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纏關
-
2 # 天天向上739
我個人理解,這個不仁其實是相對而言,因為天地下的萬物都是遵循自然法則執行的,而不會給哪一個搞特殊開後門,這樣來講是公平的,但另一方面萬物都要遵循法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具有殘酷性的,對萬物中的個體而言,天地是不仁的。
-
3 # 陌路聽雨2
謝謝邀請,所為天地不仁是以人的視覺去看待天地,而天地則遵循自己的軌道執行而保持自身的平衡,天地自行自己的“道”,否則就會天崩地裂,天地的大仁就是保持自己的狀態,讓在這種狀態下賴以生長的萬物生生息息。而所說不仁只是按照人或者聖人的思維議定的,依照聖人的說法,如果天地能夠因為萬物生存的狀態予以干預,感受到萬物生命的狀態才是仁,事實上天地將所有的萬物看成是用草紮成的草狗一樣,沒有生命也無所謂生命,任其在天地之間自由生存而已。天地不仁正是天地的仁!
-
4 # 養河豚的貓
問題只說了兩句,全句應該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如果只看前兩句,容易被誤導。如果你理解為蒼天殘暴不仁,視人如草芥的意思,那可真是大錯特錯了……
全段意思就是說,天地無私無愛,待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也無仁慈偏愛,待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靜止的時候,它只是空虛的,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不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芻狗: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畜牲,如現在的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
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天地沒有好惡之分,在天地面前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在自然面前,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規律生存、進化、發展著,不會加以干預。
-
5 # 閒伺梅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芻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也是比較卑賤之物。隨著社會逐漸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將其隨手丟棄不管了。這更說明了芻狗的普通身份。
所以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天地並不施仁恩,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
現在引申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便如廢品一樣任意丟棄。
本人看來,天地確實是沒有感情的,它們並不同情誰憎恨誰,從來不參與誰的生活。所以我們對待人事應該以平常心去審視,多檢討自己,少去怨天怨地,因為自己的命運考自己主宰。所有的福都是自己修來的,所有的禍都是自己招惹的,與天地又有什麼關係呢?它們正因為沒有感情,所以才做到了公平公正。
最後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做生活的主人,做生命的舵手,把自己的一生主宰好!
-
6 # 劉俊
不論"天地"指自然界或象徵著什麼,都無關緊要,最要緊的是"不仁"的含義和"芻狗"的用途。大多人認為不仁就是"不偏愛"。其理由是仁就是愛,不仁就是不偏愛。我認為這樣理解有反語法常識。一個動詞前加"不"總是構成一個否定式,如動字前加"不"就是"不動,總不能說"不太動"。因此我認為"不仁"應當是"不愛"。這樣的解釋和祭祀用的芻狗聯絡起來看,原句就可以譯為:天地不喜愛把萬物當作芻狗來祭祀它。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供參考。
-
7 # 國學新知堂
“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天地有仁,不以萬物為芻狗。所以這其實是反問句,所要表達的意義是肯定的。翻譯為現代語言是,天地如果不仁義就會以萬物為芻狗。
-
8 # 思思思行行
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天地不會有“偏心”,萬物在天地的眼裡都是平等的,一切隨其自然發展。用句俗語說,就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9 # 陳廣逵
記得好像回答過,但在此沒翻到我的答帖,只好回答一次。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不偏愛,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
天地不仁,天地不偏愛。仁,會意字,本指對人親善、親近,這裡是“偏愛”的意思。
以萬物為芻狗,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以,介詞,把。為,音wéi,動詞,當作。芻狗,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芻,音chú。吳澄《道德真經注》:“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講天地無為,對萬物不干預,不施加影響,任憑萬物自然生長,這也就是“天道無親”的思想。
-
10 # 好玩的國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現在好多人認為,你看天地是殘暴的,有地震有海嘯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搞得萬物很悲慘,可見天地是很邪乎的存在,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連條狗都算不上,還是一隻用草扎的狗,可見統治者也是殘暴的,人世間就是這麼不平等。
其實,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思是:天地對地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執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
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老百姓安居樂業、生老病死。聖人治理都是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也無所謂“仁”與“不仁”。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話多了都是廢話,不會起到什麼作用,而且言多必失,反而會遭到爭論不如求得內心的清靜,和樂而不為。
要正確理解這句話,有必要知道老子的順其自然無為的思想。
老子認為,天地之間的核心就是道。道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就是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的狀態,不會因為人為的東西而改變。人類在自然中,無論你是對自然頂禮膜拜,還是認為人定勝天,無論你是哭還是笑,自然絲毫不會改變,一切都按照他的規律去執行;所以天地是沒有感情的,也就無所謂有什麼仁義道德了。所以,老子打了個比方,他說,天與地是沒有感情的,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不好,他對待人,就像是對待一直用完就扔掉的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一樣,任他自生自滅。
同理,聖人治理國家,也要採取無為的狀態,你不要去多管老百姓,讓老百姓自己生活,不要今天什麼仁義禮智,明天什麼法治建設,用無為的方式讓老百姓過一種清淨的無人干擾的生活最好。所以,老子說,聖人做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認為,天與地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一種規律,你去幹涉他,也無濟於事。所謂的善惡其實就是人的價值判斷,是人強加在天地上的。就像是王陽明說的那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或者說用現在的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回覆列表
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為,天地沒有仁慈之心,不會對人或物有特別照顧,一切以自然為法則,順應自然者不管是人或物,就可以生生不息,反之則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