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崖的江湖
-
2 # 一心問道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出自《論語·憲問》,它的基本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為了追隨本心以成就自己,今人做學問是為了追逐習氣以謀取名利。
為什麼我會這麼翻譯呢?這是根據孔子儒學的精神義理意譯的,論語中有許多比較之談,都是關於君子小人之辯的,此處的為己為人之談,其實也是指向於此,為己之人則是君子儒,為人之人則是小人儒。
所謂為己,就是追隨本心,求取君子之道,致力於提高自己的品性德才為根本。真能為己之人,懂得篤行實修,孔顏自樂,充實學養,完善德操,以內蓄真才實德,當其推之於外,故能任事承擔。以其專注於為己,故能最終成就自己。
所謂為人,就是追逐習氣,流為小人之途,致力於求取世俗的名利富貴為驅動。如此為人之人,常常向外驅馳,隨波逐流,誇耀人前,貪慕功名,內無學養德操,外染塵風俗氣,久陷其中,必然迷失本心。以其汲汲於為人,反而最終失去自己。
孔子在論語中對子張說: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所謂君子儒者,念念存本心以提高修養為本;所謂小人儒者,浮游於文辭以致力功名為依。後世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政治主導思想與科考致仕之學後,讀書人大多都是口讀四書五經,心慕功名富貴,實則流為小人儒。每朝每代,間或有一二君子,學求君子之道,篤行踐履,方才延續著孔儒精髓。古今讀書人,大抵差不多,學以為己之人太少,學以為人之人太多,所以自誤以誤天下者多矣。功名富貴,性命道德,孰輕孰重,孰本孰末,其實在拷問著每一個人的內心?
孔門真義失傳也久矣,今日之世,其有傳之者乎?
-
3 # 香草王
學習的目的在於修身養性,提高充實自己。
孔夫子這樣說,是對一些人的批評。批評有些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正確。
-
4 # 好玩的國學
我們知道,儒家學說在本質上是一種人倫的學說,儒家學說追求的是成為聖賢那樣的人,這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那麼聖賢最大的特徵就是什麼?就是完美和崇高的道德,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講究要修身立德,而立德,不是別人幫你立的,必須親自去學習,去踐行,在一點一滴的自我反省中才能實現的。在古代君子看來,讀書就是做人,做人就是立德,立德就要靠自我的道德踐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的意思是:古代的做學問的人,他讀書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的道德,充實自己的內心,而與別人無關。
那麼,在孔子的眼裡,當代(春秋時代)的學者,是為了什麼而學習的呢?孔子說,今之學者為人。這裡面有兩層意義。第一種,是比較流行的說法,大致的意思是說,和古代的學者不同,現代的學者,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和財富,而知識財富如何才能體現出來,就需要一個社會的評價的問題。用論語譯註的作者楊伯峻先生的話說,現代的學者讀書做學問,是為了裝飾自己,讓別人喜歡自己、崇拜自己,讓自己在社會上倍有面子,說到底,是為了個人謀私利的。
孔子的這個意思,在荀子那被表達的很清楚。荀子在勸學篇說: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 以為禽犢。 大致的意思是說,古代的人做學問,是為了美化自己的心靈。用宋代哲學家張載的話說,就是讀書在自求變化氣質。而現代的人做學問是為了在市場上賣牛馬,好賣個好價錢。這個真的是太形象了。
不過,現在社會已經進入了公民社會,誰也不可能不與社會發生聯絡,獨善其身是對的,還要兼濟天下。所以,這句話在今天,我認為應該賦予新的含義。一個知識分子,既要為自己學習,也有為社會學習,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時代擔當!
-
5 # 文刀沐子
儘管空子是一個以主辦葬禮,祭祀為主業的行幫也就儒家幫的圖騰,但是因為儒教講究陰陽對稱,陽間有啥,陰間也有啥,所以,它的包容性極大,人間的百業千態,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天走卒甚至土匪強盜,都在它的容積之內。這是儒幫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由於這個原因,儒家幫也容納了不少傑出人才,荀況便是其中之一。
嚴格說,上面所問的話,是荀子說的,借孔之名,只不過是託祖立威,加強自己話語的分量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前人們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豐富人性,提高自我的容量和質量。而今天的人學習,只不過是裝模作樣,演戲給別人看。充其量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以讀書為手段,從他人那裡撈取黃金屋,顏如玉等物質利益而已。
學而為我,道出了人的本質。具有無限的學習能力,是人區別於畜牲的主要標誌。
但是人還處在生存時代的動物狀態,讀書學習一方面是實現自我的手段,一方面也是謀生手段,就後者而言,不考慮他人的和社會的需要,關起門來讀死書,死讀書一一是會餓死人的!
理想生於現實,服從於現實而高於現實,才是辯證學習的要旨。
-
6 # 質躍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何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若說,“為己”解釋成是“為了充實完善自己”。那麼,後句的“為人”是不是也應該解釋成“為了充實完善別人”呢?成人之美就是壞事?為什麼後句很多人就解釋成了“為了個人的私利”呢?或許,臨時需要,靈活靈用,是吧?你說權利我講仁;你講仁,我說義;你說義我說禮,你說禮,我說理;你說理,我說仁。相生相剋嗎?只要是是孔子,孔是兩張皮咋說咋有理了哈?呵呵。或許吾鑽牛角尖了,呼呼
再者,那麼,當年,孔子千里迢迢,萬里奔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遊說各國諸侯,宣揚周朝的仁義禮制學說,不是為了天下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夫子他之學的“悟道一以貫之”的學說難道不是為了天下人嗎?天下人不包括他自己這個“己”嗎??他這個“己”不是人?你會說,是聖人,是君子人,或許吧,古之孔子是孔子,今之孔子是聖人乎?!為己是為人,為人是為己?為人民服務?
拗口拗口,揩油揩油!
夫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懂就要問,希高手指教哈,
哈哈
-
7 # 繁星國學
要理解孔子這句話的真正意圖,首先要明白他所說的“為己”和“為人”的含義。
孔子此處所說的“為己”不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為己”的自私自利的意思,孔子所說的為己,是說古時人讀書求學是為了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是為了實現內聖,今人讀書求學是為了外在的名利。這是孔子此話的真正意義。
實現內聖和追求外在名利,這二者首先是思想境界的差異。實現內聖,是儒家修身的最高目標,達到了內聖,可成為君子。所謂,內聖,也就是在道德、思想、知識各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道德修養方面,幾乎實現了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是真正實現了內聖。
實現內聖,沒有任何功利慾望和目標,只是個人操守的一種追求,是為了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正如讀書,有的人讀書,什麼都不為,只是覺得讀書讓自己很快樂,很愉悅,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同樣,為學的人,把實現內聖當做自己的目標,也是為了享受為學過程中自己精神上的豐富和愉悅,不存在任何附加目的。這是求學的最高境界。
與此迥異的,就是把追求外在名利作為求學的目標。這種境界自然與前一種有天壤之別。客觀的講,人生活在社會中,是一個社會人,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功利心,這是正常的現象。人沒有功利心不現實,但是不可有太多太強的功利心。
孔子講今之學者為人,就是批評當時的求學問的人,都包含了過於強烈的功利心,讀書不是單純的為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功名利祿,這種讀書的態度和目標是孔子反對的。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一派學說,從某種程度上有其至真至純一面,為了理想道義可以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不苟且偷生,不為富貴折腰,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令人敬重的精神。
同樣孔子此句所講的為學的態度也讓人敬重。如果當下的學者能夠做到孔子所說不為功名財富為學,那麼,中國當代一定能夠有更多的大家。
回覆列表
1、首先說,這裡的“古之學者為己”,並不是說古時學者很自私,就是為了自己而學,不管他人;而今時學者很高尚,為了有助於他人而去學。
恰恰相反,這裡的“古之學者為己”,指的是古之學者其學習的目的和動力源自於為了自我完善,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從而能更好的為他人服務、幫助他人,畢竟想要有益於別人,首先自己要有相應能力才行;而今之學者則不然,他們關注的是別人能夠給與自己的利益或榮譽,從而他們去學習,但他們的這種學習,往往也只是耳聞之後便轉口說出,其間並不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悟(自我的增進),因為這樣就已經足以讓他人認為自己很有學問了,從而可以很快的得到利益。
2、所以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其實在於,前者是求“實”,後者是求“虛”;前者是務“實”,後者是務“虛”;前者不把利放在首位,後者則把利放在首位;前者務本,後者逐末。
3、那麼最終的他們各自的結局會怎麼樣呢?曾國藩先生曾總結說“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幫助了別人,還成就了自我的功業)。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己。”也就是說,求實的古之學者因為時時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最終成就了自我,並因藉此真正幫助到了他人,從而成就了一番功業;而求虛的今之學者則不然,他們因時刻在關注外物,一心只在求取利益,沒有功夫增進自我,最終不僅沒能成就一番功業,反而還連自我都給丟失了,虛度了此生。
4、這個細思起來,的確會讓人產生一種警醒,我們自己要做哪類人呢?比如我們學習某樣技能,眼裡盯著的是什麼?是技藝的增進?還是名譽利益?如果是後者的話,就要引起深思了,因為長遠來看,的確是選擇了前者的那一類人,他們能夠最終笑到最後,因為他們的實力在不斷增強,最終取得了極為明顯的優勢,並由此得到極大的成功!
5、眼光要放長遠,而不要僅盯著眼前的利益打轉。
何者為本,何者為末,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更要引起我們的思索。緣木求魚,並非長久之道;沒有本,只去求末,也往往會讓人陷入危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為人,必當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