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托馬斯熊
然後會有不斷的全民公投,又把自己分離出去了。德國將成為幾個小國家存在,但是因為語言文化一致,相當於是一個整體,只是幾個聯邦國家。然後沒有一個人再站出來為二戰的錯誤負責。
-
3 # 方圓論壇
而蘇聯在察覺到美華人的計劃後也開始拉攏德華人,放棄了剝削。最後的結果就是在冷戰時期雙方都需要德國這個“戰場”不停的對抗。而德國就成了這場對抗的受益者。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二戰後實力恢復的那麼快的原因。所以說,原本佔領德國肢解德國的計劃都是被“冷戰”給攪和了。也因為冷戰的原因美蘇都開始拉攏德華人不在進行打壓。這才使得德國重新站了起來。如果沒有冷戰的原因。那麼德國最後的結果並不是四國分割吞併就是會一蹶不振,變成一個二流乃至三流的國家。
-
4 # 是阿維啊
蘇聯解體
“肢解”,對於這兩個字的最真實的寫照那應該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也就是三十年前的蘇聯解體了。
龐大的蘇聯帝國一夜之間就大變模樣,從原本的世界第二大國瞬間就支離破碎,分裂成了15個國家,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來自外界的壓力,當然更加不容忽視的還是他自己的內部的原因,這裡也就不多做探討了。
二戰後德國的悲慘境地在此之前,其實也有一個龐大的帝國面臨著解體的困境,當然,或許說他被解體了也是不為過的。這個國家就是德國。
在二戰結束以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可真的算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躺在了案板上任人宰割。當時在同盟國的指揮下,德國也算是支離破碎了,在蘇聯的控制下,波蘭划走了德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從整體上,由蘇聯和美國操控德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
當然這還不算,德國最大的一個分裂其實還是東德和西德。這可以說是政治上的分裂,也是地理意義上的分裂。後來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西部的經濟飛速的發展,但是雖然諸多的因素,但是德國依舊還有著分久必合的契機。
歷史的巧合和必然後來也就是在蘇聯解體的那一年,一邊是解體,另一邊東德和西德之間的柏林牆被拆了,他們合二為一,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巧合,但是其實說是必然也不為過,無論是對蘇聯還是對德國而言。
-
5 # 漩渦鳴人yy
二戰的結束以後呢,對於戰爭的策源地,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按照戰爭上的協定,其實戰勝國是要在他的國家內部駐軍的,其中最頭疼的兩個國家,首先第一個是當時的北韓,大家都知道三八線的問題,第二個就是當時的德國。
德國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這裡面涉及到的事例太多了,北韓的話就當時的前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問題並沒有涉及的太多,而德國涉及的是英國,法國,美國,前蘇聯四個國家在這其中交錯的利益可以說讓人頭疼,剪不斷理還亂。
所以當時的各個國家基本上保持了一個意見,那就是分唄,把德國的土地一分為四,然後按照各自佔領的區域進行管理,這也就分成了英佔區法佔區,美戰區和蘇戰區,這四個區域就徹底的歌颳風了,德國包括當時的柏林也被分成四個部分,柏林整座城市都位於蘇聯的佔領區內部,課也避免不了被分割的命運。
但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結果便是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停歇,冷戰的序幕拉開以後。美國,英國,法國佔領的德國土地迅速的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並且在這上面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其實從道理上來講,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都擁有了核武器,戰爭開打的可能性並不高,而且當時的佔領區內部都有長期的英國,法國,美國的駐紮軍隊,所以也不用擔心雙方之間會因為對方的力量徹底失衡而選擇進攻。畢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尚未消散,此時打仗有點兒愧,對於天下誰都沒有辦法承受這樣的罪名。
所以說,保持各個佔領區這即便是當時的德國沒有和在一起,前蘇聯也會保持這樣的現狀,但是畢竟這樣的防禦太過於的形同虛設,英國和法國方面肯定也是不同意這樣的事情的,所以法國肯定會重新的修築一下自己的馬其諾防線,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被人打了個底朝天,但是這條防線的防禦力畢竟是有目共睹的,人家也不敢從正面往這兒打,所以重新去修一下馬其諾防線也算是圖一個心理上的安穩。
當然有人就會說了,這種佔領方式會不會導致德國在冷戰結束以後還是保持這樣的分裂狀態呢?冷戰結束之後倆得恢復統一,這已經說明了問題,德國從普魯士成立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德華人就已經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分都分不開,為什麼當時的前蘇聯想要拿下現如今的德國在東歐的土地的時候,需要把領土的人全部遷出去。
就是因為德意志的那種精神一直都在德華人的鮮血裡面流淌著,德華人是不會放棄統一的,希望他們明白只有緊緊地抱在一起才能夠成就德意志的輝煌,而德意志輝煌了自己的生活也就變好了,這經歷過和平和統一之後的人共同的心願。
所以德國在分裂成數個部分以後,等戰結束以後還是會統一在一起,只不過經濟方面可能會稍微低一些。
所以說德華人被分割成數個部分佔領之後也不會對現如今的世界局勢產生多大的影響,可能就是法華人和英華人多花點兒錢。
回覆列表
最大的可能性是出現南北德國這兩個國家吧。
戰後一窮二白的歐洲,各國發展自己的民生都難,饑荒遍地革命四起,蘇聯不答應,美國不願意,誰能主導德國的分割?羅斯福沒下這個決心,杜魯門懶得這樣做,艾森豪威爾乾脆就是親德派。蘇聯的兵峰只有一牆之隔,把德國肢解了,吞下了,能比完整的德國更有用嗎?
盟軍當年鬧出軒然大波的《摩根索計劃》實際就是猶太復仇者的一出歷史鬧劇,在二戰尚不明朗的情況下通過了與英國的雙方草簽而已。蘇聯沒見過,法國不承認,不關中國的事兒,羅斯福突然去世以後,這個計劃就已經停擺了。
說實話,我都不相信盟軍會有那麼多閒心和無聊,圍著被打爛的德國思索怎樣亡國滅種。二戰結束後,德國實際已經退出了主角的位置,無論是聯合國的成立還是北約籤合同、冷戰的對峙,德國頂多算個群演。也就歐盟一體化的程序上,德國透過與法國的強強聯合,產生了許多推進作用。然而就算沒有德國,法國依然會單幹。
參考被重新從德國身上扯出去的奧地利,世界的格局產生不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蘇的冷戰只需要一條控制線,無所謂你是什麼國。
蘇聯當時獅子大開口,在戰後賠償問題上要求要求“現金支付”,德國賠償200億美元,蘇聯拿100億,美國英國拿80億自己去分,其餘受害國劃個20億打法算了。
什麼!德國沒錢?要債都不會?拆!挖!割腎!賣房子!把德國的工業設施和一切值錢的東西拆掉抵債,海外德資企業也沒收抵債,賣到算數為止!
結果英國不願意,邱胖子很反對這種做法,迅速把畫面拉進來“回憶殺”:遙想當年巴黎和會,打敗的德國被按在地上摩擦,驢屎大的國家都敢踩臉上放肆…它本來就是個勞改犯,讓你們搞得抬不起頭,好呀!惹毛了。這麼不省油的國家你們還往死裡逼,到時候再出個阿道夫,老漢兒不嫌折騰的慌?
其實英華人是肚子裡揣著縱橫家思想的,二戰他們被德華人從世界第一揍下去了,國內一片狼藉滿地廢墟,戰後的恢復還難得很,反倒是法華人靠投降啥都保全了,人沒死幾個,好處撈不少,戴高樂一上岸就吼吼的到處找場子。不行,果斷不可以,得扶著德華人,否則法國誰來弄?
倒是美華人那邊挺急,歐戰這還沒結束呢,你們一個個又是分蛋糕又是倒壞水,德華人湊合算盤菜,可太平洋戰爭卻仍在進行呢,中國那邊花生米TM又輸了一場。別聊了起來嗨,蘇聯出兵英國上,一起揍日本人才是正道。
美華人其實這會兒國內也在吵,主要體現在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與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的爭執。
艾森豪威爾這會兒還是將軍,但他表現的更像一個政客。在對德態度上,擁有德國血統的艾森豪威爾主張扶持德國作為美國在歐洲的勢力,對德國應該更具人情味,幫助他們恢復國計民生。他甚至利用職權,單方面下發了軍政府指導手冊,規範佔領行為,保證德華人的糧食和經濟。
摩根索是猶太人,主張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對付德華人,最好往死里弄。他拿著艾森豪威爾的小冊子跑羅斯福那告了一狀,然後自己起草了一份旨在徹底肢解滅亡德國的《摩根索計劃》。
摩根索計劃大致內容:
1.德國肢解為南北德國,徹底讓其翻不起浪花。
2.拆掉德國的機器分給盟國,讓德國從工業國變為靠種田過活。
3.有計劃的將德華人透過各種方式分流到其它大洲,將德華人口卡到2000萬以下。
4.在德國實施去工業化,淹沒煤礦,工業只准生產傢俱、瓷器、啤酒等。
5.取締高等教育,讓其在愚昧中沉淪。
6.德國國土面積壓縮回1900年之前的三分之一。
羅斯福不僅同意了這個計劃,還將摩根索引薦給丘吉爾,然後美英雙方在1944年9月魁北克召開的作戰委員會會議上進行了協議草簽。然而丘吉爾其實並不很贊同,他認為“超出邏輯”。斯大林也表示“摩根索的腦洞蘇聯無法承受!”
雖然會議鬧的很僵,但一切似乎就這麼定了調子,這可以視為英美對德戰後的初步政策,只等來年2月克里米亞的雅爾塔會議了。
結果這裡產生了一件歷史謎案,《摩根索計劃》檔案居然洩露給了德國,擺在了希特勒的辦公桌上。有人認為這是某人或政府故意洩露的,為的就是讓這個荒謬的計劃趕快完蛋。
可想而知當時元首會是什麼表情,雖然他自己早就說過:“德國要麼成為世界強國,要麼不復存在”。德國上下一片譁然,納粹的宣傳機器不斷的拿此事做文章。把亡國滅種的計劃做到如此醜態,你們盟國還敢說自己是正義的?
戈培爾博士抽搐著蒼白的面龐發表講話:“德國的人民,你們得享受戰爭!只因和平更加可怕!”
德華人抱著哀兵必勝的心理,在阿登地區展開了對盟軍的強大逆襲,毫無準備的盟軍節節敗退,戰線岌岌可危,唯有美101師等少量部隊苦戰於突巴斯托涅。為了不崩盤,丘吉爾不得不尋求斯大林的幫助,讓蘇軍提前發動攻勢。萬幸的是德國已經榨乾了所剩無幾的戰爭資源,筋疲力盡了,否則美華人真要嘗一嘗嘴賤的下場。
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世界的格局已經完全不一樣,羅斯福最終沒把那份取得了初步共識的美英草簽協議再拿出來說事兒。但拿不拿出來已經無所謂,美國當務之急是瓜分戰後的利益,同時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也有了很大進展,如何儘早結束太平洋戰爭,更好的插手歐洲和亞洲才是關鍵,美國不能像一戰那樣,打完了仗就老老實實的回家。
但瓜分德國的基調仍然存在於三巨頭的默契中,無論是斯大林的“三光政策”,還是丘吉爾的“徐徐圖之”,眾人考慮的無非是成本問題。英國已經打不動仗了,比起從德國身上刮下那幾兩油,它更希望維持在歐洲政治上的話事權,遏制德國,更要遏制法國。
會議最後,眾人透過的是一份“分割槽佔領”協議,美英法蘇按照控制區對德國進行佔領,然後各玩各的,誰也別管誰。某種程度上,這已經是把德國給肢解了。
兩個月後的1945年4月,羅斯福去世,一切關於猶太人的對德復仇計劃終結。繼任的杜魯門更關心能對自己帶來權威鞏固的政績,結束太平洋戰爭的同時遏制蘇聯才是重頭戲。況且杜魯門骨子裡非常歧視猶太人,他認為“猶太人骨子裡對國際事務根本沒有任何判斷,他們是非常自私的”。
歐戰結束後,蘇聯開始了自己的搬家大計,他們拆除了控制區一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它盟國也在大肆發戰爭財,以“破爛”的名義滿世界的賣德國軍火等戰利品,就連凱申公都趁機拖了幾船德國武器回來。美國也在瘋狂的掠奪,人才、火箭、技術,甚至還有高速公路。
至於德華人的死活、去工業化、消滅文化和人口,以及如何向德國復仇,在最現實的國家政治層面上,已經無足輕重。摩根索的猶太人復仇計劃就像孩子耍的把戲。
美華人隨後取而代之的是《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馬歇爾計劃》,美國透過這個計劃投入了131億美元,透過4個財政年度預算對歐洲進行金融、技術、物質上全方位援助。
但美國援助的同時,也帶來了美國對歐洲的控制以及“杜魯門主義”,他們不惜撥付鉅額資金,展開對他國內政的干涉,併成為美國至今奉行的外交政策。
1952年,艾森豪威爾參加大選,作為共和黨一舉奪得了總統職位,這下德華人的日子更好過了。他宣稱:“如果歐洲國家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那麼將為北約帶來巨大的好處。”
法國在戴高樂的引領下不僅沒有再去找德華人的場子,反而在1963透過《c-Elysee條約》開始了攜手德國,打造歐洲工業和經濟“發動機”的計劃。由此德法全面和解,新的“法德軸心”更加致力於推動歐盟一體化程序。
正因為釋放了和平和化解了仇恨,這個條約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要高過一切“肢解、復仇、掠奪和壓制”的手段,法德用和平造就了一個文明的現實典範,也為德國找到了涅槃之路。
猶太人的以牙還牙,又帶來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