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黑洞
-
2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在宇宙中已旅行44年,人類發射首個文明訊號是否已被外星文明截獲?
人類第一個無線電訊號發射已經100多年了,第一個前往太陽系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是在1977年出發的,到現在已經在宇宙中孤獨的旅行了42年,也許有很多朋友會比較好奇,這先出發的無線電訊號和旅行者探測器,一路上都遇到了什麼?會被地外文明截獲嗎?
一、第一個無線電訊號命運如何?
其實對於無線電發明者一直有極大的爭議,候選選手包括馬可尼、特斯拉以及俄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波波夫!時間節點分別在1893-1894年間,具體第一發明者是誰已經很難求證,因此在後來的紀念無線電發明時一般都是將三位並列!
紀念無線電發明主題的郵票:左上為特斯拉,中上為波波夫,左下為馬可尼!假如以最早的1893年為第一個無線電訊號的元年的話,到現在已經過了126年,這個無線電訊號也在宇宙中走了126光年!這是一個多大的距離呢?
上圖是100光年範圍內的天體,這個出發自126年以前的訊號到達的距離比上圖的區域大了並沒有多少,那麼這個訊號有可能被地外文明接收到嗎?當然有朋友會認為第一個無線電訊號太微弱,而且就是一個火花,即使接收到也沒有任何意義!確實如此,但後續的有意義的訊號會源源不斷的到達!而且都是明碼!那麼能接收到嗎?
也許這可能是個美好的願望罷了,無線電在三維空間中傳播的衰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距離越遠訊號越微弱,儘管永遠都不會變成零!但就像一塊石頭下的水波紋一樣,它可以穿越太平洋到達北美洲,但相信任何一個組織或者機構都無法分辨哪個浪是風產生的,哪個是潮汐力產生,哪個又是你丟石頭產生的!所以無線電訊號被地外文明截獲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二、旅行者一號有戲嗎?
可能很多人都關心這個問題,不過留給旅行者的時間不多了,它極限通訊維持時間只能到達2025年,在此之後即使被地外文明截獲,我們也無從知曉了!
各位需要注意下的是旅行者一號是1977年9月5日發射的,二號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二號先出發,但一號後發先至,因為一號在經過土星軌道後直接轉向銀心方向飛離黃道面,而二號則繼續執行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兩者方向不一樣,途徑的天體也不一樣,先後飛出了太陽系!
但無論是哪個探測器,也僅僅是剛出了日球層頂而已(最遠的一號也僅僅是200多億千米而已,約20光時),而廣義太陽系直徑高達1光年,即旅行者1號用了42年的時間跨越了太陽系約0.42%的距離!
大家都應該很清楚,旅行者自出太陽系後在到達最近的恆星之前,那是一片廣袤的“虛空”,除非路過的超級文明碰巧截獲了它,除此以外就再無其他可能了!但要注意下的是旅行者1號並沒有朝著任何特定的星座前進,在當前速度和方向下,大約在4萬年後以1.6光年的距離路過蛇夫座的AC+79 3888恆星,並在7萬3千6百年的時間經過半人馬座比鄰星。不過即使被截獲,我們也不知道了哈,因為無線電在2025年就因電力不足違法維持最低要求通訊了!但旅行者上帶了我們地球的準確空間位置:
鍍金唱片的背面就是地球準確位置資訊,這也是讓很多“黑暗森林”擁戴者捶胸頓足的重要原因,但很抱歉,即使按圖索驥,也許要數萬年後才能到達,請問那會人類還在土裡刨食嗎?
從上述這兩個可能來看,無論是無線電訊號還是探測器都還沒有被截獲!
-
3 # 宇宙天文宗師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迴圈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箇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區域性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
4 # 科學船塢
無論是1974年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2.5萬光年外的球狀星團M13發射的無線電資訊,還是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它們倆都不可能被外星文明截獲。
建造於1963年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經歷了幾次改造,使其應用於探測脈衝星、類星體或是來自於宇宙深空的其它射電源,它以高度的靈敏性為天文學界帶來了諸多發現。1974年,值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改造完工之際,天文學家利用這個射電望遠鏡發射了著名的“阿雷西博資訊”,目標是距離地球2.5萬光年遠的球狀星團M13。
“阿雷西博資訊”究竟是怎樣的資訊呢?
它由1679個二進位制數字組成,如果外星文明接收到此資訊併成功地排列出來,那麼他們將得到如下的資訊:DNA的雙螺旋結構、人的外形、太陽系各成員的簡單資訊、DNA的組成元素、核苷酸的化學式。這些資訊包含了關於地球與人類的簡單資訊,外星文明可以從這些資訊中簡單地瞭解到我們的故事。
這則資訊是1974年發射的,已經在太空中旅行了45個年頭了,現在距離地球已有45光年。45光年算是很遠的距離嗎?如果對人類來說的話,這個45光年已經遠得很誇張了,要是開汽車的話,不知道得開多少億年才能到達呢,可是對於宇宙來說,45光年也就灑灑水啦,要知道銀河系整個盤面的直徑高達20萬光年呢,就說那個目的地吧,也遠在2.5萬光年之外,這45光年算啥啊,啥都不算,太近了。
在方圓100光年之內,存在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的可能性極小,幾乎不存在。就算存在,這則資訊正對著那顆文明星球的機率也可以忽略,可以認為不存在這種可能性。所以關於這則資訊的傳送,人們沒必要擔憂會招惹來外星文明。
至於1977年發射的那2顆探測器,更不用說了,它們現在連自個的家門口太陽系都還沒有出去呢,因為太陽系的半徑,按奧爾特雲覆蓋的範圍來算的話,足足有1光年呢。按照它們現在的速度,想要真正離開太陽系,尚需一萬多年。
宇宙太大,人類太渺小,不要奢望在地球的周邊會存在多麼先進的外星文明。即便存在,也不一定比我們先進,所以放心吧,電影中的那些情節不會在現實中演繹的,放心。
回覆列表
旅行者一號為了給“外星人”去送信已經飛行了將近42年,但是尚未飛出太陽系這就意味著還沒有出家門口,哪會被外星文明擷取。
旅行者一號已完成的旅途NASA於1977年9月份發射了旅行者一號探測器,該系列探測專案還有旅行者二號探測器在1977年8月份發射。它們的主要任務是探測太陽系的四顆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它們的衛星。
旅行者一號發射成功的兩年後就近距離飛越了木星,並藉助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旅行者一號發現了木衛十四、十五、十六三顆木星衛星,發現了6座木衛一上的活火山,還觀測了木星的大紅斑。並且把寶貴資料傳回地球,通訊時差39分鐘。在一年後1980年旅行者一號近距離飛越土星,觀測土星環及其土星衛星,最後由於要單獨觀測土衛六錯過了觀測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機會。最終由旅行者二號去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
關於旅行者一號那些你不知道的旅行者系列選擇1977年發射也是有深意的,這個時候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正好曲線排列,旅行者號透過引力彈弓效應可以應用最短的時間一個個探測過去。
除了探測外行星旅行者一號還有額外的任務,它攜帶了一個金唱片上邊燒錄著人類文明的資訊,“這封信”的保質期達到25億年。以上這張圖片是旅行者一號拍攝的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被稱為“暗淡藍點”,1990年旅行者一號完成首要探測任務在距離我們64億公里之外回眸拍攝了這張照片,其中的小藍點承載著人類文明的一切,那就是地球。
旅行者一號的旅途是漫長的,這42年尚未邁出第一步如果把奧爾特雲看成是太陽系的邊界,那麼太陽系的半徑大約是1光年,如果按照旅行者一號的平均速度17公里每秒大約需要飛行17647年,如果是飛行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大約需要74470年。這樣看來旅行者一號飛行的這42年是多麼的彈指一揮間。要想碰到地外文明這遠遠是不夠的。旅行者一號預計在2025年徹底失去和地球的聯絡,屆時將獨自飛往深空悲喜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