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18歲的貓

    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是比較全的一本百科全書,收入了4500個代表科技發展前沿和青少年關心的熱點問題。包含:

    (1)基礎板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球、生命,共計1072個問題。

    (2)專題板塊:動物、植物、古生物、醫學、建築與交通、電子與資訊,共計1193個問題。

    (3)熱點板塊:大腦與認知、海洋、能源與環境、武器與國防、航天與航空、災難與防護,共計1173個問題。

    全書總計3438個問題,將目前兒童最關心最常用的問題一往打盡,可培養孩子最廣闊,最全面的視野。裡面的很多問題不只對孩子,對家長也有很深的學習意義。

  • 2 # 大榕樹知識課堂

    孩子經常誦讀文章書籍,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和朗誦水平,還會讓孩子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裡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那麼孩子從小就應該誦讀哪些經典書籍呢?

    《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 ,可以給孩子很好的人生啟發。

    《唐詩宋詞》

    古詩詞雖繁多苦澀,但幾番品讀也會有莫大收穫。古詩的學習和誦讀,有助於培養青少年高尚情操,對於青少年優秀人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誦讀詩歌的孩子,熟能生巧,能提高閱讀水平,並且把詩詞名句應用到寫作、生活當中去,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童話繪本

    閱讀繪本,對於提高孩子的詞彙量,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用巨大。繪本給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孩子總是充滿興趣的到處探索,探索的過程不僅豐富了孩子的生活體驗,更促進了孩子大腦的發育。

  • 3 # 幼兒天天進步

    現在流行國學熱,像《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聲律啟蒙》《增廣賢文》等等,都是可以的。

    《語文越來越重要,給孩子最好的文學啟蒙》

  • 4 # 王令王龍

    兒童誦讀需要由淺入深,先從最容易理解的小短詩開始,既朗朗上口,又豐富有趣,提起孩子的興趣最關係。比如日有所誦中的小短篇,在女兒兩歲多時,我就帶著她一起誦讀了:

    小樹謠

    小樹在春天裡搖

    綠了嫩芽

    綠了樹梢

    ......

    就是這種型別的,孩子特別喜歡,我們一起錄下來,重複播放給孩子聽,她聽到自己的聲音那麼好聽有趣,就更回喜歡誦讀了。

    我還會帶她著一起聽歌,讀歌詞,比如《大中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懂你》、《春暖花開》這樣的型別,歌曲好聽,歌詞也有些意思,唱歌讀詞非常好玩。

    然後,我又帶著她讀唐詩,先從王維讀起,將小學階段的所有王維的詩都讀下來,背下來。也很有趣。

    繼而,再新增其它,一邊理解一邊育讀,孩子更加的喜歡有興趣。

    我的方法你可以試試,希望可以幫到你。

  • 5 # 心情陰天轉睛了

    個人推薦的《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不需要很詳細的解釋給孩子知道 裡面的文字表達什麼意思,等孩子逐漸長大,慢慢的就會一點點理解裡面文字的意思,而且不同年齡層次理解出來的意思也會所不同!個人認為這幾本書都還可以!教的方法:剛開始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平時孩子在玩的時候可以播放出來給孩子聽!播放的版本可以多樣化,如:唱的、讀的等等 可以上網查一下!時間長了自然就朗朗上口了!而且還不容易忘!

  • 6 # 奧杜威手斧

    我推薦李漁的《笠翁對韻》。《三字經》貌似對教育孩子有用,其實不然。一是說教太多,思想陳舊。與其說適合孩子誦讀,不如說只是家長自認為有用。二是句式太短,節奏單調。漢語的啟蒙一定離不開音韻、節奏和意象。《笠翁問韻》的文學美、音韻美和意象豐富度是毋庸置疑的。李漁是大家,絕非泛泛之輩,質量有保證。這本書本身就是農業時代兒童語言啟蒙的普及讀物,兒童在誦讀的同時,除了能感受到文字的語言美感,還能學習大量的歷史知識和人物典故。關鍵是寓教於美,而不是透過灌輸和說教。所以是非常難得的傳統文化教育啟蒙讀本。誦讀母語經典,感受漢語的美好,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 7 # 我的圖畫書

    童謠童謠童謠呀~

    還記得我小時候常會念“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咕嚕咕嚕滾下來。”

    到現在都依稀記得每一個童謠!

    推薦一本童謠書籍:《歡樂童謠》內容:

    整本書,都是童謠~ 不僅有童謠,還有故事呀!

    像這個,讓小朋友愛護眼睛,合理用眼~

  • 8 # 記憶師雷鳴

    兒童誦讀什麼書最好,那一定屬經典中的經典書籍最好了,比如《大學》、《中庸》、《菜根譚》、《道德經》、《尚書》、《易經》……

    為什麼要誦讀這些經典呢?

    首先,這些經典蘊藏著豐富的、核心的人文文化,是所有中華文化的根本所在。在這些文化當中有引導我們自強不息,努力提升自己的重要精神存在。比如《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內容都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把自己內心素養提升起來,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而不是常慼慼的小人情懷,或者是如老好人一般的鄉愿,更不是人前一套、人後又一套的偽君子。

    其次,這些經典文字簡短、精煉,有利於兒童的記憶力訓練。經典的文字內容簡短,基本上都是在7加減2個字,也就是5到9個字之間,即使有些長句,把連線詞稍微斷開又可以分成類似字數的小短句,這樣長短的內容對於我們的大腦是非常有利於記憶的。人的大腦短時記憶容易為7個左右,古文字的組合與這個規律之間非常的契合,很適合小朋友誦讀。

    再次,這些經典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自然而然的韻律感也非常強。韻律感、節奏感,朗朗上口這些都有一種歌曲的感覺,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讀法都能有一種唱歌的感受存在。我們如果在誦讀的過程中,一字一句地咬準,注意字詞之間的抑揚頓挫,我們自己的身體內部氣息運轉都會有一種正氣昂然的感覺。

    雖然古代的《樂經》失傳,《詩經》該如何唱不知道了,也不知道如何用更好的唱法來體會這些經典所傳達的節奏和韻律,但是不妨礙我們用平常的語氣讀經典。即使是沒有樂譜的引導,我們讀這些經典一樣可以用平常的誦讀提升我們身體內的正氣,讓我們的身體、精神都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不選擇那些長篇的小說、現代文、科技常識類文章來誦讀呢?

    我們這裡提倡的是誦讀,不是提倡閱讀。誦讀是要發出聲音、大聲地讀出來的,而閱讀是可以閉嘴直接用眼睛看的。閱讀的速度會比誦讀更快,閱讀可以大量地看書,誦讀卻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在有限的時間裡,閱讀的書可以是誦讀的5倍、10倍,讀5000字的《道德經》可能用上20分鐘、半小時,但是閱讀5000字的文章可能只需要5分鐘左右。

    基於此,我們誦讀就一定要讀那些有重要價值的文字,而不選擇那些科技常識的、文學欣賞的、小說故事的……,其他類的文字適合閱讀不適合誦讀。

    誦讀的方法

    1、誦讀的方法,一般講究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年齡小的小孩子還需要手到。

    也就是在讀的時候,讀一句話,我們的眼睛、內心、口、手都要集中到這一句話上來。這是一種覺察能力的訓練,覺察我們自己是不是讀到這句話了,是不是感覺自己的嘴在讀這句話,感覺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在看這句話,感覺自己的手是不是在指著這句話……一邊讀的同時,我們在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況,我們在透過誦讀的訓練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感受,認識自己的內心狀態。

    眼到、口到、手到相對來說大家都容易理解,心到雖然大家都常常說起這個內容,但很少明白是什麼意思,我在這裡特別說明一下什麼是心到。

    心到指的就是覺察我們自己的內心情緒的變化,看看我們的情緒是不是急急忙忙的,是不是慢吞吞的,是不是慌慌張張的,是不是緊張,是不是忐忑……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情緒變化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平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誦讀講究的不是擴充多少文化知識,講究的是內心情緒的調和,讓我們學會身心調節,練的是人最根本的情緒管理的能力,是人的覺察力訓練。

    2、誦讀的方法中,我還特別強調一點,選定一個經典即可。

    在1—3年或更長的時間裡反覆誦讀這個經典,不必糾結於經典的好多內容沒有讀。所有的經典是一以貫之的,它們都承載著一個共同的內容,一個經典反覆的誦讀,對它的體會就會越深刻,讀到一定程度後,看其他的經典也是一樣的內容。所以,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必貪多,選定一個經典即可。

    結束語

    兒童訓練誦讀非常有意義和價值,從小就學習經典文化,瞭解做人的根本,學習調整身心的方式和方法。選定一個經典,反覆的誦讀,其他的內容都作為自己閱讀的訓練內容,有事沒事的翻翻看看。

  • 9 # 哈佛媽媽鄒翃燕

    個人覺得,《笠翁對韻》最佳。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是著名戲曲作家李漁寫的,被譽為“孩子必讀的人文科普啟蒙書。

    聽起來很高大上對不對?

    但實際上,幾乎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看過這本書,並能順口來兩句。

    不信嗎?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熟悉不?

    這就是《笠翁對韻》的一部分。

    為啥說這個好呢?

    第一,朗朗上口,朗誦方便,很有趣味。不信你順著念一遍?字詞從舌頭上滑過,很順。

    第二,意境美,能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比如“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風。”江南梅雨,霧濛濛,帶著香氣的夏日涼風,這是自然風光時節之美。

    再比如,“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對朝雲。竹間斜白接,花下醉紅裙。”這是口腹、容顏之美。

    第三,典故多,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裡面包含詩詞典故、歷史典故數不勝數。比如這句,田慶紫荊堂下茂,王裒青柏墓前枯。紫荊指的是,漢京兆田真、田慶、田廣兄弟欲分家,堂下紫荊樹忽然枯萎,田家受感動,決定不分家,荊樹亦即復生。青柏則是傳說晉王裒父死攀墓柏號哭,柏樹忽枯。

    念著順口溜就把知識學了,好玩又好學,何樂不為?

  • 10 # 江水趣談

    讓孩子從小就接受民族經典文化的薰陶,我們也稱為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

    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教育的物件是兒童,具體地說就是0~13歲的孩童。

    第二個重點,教育的方法是不要求理解,只要求熟讀背誦。

    像《老子》《論語》,還有《大學》《中庸》等,這些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幾千年來大家公認的最好的書。

    熟讀這些有價值的書就可以直探人性的本源,就可以較輕便地瞭解人生的智慧。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心胸會更寬廣,我們的眼界會更深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教養。

    有了這樣的底蘊,這樣的基礎,再去學習比較淺近的應用性知識文化,我們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曾說:“小孩背詩一點都不困難,好的詩詞,含義深遠。自己如今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對詩詞每十年都有新感受。”

    對於少年兒童來講,雖然他們的理解力遠不如成年人,但他們擁有人一生中最好的記憶能力和領悟能力。

    背誦中西文化經典,不僅極大地鍛鍊了他們的記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加強,這些古代經典對他們的文化素養上的薰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地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根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0~13歲是人類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而此時理解能力發展緩慢,比較薄弱。所以我們只鼓勵兒童背誦,不強求理解,是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

    背誦是兒童的專長,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如果不給他們背一些有價值的經典,他們就會背誦廣告,流行歌曲。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把智慧的河流指引給孩子,創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讓孩子浸潤其中,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一個人小時候讀過、背過的經典將成為他一生的智慧財富。 每天和孩子一起讀一點好書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期沒有補鈣,現在寶寶42天了需要寶寶補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