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汀一世界
-
2 # 人生百味偉先生
第一,這自然是為了兄弟情誼。
二是剛剛登上皇位並自稱皇帝的劉備“想用權力來增強自己的威望”,即向大臣們顯示權力。劉備在東征過程中沒有采取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的軍事戰略。相反,他棄船在夷陵登陸。40多個連營沿河岸700英里處設定,對抗陸遜率領的吳軍。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陸遜逃避了進攻,沒有與蜀軍作戰。六個月後,他觀察到蜀軍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並對放鬆警惕。他發動了一次火力攻擊,並放火燒了劉備700英里的營帳。蜀軍遭受重創,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軍事裝備。
蜀軍傷亡慘重劉備慌慌張張地逃回白帝城,不久就病死了。魏蜀吳三方對抗中,蜀國的實力最弱,然而,在魏國主動進攻之前,蜀國和吳國先打了起來。在老百姓眼裡,蜀漢是肩負著幫助漢室、恢復國家的偉大使命。然而,夷陵戰爭的失敗削弱了蜀漢,他們都為此而悲嘆。那為什麼劉備率領的蜀軍在夷陵戰役中失敗了?總而言之,有三個原因:首先,劉備急於報仇,並急於討伐東吳。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劉備剛剛稱帝,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建設。時間太緊迫了。
根據這一原則,在稱帝后,應首先處理內部事務,並穩定朝內政局。因此,蜀漢所大臣和將領反對劉備軍東征。當時的趙雲也站出來勸阻,趙雲的話是有根據的,是有道理的,但是劉備不聽,趙雲的話是從大局出發,合情合理,但劉備不聽,而且因此不讓趙雲隨軍出征。秦宓出來勸阻,結果劉備不僅不予理睬,還將秦宓關進了監獄。弟張飛肯定是同意東征的,劉備就命張飛率軍萬人自閬中會江州。但在出徵前張飛居然被殺,於是蜀軍又失去一員猛將。
這個時候,劉備就應該有所警覺,但他不顧一切仍於七月親自率軍東征。其次,從戰術上講,舍船登陸是劉備的一大致命失誤。蜀漢處在東吳的上游,劉備自然就該利用身處上流之優勢,居高臨下,率4萬大軍水陸並進,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而從陸遜給孫權的奏報中可知,陸遜最怕的也是蜀軍水陸並進的戰術。誰知蜀軍到達夷陵之後,竟然舍船登陸,將軍隊散開,沿江岸紮營四五十座,與吳軍相持半年有餘。最後,從成都至夷陵,一路多崇山峻嶺,行軍自然十分困難。
雖有長江順流之便,但蜀居上游,易進難退,所以當劉備選擇從秭歸的陸路進軍時,只能是“緣山截嶺”,最後才到達夷陵猇亭安營紮寨,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在吳軍扼守要地、堅守不出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西起巫峽、建平,東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而夷陵的草木繁盛、易於火攻,而劉備大軍不重視防備導致大敗,這正是劉備昏聵所致。反觀東吳能夠取勝,孫權知人善用,選陸遜為大都督。陸遜此人足智多謀、文武兼備而且有指揮才能。陸遜偽裝軟弱,矇蔽了劉備。
-
3 # 蔥蔥那年
這個問題需要分為兩部分回答:第一、陸遜的火燒連營七百里;第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什麼會犯下如此大錯。
第一、陸遜,繼呂蒙之後的東吳大都督。本名陸議,是孫策的女婿,出身江東大族、儒學世家。他的叔父陸績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家族的薰染使他與一般的武將不同,自稱"書生"。他二十一歲時,孫權為將軍,他參為幕府,後為海昌屯田都尉兼領縣事。那時,吳郡、會稽、丹楊一帶很亂,不少人佔山為王。陸遜經得允許,找募兵馬,深入深山進行討伐,先是會稽山帥潘臨降服,後又平了潘陽的尤突和丹楊的費棧。在這其中他就善於運用計謀。
比如:討伐費棧,那次費棧黨支眾多,而陸遜只帶了很少一點兵馬。採取了虛張聲勢的計謀,到處張揚旗幟,分佈鼓角,到晚上便可潛入山谷,擂鼓吶喊而進。賊眾不知虛實,稀裡糊塗的被攻破打散了。
又比如:和呂蒙一起偷襲荊州,打敗關羽。以致於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下令斬殺。這次斬殺惹怒了蜀漢的劉備,於是發動傾國之力進攻吳國,迎戰的正是善用計謀的陸遜。但劉備派遣吳班誘敵時去, 東吳諸將請戰未成,都認為是他膽小畏敵,不敢出戰,因此諸將都憤恨他。劉備進攻不成,陸遜又戰略性的自退,劉備沒有辦法,為了自保,聯營紮寨,綿延七百里。在半年的對峙中,被陸遜率先抓住了士兵疲乏、情緒消沉的短處,以火攻一擊破了劉備,使劉備損失慘重,逃回了白帝城。
二、聰明一世的劉備發動這次伐吳之戰,是屬於主動進攻方,他也是師出有名的,有正義的旗幟:為關羽報仇。兄弟慘遭斬殺,理應討伐,就像關羽面對曹操的掛印封金不動搖,仍堅守對劉備的忠心和維護兄弟之誼一樣。並且關羽是軍中大將,這樣做不僅讓劉備的團隊更有凝聚力,還會讓將士們更有戰鬥力。
其實終極為了蜀漢的江山。畢竟自己老了,深知繼承人阿斗若做一個盛世君主,有諸葛亮的輔佐還可以。攻城掠地,恢復漢室自己就多幹一點吧!趁著這次機會為阿斗拼一把。關羽219年末死,221年秋七月伐吳,劉備也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讓馬良召集兵馬,讓黃權防禦曹魏,然後讓小股兵力誘敵,被陸遜識破。後來就是被陸遜的大火燒的麻溜逃命到白帝城。
綜上:劉備還是比較聰明的,只可惜他遇到了對手更強大的陸遜,如不是這樣,劉備的計劃不好說就得以實現了。不過又說回來,劉備的間諜戰做的不突出,陸遜在孫權為將軍時,就已發揮了用計謀的特長,此時又如何小覷呢?
-
4 # 信命的養心齋主
一、劉備從來沒有單獨打過大仗;二、過度輕敵,頭腦發熱,驕兵必敗;三、報仇心切;四、炎熱八月,連營七百里。犯了兵家大忌!
-
5 # 驃騎只看洛陽城
先介紹下蜀吳猇亭大戰倆位主帥。
劉備:蜀漢政權建立者。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幼貧,與母販履織蓆為業。曾參與鎮壓黃巾軍。初力量微弱,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後依附荊州劉表。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堂。後與吳聯兵敗曹於赤壁。旋奪取益州,漢中。曹丕代漢後,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次年,因與孫權爭奪荊州,在夷陵之戰中,敗於猇亭,不久病死於白帝城。
陸遜:出身江東世家大族。孫策婿。二十一歲為孫權幕府。經呂蒙推薦,召拜偏將軍。公元222年,以火攻之計大破劉備軍於猇亭。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吳蜀復通,權聽其裁定。公元228年,又破魏楊州牧曹休於石亭。後官至丞相。
再來說說吳蜀決裂,吳軍火燒蜀營,猇亭大戰,儒生陸遜戰敗梟雄劉備的前後經過。
漢中形勢險要,是巴蜀的咽喉門戶。劉備佔領益州後,遂乘勝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劉備勢力逐漸強大,引起了吳主孫權的不安,雙方爭奪的焦點,漸漸集中在荊州這一戰略要地上。
荊州南郡本來是孫權借與劉備的,孫權借土地給劉備是為了給曹操樹敵,誰想劉備翼已豐,大有吞併山河之勢。脆弱的孫劉聯盟,裂痕已無法彌補。
公元219年,劉備正與曹操在漢中交戰時,關羽也配合劉備的攻勢,從荊州出兵,進攻曹軍駐守的襄陽和樊城。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敗曹仁,勢不可擋。一時間,關羽威振華夏。
關羽勢力膨脹,孫權感到了他的威脅,聯曹襲擊關羽背後,以解除威脅。於是,孫權以呂蒙,陸遜為前部,偷襲南郡。關羽見後出現危險,回師救援,被吳軍打敗,關羽被俘殺害。荊州就全部落入孫權手中,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荊州對於劉備來說,至關重要。如不奪回荊州,劉備便被封閉在三峽之內,極難發展。因此,劉備決計進功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劉備稱帝后,下令調集全國軍隊,準備出兵東吳。先讓車騎將軍張飛,率兵萬人會師江川。張飛招致災禍,死於部下將卒之手。這樣,劉備尚未出兵,先損一員猛將。
公元221年,劉備親自率領七八萬大軍,出巫峽,沿長江水陸並進,直撲東吳。蜀軍很快打到夷陵,從巫峽到夷陵有六七百里,江岸兩側高山峻嶺連綿不斷。劉備在江岸南側,沿路紮營,樹立木柵。他又命令水軍登陸,也在山林戶紮營。劉備拉開了漫長的戰線,沿江設了幾十處營寨,表面上蜀軍聲勢浩大,實際上兵力分散,實力大為削弱了。
劉備親率主力屯駐在夷陵猇亭。他數次派軍向東吳挑戰。吳軍主帥陸遜,雖然年輕,卻深諳兵法,老成持重。他節制吳軍諸將,不許他們出戰。雙方在此相持了六七個月之久,蜀軍始終找不到機會跟吳軍交戰,時間一久,鬥志逐漸渙散,劉備本人也放鬆了警惕。
公元222年閏六月,吳軍主帥陸遜見蜀軍已懈怠,便命令吳軍火燒蜀營,發動猛攻。這時正是暑熱天氣,氣溫極高,再者蜀營多依林木而建,大火一燒,不可收拾。一時間蜀軍營寨和木柵全被燒燬,火光沖天,烈焰熊熊,吳軍趁火勢,連破蜀軍四十餘營,殺死蜀軍大將馮羽和張南。
劉備見大軍潰敗,知道難以抵抗,遂帶殘兵敗將,退守馬鞍山,令軍土固守,陸遜命吳軍四面圍攻,蜀軍土崩瓦解,又死萬餘人,屍體順江而下,幾乎遮滿江面。各種軍械物資船隻糧草,幾乎損失殆盡。劉備趁著夜色逃遁,命人燒燬鎧甲等物堵塞吳軍追路,方才逃至白帝城。
最後總結下陸遜與劉備猇亭大戰成敗。
劉備從未遭此大敗,十分慚愧地說:"我竟被陸遜打敗,豈不是天意!"其實,劉備的失敗,完全是主觀指揮的錯誤。他在山林設立木柵,連營六七百里,不僅分散了兵力,首尾難以相顧,而且給陸遜以火攻的機會。他又命水軍登陸,放棄了水陸相互配合作戰的有利條件,自然難免失敗。當時,明眼人早就看出,劉備這樣做,必敗無頻。曹丕就說:"劉備簡直不明兵法!哪裡有連營七百里和敵方打仗的?劉備在山林險阻之處打仗,犯了兵家大忌!"
回覆列表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
公元222年2月,劉備大軍一路向東推進至夷陵、夷道一線,被陸遜大軍阻擊,陸遜軍堅壁不出,雙方僵持不下。此時由於蜀軍已經進入吳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險要關口需要派兵把守,用於掩護後方的運輸線,所以分兵守衛是在所難免的,也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
劉備在近700裡的整個狹長作戰地區共有多少營壘呢?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蜀軍分居險地,前後五十餘營",《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為:"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為:"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由此可見,劉備的兵營總數為50多個。而在前線彝陵地區有多少呢?《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由此可知,劉備在前線有40餘營,在後面的600多里運輸線上有10個左右的營壘。而且,根據對後來雙方交戰的記載來看,蜀軍大部分的統兵大將均在彝陵地區,這說明一個問題:其實劉備並沒有犯所謂的分散兵力的錯誤,其主力80%以上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戰一線,700裡的運輸線上大約有10個兵營(每隔60~70裡左右設兵營守備重要關口),每個營約五百到一千人守備(由於沒有大將,故兵力不多,平均每營700人,合計約7000人)。蜀軍投入整個戰役作戰的總兵力共計6、7萬人,這些在700裡沿線的軍營中的防守兵力僅佔10%左右。可見兵力分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來看一下此次戰役中與劉備直接對敵的陸遜是怎麼樣分析的:"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它變。""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陸遜部將也認為:"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 (見陸遜傳)實際上,陸遜認為蜀軍的三大弱點為:
1:放棄水軍,單以陸軍沿江前進,孤軍深入險境;
2:進攻時間過久,人馬疲乏,思想鬆懈,容易被偷襲;
3:營壘分佈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利於部署攻擊。
而佔據各地險要,本來應該是蜀軍的優勢,只是後來,兵敗如山倒,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罷了。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劉備雖然連營七百里,並最終遭遇慘敗,其真實的原因是:
1:沒有水陸並進,反而將水軍留在後面,而以陸軍單獨進軍,缺少必要的支援。這才是劉備最大的錯誤。
由於劉備已經在各險要紮營布寨,陸遜要想迂迴切斷蜀軍,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劉備將水軍留在後方,陸遜就可以發揮水軍的作用,以戰船沿長江把部隊偷偷運送到蜀軍後方登陸,而後切斷蜀軍。蜀軍的前軍就是這樣被包圍消滅的。劉備的前軍被消滅後,基本上已經決定了本次戰役的結果,以後的作戰,只是劉備能否逃回的問題。
2:思想上麻痺大意,警惕性不夠,造成被敵人襲擊得手。
由於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沒有交戰,部隊的警惕性已經完全鬆懈了,在敵軍的突然打擊時全線崩潰。
3:深入敵國,應速戰速決,卻拖延時日,部隊士氣低落。
遠征之軍,利在速戰,而彝陵戰役歷時一年有餘,部隊後勤供應壓力很大,再加上士兵多為川兵,離鄉日久,士氣低落,不利於戰事。
綜上所述:劉備搞七百里連營是真的,但說其犯分散兵力的錯誤這個鍋他不能背。劉備的軍事部署基本沒大毛病。唯一的毛病是:沿江作戰,沒有水陸並進,孤軍犯險,並有輕視對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