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四川省彭山縣江口鎮的岷江上,正在進行引水工程施工。挖掘機挖到了距地表2.5米處時,發現了一根圓木和一些銀錠。
經過清理和鑑定,這些銀錠屬於明代末期,有“崇禎十年”等字樣的銘文。
江口沉銀考古現場
從此之後,此地陸續有明代末期的銀錠和錢幣出土,其中有銀幣上刻有“西王賞功”的銘文,證實這些財寶屬於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
史料記載,張獻忠曾經在此地與明軍決戰,張獻忠戰敗,撤退前將裝滿財寶的船鑿沉,待來時再挖出取用。彭山縣的“江口沉銀”遺址入選了2018年的十大考古發現。
2016年10月10日,張獻忠研究會在張獻忠故里——柳樹澗堡舉行“張獻忠誕辰四百一十週年暨張獻忠塑像揭幕慶典儀式”,張獻忠研究會會長韓樹林先生現場賦詩一首以示祝賀:古鹽州人傑地靈,白于山月異日新。大西王魂歸故里,柳樹澗再度猶榮!
雖然不知道是誰把這件已經過去好幾年的舊時重新拿出來炒作,但是因為其內容是“紀念張獻忠”,還是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那麼,張獻忠這個人物,究竟值得紀念嗎?
01.被立場塑造的歷史
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套《中國歷史小叢書》,其中有一本名為《張獻忠》,作者是袁定基。
在這本張獻忠的傳記中,開篇就申明,明末“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嚴重,到了弘治十五年,全國七分之一的土地是官田,其餘七分之六也多數控制在貴族和大官僚的手中”。
對明代後期土地狀況的描寫,作者意在表達“封建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之嚴重,進而引出“農民起義”的正當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歷史的描寫是這樣的:
“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戰爭,繼承並發展了宋朝以來農民起義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的思想,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豐富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內容。起義大軍轉戰南北,英勇鬥爭,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統治者,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摘自《一九八零年中學生複習資料:歷史》,太原市教育局教研室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就是階級鬥爭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階段組成,被稱為“五段論”。
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是階級鬥爭,在“封建社會”中,對立的兩個階級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階級”,到一定程度之後,“農民階級”就會發動“階級革命”,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
於是,“農民階級”變成了具備“革命性”、“先進性”的階級,而“地主階級”則是保守、反動的階級。凡是先進階級對反動階級的“革命”,都是正當的。
所以在明末這個典型的“封建社會”中,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發動的農民起義,被視為“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反抗,是正義的。
李自成
對歷史抱持的階級鬥爭史觀基本立場,決定了在這種史觀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由於張獻忠是領導“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領袖,所以他就是正面人物,應該對他進行研究、紀念。
在張獻忠的家鄉,就出現了“張獻忠研究會”這樣的組織。
02.張獻忠的功過是非
張獻忠生於明代陝西延安衛柳樹澗,少年時曾經從軍。
在軍中的張獻忠並不老實,曾經犯了軍法,差點被斬首。因為主帥見他相貌奇特,就放了他,之後張獻忠就逃離軍隊。
從崇禎三年開始,陝西大亂,民間勢力紛紛起事反明。張獻忠率領米脂縣的十八寨響應,聚集在王嘉謨、王自用等首領旗下。陝西的起事,反明力量一夜之間就聚集了大量成建制的軍隊,並且多路軍隊迅速統一起來,擁立首領,只能證明他們是蓄謀已久,而非偶然起事。
張獻忠是如何從一個逃兵變成起義軍的“八大王”之一,直接擁有了米脂的“十八寨”,還是一個謎。
張獻忠個子高,臉色泛黃,身軀如猛虎一樣雄壯,被人稱為“黃虎”。王自用死後,高迎祥勢力最大,稱“闖王”,張獻忠與李自成都是高迎祥手下的大將。
《闖王高迎祥》連環畫
1635年,起義軍在滎陽開會,決定向東攻略明朝經濟命脈所在——南直隸。他們攻破中都鳳陽,焚燬朱元璋父母的皇陵。後來張獻忠與李自成分裂,李自成向北,張獻忠向南。
在南方,張獻忠轉戰湖北、四川等地,攻破襄陽之後,殺掉了襄王,將襄王府的五十萬銀髮給災民。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在武昌自稱大西王,建立“大西”政權。在張獻忠作戰的過程中,處死了大量明朝宗室,有襄王朱翊銘、楚王朱華奎、瑞王朱常浩、蜀王朱至澍等。
明朝藩王分佈圖
在明代,藩王是國家的重要財政負擔,不僅朝廷要發糧餉供養,藩王自己還廣佔良田,所以藩王個個都富得流油。張獻忠攻略長江中上游,幾乎殺光了這一帶的宗室藩王,也算是給大明的百姓消滅了一大批蛀蟲,算是張獻忠的一大歷史貢獻。
如果張獻忠只殺藩王和地方官,他在後世的評價一定會非常高。但是張獻忠似乎特別愛好殺人,不僅殺官,也殺百姓。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張獻忠攻陷隨州後,大開殺戒,城內血流成河;攻陷六安,將州內民眾全部砍斷一隻手臂,男左女右;攻陷桐城後,屠城;攻陷武昌後,不僅殺了楚王,還屠殺數萬人,浮屍蔽江;攻陷萍鄉後,放火焚燒全城,一人不剩。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孫可望等人聯明抗清,大大拖延了清滅明的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清廷重視漢人抵抗力,促進了清朝統治者透過漢化來籠絡人心,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儲存和清代社會的發展。
但這樣的歷史貢獻,並不足以掩蓋張獻忠殺人對社會的破壞力,不能抵消張獻忠對數十萬同胞的屠殺之罪。
03.張獻忠屠川的出處
張獻忠在歷史上留下的最濃重一筆,莫過於屠殺四川人。
在階級鬥爭史觀的背景下,張獻忠被定義為正面人物,一度被學界認為“屠川”是“地主階級”對張獻忠的汙衊。
當階級鬥爭史觀逐漸淡去後,對張獻忠的評價又急轉直下,從正面變為極度負面,把張獻忠完全描繪為殺人狂魔。
《張獻忠剿四川實錄》書影
在一些史料中,張獻忠確實是“殺人狂魔”。有一書名標為《張獻忠剿四川實錄》的彙編校點本,彙編了許多與張獻忠有關的史料。包括《張獻忠陷廬州記》、《灩澦囊》、《蜀難敘略》、《蜀碧》、《蜀警錄》、《蜀龜鑑》、《蜀破鏡》、《荒書》等。
對於這些書,一種意見認為這就是張獻忠在四川所作所為的實錄,一種意見認為這些史料多為一家之言,需要詳加考訂其真實性。
這些書在傳統史學的史料分類中,都被歸為“野史”一類。《蜀難敘略》、《荒書》、《蜀警錄》三部都是作者記述自己的見聞。
其作者的父輩和家庭都受過張獻忠軍的直接打擊,作者雖然本人未必直接與張獻忠軍隊交鋒過,但記錄了家人的回憶。
但是,這三部書並非全部都是記述的自己或家人的親歷,而是多了很多傳聞。如《荒書》的引論中,作者自己就承認,“一方大事,而雜書所紀,流傳訛謬,道聽途說,多沒其實”。
而《灩澦囊》、《蜀碧》、《蜀龜鑑》、《蜀破鏡》幾部書,都是作者採編來的二手資訊,對引用的故事和採編大多不註明出處。
史料的不確,並不能證明張獻忠屠殺四川人不存在,只要張獻忠屠殺四川人的事在張獻忠的時代至今一直都有流傳,就不是空穴來風,再考察張獻忠焚皇陵、屠藩王、燒萍鄉等種種事蹟,基本可以確定,張獻忠喜歡殺人,而且經常無節制地殺人。
所以,張獻忠在四川殺人,也一定確有其事。
04.張獻忠屠川的真相
《明史》記載,張獻忠在四川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也就是六億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當時全國也沒有六億人口。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萬萬”等於“億”的計數方法是20世紀才有,六萬萬應該認為是六十萬。
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並不可取。我們傾向於認為,“六萬萬”是取自民間傳說的約數,不具有現實的計數意義。
江口沉銀出土的大量金銀簪、金銀戒指等首飾
那麼,張獻忠在四川到底殺了多少人呢?《後鑑錄》、《見聞隨筆》、《蜀龜鑑》、《蜀破鏡》等書,對於張獻忠在四川殺人的數字有一些具體記載。
張獻忠軍隊分為四路,分別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這四路軍隊殺人數字總和,以上四部書的記載都在六萬九千多人。
1642年,義大利神父利類思和呂宋神父安文思相繼來成都傳教。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佔成都之後,這兩位神父經過好友推薦,來到張獻忠身邊,受到張獻忠的禮遇,被任命為“天學國師”。
這兩位神父把在張獻忠身邊的經歷記述下來,取名《張獻忠記》,在國外出版。兩位神父的著作並沒有在國內流傳,直到1908年被中國神父古洛東發現,翻譯成中文,名為《聖教入川記》。
古洛東 著《聖教入川記》書影
在這本書中,記述張獻忠對政權中的文武官員都十分粗暴,肆意殺戮。張獻忠經常發脾氣,誰也不能勸止。
神父一次給張獻忠講天主教《超性學書》,談到天主教的戒律,張獻忠說,我奉天帝大主之命,滅異教徒和惡人。當時成都有兩千多和尚,張獻忠一個不留全部殺掉。
1645年11月,大西軍在漢中抗清前線連連失利,川東、川南又被明軍佔領,大西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些地方的民眾趁機起來反抗張獻忠的統治。
張獻忠氣急敗壞,決定在成都發動一場屠殺。兩位神父當時就在成都,是這次屠殺的見證者。
在《聖教入川記》中記述,張獻忠於11月22日以訓練為藉口集結軍隊,訓諭全軍,老百姓勾結外敵準備在四川暴動,我們應當進行剿滅。
11月24日,大隊士兵驅趕民眾出城,進行屠殺,城池周邊死屍狼藉,成都成為一座空城。後來張獻忠從周邊遷移民眾入城,填補空缺。
根據研究,明代四川人口應為300萬人左右,共有一百二十個州縣,平均每個州縣約有人口2-3萬人,成都作為大城,人口應該會有6萬以上。
但是經過明末戰亂,人口已經大大減少,肯定不會超過6萬,假設張獻忠將成都人全部殺光,屠殺的人最多也就是六萬。再結合其他史料推算,張獻忠在四川屠殺的人,應該是十萬到二十萬不等。
結論
張獻忠是一個王朝末世的起義軍領袖,他與任何一個朝代的起義軍領袖沒有本質區別。
基本都是出身貧苦、作戰勇猛、性格兇殘。對於一個腐敗透頂的朝廷來說,到了它改滅亡的時候,百姓不堪重負起來反抗,是正常現象。作為反抗軍的領袖,張獻忠對結束明王朝的暴政有正面促進作用。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繼續抵抗清軍,一改清廷對於漢人軟弱可欺的認識,讓他們重視漢人的力量,從單純的軍事進攻變為軍事進攻為主、文化招撫為輔的方針,在客觀上促進了清朝統治者的漢化,這也是張獻忠的一大歷史貢獻。
但是這些歷史貢獻都不能改變張獻忠曾經大量屠殺無辜民眾的事實。
而且,張獻忠在殺害瞭如此多民眾的情況下,還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以至於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江口沉銀”遺址看到。
張獻忠的財富從何而來呢?無非就是搶劫和壓榨,在大西政權下生活的四川人民,無異於生活在人間地獄。
歷史總是值得紀念的。我們應當紀念的是一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弄清歷史事實,吸取前人的教訓,才能有益於今人和後世。
那種從立場出發,以純粹的“好”、“壞”為標準評判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時代,早就應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永遠被後人引以為戒了。
(完)
2005年,四川省彭山縣江口鎮的岷江上,正在進行引水工程施工。挖掘機挖到了距地表2.5米處時,發現了一根圓木和一些銀錠。
經過清理和鑑定,這些銀錠屬於明代末期,有“崇禎十年”等字樣的銘文。
江口沉銀考古現場
從此之後,此地陸續有明代末期的銀錠和錢幣出土,其中有銀幣上刻有“西王賞功”的銘文,證實這些財寶屬於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
史料記載,張獻忠曾經在此地與明軍決戰,張獻忠戰敗,撤退前將裝滿財寶的船鑿沉,待來時再挖出取用。彭山縣的“江口沉銀”遺址入選了2018年的十大考古發現。
2016年10月10日,張獻忠研究會在張獻忠故里——柳樹澗堡舉行“張獻忠誕辰四百一十週年暨張獻忠塑像揭幕慶典儀式”,張獻忠研究會會長韓樹林先生現場賦詩一首以示祝賀:古鹽州人傑地靈,白于山月異日新。大西王魂歸故里,柳樹澗再度猶榮!
雖然不知道是誰把這件已經過去好幾年的舊時重新拿出來炒作,但是因為其內容是“紀念張獻忠”,還是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那麼,張獻忠這個人物,究竟值得紀念嗎?
01.被立場塑造的歷史
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套《中國歷史小叢書》,其中有一本名為《張獻忠》,作者是袁定基。
在這本張獻忠的傳記中,開篇就申明,明末“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嚴重,到了弘治十五年,全國七分之一的土地是官田,其餘七分之六也多數控制在貴族和大官僚的手中”。
四川綿陽七曲山大廟中的張獻忠家廟對明代後期土地狀況的描寫,作者意在表達“封建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之嚴重,進而引出“農民起義”的正當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歷史的描寫是這樣的:
“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戰爭,繼承並發展了宋朝以來農民起義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的思想,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豐富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內容。起義大軍轉戰南北,英勇鬥爭,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統治者,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摘自《一九八零年中學生複習資料:歷史》,太原市教育局教研室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就是階級鬥爭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階段組成,被稱為“五段論”。
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是階級鬥爭,在“封建社會”中,對立的兩個階級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階級”,到一定程度之後,“農民階級”就會發動“階級革命”,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
於是,“農民階級”變成了具備“革命性”、“先進性”的階級,而“地主階級”則是保守、反動的階級。凡是先進階級對反動階級的“革命”,都是正當的。
所以在明末這個典型的“封建社會”中,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發動的農民起義,被視為“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反抗,是正義的。
李自成
對歷史抱持的階級鬥爭史觀基本立場,決定了在這種史觀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由於張獻忠是領導“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領袖,所以他就是正面人物,應該對他進行研究、紀念。
在張獻忠的家鄉,就出現了“張獻忠研究會”這樣的組織。
02.張獻忠的功過是非
張獻忠生於明代陝西延安衛柳樹澗,少年時曾經從軍。
在軍中的張獻忠並不老實,曾經犯了軍法,差點被斬首。因為主帥見他相貌奇特,就放了他,之後張獻忠就逃離軍隊。
從崇禎三年開始,陝西大亂,民間勢力紛紛起事反明。張獻忠率領米脂縣的十八寨響應,聚集在王嘉謨、王自用等首領旗下。陝西的起事,反明力量一夜之間就聚集了大量成建制的軍隊,並且多路軍隊迅速統一起來,擁立首領,只能證明他們是蓄謀已久,而非偶然起事。
張獻忠是如何從一個逃兵變成起義軍的“八大王”之一,直接擁有了米脂的“十八寨”,還是一個謎。
張獻忠個子高,臉色泛黃,身軀如猛虎一樣雄壯,被人稱為“黃虎”。王自用死後,高迎祥勢力最大,稱“闖王”,張獻忠與李自成都是高迎祥手下的大將。
《闖王高迎祥》連環畫
1635年,起義軍在滎陽開會,決定向東攻略明朝經濟命脈所在——南直隸。他們攻破中都鳳陽,焚燬朱元璋父母的皇陵。後來張獻忠與李自成分裂,李自成向北,張獻忠向南。
在南方,張獻忠轉戰湖北、四川等地,攻破襄陽之後,殺掉了襄王,將襄王府的五十萬銀髮給災民。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在武昌自稱大西王,建立“大西”政權。在張獻忠作戰的過程中,處死了大量明朝宗室,有襄王朱翊銘、楚王朱華奎、瑞王朱常浩、蜀王朱至澍等。
明朝藩王分佈圖
在明代,藩王是國家的重要財政負擔,不僅朝廷要發糧餉供養,藩王自己還廣佔良田,所以藩王個個都富得流油。張獻忠攻略長江中上游,幾乎殺光了這一帶的宗室藩王,也算是給大明的百姓消滅了一大批蛀蟲,算是張獻忠的一大歷史貢獻。
如果張獻忠只殺藩王和地方官,他在後世的評價一定會非常高。但是張獻忠似乎特別愛好殺人,不僅殺官,也殺百姓。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張獻忠攻陷隨州後,大開殺戒,城內血流成河;攻陷六安,將州內民眾全部砍斷一隻手臂,男左女右;攻陷桐城後,屠城;攻陷武昌後,不僅殺了楚王,還屠殺數萬人,浮屍蔽江;攻陷萍鄉後,放火焚燒全城,一人不剩。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孫可望等人聯明抗清,大大拖延了清滅明的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清廷重視漢人抵抗力,促進了清朝統治者透過漢化來籠絡人心,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儲存和清代社會的發展。
但這樣的歷史貢獻,並不足以掩蓋張獻忠殺人對社會的破壞力,不能抵消張獻忠對數十萬同胞的屠殺之罪。
03.張獻忠屠川的出處
張獻忠在歷史上留下的最濃重一筆,莫過於屠殺四川人。
在階級鬥爭史觀的背景下,張獻忠被定義為正面人物,一度被學界認為“屠川”是“地主階級”對張獻忠的汙衊。
當階級鬥爭史觀逐漸淡去後,對張獻忠的評價又急轉直下,從正面變為極度負面,把張獻忠完全描繪為殺人狂魔。
《張獻忠剿四川實錄》書影
在一些史料中,張獻忠確實是“殺人狂魔”。有一書名標為《張獻忠剿四川實錄》的彙編校點本,彙編了許多與張獻忠有關的史料。包括《張獻忠陷廬州記》、《灩澦囊》、《蜀難敘略》、《蜀碧》、《蜀警錄》、《蜀龜鑑》、《蜀破鏡》、《荒書》等。
對於這些書,一種意見認為這就是張獻忠在四川所作所為的實錄,一種意見認為這些史料多為一家之言,需要詳加考訂其真實性。
這些書在傳統史學的史料分類中,都被歸為“野史”一類。《蜀難敘略》、《荒書》、《蜀警錄》三部都是作者記述自己的見聞。
其作者的父輩和家庭都受過張獻忠軍的直接打擊,作者雖然本人未必直接與張獻忠軍隊交鋒過,但記錄了家人的回憶。
但是,這三部書並非全部都是記述的自己或家人的親歷,而是多了很多傳聞。如《荒書》的引論中,作者自己就承認,“一方大事,而雜書所紀,流傳訛謬,道聽途說,多沒其實”。
而《灩澦囊》、《蜀碧》、《蜀龜鑑》、《蜀破鏡》幾部書,都是作者採編來的二手資訊,對引用的故事和採編大多不註明出處。
史料的不確,並不能證明張獻忠屠殺四川人不存在,只要張獻忠屠殺四川人的事在張獻忠的時代至今一直都有流傳,就不是空穴來風,再考察張獻忠焚皇陵、屠藩王、燒萍鄉等種種事蹟,基本可以確定,張獻忠喜歡殺人,而且經常無節制地殺人。
所以,張獻忠在四川殺人,也一定確有其事。
04.張獻忠屠川的真相
《明史》記載,張獻忠在四川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也就是六億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當時全國也沒有六億人口。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萬萬”等於“億”的計數方法是20世紀才有,六萬萬應該認為是六十萬。
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並不可取。我們傾向於認為,“六萬萬”是取自民間傳說的約數,不具有現實的計數意義。
江口沉銀出土的大量金銀簪、金銀戒指等首飾
那麼,張獻忠在四川到底殺了多少人呢?《後鑑錄》、《見聞隨筆》、《蜀龜鑑》、《蜀破鏡》等書,對於張獻忠在四川殺人的數字有一些具體記載。
張獻忠軍隊分為四路,分別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這四路軍隊殺人數字總和,以上四部書的記載都在六萬九千多人。
1642年,義大利神父利類思和呂宋神父安文思相繼來成都傳教。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佔成都之後,這兩位神父經過好友推薦,來到張獻忠身邊,受到張獻忠的禮遇,被任命為“天學國師”。
這兩位神父把在張獻忠身邊的經歷記述下來,取名《張獻忠記》,在國外出版。兩位神父的著作並沒有在國內流傳,直到1908年被中國神父古洛東發現,翻譯成中文,名為《聖教入川記》。
古洛東 著《聖教入川記》書影
在這本書中,記述張獻忠對政權中的文武官員都十分粗暴,肆意殺戮。張獻忠經常發脾氣,誰也不能勸止。
神父一次給張獻忠講天主教《超性學書》,談到天主教的戒律,張獻忠說,我奉天帝大主之命,滅異教徒和惡人。當時成都有兩千多和尚,張獻忠一個不留全部殺掉。
1645年11月,大西軍在漢中抗清前線連連失利,川東、川南又被明軍佔領,大西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些地方的民眾趁機起來反抗張獻忠的統治。
張獻忠氣急敗壞,決定在成都發動一場屠殺。兩位神父當時就在成都,是這次屠殺的見證者。
在《聖教入川記》中記述,張獻忠於11月22日以訓練為藉口集結軍隊,訓諭全軍,老百姓勾結外敵準備在四川暴動,我們應當進行剿滅。
11月24日,大隊士兵驅趕民眾出城,進行屠殺,城池周邊死屍狼藉,成都成為一座空城。後來張獻忠從周邊遷移民眾入城,填補空缺。
根據研究,明代四川人口應為300萬人左右,共有一百二十個州縣,平均每個州縣約有人口2-3萬人,成都作為大城,人口應該會有6萬以上。
但是經過明末戰亂,人口已經大大減少,肯定不會超過6萬,假設張獻忠將成都人全部殺光,屠殺的人最多也就是六萬。再結合其他史料推算,張獻忠在四川屠殺的人,應該是十萬到二十萬不等。
結論
張獻忠是一個王朝末世的起義軍領袖,他與任何一個朝代的起義軍領袖沒有本質區別。
基本都是出身貧苦、作戰勇猛、性格兇殘。對於一個腐敗透頂的朝廷來說,到了它改滅亡的時候,百姓不堪重負起來反抗,是正常現象。作為反抗軍的領袖,張獻忠對結束明王朝的暴政有正面促進作用。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繼續抵抗清軍,一改清廷對於漢人軟弱可欺的認識,讓他們重視漢人的力量,從單純的軍事進攻變為軍事進攻為主、文化招撫為輔的方針,在客觀上促進了清朝統治者的漢化,這也是張獻忠的一大歷史貢獻。
但是這些歷史貢獻都不能改變張獻忠曾經大量屠殺無辜民眾的事實。
而且,張獻忠在殺害瞭如此多民眾的情況下,還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以至於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江口沉銀”遺址看到。
張獻忠的財富從何而來呢?無非就是搶劫和壓榨,在大西政權下生活的四川人民,無異於生活在人間地獄。
歷史總是值得紀念的。我們應當紀念的是一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弄清歷史事實,吸取前人的教訓,才能有益於今人和後世。
那種從立場出發,以純粹的“好”、“壞”為標準評判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時代,早就應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永遠被後人引以為戒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