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2691924362

    楷書和行書的關係,不是父生子,而是兄與弟一樣相互影響的。

    有畫包橫,是因為口中尚有筆畫,所以右豎要垂露回鋒或者鉤挑向上,這樣筆勢才是連貫的,所以會有豎包橫。

    無畫包豎,是因為不需要再連線下一筆,豎的收筆可以省略(被橫覆蓋),對提升書寫速度是有幫助的。

    同理,“中”的豎畫並不承接於右豎,而是下橫,所以筆順上決定了右豎是不存在和中豎連帶呼應的,是口+中豎。所以絕大多數書家會這樣寫

    當然也有反例,比如

    顏真卿後期的這種寫法,在口的右豎上是保持了一貫的回鋒收筆習慣,有始有終,但相比來說書寫就沒那麼便捷。但考慮到顏楷多是中楷和大楷,書寫速度不是首要考慮因素,筆畫的完整要更重要一些。反之,小楷,抄經體書寫速度是極其重要的,相對的筆畫會有省減。這有實用和藝術兩方面的考慮。

    至於“巴”,同樣的古人寫法並不是像印刷體那樣死板地規定一定要橫包豎,也有豎包橫

    另外古人筆順和今人大有不同,巴有另一種筆順是最後寫中間的豎,通常會變為點,這種寫法在“色”中常見。

    古人楷書筆順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樣是統一的,絕大多數的楷書筆順和行書筆順相同,另外有一些字的楷書筆順受到字源的影響也有差別。中國大陸在筆順規定方面為求簡化改變了許多古人寫法,日本的漢字楷書小學課本中的筆順,更貼近於古人的寫法,比如左、右、王。日本楷書的王是橫豎橫橫,右是先撇後橫等等。

    大家猜一猜,今年是戊戌年,戊、戌、戍的楷書筆順,古人會怎麼寫呢?

    9.14更新:

    古人的楷書筆順繁多,並不唯一,但相對有比較主流和常見的寫法。

    戊的筆順簡單,撇橫,然後是戈鉤撇點。

    但是在最後兩筆中,也有極少數書家喜歡先寫點,然後寫撇。這種寫法被臺灣保留,臺灣的規範字楷書筆順就是這樣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戌和戍,明代和明代以前兩個字的筆順是不一樣的,戌的筆順是先寫戊,最後加里面一橫,而戍是先寫撇和點,然後寫戈。

    這是因為字源上看,《說文解字》對戍的解釋是“守邊也,從人持戈”,戌指“滅也,從戊含一”,兩字筆順因此而不同。古人相對的更崇古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氧化二氫是什麼梗?跟科學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