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寅哥解惑
-
2 # 天宇的文史情懷
為什麼會出現九子奪嫡,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康熙是幼年即位,成親也早,所以兒子生的也多,而這些兒子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加上康熙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身體好,在位六十年,那些虎狼兒子都成年了,為皇位打的頭破血流也正常。
第二,九子奪嫡是康熙有意為之。因為康熙幼年即位,從小沒享受過父母之愛,天天在刀光血影中過日子,所以康熙的心肯定挺狠,對孩子可能也沒太多慈愛之心。同時康熙也知道溺愛孩子就等於害了孩子,尤其是在選接班人的問題上,所以康熙就把自己兒子都當成了狼崽子,讓他們自己血戰爭王,無論誰勝誰負,剩下最後那個肯定是最好的。
事實也證明最後的勝利者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也確實是最好的,雖然說很殘忍,但是在選皇權接班人的問題上,康熙皇帝這麼做是對的。
但是康熙的苦心後世確理解不了,從雍正開始,為避免九子奪嫡的悲劇重演,歷代皇帝都早早確立太子,提前斷了別的皇子的念想,可沒了殘酷的爭奪,皇帝的質量也明顯不行了,從乾隆開始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以康熙的英明睿智,如果康熙不默許,皇子們哪個也不敢亂來,可正因為康熙的默許,才有了精彩的九子奪嫡,事實證明康熙是對的,因為只有最後的勝利者才是最強的。
-
3 # 日慕鄉關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晚年出現的皇位繼承人之爭,參與者有皇長子,皇二子(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這九個人。出現“九子奪嫡”的原因有如下幾條:
(1)康熙兒子多雍正只有3個兒子活下來,充其量就三子奪嫡,而康熙的生育能力十分彪悍,共有35個兒子,加上康熙在位時間夠長,多個皇子長大成年,這些皇子經過歷練以後逐漸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和利益集團,奪嫡就在所難免。
(2)缺乏制度支撐,太子無能康熙為了紀念死去的皇后赫舍裡,打破祖制立剛滿週歲的胤礽為太子,由於立儲太早,讓太子成為眾矢之的,加之太子能力有限,屢屢犯錯,給了競爭者機會。同樣皇子眾多的朱元璋,就不存在奪嫡現象,一來是太子朱標能力強,人品服眾,二來是明朝採用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斷絕了其他子嗣奪嫡的機會。
(3)康熙刻意讓兒子爭鬥滿人的接班人制度類似“養蠱”,把一群毒蟲放在罐子裡讓他們互相撕咬,生存下來的那個就是蠱,康熙晚年讓兒子們出來做事,名義上給他們為父分憂的機會,實則拿個皇位做魚餌,讓他們為朝廷做事,尤其是太子被廢以後,康熙在儲君選擇問題上態度曖昧,更加刺激了皇子奪嫡的野心。
-
4 # 秋爽書齋
“九龍奪嫡”主要說的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為爭奪皇位而明爭暗鬥的一個歷史事件。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其中排序的兒子有二十四個(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胤字輩),九龍奪嫡說的就是康熙的這二十四個排序的胤字輩的兒子中的九個,他們分別是:大阿哥胤禔(康熙封直親王)、二阿哥胤礽(康熙封皇太子)、三阿哥胤祉(康熙封誠親王)、四阿哥胤禛(康熙封雍親王)、八阿哥胤禩(雍正封廉親王)、九阿哥胤禟(康熙封貝勒)、十阿哥胤誐(康熙封敦郡王)、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封世襲罔替怡親王)、十四阿哥胤禵(乾隆封恂郡王)。最後雍親王胤禛勝出,繼承皇位,就是雍正皇帝了。
說起九龍奪嫡這個歷史事件,被世人廣泛的傳播應該是出自電視劇《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等藝術作品之中,可以說歷史題材電視劇對現代人的歷史觀影響很大。
九龍奪嫡的引線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的冊封和分派諸皇子當差的聖旨,開始時間可以說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前後,在這之後就眾阿哥對於皇位的爭鬥加劇,九子奪嫡正式展開。從問題來看呢應該是問九子奪嫡產生的原因,這裡簡單的說一下: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康熙21歲的時候,皇后赫舍里氏生二阿哥胤礽時難產死亡,由於康熙皇帝與皇后赫舍里氏感情很好,那麼在赫舍里氏去世後康熙特別的思念,康熙皇帝出於對赫舍里氏的思念,由昭聖太皇太后批准,公開下旨立一週歲的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胤礽自幼聰明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多次監國處理朝政,相對減輕工康熙的負擔,所以康熙盛世也有胤礽的功勞,是康熙初定的皇位繼承人,這一種現狀一直延續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這時胤礽的弟弟們也都長大成年了,康熙皇帝就冊封了一批成年皇子爵位,其中胤禔、胤祉為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祀等為貝子,分派這些成年皇子參與政務,協助皇太子處理政務,各皇子開始都有了各自的屬下的人員或者是官員,康熙這樣做就相對的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所以這時候胤礽需要處理自己與哥哥弟弟們之間的關係,還要處理這些哥哥弟弟們各自屬下官員的關係,由於諸皇子有權有勢以後,都想獨立的處理事務,所以都不太服從皇太子的管理,直郡王甚至認為我皇長子,又是你大哥,你得聽我的。而其他皇子呢對太子表面服從實際上不服從,各行其是,太子與諸皇子就產生了矛盾並開始逐漸加劇,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由於長期的養尊處憂和政治鬥爭對胤礽心理上有很大影響,行事和處事態度的變化更加激進,胤礽在與各位兄弟的相處態度上改變更大,變得開始冷漠,甚至無情。這一年由於康熙冊封分派諸皇子分擔太子職權執掌政務開始為九龍奪嫡埋下引線。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1708年,康熙率領諸皇子在木蘭圍場秋圍,康熙對胤礽應對皇十八子病危的態度不滿,在加上胤礽暗中派人監視康熙等行為引起康熙不安,於是宣佈廢太子,胤礽被廢后,太子之位空缺,其他幾位皇子的爭鬥更加嚴重了。
此後,康熙為緩和諸皇子的矛盾而恢復胤礽太子名位,但已不起作用,諸皇子認為太子能第一次被廢,那肯定就有第二次,康熙非但沒有緩和諸皇子矛盾和九子奪嫡,並促使諸皇子加大了爭奪儲位的力度。直到雍正登基時還在繼續,這一場九子奪嫡的餘震直到乾隆四年時才基本結束。
-
5 # 音樂小妖
大家好我是虎頭山小妖。
要說大清王朝當中順治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但是他的兒子康熙卻相當的不一般,畢竟他在皇帝這個職業上工作時間是最長的一個,再加上大清當時屬於少數民族的一員,所以康熙大帝一生為多民族的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康熙一生足足有二十多個兒子,雖說對於我們來說開枝散葉也一件好事,說明家族興盛,但是這事要是到了皇帝的身上就成了麻煩事。
畢竟大清對於皇子們的安排與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樣,明朝就是因為皇子們太多,然後一直這麼傳承下去,最終讓大明朝無力支撐整個天下的藩王們的生活問題,才會被滅掉的,所以大清就吸取了這樣的經驗。
對於大清的皇子們來說,除了第一代的時候還有著親王之類的身份,後代可能就會慢慢的失去很多的權力,到了最後可能就比平民強上那麼一點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子們當然要想盡一切辦法來成為太子,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也很正常。
但是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們也說過最是無情帝王家,當一個成為皇帝后,尤其是專權的皇帝之後,他根本就不會想要丟下手中的權力,比如康熙就是這樣的,可以說從他十幾歲的時候為了權力而扳倒鰲拜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康熙對於權力是多麼的著迷。
雖說大清入關後,成為了漢族的統治者,但是漢族的一些文化思想也在影響著大清,比如說一個國家除了有皇帝,還要有太子,萬一要是皇帝發生什麼意外的事情,有著太子的存在也不會讓整個國家發生太大的動盪。
所以康熙也早早的就把太子之位給定了下來,當時的太子也就是二阿哥胤礽,可以說只有兩歲的二阿哥就被立為了太子,一時間風光無限。
但是問題來了康熙可是一個相當長壽的人,並且在皇帝這個職業上也是時間最長的,這就讓已經成為太子的二阿哥相當的不滿,雖說將來的大清還是會到他的手中,可是一個太子怎麼也比不上皇帝威風。
於是在私下裡經常會出現一些語言上的不敬之類的事情,當康熙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帝王家的親情居然如此的淡薄,也就是在這一瞬間讓康熙想起了唐朝時的李世民,要說李世民真心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可是就因為自己的父親偏心,所以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而自己的這個太子會不會因為比較著急當皇帝,所以也會發動類似的事情,然後把自己給推翻?
很多時候當人有了疑心的時候,就會胡思亂想,尤其是康熙的兒子們比較多,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這幾個皇子內心都對皇帝這個位置有點虎視眈眈,當康熙開始懷疑自己的兒子的時候,立馬就有眼力比較好的看出來康熙的想法。
於是立馬就有人開始給太子告黑狀,本來就有點心疑的康熙順水推舟就將太子給廢掉了,本來康熙以為自己廢掉的太子,就沒有這麼多的煩心事了,但是他還是小看了自己的兒子們對皇位的窺探。
再加上朝中重臣們一直跟皇帝提意見,反正為了大清的穩定,一定要早日立下太子的人選,康熙說實話,每天都被這樣的事情給煩到頭疼,可是又不能直接把這些朝中重臣們都給治了罪。
於是康熙就又一次將二阿哥恢復了太子之位,說實話這一次也是被大臣們給煩到了,所以就把太子給推到了前面,但是自己卻一點也對太子不放心呀。
果然沒過多久,太子的各種謀反的證據就放滿了康熙的書桌,說實話到底有沒有謀反這個真心不太好說,反正康熙就是找了一個藉口又一次把太子之位給廢掉了,畢竟康熙心中一直在想著李世民當年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在帝王家不得不防啊。
但是還是那句話,在古代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大清也不可以沒有太子,反正朝臣們就是這麼給康熙說的,主要是為了大清的穩定,於是為了穩住朝中大臣們的心,所以康熙開始天天拉著四皇子聊天。
這一下相當於發出一個訊號,那就是下一任的太子人選可能就是四皇子,但是很快就有大量的朝中重臣開始依附在了四皇子身邊,於是康熙又開始不放心了,才這麼短的時候,就有這麼多大臣站到了四皇子的身邊,這是打算早一天換了皇帝的節奏嗎?
於是康熙很不開心,直接找了一個由頭表示四皇子不太聽話,不是將來太子的好人選,然後又開始拉著八皇子一起聊家長,可能在朝中就是這麼一個風氣,瞬間跟著四皇子的人又開始掉頭跟到了八皇子身邊。
康熙一看又比較著急了,這只是立一個太子,你們這麼朝中重臣是不是有點熱情過頭了,所以八皇子就開始犯錯了,雖說也不知道是犯了什麼錯,可就是有錯,比如說跟朝中的重臣走的比較近,這都是錯。
等八皇子這件事過了之後,康熙又開始物色新的太子人選,比如說十四皇子,畢竟相對來說十四皇子比較年輕,自己還可以在皇帝這個職業上多幹幾年,用培養太子的口號好好的教導一下新的太子人選。
說實話這也只是一個緩兵之計,其實康熙相中的是十八皇子,因為他的年輕在當時是最小的,而康熙完全可以把皇帝這個職業乾的更久一點,美名其曰好好的教導太子長大成人,但是意外卻發生了,十八皇子在很小的年紀就掛掉了,這幾乎打亂了康熙的計劃。
所以康熙除了想法再去生出更小的皇子之外,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了,說白了康熙時期所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就是因為康熙太貪戀皇帝這個職位了,正是因為康熙不想放棄這個位置,才會一直想辦法把年紀大一些太子給廢掉,然後換上年輕一些的,等這個皇子年紀大一些之後再換一個更年輕的,其實就是怕這些皇子們發生當年李世民所幹的事。
總得來說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其根本原因就是康熙的問題,同樣這也是康熙在位時期最長的原因,因為他一直在分化拉攏自己的所有皇子們,從來沒有給他們太過的機會來反抗自己。
回覆列表
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對於每個有機會上位的皇子來說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康熙兒子多,清朝對皇子的教育比較重視,加上康熙的言傳身教,康熙晚年時,成人的皇子基本上都是能獨擋一面的人才!有才能的人在有機會的時候就會有想法,這就有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爆發的源動力……
康熙本來立的太子是嫡子胤礽,耐心呵護的培養確實使胤礽朝著合格儲君的方向發展,但康熙在位時間長達61年!皇太子做的時間太長,心態難免會發生變化,想登基的心情迷亂了胤礽的心智,再加上別有用心的兄弟們的鼓動,康熙就算再疼愛兒子,但在皇權看來,捨棄胤礽也是不留情面的!
太子位置一出來,就會就來了!大兒子,三兒子自為一派,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的八爺黨,老四,老十三的四爺黨就開始博弈了!各方各顯神通,明爭暗鬥,不亦樂乎!但一切都在康熙的掌控之中。這實際上也是康熙考驗繼承人的一場測驗!搞巫蠱的大阿哥被圈禁,三阿哥後來被雍正清算,八爺黨被康熙看穿也失敗,只有踏實實幹的胤禛成為了奪嫡的最終勝利者!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不爭即是爭,爭即是不爭!因為最終的裁決權在康熙手裡,所有人都是棋盤上的棋子,是卒是帥康熙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