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ick8354
-
2 # 英語發動機
有古英文啊。
騎士史詩《貝奧武夫》和阿爾弗雷德大帝主持編撰的《盎克魯撒克遜編年史》是有名的古英文文獻,此外還有很多詩歌等文學作品。
中古英語文學以喬叟為代表。
至於很多人說得莎士比亞,那是早期現代英語。莎士比亞的時期,剛好是現代英語定型的時期,也差不多是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分道揚鑣的時期。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基本都能看懂。難度相當於我們讀三國水滸。至於中古英語,連猜帶蒙能勉強理解。古英語,我認識的所有英語母語人士,都說讀不懂。
再說文言。
文言這個說法其實不科學,上古先秦漢語和宋代的文言差異已經很大。一般管晉魏之前為上古,唐宋為中古,明清為近古。明清的文言為仿古文,口語文體為大家平時讀的四大名著。敦煌變文比較貼近唐朝口語,我們讀的當時古文也有仿古成分。
先秦兩漢基本是反映的真實口語。但是上古漢語的書面語不是很好地反映真實發音。目前最新的研究,尤其是根據鄭張尚芳、潘悟雲沙加爾一派以及潘悟雲先生弟子金理新先生的理論,可以得到一些可能有點大家不容易接受的理論。
上古漢語處於原始漢語形態急劇變化的時期,一個漢字不一定對應一個音節,很多字可能對應兩個音節,其中第一個音節為弱讀。漢語傳統為輕重格。
第二,上古漢語有大量表示語法意義的詞綴,在漢字中並不體現。對比古藏語,很有可能動詞還存在時態的屈折變化,但是漢字不體現。
至於是否能輕易讀懂古文的問題。至少我們的古人水平是有限的,以前的文人,每過三四百年就發現前人的書讀得稀裡糊塗,於是就多方考證寫注、疏之類方便後人閱讀。目前我碰到的科班,都是讀古文的時候在旁邊放一堆參考書。到是經常看到很多業餘選手聲稱能讀懂古文。至於精確度如何,不得而知。倒是有次我貼了篇《楚居》,一票人說讀懂了,就是沒有一個人提醒我貼的原文少了個很關鍵的字。既然關鍵字都不需要這麼多人都能讀懂,那麼清華簡還研究什麼呢,直接貼上照片讓大家讀就是了。
達克效應啊,達克效應啊,謙虛一點不是壞事。
-
3 # 眼鏡鬍子叔
英語也有,並且英語隔300年可能就看不懂了。
我們的1000年前無壓力,2000年前問題不大,3000年前能讀個大概。
-
4 # 智圓行方wym
中文的內涵豈是拼音文字能夠比肩的?世界上的文字,也只有中文有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和音樂繪畫及棋類並列“琴棋書畫”做為文化修養的標誌。
-
5 # 吉月文
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成熟的非常早。有學者認為實際上就是上古時期的口語。在先秦時期,隨著中國百家爭鳴文化快速發展。文言文在這一時期完全成熟。此後一直到宋代以前,書面語是非常統一的。
宋代開始,由於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越來越大,所以文言文實際上成為了學者們專用的文字,和普通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從宋元話本以及元雜劇來看,當時已經有人開始把口語元素融入到文言文當中,這實際上就是後世白話文的基礎。到了明清時期小說成為了文學的發展的主流。除了少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採用的是文白相間的方式創作小說,在小說當中融入了非常多的口語元素。比如明代初年創作的小說水滸傳當中,為了表現梁山好漢的人物特點,使用了大量的俚俗的口語。比較這些語言和我們當代的口語,發現差異已經不是很大。
民國初年,胡適等人以古白話文為基礎,進一步簡化,推出了新白話文。這就是現代白話文的基礎,也就形成了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較大差異。
接下來看英語的發展歷程。在公元11世紀,法國貴族諾曼底公爵威廉,透過武力手段,征服和統一了整個英格蘭。這就是英國這個國家最早的雛形。因此,英國第1個王朝的貴族基本上都是法華人。法語在早期英國的社會生活當中具有優勢地位。而拉丁語在當時的歐洲社會承擔著書面通用語功能。拉丁語是羅馬帝國時期,以羅馬方言為主所形成的一門語言,後來因為傳播範圍廣,所以成為了歐洲各國之間的通用語。英語是在吸收法語和拉丁語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早期英語的代表作是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此書被認為是奠定了英國文學的基礎。內容是一批前往英國宗教聖地坎特伯雷朝聖的香客們在路上的時候閒談的故事的合集。此書成書於14世紀晚期。中古英語的代表是莎士比亞。他以戲劇作品和十四行詩著稱。關於他的生平,史籍當中記載極少,很難考證,一般認為活躍於16世紀。莎士比亞之後英語就逐步向近代英語轉化。到了18世紀的時候,其實已經和現在沒有顯著差異了。和近代英語相比,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在語法方面更為嚴格,在某些單詞的拼寫上面也有不同。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當代英美人是沒有能力閱讀莎士比亞和之前的英國文學作品的。這個道理其實和我們華人一樣,沒有受過文言文訓練的人,是看不懂古代文獻的。
所以,英語是存在歷史分期的,只是和漢語的區分不太一樣。那麼英美人士會不會學習古代語言呢?那就要看他在什麼樣的學校求學。英美的中小學教育,既有公立系統也有私立系統,兩者的運作差異是比較大的。公立學校的教師水準和課程難度一般遠低於私立學校。對於拉丁語和中古英語,古英語會有一定的涉及,但不可能在這個上面花太多功夫。私立學校則不同。一般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拉丁語,並且能夠完整背誦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其對於古代語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在英美社會考察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修養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能不能說一口流利的拉丁文,能不能背誦莎士比亞的著名詩篇。古代語言的學習,對於文化傳承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西方人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採用的教學方式其實和中國也沒有什麼區別。
-
6 # 譯路若揚
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幾千年儘管讀音鉅變,但漢字字意傳承至今,所以我們可以把古漢語看成是文言文,而不是獨立語言。
而英語是表音文字,讀音變了拼寫也要變,所以對應古漢語的古代日耳曼語,對於英語來說就成了一門獨立語言。
至於古英語,最早的文獻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所以拿古英語比較古漢語,那是侮辱我們的五千年文明,要比也是古希臘語或者拉丁語來比較古漢語才合適。而事實上,在歐洲各國中小學都開設拉丁文,它就對應我們中小學的文言文。
-
7 # 老張142957210
有,但鬼佬自己都看不懂了
可能再過100年,現在的英文又只有專業人士才能閱讀。
這恰恰說明中文比英文強大而合理!
-
8 # 公知不告訴你的事
因為英文14世紀才誕生?
15 世紀之前歐洲為蠻荒之地
當時的西方處於神學統治之下,在科技方面一片空白,不要說科技,連像樣的巫術都沒有。在受到中國文化薰陶的義大利人看來,整個歐洲包括法國都不過是蠻族而已,對此法國大文豪伏爾泰也不否認。
伏爾泰說:“這個被我稱為路易十四的時代大約始於法蘭西科學院的建立時期,在這個時代之前,義大利把所有位於阿爾卑斯山背後的民族統稱為野蠻人。必須承認,法華人在某種程度上受這一辱罵,倒也該當。他們的祖先把摩爾人具有浪漫色彩的殷勤風流和哥特人的粗野上俗合為一體。
“繪畫、雕刻、詩歌、雄辯術、哲學等幾乎都聞所未聞。整個貴族階級與世隔絕,墊居於鄉下有護城河圍繞的城堡中,殘酷壓榨種地人。在法國,直到將近菲利浦·奧古斯特統治時期,人民還始終是奴隸。直到路易十一即位,莊園主還專制橫暴。這樣,法華人的才華在900年間幾乎一直處於舉國分裂、內戰頻仍的環境中,萎縮在某個哥特式的政府的統治之下,既無法律典章可遵,也無固定習俗可循。每隔兩世紀改變一次始終粗俗不雅的語言。
“貴族毫無紀律可言,只知征戰殺伐、遊手好閒。教士道德敗壞、愚昧無知。百姓不知勤勞發奮,陷入貧困之中。
“其他民族的偉大發現和令人讚美的發明,法華人都沒有參與。印刷術、火藥、玻璃、望遠鏡、比例規尺、氣動機械以及宇宙的真實體系都與法華人無關。正當葡萄牙人在已為人所知的世界的東方和西方發現並征服新世界的時候,法華人還經常在比武場上耍槍弄劍。”
歐洲人在鄰居眼中的形象
“10世紀,著名的阿拉伯地理學家馬蘇德(Mas"udi)提到烏魯法"(Urufa),穆斯林這樣形容歐洲人:‘他們沒有幽默感,個頭很大,本性粗鄙,舉止不雅,理解力遲鈍,口齒含混··…居住越北就越是愚蠢、粗俗和野蠻。’”
西歐中世紀特徵:小國寡民、野蠻愚昧、暴力橫行、戰亂頻仍、環境惡臭
“看看中世紀歐洲的地圖,·…····呈現了數百個彼此競爭的公國,從西歐沿海的諸多王國,到位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眾多城邦,從呂貝克到威尼斯,等等。1世紀的歐洲大約有1000個政體,200年後,西歐仍然大約有500個獨立的政治單元……
“…·來自里斯本的那些人都有些殘忍,更確切地說,是徹底的野蠻。··
“我們已經見證,歐洲的衝突可能會造成毀滅性災難,只要想想17世紀中期德國‘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大混亂局面就知道了。1550一1650年,大致上有2/3的時間,大約10個較大的歐洲公國都處於戰爭狀態,所以,在邊境上生活的居民遭遇著巨大的不幸。從 1500年到1799年的所有年份中,西班牙有81%的時間在與外國敵人作戰,英國則為53%,法國為52%。
“暴力在這個地區氾濫。英國與法國幾乎永遠處於戰爭狀態。沒有與法國作戰時,英格蘭人又與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人打仗。沒有與凱爾特人打仗時,他們彼此又因為課劍、爭奪王位控制權,接二連三地打起了內戰。
“英國的城市生活,……·風子傳播的鼠疫耶爾森氏菌引發的腹股溝腺炎癌疫,即黑死病,於 1349年傳播至英國,致使英華人口的數量減少到約40000人,不到當時南京人口的1/10。
“除了黑死病癮疫外,斑疹傷寒、荊疾和天花也肆虐流行。即使沒有了流行病,惡劣的衛生條件也使英國淪為死亡陷阱。沒有任何形式的排水系統,倫敦各街道散發著無可忍受的惡臭,而在當時的中國城市,人類排洩物都會被有計劃地收集,作為肥料鋪撒在稻田上。在迪克·惠廷頓擔任市長大人的時期(從1397年到他1426年離世4次擔任市長),鋪滿倫敦街道的,全然不是什麼黃金。
“中小學過去常給學生教的是,與昏庸之君理查二世相反,亨利八世被視為英雄人物。說來悲哀的是,他們的王國遠非莎士比亞在《理查二世》中的‘君權之島’,而更像是化糞池島。這部喜劇親暱地稱之為‘另外一個伊甸園,半個天堂,這個大自然本身所建造的堡壘,抵禦一切汙染’。但1540—1800年,英華人在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僅37歲,壽命低得可憐;倫敦人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是二十幾歲。大約有20%的英國孩子在出生後的頭一年便夭折了;在倫敦,每3個孩子中幾乎就有1個夭折。亨利八世自己在26歲成為國王,在35歲時死於痴疾——這也提醒我們,直到相對最近的時期,大多數歷史都是非常年輕而又短壽的人所譜寫的。
“那個時期英華人的生活,正如政治理論家托馬斯·霍布斯後來所論及的(他所言稱的"自然狀態’,確實是‘孤立的、貧窮的、殘暴的、短壽的’)。”
700 年前歐洲無人識字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500年前,不管是在北歐,在德國還是在中國,還幾乎沒有一個人會寫字。今天我們的麵包商還使用著的刻記除售麵包的木籌就是我們去的象形文字和賬簿。”…
伏爾泰說 500 年前歐洲無人識字,伏爾泰是18世紀的人,當時說 500年前大約為距今700年前,即所謂的“文藝復興”之前,當時歐洲無人識字,一片蠻荒。
-
9 # 想要熊貓898
英語四級的試著翻譯這句話:
“Flounder, flounder in the sea,
Come, I pray thee, here to me;
For my wife, good Ilsabil,
Wills not as I"d have her will.”
-
10 # 大漢仙武帝國
漢語的一話句裡有一兩個字排列序順錯過了本根本不響影閱讀,你試試英語裡字母排列順序錯了,那可就出洋相了,哈哈
中文的文言文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現實需要的迫切。相比於東漢之前書寫材料的極度匱乏,以及甲骨、竹簡的書寫難度,將白話文儘可能壓縮成文言文,是當時非常高效,且切實可行的方案。同時代的西方,也是書寫材料匱乏呀,羊皮稀缺,紙沒有,為什麼他們沒有把英語壓縮成對應的文言文來書寫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這個問題就怕咱們中文不認可,因為對中文來說是“負能量”。
其實呀,英語也有“古文”,比如莎士比亞作品,但這與中文是不一樣的,中文的白話文與古文地不同更在於白話文像日文意義,是且僅是“像形”第寓意西方科技文明而已,自身甚至可憐得只剩下“筷子”獨立。
說得更直白點,那就是英語的古今“變遷”更在於“語法”和“詞法”、而中文的白話文與古文間的“進化”則更在於“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