做成的宏偉事業——統一天下。

    相比於秦國的諸位君王,趙國自三家分晉開始,歷代君王大抵較為中庸,如果不是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強悍的武裝勢力,估計很快就會被周邊諸國所併吞。直到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國情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一流的諸侯國。但中國的政治向來存在“人亡政息”的特點,武靈王去世之後,繼任的惠文王還能勉強繼承父親的遺志,持續發展趙國的國力。但從孝成王時代開始,強悍霸道的趙國開始衰落,之後的悼襄王和幽穆王更是昏聵無能,偏聽偏信,充任奸佞,霍亂國家,以至於亡國滅種~

    總體而言:就兩國統治者而言,秦國國君的總體素養整體上要高於趙國國君,這一客觀現實,從根本上決定了兩國國運的走向~

    秦軍VS趙軍

    就軍事實力而言,秦趙兩國的軍隊都以驍勇善戰著稱,“戰國四將”中秦趙各佔其二,這除了是將軍本身的實力體現,還是兩國軍隊整體綜合素養的體現。而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秦軍更擅長主動出擊,千里奔襲~趙軍則更善於防守,在保證不敗的前提下尋找戰勝的機會。所以,就整體實力而言。趙國的軍隊甚至更勝秦軍一籌。但是,這種細微的差距在戰爭中其優勢是很難體現出來的。譬如秦趙“長平之戰”,原本勢均力敵的秦趙兩軍終究抵擋不住趙王的昏聵,以至於一敗塗地,四十萬大軍被坑殺殆盡,自此軍隊實力大減,再無能力組織大規模戰鬥~由攻守兼備轉為以守為主。

    三:江河無奈終流去

    綜上所述,透過對秦趙兩國地形地勢、君王能否、軍隊強弱以及李牧和白起個人素養等四方面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趙國實際上並不佔優勢,因為戰爭史政治的延續,而秦趙兩國君王素質的對比不啻於霄壤之別。所以說,即便李牧和白起換個服務的國家,也並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 6 # 大相無形

    這個問題貌似是“換位”,實則只是“換將”,因為長平之戰的決勝因素並不侷限在雙方兩位主將。

    長平之戰是兩種體系模型成果的決戰

    所謂兩種模型,是六國基本是處在同一型別或思想認知水平,這一點,倒像是在玩即時戰略遊戲:不斷建設和完善城防、軍工、稅收和人口來充實實力為生存而戰,只是種普通玩家的操作水平和戰略水準,屬於常見的成長型。其弊端是臣民認知水平容易滿足在其中某個階段性目標、或某種現狀。

    而秦國是“由上至下”的發展模型——自商鞅變法始,秦國國內先是高度統一了全國戰略思想和戰略目標,所有資源的調配均為這個思想和目標服務!這就讓秦國變成有的放矢和輕重緩急的戰略步驟,甚至社會風氣、國民血性這種文化和精神層面內容都被納入考慮範圍,都圍繞同一目標步調一致的進行,這種超前的戰略意識和思想滲透到秦國社會各個領域,其能量是難以估計的!

    為達到新法賦予的“上下同欲者勝”這個目的,秦不惜切割卿大夫階層甚至贏氏公室利益,率先在六國完成了真正的土地革命,透過系列獎勵制度來刺激和保證國民為同一目標奮鬥的積極性,並將這種戰略意識轉化成律法形式來世代傳承。

    這才是秦國真正最大、最隱性的戰略動作、且極具戰略高度和主動性!

    秦趙發展模型的不同帶來的結果也是天地之別

    戰國時期都是君權天下,君王有超越一切的特權。這種體制,際遇明君雄主(如趙武靈王)則國力昌盛顯赫一時。然——“昏君常有而雄君不常有”,六國中君王自己擾亂國策之所以十分常見,一是頂尖大才盡為秦國招攬,君王缺乏有力框扶,二是沒有輔助體系糾正君王犯錯。將國運寄予國君一人才幹?多少兒戲了吧?

    這樣倒不是說秦有多麼完美,但秦國至少多了一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於法”、能糾正或避免君王犯錯的一個法寶——法治!

    常年屢遭欺凌和鄙視的秦國,忽然因新法帶來國力飆升、社會風氣和麵貌煥然一新,舉國心態可謂涅槃重生!由此迸發的喜悅和奮進感,在“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種公平公正的律法面前、在獎勵耕戰制度的刺激下,會迅速轉化成誓死捍衛的決絕之心!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秦國各行各業所迸發的生產積極性、以及因此帶來質量提升,這就如四九年我們建國後,各行各業幹勁十足、百足一般!遠不是趙和六國可比!

    李牧和白起,只是這兩種型別和陣營的一個符號

    看完上述,現在便可回答本題:

    假設只是將兩個符號化的人物對換位置,只能有一個結果:初期白起會因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贏得樂觀態勢,想一戰重創李牧的秦軍,機會不大。李牧和白起都是穩重型的將帥,因此會在初期依然形成僵持。

    但隨著時間推移,趙國在國力和君王昏庸這兩點上的致命缺陷,改變不了必敗的結局。白起的習性與李牧有類似處,在秦國時因不願聽取昭襄王錯誤決斷而被賜死,換到趙國,依然逃脫不了與李牧一樣的結局,極有可能依然被換掉或處決。

    您是否認同這個結果呢?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專家呼籲農民先不要買車,手裡有錢先留著,你贊同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