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水私語
-
2 # 歷史兵說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指具體是誰說的,更與日本人沒什麼關係。如果非要論這句話的出處和源頭,那就是源於對歷史的高度提煉而概括出來的。因為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一次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華民族第一次亡國。蒙古人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宋朝,它們毀掉的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精髓。我們不要很天真地認為在宋代那個時期,蒙古人是我們的一個少數民族兄弟。別做夢了!它們的入侵,就如同後來日本人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一樣,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成吉思汗就曾經說過:他“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的親屬痛哭流淚,騎他們的馬,然後再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南宋的滅亡,使中國漢族文化歷史發生了的重大轉折,不僅僅是漢族政權的徹底滅亡,更標誌著漢人時期獲得的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徹底中斷了。漢族人在遭受北方馬背民族這次重創之後,人性開始變得膽怯和保守,以至於此後的數百年間,面對一系列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上已經完全麻木了。雖然在百年以後,朱元璋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蒙古人很大的影響,不但大開歷史倒車,抑制商業貿易,更無視生命價值的存在。到了同為異族統治的滿清時期,這種影響已經達到了最高峰,直到鴉片戰爭。如果沒有洋人的槍炮聲,漢人自我覺醒的歷史程序不知道要推遲到何年馬月!?
-
3 # 文史不假
中國歷史上先後建立過幾十個朝代,當然也就意味著滅亡過幾十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滅亡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上層內亂、下層起義、外敵入侵。南宋王朝的滅亡,明顯屬於第三種,被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征服。
其實,從1234年起,元朝為了征服南宋,前後花了45年的時間,歷經了四位蒙古大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和忽必烈,可謂是不遺餘力。元朝的目的是為了擴充疆域,這點從他們日後打到歐洲的萊茵河畔就看出來了。佔領、佔領,佔領!就是這幫韃子的唯一目的。
而對於南宋而言,則是退無可退的生死之戰,不容有一絲的閃失和疏忽,不然就只能集體領盒飯了。因此,儘管軍事實力遠不如元朝,但南宋卻是防守的異常頑強,雙方的戰爭已經形成膠著的狀態。
1261年,時任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副使的劉整舉兵投降元朝,成為雙方交戰過程中的第一個降將,同時也成為了一個重要轉折點。
當時元人攻南宋,主要有三條戰線,江淮一線、襄樊一線和川中一線。從1234年起,元朝就全線出擊,除川中一線有所突破外,北韃子們始終找不到“芝麻開門”的秘訣。蒙古人落後,沒有謀略和計謀,只靠騎兵戰甲一味衝鋒,受挫之後非常沮喪,士氣出現了低潮。
可以說,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在面對傷痕累累的南宋時,始終沒法一口吞下,尤其是水軍方面,北方韃子一籌莫展。這時,劉整的投降對於元朝來說好比天降祥瑞,韃子們抱住這個漢人叛徒就是一頓狂吻。這貨曾先後轉戰於南宋的各地,熟知內情和地形,使得當時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直接找到了開啟南宋防線的鑰匙,戰勢出現了不可阻擋的逆轉。
到1270年時,在賣國賊劉整的幫助下,元朝已經擁有了一支訓練有素的水軍。元人輕易就封鎖了襄陽城,最終經過六年的圍困之後,攻克襄陽。堡壘往往都是先從內部攻破的,堅固的堡壘尚且如此,何況是走風漏氣的南宋王朝。請大家記住這個叫劉整的!是他直接加速了宋朝這個漢人王朝的滅亡。
元軍在襄樊之戰以後,直接逼近南宋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南宋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宣佈投降。瞧瞧,這種沒臉沒皮的事兒就讓小孩兒幹了。
當時的南宋二王,也就是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一大幫男女老幼的簇擁下出逃。說破天,也就是兩個小屁孩兒而已,在金華與陸秀夫、文天祥等勢力匯合。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殘餘勢力窮追不捨。
為了延續大宋的江山,難民們推選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丞相,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樞密院掌事,文天祥為少保並具體組織抗元工作。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流亡的小朝廷逃到了泉州,後又輾轉竄到了廣東。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小皇帝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不久就領盒飯下班了。難民們隨即又推選另一個小孩,也就是7歲的衛王趙昺
登基,年號祥興。
祥興二年(1279年),元朝派漢人的投降分子張弘范進攻趙昺小朝廷。此時,南宋軍的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半數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而且士兵也魚龍混雜,戰鬥力低下。崖山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倉促開始的。
崖山之戰是南宋朝對元軍侵略的最後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有規模的抵抗,最終戰敗。10多萬人投海殉國,寧死不降,其中包括宮女、太監等非戰鬥人員,陸秀夫懷抱7歲的小皇帝毅然跳崖,真的令人肅然起敬,可歌可泣!
此戰之後,南宋宣佈滅亡,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的侵略,第一次!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和程序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等方面都被迫中斷,野蠻的蒙古人開始實行封閉、落後和保守的統治,而且還為日後推翻元朝而建立的明朝繼續走向保守封閉,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很多人都認為,“崖山之後,已無中華”就是這個道理。
回覆列表
一、這句話是日本一位學者說的,那本書好像是叫《唐宋變革論》,大致觀點是唐宋以後中華文化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他認為已經不再是原來的中華,其實這也是日本人自己的觀點,認為唐宋是中華文化的正統,某種意義上講,日本人認為自己真正繼承了唐宋文化,這其實是日本人唐宋以後心理的真實寫照,歷史上日本人內心深處一直沒有承認元明清是中華正統。
二、這種觀點其實忽視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特點,複合型,中華文化一開始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從炎黃帝的傳說開始到龍圖騰的形成,中國一直是多個部落和民族之和,百國之和,龍這個中華民族象徵就是多個部落的圖騰融合形成,從商周到春秋,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從五代十國到宋金元,再到明清,每一次中華文明都經歷了民族融合的動盪和洗禮,各種文化交融重構,中華文化浴火重生,展現新的面貌和特點,這也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不斷變化創新具有極強韌性和包容性的核心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講,華人就是豆漿,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地新增豆漿和水,每次動盪都是新增很多文化因素,繼續融合,從商人重巫鬼到周人重人倫,再到春秋百家爭鳴,到秦代法家獨尊,到漢代道家先崛起,儒家漢武帝時開始追趕,法家一直是漢代的重要思想,再到魏晉玄學、佛學,隋唐三教並立融合,宋明理學獨尊,明晚期心學和清代樸學,中華文化一直在變化,在適應時代的需要。所以說中華一直都在,只是每個時間段呈現不同的面貌。
三、雖然中華文化各個時段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核心卻一直很穩定,這也是中華文化能同化和吸收其他文明而自己不斷豐富的結果。儒法道三家再加上後期中華化的佛教,基本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儒家關注現實和人倫,法家注重政治實踐國家治理和權力運轉,道家和佛家關注人的內心與世界的關係,這四種思想互相彌補不足,相互支撐,最後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穩定構架,無論什麼外在衝擊,都能不斷吸收和融合。這也是中華文化為什麼生命力強、長壽、有韌性又有包容開放度的原因。其他古老文明都缺乏這種特質,非常容易因為外來衝擊和內在矛盾而瓦解。
四、中華文化近代以來收到西方的巨大沖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化衝擊,從內到外,中華文化經歷巨大的陣痛和變革,這個過程直到現在依然在繼續,如何既保留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精華,又能吸收融合西方文明中優秀成分,兩者相容幷蓄,這是當代華人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免不了走彎路,要麼崇尚復古,否定現代文明和西方文化,要麼盲目崇拜現代性和西化,這種搖擺是免不了的,也是必須的,只有不斷探索和實踐,最終達到一種陰陽平平衡的最佳點,那就是中華文化重新崛起,以一種新面貌呈現在世界文化,達到並超過漢唐時代世界文明的新高度。
五、我對中華文化實現這個目標很信心,因為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明型的國家,是以文明為核心構建國家,西方希臘和羅馬很早就奠定了以法律和哲學為根基的國家概念,“中國”這個詞出自何尊裡面的“宅茲中國”,中國從一個地理上的中心位置的概念,最後演變成先進文明的概念,只有佔據中央,成為最先進的文明才有統治的合法性,從夏商周到元明清,每個時代無論哪個民族和統治者都是以成為文明中心,佔據天下之中為目標,都會吸納先進的文化,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裡是為什麼周邊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後都被融合,因為要取得統治的合法性,都要成為最先進的文明,得到所有人認可,這也就是的政權變化到文化穩定,反觀西方,蠻族入侵後沒有被同化,反而使得希臘羅馬創造的文明中斷,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希臘羅馬文化透過中東回傳,文藝復興才開始恢復希臘羅馬傳統。中國則完全不一樣,政權更迭,總有遊牧民族不斷入主中原,但總是要學習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國有興衰存亡,但文化連綿不絕,這也是王夫之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政權是君主的,是皇族的,但中華文化是每一個人的,就是“天下”,每個華人都有義務去維護這個先進文明的傳承而奮鬥,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近代以來華人不惜以生命去抗爭和探索,就是我們相信我們這個國家的文明是先進和偉大的,一時的失落,不能阻擋我們再次融合重構和崛起,我們的使命光榮而艱難,因為我們是華人,是文明的傳承人,哪怕只是匹夫,也有責有勇,義無反顧。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中國一直都在,只是文化內涵不斷變化豐富和創新,這也是我們這代華人的使命,不念過往,不畏將來,繼承優秀傳統,包容優秀外來文化,這是華人應有的胸懷和志向,有我們,就有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