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蹲

    乳山的美食有哪些像其他海邊小城一樣,主要是海鮮:貝殼類的,比如鮮麼(蛤蜊的方言),螃蟹,趴蝦,海蠣子,海虹等;魚類的,比如颳得板(比目魚的方言),鮁魚,黃花魚等。

  • 2 # conan0003

    乳山名吃  白沙灘糕餃    在乳山西南部的白沙灘一帶,民間諸多小吃,久負盛名。其中有一種麵食糕餃,風味獨特。提起餃子,人們往往都會先想到素餡、肉餡、三鮮餡等各種各樣的水餃,卻很少有人知道用糕作餡的糕餃。其實,糕餃與水餃本為同宗,內涵一樣。糕餃是古代白沙灘一帶民間創制的一種麵食,其做法世代相傳。至今,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男婚女嫁,家家戶戶仍有包糕餃的習俗。  糕餃的製作頗為講究、費工。糕餃的皮為橢圓形,用純麵粉發酵擀制而成。糕餃的餡是黍子、高粱、粘玉米、糯米、小米等麵粉,摻以綠豆、豇豆麵,按一定比例配好,再加上白糖和紅糖,用水和煮熟去皮的地瓜攪拌而成。糕餃是蒸制而不是水煮,個頭比水餃略大,比較難熟,蒸制需要較長時間。因糕餃餡內有糖,剛出鍋時熱度很高,要涼一涼才能吃,一些性急的小孩子不懂吃法,經常鬧出燙嘴的笑話。糕餃涼熱合適時食用香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廣雅》一書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育黎刀切面   刀切面是一種既常見又普通的飯食,可以說家家會做,人人常吃,但乳山市育黎鎮製作的刀切面卻獨具風味,在境內外頗有名氣。  育黎鎮位於乳山西北部,距市區約18公里,是境內較大的集鎮之一。這裡製作的刀切面配料講究,做工精細,非普通刀切面可比。育黎刀切面之所以優於普通刀切面,有不少獨到之處。其一,講究刀法,做工精細,刀切的麵條細而均勻,可與現時的機切面相媲美。其二,講究配料,普通刀切面調面只兌水、鹼,外無它料,而育黎刀切面在調面時,除了兌水、鹼外,還要加摻加食鹽、雞蛋等其它配料,並且配料比例因季節而異,做出的麵條淡黃滑嫩,韌而不斷。其三,煮時講究火候,火候適中煮成的麵條“清而不爛”。麵條出水後澆上不同材質、味道鮮美的滷湯,吃起來別具風味。  舊時,因同行相爭互相保密,育黎刀切面只有本鎮幾家飯館會做。如今這獨特的面藝秘訣已公開,育黎刀切面的調面配料比例及製作方法已流傳於社會。每當古歷逢五、十育黎集,大街兩旁出售育黎刀切面者最多。  漁家風味飯     乳山依山傍海,海岸線較長,有著獨特的漁家文化和地域風情,千百年來,廣大沿海漁民就地取材、靠海吃海,摸索出了不少有著濃厚地域特色的海鮮烹飪和貯藏方法,形成了魚鍋粑粑、清煮魚、魚鹵地瓜湯等一些很有特色的漁家風味飯。  魚鍋粑粑。漁家風味飯中最為常見的當屬魚鍋粑粑了。顧名思義,就是鮮魚和粑粑(玉米麵餅子)“一鍋出”的一道飯菜,古時都是用大鍋,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多是用一口38~40釐米的圓形生鐵小鍋,在鍋的中央燉著油津津的應時鮮魚,周圍鍋邊上貼著玉米粑粑(餅子),魚鮮味美,粑粑香甜,風味獨特。做魚鍋粑粑,用什麼魚並不重要,只要是新鮮的,鮁魚、刀魚、小雜魚都可。當然,新鮮的小黃花魚那是最好的了。魚可以隨便,但是鍋一定要用生鐵的,用別的鍋就失去了它的特色。此外,最關鍵的就是粑粑的“內容”和貼法了。粑粑中一定要多摻豆麵,沒有豆麵或者豆麵數量不夠,粑粑既“渣粒”,又不好吃。往鍋上貼粑粑時,要緊挨著燉魚的水面,粑粑貼到鍋上後會下滑一點,這樣漁鍋沸騰時,濺起的魚湯星星點點落在粑粑上。粑粑烀熟後,一面兒濺上了鮮美的魚湯,一面兒烙上了焦黃酥脆的“咯兒”,吃起來別具風味。  清煮魚。做清煮魚,除使用鹽外(無鹽時直接使用海水代替),不用油、醬、蔥、姜、蒜等任何調味品,只用清水熬煮。做出來的魚,原汁原味,鮮美無比。此種做法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下鍋的魚必須新鮮,鮮度是保持原味的基礎。二是急火煮沸後改用慢火熬燉,這樣魚腥味會隨水蒸氣慢慢揮發掉,所以海邊人有“千燉豆腐萬燉魚”之說。  魚鹵地瓜湯。從前乳山小麥種植面積小,而地瓜則是被廣為栽種,鮮地瓜、地瓜幹、地瓜面是人們的主食。即使這樣,漁家人的地瓜面也顯得金貴,主婦們更是“一面多吃”,吃出了許多花樣。其中的魚鹵地瓜湯最為講究:先燉上半鍋鮮魚,然後在鍋裡架上墊簾,用專用的“菜衝”(插板)將和好的地瓜面揉成團打出地瓜面條。待蒸熟出鍋時,地瓜面條入水泡軟,同時將麵條一一梳開。用魚湯和碎魚肉做滷澆成地瓜湯,吃起來鮮中帶甜,回味無窮。這頓飯,一定要煮魚與蒸麵同鍋同時進行,否則口味將大打折扣。因為在同鍋中,地瓜面的成分能祛除魚腥味、增加魚的鮮美;魚的成分則能祛除地瓜面的土氣、中和地瓜面的甜膩。  魚乾包子。用乾魚切成小塊,和著主菜蘿蔔絲或者白菜末,再根據個人喜好,新增泡軟的粉條、豆芽及豆腐塊等。魚乾以墨魚、章魚、魷魚、鰻魚、安康魚為上品,鮁魚、帶魚等次之。包成圓形的叫“菜包子”,包成半月形的叫“菜角子”。  魚米蛋湯。把鮮魚放在鍋簾上蒸熟,剔除魚刺,將魚肉掰成小塊,放到簾子上晾乾後即成魚米,便於長時間存放。下鍋前用水將魚米泡軟,魚米及泡魚米的水同時下鍋做湯,出鍋前加鹽及少量雞蛋清即可。特點是清而不淡、鮮味悠綿。當然,魚米不僅能做湯,做別的菜也行。製作魚米的魚以黃花魚、白米魚、鰩魚、馬面魚為上品,其它魚類次之。  酵魚醬,也稱“糙魚醬”。把魚頭或者全魚放入罈子內,按魚和鹽重量4∶1的比例加鹽,再將罈子口用黃泥封住,待發酵三四個月以後開壇食用。一般是清蒸就飯,像豆腐乳一樣,聞起來有點臭,吃起來卻鮮美可口。做糙魚醬的魚以鮁魚、鯧魚、帶魚為上品。這種糙魚醬,口感鮮香,津津有味,百吃不厭。  瓊脂凍。乳山沿海盛產石花菜,瓊脂凍就是用石花菜熬製而成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石花菜摘去石屑、雜質,洗淨後,入鍋加水熬煮,加水比例為1:15,先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熬煮,熬煮時最好加上一點明礬,熬成的凍雪白透明。熬煮好後,再將裡面的石花菜渣用紗網濾出,剩下膠狀漿水放在盆中凝固8小時以上即變成硬韌的瓊脂凍了。食時,將瓊脂凍切成較薄的小塊,加上味精、香油、鹽、蒜泥、醋等調料,就是一盤清涼爽口、味道鮮美的菜餚。瓊脂含糖量低,無脂肪,食之清爽可口,尤其對高血壓病患者,經常食用可以起到降壓提神、增進食慾之功能。  乳山喜餅  乳山喜餅,是獨有風味的麵食,名聞山東。“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紅妝。揭開喜盒相大禮,首飾果餅一籮筐。”這首民謠,反映的是傳統婚慶的場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舊時婚俗多已消失,但結婚時製作並分發“果餅”的習俗卻沿襲至今。果餅,在乳山又叫喜餅。  乳山喜餅,呈規則的圓形,直徑14~16釐米,厚度4釐米左右,用小麥粉、雞蛋、花生油和白糖精製而成,不加一滴水,不加任何新增劑,以口感酥軟、香甜,外觀大方、體面,且經濟、營養,儲存時間長而遠近聞名。據考證,在乳山周邊地區,同為結婚時分發給親朋好友的“喜餅”,西面的海陽是用麵粉做成炸果,狀如鳳凰、金魚等,雖栩栩如生,但冷卻後易變得乾硬;北面的牟平則是把麵粉做成很小的“抓果”,此類麵食自是不能當飯吃,只可作零食;東面的文登、榮成等地,也有“喜餅”,但文登喜餅要比乳山喜餅小很多,榮成“喜餅”的個頭更是小得像桃酥,並且很油膩,不鬆軟。全國其他地方,也沒有與乳山喜餅類似的。  乳山喜餅好吃,其做法也很講究。常做喜餅的人都會有經驗:十斤麵粉,二斤半白糖,一斤六兩純正花生油,四斤雞蛋,可烙制40餘個喜餅。乳山喜餅的製作過程大致如下:  首先把適量酵母泡在少許溫水中,化開,成糊狀。水的溫度,以感覺不燙舌尖為宜。然後把雞蛋打到盆裡,與花生油、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當然,雞蛋多一點更好。但油和糖多了卻不好,會使做出的餅不酥軟。混合在一起的材料用筷子用力不斷攪動至均勻,然後加入溶好的酵母水和少量麵粉,打成“面酵”,等待發酵。這個過程一定不能加水。當面酵表面“冒泡”時,表明面酵已“開”,此時把麵粉新增進去,並揉揣成均勻的一大塊麵糰,再次發酵。此次發酵時間不長,麵糰外觀上脹大、面裡充滿氣泡就算髮酵成功了。  其次把發酵好的麵糰稍加揉揣,分成許多等重的小塊,再揉,直至表面平整,有筋道,然後用特製的小擀杖擀成餅,要留有一定厚度。擀好的餅還需最後一次發酵。觀察餅的表面開始變薄就可以了,有人形容此時餅的表面像小孩的臉皮一樣細膩,薄如蟬翼。烙餅要用平底鍋,鍋表面要塗上花生油,以文火為宜,烙時要輕拿輕放,以免手指戳碎了餅面,並要勤翻動,避免烙糊。當餅的側面開始發黃時,可用手指肚輕輕按壓一下再立即鬆開,若壓下去的地方接著彈回來,那麼,金黃悅目、香甜可口的喜餅就算烙製成功了。  乳山的風俗習慣裡,喜餅最早是用於婚嫁喜事中,而且多為女方家準備,因此也常被稱作“媳婦餅”。現在,男、女雙方都會製作幾百甚至上千個喜餅,在辦喜事期間分給親朋好友、鄰居街坊品嚐。還有一種大的喜餅,直徑常在30釐米以上,叫做“囤底”,一般是被切成扇形小塊,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至親好友。“囤”是盛放糧食的器具,用它來命名喜餅,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圓滿,三是寓意家有“餘糧”,人有“餘福”,日子過得好。正因有如此意義,所以主人在製作“囤底”時就更費盡了心思,材料用得更多、更好;參加婚禮的人,也都盼著能分得一塊“囤底”。一次婚禮,一般要製作8個大“囤底”。  隨著時代的變化,喜餅的用途越來越廣。逢年過節,過生日,生小孩,走親戚,甚至是子女升學、到外地上班,都往往會烙喜餅,分發給親友,並留一些自家享用。20世紀80年代之後,乳山喜餅的製作逐漸走向商品化、市場化,並湧現出孔氏喜餅等著名品牌。現在,城裡人辦喜事,多是到商家訂做喜餅,既省時省力,又能保證質量。即使不辦喜事,不少乳山人也喜歡購買喜餅作日常食品。另外,現在威海、煙臺、東營、濟南等地,都有製作銷售“乳山喜餅”的,雖然其口味稱不上完全正宗,但也顧客盈門,購者絡繹不絕。  乳山千層餅     乳山千層餅,又叫乳山小油餅,是本地常見的一種家庭麵食。其特點是層多且薄,柔而不韌,香中帶鮮,油而不膩,鬆軟可口。  乳山千層餅的製作並不複雜,先將白麵加水調揉好,擀成薄頁,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食油、香油、蔥末、雞蛋、鹽末、味精等配料按比例調好抹於面頁上,然後將面頁捲起盤成圓形再擀,如此重複若干次數,但次數要適宜,這樣做出的千層餅才具有“千層”的特色。另外,千層餅下鍋烙時火不可太猛,太猛則會“焦而不脆”,太弱則“硬而不柔”,失去千層餅鬆脆柔軟的特色。  馮家羊肉鍋  馮家鎮位於乳山市、牟平區交界地帶的一個大集鎮,是著名作家馮德英的故鄉。這裡有聞名遐邇的小湯溫泉和玉虛觀舊址,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各種小吃尤其是那風味獨特的羊肉湯,如乳白,似奶稠,飄著蔥末、芫荽,浮著油花,散發著特有清香和騰騰熱氣,看一眼便讓人口角生津。  馮家羊肉湯的製作其實並不複雜,關鍵是選好羊、燉好老湯、掌握好配料。馮家羊湯講究用本地羊作原料。馮家鎮多丘陵,飼草茂密,這裡本地的山羊吃得是綠山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其老湯是用羊頭骨、架子骨熬製,時間要長,用當地人的話說要熬出骨水(骨髓)來,看起來白白的、濃濃的。配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香菜、蔥花、胡椒、味精及香醋、食鹽等。另外,據多年做羊肉湯的老師傅介紹,燴鍋時投放羊肉、羊雜碎和調料的順序以及各種調料的比例也都有講究,不能亂來,一個環節出錯,湯的味道馬上就變了,就失去了馮家羊肉鍋的特色。  馮家羊肉湯品種繁多,各具特色。天花(羊腦)湯有健腦明目之功效,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飲用。口條湯有壯身補血之能,最宜病癒大補者常食。肚絲湯肥中帶瘦,奶渣湯沙酥帶甜,還有馬蜂窩湯、羊雜湯等,性甘溫而不躁,香而不膩,酸中帶辣,別具風味,深受人們青睞。雖然各地都能品嚐到羊肉湯,但周邊幾十公里以內的人們驅車前往馮家來喝羊肉湯的人不計其數,冬天更是絡繹不絕。一些出差經過馮家的外地客人或遊客,也都慕名駐足,品嚐正宗的馮家羊肉湯。如果逢集,許多做羊肉湯生意的乾脆在集市上搭棚製作,棚子入口處,老湯在鍋裡細火慢燉,棚子裡面矮桌矮凳,圍滿了吃羊肉湯的趕集人。遠遠望去,是一道獨特、誘人的風景。

  • 3 # 是你的雲哥呀

    1魚鍋片片,鍋底熬魚,鍋邊貼餅子。2爆炒天鵝蛋,珍貴的海產品佳餚,天鵝蛋學名紫石房蛤。3鍋煽海蠣子,鮮嫩味美。4乳山喜餅,喜慶日子必備的糕點。5白沙灘糕餃,據說這糕餃是蒸熟的。我所知道的乳山五種美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國安踢不上主力,轉會恆大卻屢次救主,國安是否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