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佈雷桑秀策醬
-
2 # 和螺螄
具體的資料和過程,百度詞條裡面都有,我就不做搬運工了,萬一跟其他答案搜尋的是一樣的,就尷尬了。
就我個人的瞭解來說說吧。
起因一,就是老閣臣要給新皇帝一個下馬威。(單位的高管要給新來的老總點顏色看看)。
起因二,天理和人慾的思想潮流之爭。
具體操作過程,就是跟皇帝說,你爹不是你爹,你媽也不是你媽。
結果,嘉靖沒爹了。長期影響,皇帝不上朝了,‘明亡於嘉靖’,提這句話不代表我同意這個觀點,只是說,造成的影響是很深遠。
那麼,大禮議是什麼,對於嘉靖和那些大臣來說,這是一場戰爭,而且是騎在嘉靖的脖子上打的戰爭。
其實這結果也不錯了。老朱家的孩子除了崇禎,都不傻。後面還有好多務虛的爭鬥,其實都是延續。
-
3 # 伊耆角木
首先,不是“大禮儀”而是“大禮議”。就是議論“大禮”的意思(大為皇家之意,就是說對皇家禮儀的爭論)。是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嘉靖皇帝朱厚熜與群臣關於皇統問題、其生父興獻王地位等問題的長達三年的交鋒。經此事件,嘉靖皇帝徹底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而明朝士人階層的道德觀念也開始崩潰瓦解。
(明武宗朱厚照)
事情的起因是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去世,由於沒有皇子,而朱厚照本身也是孝宗弘治帝朱祐樘的獨子,所以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弟弟可以繼承皇位。於是首輔大臣楊廷和等人選擇了興獻王朱祐杬(孝宗朱祐樘之弟)的長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嘉靖皇帝。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首先在繼位之時,嘉靖堅決不肯接受大臣們擬定的繼位詔書中“入奉宗祧”一句,堅持認為自己是“繼統不繼嗣”。只是來做皇帝而不是給弘治皇帝做兒子的。最後勉強妥協。
隨後繼位不久,嘉靖就下旨迎奉生母蔣氏入京,並要禮部議定生父興獻王的主祀和封號。禮部尚書毛澄擬定按照漢成帝以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和宋仁宗立濮安王第十三子趙曙為皇太子的典故,認為嘉靖皇帝以小宗入繼大宗,應當尊孝宗為皇考(皇父),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祭祀生父生母時自稱“侄皇帝”。嘉靖堅決不同意,對這份奏章留中不發。
(張璁)
事情的轉折是新科進士張璁,上表支援嘉靖皇帝,尊奉父母是人之常情,倫理不悖人情。並表示漢成帝和宋仁宗都已經事先把繼位之君收養在宮中,已經事先過繼,而孝宗並沒有收養過嘉靖皇帝。所以嘉靖仍應該以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並設廟祭奠。獲得了幾個大臣的支援,但畢竟人微言輕,無力撼動,被楊廷和封還。嘉靖要尊生父生母為皇帝皇后的意見被楊廷和駁回。但在以皇太后之禮迎接母親蔣氏的問題上堅決不退步,以辭位為要挾逼迫楊廷和等人讓步。而蔣氏也配合在通州表示興獻王封號問題不解決,自己堅決不進北京城。在母子配合下,楊廷和無奈讓步,以太后張氏(孝宗弘治張皇后)的名義,稱興獻王為興獻帝、蔣氏為興獻後。但沒有“皇”字,換得蔣氏順利入京。
(被嘉靖尊為皇考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
此後嘉靖屢次提出給父母封號加“皇”字,都被楊廷和駁回。但隨著嘉靖地位越發穩固,多有大臣開始見風使舵,紛紛以各種理由彈劾楊廷和。嘉靖假意多次挽留,終於在多次之後“恩准”楊退休。在楊廷和離開之後,興獻帝夫婦成功加上“皇”字。先前被貶南京的張璁聯合一干同道再次上疏,請求稱孝宗為皇伯考,武宗為皇兄,興獻帝為皇考,同列太廟,尊蔣氏為聖母。雖然最終還是被群臣駁回,但已讓嘉靖有了信心。嘉靖又先後罷免了反腐他的首輔蔣冕和吏部尚書汪俊,啟用張璁、桂萼等少數支援他的大臣。矛盾白熱化。
眾多大臣指責張璁等人為奸佞,不僅上本攻擊,還拳腳相加,嚇得張桂等人躲起來。嘉靖又多幾個攻擊張桂等人的大臣治罪。張璁等再次上疏去除興獻皇帝尊號中的“本生”二字,意思嘉靖無論血緣還是法統上都是興獻帝的兒子而非孝宗的兒子。最終引發大決戰。群臣反對奏章雪片一般遞上,都被嘉靖留中不發。堅決去掉“本生”二字,最終引發左順門慘案。
(左順門案大臣被施廷杖)
在嘉靖三年七月,以楊廷和的兒子楊慎為首,二百餘名大臣跪在左順門口痛哭抗議。嘉靖在下旨斥退未果的情況下,命錦衣衛將眾臣紛紛逮捕入詔獄,降職罷官,一百八十餘人被施以廷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慣例,十七人被打死。八人充軍。事後,嘉靖下旨:“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聖皇太后(張氏)曰‘皇伯母’;恭穆獻皇帝曰‘皇考’,章聖皇太后(蔣氏)曰‘聖母’。”大臣再不敢提出異議。
大禮議事件,讓原本正直計程車大夫飽受羞辱,正直之風日喪,張璁等阿諛之人平步青雲,明朝文人的道德根基垮塌。嘉靖皇帝也從中獲得了手握大權的快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張璁、夏言、嚴嵩、徐階等一個個首輔被玩弄於股掌之上。我個人認為,此事開創了明朝最壞的風氣。
-
4 # 毛劍傑
大禮議,不是大禮儀。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暴斃。由於事出突然且朱厚照沒有子嗣,按照宗法禮制兄終弟及的原則,皇太后張氏(孝康敬皇后)與大學士楊廷和選定了遠在湖北的朱厚照堂弟朱厚熜繼位。
朱厚熜就這樣偏離了藩王的人生軌跡,榮登大寶。在五天前,他剛剛襲封興王。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別其父興王朱祐杬陵墓,次日啟程赴京。這是明朝歷史上第二次小宗入大宗。
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師郊外。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按照宗法制度,朱厚熜必須”先帝”具有直系親人關係才能繼承皇位,所以他得先過繼給已故的明孝宗做兒子。於是就有了一場“皇子過繼和太子受封”的儀式,然後,朱厚熜以太子身份,自東安門入宮。
但楊廷和草擬的明武宗遺詔有“嗣皇帝位,奉祀宗廟”字樣,朱厚熜抓住這一點,認為詔書既然明確寫著“嗣皇帝位”,就是讓自己來當皇帝,而不是來當太子的,因此堅決反對。
如此,張太后和大臣們讓步了:先繼位再說。於是朱厚熜從大明門入宮,在奉天殿即位登基,改元嘉靖,詔書曰:“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
四月廿七,嘉靖帝下令群臣議定明武宗諡號,以及生父主祀及封號。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認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
五月初七,禮部尚書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餘人將此議上奏皇帝,並聲稱朝臣中“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態度很是強硬。
嘉靖帝堅定要追封生父為皇帝,此刻面臨著雪片似的反對奏章壓力。未完全掌握政權的嘉靖帝,此時選擇了安撫,他試圖優撫楊廷和,並向禮部尚書毛澄厚賜黃金,但兩人均不為所動,幾次下詔尊加其父徽號,也被楊廷和等大臣封還。唯有毛澄略略修改意見,認為將來朱厚熜有子時,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為興王,繼承其父親的王統。
嘉靖帝無計可施,準備讓步。就在這時,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援明世宗,以遺詔為突破口,認為明世宗即位是繼承皇統,而非繼承皇嗣,即所謂“繼統不繼嗣”。嘉靖帝心花怒放,當即給這位進士加官進爵。
只是,大明的政治體制,雖然是所謂“一君萬民”,但無論在朝在野,文官勢力強大,把持了儒家正統思想及宗法禮制的解釋權,即帝制王朝時代的“絕對政治正確”。在這個問題上,即使是皇帝,也很難與之抗爭,何況張璁微末之身,人單勢孤,明世宗還是不得已先行妥協了
但在奉迎生母蔣妃入京禮儀上,皇帝堅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禮,遭到楊廷和反對後,痛哭流涕,表示願意辭位,奉母返回安陸。楊廷和無奈之下只得讓步。當年十月,明世宗以皇太后禮迎母親入宮。
然而爭議依然沒有結束。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明世宗召叢集臣集議,此時嘉靖帝權勢已然穩固。楊廷和見皇帝有意變更前議,且很難再行抗衡,於是上疏請求致仕。嘉靖帝也順水推舟,讓這位經歷四朝的兩朝首輔致仕歸裡了。
隨後,禮部尚書汪俊醞釀再一起集體諫諍,吏部尚書喬宇等人率群臣近250人一同進言,反對明世宗以興獻王為皇考。明世宗不悅,下令更多官員參與議論。
於是,給事中張翀等三十有二人,御史鄭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王陽明大弟子鄒守益、狀元唐皋等,都抗章力論,這令明世宗惱羞成怒,此次進言之人均被斥責、罰俸甚至罷黜。最後,汪俊等選擇妥協:“於興獻帝、興國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
明世宗也選擇了妥協,勉強同意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本生”二字實際上只是承認了嘉靖皇帝的生父生母,但宗法上他還是需要稱孝宗為“皇考”,稱張太后為“母后”,事實上還是被過繼到了孝宗名下。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明世宗詔諭禮部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譁然。
正逢早朝剛結束,護禮派二百多人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鬧。明世宗命太監傳諭大臣們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以此迫使明世宗屈服。皇帝震怒,派人逮捕了為首者八人,下詔獄,沒想到此舉讓群臣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騷動,朝臣們衝至左順門前擂門大哭。嘉靖頓時起了殺心,他派出錦衣衛,逮捕一百多人,八十多人錄名待罪。
朱厚熜再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
左順門廷杖後,反對議禮的官員紛紛緘口,皇帝終於如願以償,追封自己的生父為明睿宗,其牌位入主太廟,放在了明武宗之上,原有興獻王墓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即後來的鐘祥明顯陵,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以朱厚熜獲勝告終。
大禮議之爭,其深層次的矛盾焦點,實際是皇權同文官集團之間、朝堂新貴與舊政治利益集團的博弈。明世宗在大禮議中一步步勝利,而文官集團一步步失敗,在這個過程中,張璁等新貴力量則在迅速成長,而嘉靖帝的皇權也因此得以完全鞏固。
-
5 # 諶人
明朝大禮議之爭是
——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後,要追封他的父母為皇帝皇后,以顯示他繼位皇帝的正統性,與反對追封的群臣們發生的一場政治鬥爭。
武宗皇帝朱厚照是孝宗皇帝朱佑樘的獨子,他沒有生育突然暴斃。按禮法,她的母親張太后與明朝首輔楊廷和選定朱佑樘的弟弟、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朱厚熜(朱厚照的堂弟)繼承皇位。這原本毫無問題,但爆發了嚴重的禮議之爭。
第一,按朝廷議定的規矩,朱厚熜從興獻王封地湖北進京接替皇位前,必須先過繼給他的伯伯朱佑樘當兒子,再以太子禮儀繼承皇位。但朱厚熜堅決不同意,因為他也是獨子,他過繼給朱佑樘當兒子,等於斷了興獻王朱佑杬一族的血脈,這在當時,是極大的不孝。
於是,朱厚熜滯留通州,不肯進京繼位。逼得朝廷建制派大臣們不得不作出讓步,讓他以皇帝身份(不是以孝宗皇帝的太子身份)直接進京繼了位。
第二,朱厚熜繼位後得寸進尺,要求追封他的親生父母、興獻王夫婦為皇帝皇后,以顯示他繼位的正統性。這樣,就堂而皇之把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一族的正統皇脈徹底了斷。眾大臣萬萬不能同意。
在僵持過程中,隨嘉靖皇權的不斷穩固,楊廷和蔣冕等反對派大臣逐漸失勢,被踢出朝廷或被冷落;投機取巧見風轉舵擁戴派大臣張璁、桂萼等得到重用。在兩派激烈鬥爭交鋒中,嘉靖皇帝露出廬山真面目,悍然出手集體庭杖反對派群臣,製造了明朝史上有辱斯文的慘案。這些大臣非死即傷,或被流放邊陲(如狀元大臣楊慎被流放雲南,終身不再被啟用,晚年寫了著名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
嘉靖皇帝在大禮議鬥爭中取得完勝,他的父母被追贈為興獻皇帝皇后列入太廟。
大禮議之爭的實質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結局證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真理在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上,無論這些大臣如何德高望重牛逼,如何集眾抱團強大,他們也無法戰勝“毛孩”皇帝。
從今天看,大禮議之爭十分迂腐。
都是朱家天下,那是朱家家事,其它人何必從中作梗自討苦吃?
但這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
——文官在朝廷立命的根本就是引經據典,固守傳統道德倫理,“死諫”是體獻他們價值所在、是揚名的好機會。這幾乎成了知識分子們的通病。但遺憾的是;魏徵常有,但李世民少見。力數朱家皇帝,除了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沒那個皇帝不剛愎自用或怪癖,聽得進不同意見。
大禮議之爭的著名人物楊慎晚年倒有所醒悟,但為時已晚,他自嘲寫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6 # joveday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病死,由於武宗沒有繼承人,所以皇位繼承問題凸顯出來。在這個皇位空缺的時刻,內閣首輔楊廷和運籌謀劃,依據宗法禮制原則,按照《皇明祖訓》選定新的皇位繼承人,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皇位繼承人確定後,楊廷和用計除掉了武宗寵信的佞幸江彬,徹底消除了明廷的政治隱患,為皇位的順利接替提供了保證。隨後,楊廷和主持起草了明世宗的即位詔,改元更化,清除武宗弊政,振奮人心。此詔令涉及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邊防等方面,得到了官民一致的讚譽。世宗即位後,隨即命令禮部討論其父興獻王主祀稱號,以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先例,要求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明世宗堅決不接受此提議,由此開始了長達3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在大禮議中,楊廷和的主張被一步步地否定。從楊廷和要求世宗稱其父興獻王為“皇叔考”到改稱“興獻帝”,從稱興獻帝到改稱“本生父”,從稱本生父到改稱“本生皇考”,從稱本生皇考到改稱“恭穆獻皇帝”,才算基本完成了廷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楊廷和與世宗的關係迅速惡化,其政治影響也急劇減弱。對世宗來說,要想完全掌握權力,必須獲得政治上的獨立性,擺脫舊貴族舊官僚的干涉。對楊廷和而言,他想擴張閣權,但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閣權能否擴張主要取決於皇帝的容許程度,這時實際上並不具備閣權擴張的條件。楊廷和不僅沒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反而逆潮流而動,所以失敗是其最終的結局。
回覆列表
明武宗正德皇帝沒有兒子,過繼了堂弟嘉靖皇帝做他爹明孝宗的二兒子,他的弟弟,繼承皇位,但嘉靖皇帝,登上皇位,想翻臉認親爹做爹,大臣分為兩派,張聰一派資瓷嘉靖皇帝,楊廷和一派要求繼續認明孝宗為親爹,兩派爭論,俗稱大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