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考古史上,《金石錄》佔有顯著地位。《金石錄》三十卷,宋趙明誠撰。趙明誠,字德甫,山東諸城人,對考古、金石、書畫研究甚深。《金石錄》一書,著錄其所見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全書共三十卷,前為目錄十卷,後為跋尾二十卷,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
趙明誠之妻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詞人,對金石書畫也有相當高的造詣,《金石錄》一書,實際是夫婦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寫到,“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這是他們新婚貧困時搜求書畫的寫照。
李清照18歲那年,嫁與官宦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為妻,住在古都開封。她不只精於詩詞,而且愛好考古,趙明誠有同樣的興趣。
文物昂貴,夫妻倆雖然吃穿不愁還有積餘,然購買金石書畫,用錢就顯得壑深難填了。李清照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女性,錦衣玉食並非所求,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才是所愛,平時省吃儉用,把點滴的錢用於購買文物,為此不惜典衣質物。
相國寺,是當時京師最大的商場,在全國也首屈一指,商賈雲集,百貨畢具,往往有相當價值的文物出現。每逢初一、十五相國寺商場開市之日,李清照便與丈夫雙雙趕去,先入當鋪當了衣物,然後瀏覽古董攤位,悉心選購文物,攜回家去評品展玩。
結婚之初,趙明誠還在太學攻讀,兩年後學成任太守,有了可觀的官薪。這時,李清照萌生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為使宏願變為現實,她把生活費用壓到最低水平,與丈夫約法三章: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儘管如此,仍然入不敷出,李清照索性把陪嫁之物的金銀手飾全典當了。一天,有人拿著南唐畫家徐熙的名畫《牡丹圖》前來兜售,索價20萬。李清照實在沒有那麼多錢,便留住買主,與丈夫四處奔走親戚朋友處籌借。一天下來,仍相差甚遠,無奈之下,只好作罷,夫妻倆為此惋惜了好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倆收集的文物越來越多,僅書法繪畫就多至2000卷。其中不少是古代名人的字畫、三代奇器,李清照早有計劃,寫一部專著以傳後世,並擬題為《金石錄》。為此,在收集的同時,她著手研究整理,每購得一物,便校勘題簽。李清照與丈夫約定。每晚校勘的時間,以燃完一支特長的蠟燭為準。燭光下,夫妻倆或舒捲細看,或摩玩品評,時而奮筆疾書,時而爭論不休。一次購得了白居易的手跡《楞嚴經》,兩人視為至寶,誦讀展玩,兩支蠟燭燃完了,仍毫無睡意。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佔領汴京,河北、山東相繼淪陷,趙明誠夫婦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書畫在輾轉過程中損失殆盡,趙明誠在流亡中病故。數年後,當李清照重新翻閱《金石錄》,遙憶當年趙明誠“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而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時間百感交集。她寫下了千古奇文《金石錄後序》,備述一生遭際和文物聚散,讓人扼腕嘆息。
《金石錄》在南宋時有龍舒郡齋刻本及開禧元年俊儀趙不譾刻本,都不顯於世,元明兩代未見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傳。清初,馮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錄》,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錄十卷人家”的圖章,一時傳為佳話。當時由於此書是《金石錄》僅傳的宋刻本,雖屬殘卷,卻公認是宋版書無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圖書館。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錄》,前人已稱頌備至,豈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錄》,尚存天壤之間。建國初,趙世暹在南京購得宋本《金石錄》,三十卷完好無缺。此本舊藏金陵甘氏津逮樓。甘氏藏書,在清代嘉道間享有盛名。甘國棟,字遴士,藏書有十餘萬卷。子福,字德基,號夢六,生平好學,也喜歡蓄書。世傳甘氏《津逮樓書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錄》,卻不載於書目,豈其矜秘不肯示人歟?此書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字型勁秀,筆畫嚴整,紙質勻淨。前有趙明誠序,而無易安後序。洪邁《容齋四筆》稱:“趙德甫金石錄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後序。今龍舒郡庫刻其書,而此序不見取。”此本版心下鐫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剛等,曾刻舒州公使庫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於淳熙三年,此書中宋諱缺筆至慎字,敦字不缺筆,證以刻工,及《容齋四筆》所記,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後(公元1174—1189年)龍舒郡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稱的“龍舒初版”。
中國的考古史上,《金石錄》佔有顯著地位。《金石錄》三十卷,宋趙明誠撰。趙明誠,字德甫,山東諸城人,對考古、金石、書畫研究甚深。《金石錄》一書,著錄其所見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全書共三十卷,前為目錄十卷,後為跋尾二十卷,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
趙明誠之妻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詞人,對金石書畫也有相當高的造詣,《金石錄》一書,實際是夫婦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寫到,“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這是他們新婚貧困時搜求書畫的寫照。
李清照18歲那年,嫁與官宦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為妻,住在古都開封。她不只精於詩詞,而且愛好考古,趙明誠有同樣的興趣。
文物昂貴,夫妻倆雖然吃穿不愁還有積餘,然購買金石書畫,用錢就顯得壑深難填了。李清照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女性,錦衣玉食並非所求,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才是所愛,平時省吃儉用,把點滴的錢用於購買文物,為此不惜典衣質物。
相國寺,是當時京師最大的商場,在全國也首屈一指,商賈雲集,百貨畢具,往往有相當價值的文物出現。每逢初一、十五相國寺商場開市之日,李清照便與丈夫雙雙趕去,先入當鋪當了衣物,然後瀏覽古董攤位,悉心選購文物,攜回家去評品展玩。
結婚之初,趙明誠還在太學攻讀,兩年後學成任太守,有了可觀的官薪。這時,李清照萌生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為使宏願變為現實,她把生活費用壓到最低水平,與丈夫約法三章: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儘管如此,仍然入不敷出,李清照索性把陪嫁之物的金銀手飾全典當了。一天,有人拿著南唐畫家徐熙的名畫《牡丹圖》前來兜售,索價20萬。李清照實在沒有那麼多錢,便留住買主,與丈夫四處奔走親戚朋友處籌借。一天下來,仍相差甚遠,無奈之下,只好作罷,夫妻倆為此惋惜了好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倆收集的文物越來越多,僅書法繪畫就多至2000卷。其中不少是古代名人的字畫、三代奇器,李清照早有計劃,寫一部專著以傳後世,並擬題為《金石錄》。為此,在收集的同時,她著手研究整理,每購得一物,便校勘題簽。李清照與丈夫約定。每晚校勘的時間,以燃完一支特長的蠟燭為準。燭光下,夫妻倆或舒捲細看,或摩玩品評,時而奮筆疾書,時而爭論不休。一次購得了白居易的手跡《楞嚴經》,兩人視為至寶,誦讀展玩,兩支蠟燭燃完了,仍毫無睡意。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佔領汴京,河北、山東相繼淪陷,趙明誠夫婦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書畫在輾轉過程中損失殆盡,趙明誠在流亡中病故。數年後,當李清照重新翻閱《金石錄》,遙憶當年趙明誠“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而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時間百感交集。她寫下了千古奇文《金石錄後序》,備述一生遭際和文物聚散,讓人扼腕嘆息。
《金石錄》在南宋時有龍舒郡齋刻本及開禧元年俊儀趙不譾刻本,都不顯於世,元明兩代未見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傳。清初,馮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錄》,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錄十卷人家”的圖章,一時傳為佳話。當時由於此書是《金石錄》僅傳的宋刻本,雖屬殘卷,卻公認是宋版書無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圖書館。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錄》,前人已稱頌備至,豈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錄》,尚存天壤之間。建國初,趙世暹在南京購得宋本《金石錄》,三十卷完好無缺。此本舊藏金陵甘氏津逮樓。甘氏藏書,在清代嘉道間享有盛名。甘國棟,字遴士,藏書有十餘萬卷。子福,字德基,號夢六,生平好學,也喜歡蓄書。世傳甘氏《津逮樓書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錄》,卻不載於書目,豈其矜秘不肯示人歟?此書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字型勁秀,筆畫嚴整,紙質勻淨。前有趙明誠序,而無易安後序。洪邁《容齋四筆》稱:“趙德甫金石錄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後序。今龍舒郡庫刻其書,而此序不見取。”此本版心下鐫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剛等,曾刻舒州公使庫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於淳熙三年,此書中宋諱缺筆至慎字,敦字不缺筆,證以刻工,及《容齋四筆》所記,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後(公元1174—1189年)龍舒郡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稱的“龍舒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