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詞條疔瘡 病名。癰疽等化膿性感染之區域性腫脹形似疔蓋狀者。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從廣義講,泛指瘡瘍之病證者,參見丁條。狹義單指瘡瘍中之一種病證,即所謂: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毒、疵瘡等。《外科精義》捲上:“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古方論之,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丁,《千金方》說丁瘡有十三種,以至《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凹腫痛……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該證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故名。多因外感風邪火毒,或因外傷感染而發。其證多發於顏面、四肢以及軀幹部位。證見發病急,變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狀,形雖小而質堅硬,根基深在,繼則焮熱紅腫,腫勢速增而疼痛轉劇,待膿潰疔根出者,始可腫消痛減而漸愈。若處理遲延不當,或失治誤治,致熱毒更甚者,易成走黃之險證。治宜早而迅捷,內服藥當在審慎辨證確診下施治。若熱重毒熾者宜清熱解毒。方選五味消毒飲;若火毒盛者,方選黃連解毒湯,或解毒大青湯;若潰後膿毒未盡,五心仍煩熱者,方選人參清神湯;若因膿毒出而呈顯氣虛之證候者,宜服內託安神散。外治疔瘡初起。傳統方法多用煙管油膏,或圍藥厚敷疔瘡之四周,使疔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豬膽汁調合雄黃、京墨、薑汁敷疔瘡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共搗與飯調合作餅狀貼敷,可拔去疔毒;或可用外敷黃連軟膏,或玉露膏等;若膿已成未潰者,則宜切開去膿,視瘡之大小深淺,確定是否引流。已潰者治宜用五五丹,或八將丹塗貼瘡口,以提膿去腐。膿淨腐去瘡面紅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敷貼換藥,以促瘡口之收斂癒合。 疔瘡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好發於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 [病因病機] 多因肌膚不潔,鐵木刺傷而妄施針挑擠壓,以致火毒乘隙侵襲,邪熱蘊結肌膚;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臟腑積熱,毒自內發所致。若毒邪盛則流竄經絡,內攻臟腑則屬危候。 [辨證] 本病初起狀如粟粒,色或黃或紫,或起膿水皰、膿皰,根結堅硬如釘,自覺麻癢而疼痛輕微,繼則紅腫灼熱,疼痛增劇,多有寒熱。如見壯熱煩躁,眩暈嘔吐,神識昏憒者,為疔瘡內攻之象,稱為“疔瘡走黃”;如發生於四肢,患處有紅絲上竄的,名為“紅絲疔”。 [治療] 1. 針灸 治法 取督脈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或三稜針點刺出血。 處方 身柱 靈臺 合谷 委中 方義 本方取督脈經穴為主,以督脈統率諸陽,瀉身往、靈臺以疏洩陽邪火毒,二穴又為治療疔瘡之經驗災。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陽明多氣多血,瀉之以洩陽明火毒,面唇疔瘡尤為適宜。取郄穴委中,刺血以清洩血熱。 本病還可根據患部所屬經脈取穴。例如生於面部手陽明經的,配取商陽、曲池;食指端者取曲池、迎香;生於面部足少陽經的,配取陽陵泉、足竅陰;足小趾、次趾的取陽陵泉、聽會。如系紅絲疔,可沿紅絲的止點,依次點刺到起點。 2. 挑治 方法 在背部脊柱兩旁,尋取丘疹樣突起處,用粗針挑治,每日一次。
編輯詞條疔瘡 病名。癰疽等化膿性感染之區域性腫脹形似疔蓋狀者。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從廣義講,泛指瘡瘍之病證者,參見丁條。狹義單指瘡瘍中之一種病證,即所謂: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毒、疵瘡等。《外科精義》捲上:“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古方論之,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丁,《千金方》說丁瘡有十三種,以至《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凹腫痛……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該證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故名。多因外感風邪火毒,或因外傷感染而發。其證多發於顏面、四肢以及軀幹部位。證見發病急,變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狀,形雖小而質堅硬,根基深在,繼則焮熱紅腫,腫勢速增而疼痛轉劇,待膿潰疔根出者,始可腫消痛減而漸愈。若處理遲延不當,或失治誤治,致熱毒更甚者,易成走黃之險證。治宜早而迅捷,內服藥當在審慎辨證確診下施治。若熱重毒熾者宜清熱解毒。方選五味消毒飲;若火毒盛者,方選黃連解毒湯,或解毒大青湯;若潰後膿毒未盡,五心仍煩熱者,方選人參清神湯;若因膿毒出而呈顯氣虛之證候者,宜服內託安神散。外治疔瘡初起。傳統方法多用煙管油膏,或圍藥厚敷疔瘡之四周,使疔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豬膽汁調合雄黃、京墨、薑汁敷疔瘡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共搗與飯調合作餅狀貼敷,可拔去疔毒;或可用外敷黃連軟膏,或玉露膏等;若膿已成未潰者,則宜切開去膿,視瘡之大小深淺,確定是否引流。已潰者治宜用五五丹,或八將丹塗貼瘡口,以提膿去腐。膿淨腐去瘡面紅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敷貼換藥,以促瘡口之收斂癒合。 疔瘡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好發於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 [病因病機] 多因肌膚不潔,鐵木刺傷而妄施針挑擠壓,以致火毒乘隙侵襲,邪熱蘊結肌膚;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臟腑積熱,毒自內發所致。若毒邪盛則流竄經絡,內攻臟腑則屬危候。 [辨證] 本病初起狀如粟粒,色或黃或紫,或起膿水皰、膿皰,根結堅硬如釘,自覺麻癢而疼痛輕微,繼則紅腫灼熱,疼痛增劇,多有寒熱。如見壯熱煩躁,眩暈嘔吐,神識昏憒者,為疔瘡內攻之象,稱為“疔瘡走黃”;如發生於四肢,患處有紅絲上竄的,名為“紅絲疔”。 [治療] 1. 針灸 治法 取督脈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或三稜針點刺出血。 處方 身柱 靈臺 合谷 委中 方義 本方取督脈經穴為主,以督脈統率諸陽,瀉身往、靈臺以疏洩陽邪火毒,二穴又為治療疔瘡之經驗災。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陽明多氣多血,瀉之以洩陽明火毒,面唇疔瘡尤為適宜。取郄穴委中,刺血以清洩血熱。 本病還可根據患部所屬經脈取穴。例如生於面部手陽明經的,配取商陽、曲池;食指端者取曲池、迎香;生於面部足少陽經的,配取陽陵泉、足竅陰;足小趾、次趾的取陽陵泉、聽會。如系紅絲疔,可沿紅絲的止點,依次點刺到起點。 2. 挑治 方法 在背部脊柱兩旁,尋取丘疹樣突起處,用粗針挑治,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