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06

    孝順自己們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給了你生命,養育你成人,你有何理由不孝順自己的父母,成人之後要靠自己打拼,在苦在難不能忘了自己的父母,這是做人之道理。我照顧失能的母親一年半,吃喝拉撒睡都得有人照顧,母親是絕食走的,母親走後我半年才原過來失母的痛,子予孝而親不待。洎目

  • 2 # 傻姑瞎說

    比房比車,比奢侈品的年代,誰還記得去孝敬父母,如果父母有錢啃,就多去巴結好像是孝順,其實是啃些錢享受生活。

  • 3 # 泛舟五湖

    當下的社會,孝順父母的確已經成為了稀罕人做的稀罕事兒了。

    從古至今,作為中國這個講究孝悌文化和天地君親師的文明古國。敬天地,孝,雙親,一直都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標準。

    那時候,無論多麼大的官員,只要父母去世,朝廷都是會準三年丁憂的時間,讓他守在父母墳前守靈的。

    這,其實也是公權力的一種導向作用。

    一個人若是在孝的方面出了問題,那麼無論是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之中,都是被視為異類,打入另冊的。基本上,所有的好事再也不會與你著邊了。

    如今,孝順父母的問題。絕大程度上出在如今已為人父母者的身上。

    一是已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父母做的就不到位。既敗壞了風氣,也給孩子樹立了負面例證。二是當下的教育制度,以學分為出發點,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高分。至於什麼孝敬父母,為家庭分憂等等人之常情的事,都不重要了。三是嬌慣孩子,一切好的東西都讓孩子滿足。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了好處獨得,不會考慮別人了。

    如果,想要華人重拾孝悌文化和傳統,除了像古時候那樣對不孝子的制裁和種種限制之外,也只能寄望於教育了。而教育,又分成了社會和家庭兩個部分。

    至於怎麼做,我想大家都懂的。

  • 4 # 盧秀俠

    在家敬父母,不必遠燒香。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做兒女的不懂父母一輩的艱辛,要感恩父母,感恩我們的國家,才會有幸福的生活

  • 5 # 樂緣遇

    不可否認,真的是這樣,現在的青年人,因為經常沒有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只是 一個稱呼,很久很久都沒有聯絡過,沒有見過,更加不知道要怎麼樣相處。再加上現在生活壓力大,年青的父母也不怎麼跟家中老父母聯絡,聯絡的時候也就是說要錢之類的,也缺失關愛,孩子也學樣,以為老人家爺爺奶奶就只是向父母要錢的而已。

    年青的父母不關心老人,孩子也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大家都是我行我素的,漸漸的,“孝順,感恩”都只是字典裡的詞語而已,因為沒有身體力行的榜樣了。

    為什麼現在的老人們都說:“孝順、有感恩之心的子女是越來越少了”,為什麼?

    如果家裡有老人,父母也經常與老父母嘮叨一下,互相關愛一下,吵吵鬧鬧的,有吃的東西,先給老父母一份,有好吃的都要留一份給老人家,孩子也會學樣,有什麼東西都會先想到爺爺奶奶,有年老的爺爺奶奶,才有現在年青的父母,孝順都是言傳身教的,父母做得好,孩子也是一樣有孝敬心理的。如果父母都不理睬自己的父母,都是惡言相對,怎麼可能教出孝順的孩子來呢。等到自己老了的時候,再來說白養了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的父母也是白養了他們啊,只是當時不自知而已。

    平常時,也要教育孩子經常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叨嘮叨嘮,有機會就要帶孩子回去看望父母,這是一種習慣,現在你帶孩子看望年邁的父母,以後你的孩子才會來探望你,才會想你,關心你。愛他人,才會被人愛。

    生活再怎麼忙碌,也不要忘記愛自己的父母,更加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老人家的壞話。要不然你的孩子也會一樣瞧不起你們的。

  • 6 # 手機使用者知心

    我的想法可能和大家有點分戚,為什麼呢!我們出生的年代還沒有計劃生育,大多都是姊妹好幾個,父母養大的,大的養小的,上面還有老人,整個一大家庭,父母上顧老人,下撫養一群孩子,在生活如此艱難的年代,沒有吃,沒有穿,整天都在為生存發愁,孩子們都是親歷親為,看著父母的艱辛,體諒父母的不易!把心貼在一起,為的是能活下去。現在自己已步入老年,回想起以前,歷歷在目,老人的慈愛,父母的堅韌包容,我們都刻在心裡,記在腦裡,這是傳承,有一句話說,大姐做鞋,二姐有樣,就是這樣來的,可我們這一代都趕上計劃生育,孩子少,我們都倍感珍惜!該做的和不該做的,該給的和不該給的,毫無原則的都做了都給了,一味的付出不求回報,慢慢的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們也覺得理所當然,現代生活的壓力,和撫養孩子的成本都壓得喘不過氣,自己小家還沒有顧好,哪顧得上父母啊!自己壓力大,在駕馭不了自己情緒,哪裡還有孝和順呢,還有就是文化的差異,我們這一代有不少的人為了孩子,都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可孩子們生在這個美好的年代!他們也一樣看見你們的為人,怎麼對待老人,他們也同樣對待現在的你啊!好多事情都需要反思,不能一味的抱怨,理解萬歲!

  • 7 # 月光下的阿童木

    近些年確實聽到老一輩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抱怨,其實我覺得事實並不是現在的人們變得不孝順了,而是現在的社會環境確實發生了改變。

    總結一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家庭觀念,對現今普遍分居的不滿

    我們華人家庭觀念比較重,總是兒孫滿堂的氛圍。

    但現在的年輕人,許多常年在外地,甚至人在國外一兩年都看不到,父母牽掛的同時也免不了會有些抱怨的話。

    這本就是個很矛盾的事情,尤其對於未成年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

    我們都想讓孩子有出息,但孩子越有出息,長大後就可能會飛得更遠,父母就越不捨。但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有出息呢?

    於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父母們常常會嘆息:“不能指望養兒防老了。”

    現代社會中,大家庭越來越少,親情似乎也不如以前濃郁。父母們尤其是老年人總感到有些失落。

    老一輩與孩子們在觀念和生活上的衝突

    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強的自我意識,對父母不再言聽計從,甚至會產生觀念上和生活上的較大沖突。

    有些老人跟隨子女生活,越來越變得小心翼翼;有些老人看不慣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乾脆就賭氣不與子女住在一起。

    隨之而來的,是老人們的抱怨,諸如“不孝順啦,娶了媳婦忘了娘了之類的”。

    兩輩人對於“孝順”的理解

    老一輩一談到“孝”,總是習慣於將“孝”與“順”混為一談,甚至覺得是否順從是評價是否孝的標準。

    其實“孝”和“順”是有差別的。

    而且現代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新的資訊和觀念不斷產生,老人要學習接受新的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與年輕人求同存異。不要再以舊觀念來要求子女。尤其是順從則是孝,不順從就是不孝,這個觀點一定要改變。

    最後,年輕人要在愈來愈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住腳並非易事,再加上中國的現狀比較特殊,這一代老人的子女許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年輕的夫妻要負擔雙方四個老人養老更是不易。

    而對於年輕人,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理解。畢竟他們年紀大了,對新事物接受得慢一些。要保持極大的耐心,和父母溝通,儘自己所能給予父母儘量多的關愛。

  • 8 # 騰雲聽雨

    “百善孝為先”,盤古開天地至今,“孝”文化一直在演繹不同骨肉情懷。相傳古代有漢文帝“親嘗湯藥”,董永“賣身葬父”,王祥“臥冰求鯉”,朱壽昌“棄官尋母”,更有明清時黃金燦“割骨療親”(有不同版本)等。

    時至今日,“孝”依然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親情文化的主流。不可否認,因時代的發展,有此“孝”傳統正在發生變質,以致引起人們擔擾。

    第一,社會的發展加大了父母與子女之間時空距離。學業有成的子女在就業時一般都會考慮一線、新一線、二、三線城市;農村的待業青年、成年也都選擇到沿海地區或相對較發達的地方。“賺錢在鬧市”亙古不變,有力氣,有文化、有能力幾乎都到外地打工。陪伴已是奢望,只是過年時才有的景象。

    第二,微信、電話等通訊的發展讓親情交流有了平臺,也成了一種阻礙。子女因為工作需要,無法回家陪父母,微信語音影片等功能提供了方便,縮短了時空距離。有些人過分依賴這些,成為不想回家的藉口。“天天電話、影片看到回去幹什麼呢”。在農村,有很多年過古稀的老人行動不便,雖說生活自理,誰不希望孑女在身邊。

    第三,財富的積聚,新階層的分化,讓“孝”也成為一種攀比。在農村老人眼裡,子女能給自身漲面子,就是最大的孝。住有大樓房,行有小車子,生日擺大宴,葬禮捨得錢等就是最好的“崽”,最好的孝!窮困的陪伴往往讓人看不起。

    第四,城裡獨生孑女面對孝敬父母也許是一種無賴,許多70後、80後都已成父母,甚至添孫女等,上有父母,下有兒孫。帶兒孫已成時尚,“媳婦進了房,老孃扔出牆”不是沒發生。在尊老愛幼上,獨生子女的他們著實焦慮。

  • 9 # 雨中的刺梅

    現在的老人都說,現在孝順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是越來越少了,這句話本身就是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哪裡來的資料統計,認識了蘇大強的所作所為,都感覺太真實了,太接地氣了,那我們是不也可以說,現在的老人們是真能作 為老不尊的啃小的老人越來越多呢?很顯然這樣說不合適,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不孝的孩子也有不顧全大局的父母,不能說現在就多了,而過去就少了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頭腦中的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更新換代,一些老眼光,舊看法,糟粕的東西,該摒棄,該剔除,都趁早,別弄那迂腐愚孝認死理的條條框框要求現代的年輕人。當然,孝順父母是最重要的原則,不論啥客觀理由都不能成為不孝順的藉口,但對孝順與否的標準界限,卻不是能用一個水準劃分的。 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造成,每個人的個人能力有大小,經濟承受能力也不同,面對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生活節奏緊張,不能像老話說的父母在不遠游,如果就讓自己的孩子守在自己的身邊才算孝順的,那現在在大城市讀書工作的孩子,一個人在外面打拼闖蕩,他們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對父母的照顧關心,可能是不周全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簡單粗暴地指責他們不孝順不知道感恩父母。自古就忠孝不能兩全,大丈夫志在四方,舍小家為大家,做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難處,瞭解他們的不容易,做為孩子更要多關心父母,不但關心父母的物質需求,更要給予父母更多的精神上的愛和關注。

  • 10 # 人生格局思維

    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問題,開始共同學習和探討。

    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中都有老人、孩子、身邊都有親朋好友,每天都接觸到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對這類事看得最清楚。“孝順"是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延續到至今仍長盛不衰。

    從古至今,作為中國這個講究孝悌文化和天地君親師的文明古國。敬天地,孝,雙親,一直都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標準。那時候,無論多麼大的官員,只要父母去世,朝廷都是會準三年丁憂的時間,讓他守在父母墳前守靈的。

    這,其實也是公權力的一種導向作用。一個人若是在孝的方面出了問題,那麼無論是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之中,都是被視為異類,打入另冊的。基本上,所有的好事再也不會與你著邊了。

  • 11 # 平安06

    孝順自己們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給了你生命,養育你成人,你有何理由不孝順自己的父母,成人之後要靠自己打拼,在苦在難不能忘了自己的父母,這是做人之道理。我照顧失能的母親一年半,吃喝拉撒睡都得有人照顧,母親是絕食走的,母親走後我半年才原過來失母的痛,子予孝而親不待。洎目

  • 12 # 傻姑瞎說

    比房比車,比奢侈品的年代,誰還記得去孝敬父母,如果父母有錢啃,就多去巴結好像是孝順,其實是啃些錢享受生活。

  • 13 # 泛舟五湖

    當下的社會,孝順父母的確已經成為了稀罕人做的稀罕事兒了。

    從古至今,作為中國這個講究孝悌文化和天地君親師的文明古國。敬天地,孝,雙親,一直都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標準。

    那時候,無論多麼大的官員,只要父母去世,朝廷都是會準三年丁憂的時間,讓他守在父母墳前守靈的。

    這,其實也是公權力的一種導向作用。

    一個人若是在孝的方面出了問題,那麼無論是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之中,都是被視為異類,打入另冊的。基本上,所有的好事再也不會與你著邊了。

    如今,孝順父母的問題。絕大程度上出在如今已為人父母者的身上。

    一是已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父母做的就不到位。既敗壞了風氣,也給孩子樹立了負面例證。二是當下的教育制度,以學分為出發點,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高分。至於什麼孝敬父母,為家庭分憂等等人之常情的事,都不重要了。三是嬌慣孩子,一切好的東西都讓孩子滿足。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了好處獨得,不會考慮別人了。

    如果,想要華人重拾孝悌文化和傳統,除了像古時候那樣對不孝子的制裁和種種限制之外,也只能寄望於教育了。而教育,又分成了社會和家庭兩個部分。

    至於怎麼做,我想大家都懂的。

  • 14 # 盧秀俠

    在家敬父母,不必遠燒香。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做兒女的不懂父母一輩的艱辛,要感恩父母,感恩我們的國家,才會有幸福的生活

  • 15 # 樂緣遇

    不可否認,真的是這樣,現在的青年人,因為經常沒有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只是 一個稱呼,很久很久都沒有聯絡過,沒有見過,更加不知道要怎麼樣相處。再加上現在生活壓力大,年青的父母也不怎麼跟家中老父母聯絡,聯絡的時候也就是說要錢之類的,也缺失關愛,孩子也學樣,以為老人家爺爺奶奶就只是向父母要錢的而已。

    年青的父母不關心老人,孩子也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大家都是我行我素的,漸漸的,“孝順,感恩”都只是字典裡的詞語而已,因為沒有身體力行的榜樣了。

    為什麼現在的老人們都說:“孝順、有感恩之心的子女是越來越少了”,為什麼?

    如果家裡有老人,父母也經常與老父母嘮叨一下,互相關愛一下,吵吵鬧鬧的,有吃的東西,先給老父母一份,有好吃的都要留一份給老人家,孩子也會學樣,有什麼東西都會先想到爺爺奶奶,有年老的爺爺奶奶,才有現在年青的父母,孝順都是言傳身教的,父母做得好,孩子也是一樣有孝敬心理的。如果父母都不理睬自己的父母,都是惡言相對,怎麼可能教出孝順的孩子來呢。等到自己老了的時候,再來說白養了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的父母也是白養了他們啊,只是當時不自知而已。

    平常時,也要教育孩子經常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叨嘮叨嘮,有機會就要帶孩子回去看望父母,這是一種習慣,現在你帶孩子看望年邁的父母,以後你的孩子才會來探望你,才會想你,關心你。愛他人,才會被人愛。

    生活再怎麼忙碌,也不要忘記愛自己的父母,更加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老人家的壞話。要不然你的孩子也會一樣瞧不起你們的。

  • 16 # 手機使用者知心

    我的想法可能和大家有點分戚,為什麼呢!我們出生的年代還沒有計劃生育,大多都是姊妹好幾個,父母養大的,大的養小的,上面還有老人,整個一大家庭,父母上顧老人,下撫養一群孩子,在生活如此艱難的年代,沒有吃,沒有穿,整天都在為生存發愁,孩子們都是親歷親為,看著父母的艱辛,體諒父母的不易!把心貼在一起,為的是能活下去。現在自己已步入老年,回想起以前,歷歷在目,老人的慈愛,父母的堅韌包容,我們都刻在心裡,記在腦裡,這是傳承,有一句話說,大姐做鞋,二姐有樣,就是這樣來的,可我們這一代都趕上計劃生育,孩子少,我們都倍感珍惜!該做的和不該做的,該給的和不該給的,毫無原則的都做了都給了,一味的付出不求回報,慢慢的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們也覺得理所當然,現代生活的壓力,和撫養孩子的成本都壓得喘不過氣,自己小家還沒有顧好,哪顧得上父母啊!自己壓力大,在駕馭不了自己情緒,哪裡還有孝和順呢,還有就是文化的差異,我們這一代有不少的人為了孩子,都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可孩子們生在這個美好的年代!他們也一樣看見你們的為人,怎麼對待老人,他們也同樣對待現在的你啊!好多事情都需要反思,不能一味的抱怨,理解萬歲!

  • 17 # 月光下的阿童木

    近些年確實聽到老一輩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抱怨,其實我覺得事實並不是現在的人們變得不孝順了,而是現在的社會環境確實發生了改變。

    總結一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家庭觀念,對現今普遍分居的不滿

    我們華人家庭觀念比較重,總是兒孫滿堂的氛圍。

    但現在的年輕人,許多常年在外地,甚至人在國外一兩年都看不到,父母牽掛的同時也免不了會有些抱怨的話。

    這本就是個很矛盾的事情,尤其對於未成年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

    我們都想讓孩子有出息,但孩子越有出息,長大後就可能會飛得更遠,父母就越不捨。但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有出息呢?

    於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父母們常常會嘆息:“不能指望養兒防老了。”

    現代社會中,大家庭越來越少,親情似乎也不如以前濃郁。父母們尤其是老年人總感到有些失落。

    老一輩與孩子們在觀念和生活上的衝突

    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強的自我意識,對父母不再言聽計從,甚至會產生觀念上和生活上的較大沖突。

    有些老人跟隨子女生活,越來越變得小心翼翼;有些老人看不慣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乾脆就賭氣不與子女住在一起。

    隨之而來的,是老人們的抱怨,諸如“不孝順啦,娶了媳婦忘了娘了之類的”。

    兩輩人對於“孝順”的理解

    老一輩一談到“孝”,總是習慣於將“孝”與“順”混為一談,甚至覺得是否順從是評價是否孝的標準。

    其實“孝”和“順”是有差別的。

    而且現代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新的資訊和觀念不斷產生,老人要學習接受新的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與年輕人求同存異。不要再以舊觀念來要求子女。尤其是順從則是孝,不順從就是不孝,這個觀點一定要改變。

    最後,年輕人要在愈來愈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住腳並非易事,再加上中國的現狀比較特殊,這一代老人的子女許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年輕的夫妻要負擔雙方四個老人養老更是不易。

    而對於年輕人,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理解。畢竟他們年紀大了,對新事物接受得慢一些。要保持極大的耐心,和父母溝通,儘自己所能給予父母儘量多的關愛。

  • 18 # 騰雲聽雨

    “百善孝為先”,盤古開天地至今,“孝”文化一直在演繹不同骨肉情懷。相傳古代有漢文帝“親嘗湯藥”,董永“賣身葬父”,王祥“臥冰求鯉”,朱壽昌“棄官尋母”,更有明清時黃金燦“割骨療親”(有不同版本)等。

    時至今日,“孝”依然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親情文化的主流。不可否認,因時代的發展,有此“孝”傳統正在發生變質,以致引起人們擔擾。

    第一,社會的發展加大了父母與子女之間時空距離。學業有成的子女在就業時一般都會考慮一線、新一線、二、三線城市;農村的待業青年、成年也都選擇到沿海地區或相對較發達的地方。“賺錢在鬧市”亙古不變,有力氣,有文化、有能力幾乎都到外地打工。陪伴已是奢望,只是過年時才有的景象。

    第二,微信、電話等通訊的發展讓親情交流有了平臺,也成了一種阻礙。子女因為工作需要,無法回家陪父母,微信語音影片等功能提供了方便,縮短了時空距離。有些人過分依賴這些,成為不想回家的藉口。“天天電話、影片看到回去幹什麼呢”。在農村,有很多年過古稀的老人行動不便,雖說生活自理,誰不希望孑女在身邊。

    第三,財富的積聚,新階層的分化,讓“孝”也成為一種攀比。在農村老人眼裡,子女能給自身漲面子,就是最大的孝。住有大樓房,行有小車子,生日擺大宴,葬禮捨得錢等就是最好的“崽”,最好的孝!窮困的陪伴往往讓人看不起。

    第四,城裡獨生孑女面對孝敬父母也許是一種無賴,許多70後、80後都已成父母,甚至添孫女等,上有父母,下有兒孫。帶兒孫已成時尚,“媳婦進了房,老孃扔出牆”不是沒發生。在尊老愛幼上,獨生子女的他們著實焦慮。

  • 19 # 雨中的刺梅

    現在的老人都說,現在孝順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是越來越少了,這句話本身就是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哪裡來的資料統計,認識了蘇大強的所作所為,都感覺太真實了,太接地氣了,那我們是不也可以說,現在的老人們是真能作 為老不尊的啃小的老人越來越多呢?很顯然這樣說不合適,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不孝的孩子也有不顧全大局的父母,不能說現在就多了,而過去就少了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頭腦中的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更新換代,一些老眼光,舊看法,糟粕的東西,該摒棄,該剔除,都趁早,別弄那迂腐愚孝認死理的條條框框要求現代的年輕人。當然,孝順父母是最重要的原則,不論啥客觀理由都不能成為不孝順的藉口,但對孝順與否的標準界限,卻不是能用一個水準劃分的。 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造成,每個人的個人能力有大小,經濟承受能力也不同,面對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生活節奏緊張,不能像老話說的父母在不遠游,如果就讓自己的孩子守在自己的身邊才算孝順的,那現在在大城市讀書工作的孩子,一個人在外面打拼闖蕩,他們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對父母的照顧關心,可能是不周全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簡單粗暴地指責他們不孝順不知道感恩父母。自古就忠孝不能兩全,大丈夫志在四方,舍小家為大家,做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難處,瞭解他們的不容易,做為孩子更要多關心父母,不但關心父母的物質需求,更要給予父母更多的精神上的愛和關注。

  • 20 # 人生格局思維

    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問題,開始共同學習和探討。

    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中都有老人、孩子、身邊都有親朋好友,每天都接觸到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對這類事看得最清楚。“孝順"是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延續到至今仍長盛不衰。

    從古至今,作為中國這個講究孝悌文化和天地君親師的文明古國。敬天地,孝,雙親,一直都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標準。那時候,無論多麼大的官員,只要父母去世,朝廷都是會準三年丁憂的時間,讓他守在父母墳前守靈的。

    這,其實也是公權力的一種導向作用。一個人若是在孝的方面出了問題,那麼無論是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之中,都是被視為異類,打入另冊的。基本上,所有的好事再也不會與你著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荔枝FM將赴港上市,它還能講出打動投資人的好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