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妞說事兒

    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只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從字面意義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義是輔佐。 所以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

    比如三國時,曹操是司徒,稱呼曹丞相,諸葛亮則是蜀國的丞相。

    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在封建時期,相權和王權一直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既合作又鬥爭。宰相權力的集中和分化都和王權緊密相連,如唐朝三省六部制,把宰相的權力分化。

    我們常聽到的”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劉羅鍋”,其中的稱呼並不明確,劉羅鍋的權力並沒有達到宰相的程度。

  • 2 # 青言論史

    丞相不等於宰相,宰相包括丞相。前者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而後者則只是習慣性的稱謂而已。

    宰相一般指的是皇帝以下的文官首領,總攬大小朝政,並且直接向皇帝負責。各朝各代官制不同,從上古時代到明代依次有“太宰”、“相國”(一般認為“宰相”即取這兩個官職的各一字而得)、“丞相(西漢)”、“司徒(東漢)”、“尚書令(魏晉南北朝)”、“中書令(隋唐)”、“同平章事”等。宰相是帝國機器的總負責人。如果說帝國是一家公司的話,那麼皇帝就是世襲董事長,宰相則是執行長。

    而丞相,在剛剛的列舉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是其中的一個稱謂。實際上,丞相真正存在的時間不長,只有西漢和東漢末年以及蜀漢前期(諸葛亮在世時)發揮過作用,再有就是明初時也存在過一段時間。但在胡惟庸被殺後,丞相就被徹底地封印了。

    但是宰相依然存在,因為國家這麼大,沒有幾個大管家,皇帝一個人管不過來。所以後來的內閣首輔、軍機大臣依然被人稱為宰相,只是和前代的相權比起來,這兩類官員的權力就非常之弱了。

  • 3 # 香茗史館

    丞相是具體官職,始設於戰國時期,於明洪武年間被朱元璋廢除,雖然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但其實也不是常職,而是斷斷續續的存在。宰相則不是具體官職(只有遼國曾經設立過宰相一職),而是對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統稱。

    分別來說一下吧。

    丞相

    丞相是中國古代最高官職,乃是百官之首,是代替皇帝統領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員。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丞相職位的發展和存在時間:

    戰國時期:秦武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但此時的丞相時作為相邦副手存在的。之後相邦和丞相的職位便一直延續了下來。呂不韋被免職之後,再沒人擔任過相邦,而丞相這個職位則一直延續了下來。

    (秦武王時期的左丞相甘茂)

    秦朝時期:秦統一六國後繼續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時期,又短暫設立了中丞相,由趙高擔任。

    (秦朝時期的左丞相李斯)

    漢朝時期:漢承秦制,設立了相國一職,丞相的職位得以儲存,不過僅作為相國的副手。不過自呂產擔任相國之後,漢朝不再設定相國一職,但繼續保留丞相之位。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之後丞相一職不再設立。建安十三年(208年),重新設定丞相一職,由曹操擔任。

    (漢朝第一任丞相蕭何)

    三國、兩晉南北朝:除蜀國、東晉初年和北朝短時間內設定丞相之外,大部分時間並無丞相一職。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

    隋唐、兩宋時期:這一時期也基本不設定丞相,丞相這個職位只短暫出現過。例如: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僕射、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唐玄宗時期的右丞相宋璟)

    元朝時期:元朝在中書省設定丞相一職。

    明朝時期:明朝初年設定有丞相一職,先是由李善長擔任,李善長之後胡惟庸繼任,之後被朱元璋廢除。胡惟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這個職位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

    宰相

    宰相作為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並不是指具體的官職(只有遼國曾經設立過宰相一職),而是對歷朝歷代最高官職的另一種稱為,例如“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等都是可以被稱為宰相的。

    (中書令房玄齡,可稱之為宰相)

    由於宰相的這種特點,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朝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而丞相僅有一人擔任,所以這一時期的宰相便是一個人。而到了唐朝時期,三省長官和參知政事都可以被稱為宰相,這時候的宰相就變成了一群人。

  • 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一提起“丞相”和“宰相”這兩個詞,世人便會赫赫稱讚,畢竟這是古代大臣們最高權力的象徵,是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量級人物的。而關於“宰相”與“丞相”,世人往往混為一體,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利益共同體”。

    丞相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戰國時代因為各諸侯國紛紛設定相國之職,以達到輔佐國君處理國政的目的。《呂氏春秋》中更是直言:“如果上天要降災禍於國君,宰相可以代替國君受過。”

    然而,其實相國和丞相併不是一個官職。丞相是指協助相國處理政務的官職,是相國的副手。到了戰國的後期,丞相開始逆襲,侵奪了相國的權力,丞相擁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超級特權。

    最開始丞相這個官職就不是帝國的一號權臣,而是一號權臣相國的副手。顧名思義,相就是看管、看守的意思,相國就是看守一個國家的人,那自然就是皇帝或者君主的大管家。後來因為工作實在太多太雜,相國一人忙不過來,因此設立了丞相來幫助他。丞相從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來,丞意同輔佐,丞相則是輔佐相國的人。因為相國呂不韋權力過在,秦始皇在處死呂不韋后,痛定思痛之下,決定消除隱患,暫封了相國這個職務,而丞相一躍成為“一號權臣”。李斯便是秦朝的鼎鼎有名的丞相。

    漢高祖建立西漢,“恢復”了相國這個職位,還是讓丞相來輔佐它。結果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因為立有汗馬功勞,被任命為丞相,而“軍神”韓信因為是打敗項羽的最大功臣,被封國相國。這個《史記》上這樣記載的:上已聞淮陰侯誅,使拜丞相何為相國。

    這兩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當韓信被蕭何與呂后密謀殺害後,蕭何才晉位為相國。隨後,這兩個官職開始進入“模糊期”和“混亂期”,兩者或並存或單存,有時只設丞相,有時只設相國。

    到了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重新自封為丞相,延續漢朝的劉備同樣任命諸葛亮為相。

    到了西晉時,尚書省外移,設立門下省,重要事務由尚書、門下共同商議,丞相不僅侷限於三公,尚書省、門下省的長官開始擁有宰相地位。直到南北朝時,中書省才漸漸興起。

    隋唐正式確定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以三省長官為丞相。即尚書省的尚書令、尚書僕射,中書省的中書令、中書監,門下省的侍中。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在為秦王時曾經擔任尚書令,所以唐朝此後不再任命尚書令。

    宋朝時,正式以同平章事作為丞相的官名。元豐改制後,設丞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

    元朝時,中書省興起,尚書、門下兩省都被廢除。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故不在宰相之列。中書令之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所以自皇太子之下的副職,左右丞及平章政事才都是宰相。

    明初時,以中書省處理政務,分設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能患難不能同享福的朱元璋利劍出鞘,廢除了中書省,結束了三省六部制,不再設丞相,丞相制度就此落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歲單身,你會因為周圍人眼光和選擇一個沒有感情的人開始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