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使用的一種相互交流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實施教育與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的統一。它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積極參與的相互作用過程,也是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課堂教學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定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又能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老師非常關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最佳化課堂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以望與同仁商榷。
一、把握提問時機,適時誘導,提高問的質量。
課堂提問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握提問時機,適時誘導。在語文教學中,只有精心設計提問,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開講時提問引入新課,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絡起來;過渡或轉折時提問,將教材結構和知識系統聯絡起來;小結歸納時提問,將理解和記憶結合起來;在關鍵處提問,將興趣和知識重點結合起來;總結規律時提問,將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結合起來。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的。
(一)重視新課匯入時的藝術性,在匯入新課時提問,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奧秘的強烈願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好效果。
例如在教《憶讀書》時,我就是用提問匯入新課。結合新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那部書籍對你影響最大?你最喜歡那位作家?講給大家聽聽。這些都為新授內容作了鋪墊,由複習舊知識匯入新知識,既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也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把新舊知識很自然地聯絡在一起,排除學生理解的障礙,為新課的教學創造條件。
(二)過渡處提問,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突出學習的整體性。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在教學中,我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在教完本課朗讀後,要過渡到第二部分理解詩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寫鄉愁?鄉愁中作者要表達那些思想情感?作者又是透過那些意象來寫這種情感的?根據前面設計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三)突出重點時提問,以問題為主線,聯絡拓展教學內容。
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如果對多項教學內容平均使用力量,就會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也抓不住的現象。教學時,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針對性的設計問題。例如教學《犟龜》時,本課的重點是課題的理解,針對這個重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犟龜的犟表現在那些地方?2.犟龜的犟有沒有意義?為什麼?要求學生嘗試探究。突出重點,聯絡生活,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起到整體理解課文的效果。
(四)化解難點時提問,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鋪設學習橋樑。
教學時,教師應該找出教學難點,為它設計出相應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化解難點,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如教學《白楊禮讚》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從理解、操練到掌握,可以設計以下題:1.禮讚一詞怎麼理解?2.課文是從那些方面讚美白楊樹?如何禮讚白楊樹的?3.作者為什麼要禮讚白楊樹?這樣,透過教師提問和學生研討等多種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逐步化解教學難點。
(五)從“空白點”切入,設計問題,訓練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由於表達的需要,不少課文往往留有“空白點”,或是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內涵,或是在課文的結尾,言盡而意未窮。教學時,抓住這些“空白點”設定疑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充實課文內容,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例如學習古詩《十五從軍徵》,詩文首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時,教師追問學生“從十五歲到八十歲,期間會有怎樣的軍旅遭遇呢,聯絡時代,發揮想象,寫一段話詳細的替老兵訴說他的經歷”。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把握課堂提問設計順序,最佳化教學環節,有效提高教學效益。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提問應按照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絡,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環環相扣設定問題,層層剝筍解決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哪些地方需要提問,提問什麼,怎樣問,抽那類學生答問,什麼時間提問等等,都應同其它教法結合起來通盤考慮,事先設計好,才能做到有序有效。
(一)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層次。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進行課堂提問,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講述《變色龍》一課,教師提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學生答:"善變"。接著問:"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麼?"回答:"變得快,對狗的態度先後變了5次。"教師接著問:"奧楚蔑洛夫"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麼呢?""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最後教師提出什麼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一形象?經過短暫討論,學生回答出"左右奧楚蔑洛夫反覆無常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教師點撥作者諷刺的鋒芒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且也指向造成這種社會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這種提問有利於鍛鍊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二)提問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鋪設路橋,引領學生分析實質。
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按照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順序依次發展的。教師課堂提問設計應該遵循這一規律,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如果教師只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而不能使之透過表層意義深入領會其本質,那麼,學生的認識永遠是膚淺的。如教學《范進中舉》(吳敬梓)時,老師先問:“‘中舉’是什麼意思?”幫助學生弄清詞義後,進一步設問:“范進中舉前為什麼不會做活呢?”這一問題開始觸及實質,但還可以在課文中找出原句回答,體現不出學生思維的過程。於是再問:“范進中舉後仍然不會做事?可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住。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問題層層拓展,步步深入,由現象到本質,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提問要由點及面,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即教師抓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要點設問,然後擴散開去,提出一系列問題,形成提問系統,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進行深層的思索,這樣,由一點而及全面,啟發學生深人理解課文內容。如針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一諷一諫,加以引申,展開問題,就會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解決教學難題。
(四)提問要富有創造性,引領學生髮現、探究、創造,開發思維。
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反應,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創造性的提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品質。儘量設計開放式的問題,使之帶有一定得假設性,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產生多向聯想,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教學《賣油翁》這個故事時,我啟發學生道:“大家知道康肅公的笑嗎?怎麼理解這個笑呢?”這下學生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了。大家討論結果,答案不唯一。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了課堂的有效教學目的。
三、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提高提問水平和教學效率。
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師生之間問答頻率很高,討論也很積極,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無效問題多,看似熱鬧,教學結果卻很低。一個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瞭然;問題內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本質特徵;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每堂課的問題設計都要有廣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過難或過易,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只有掌握課堂提問技巧,才能使課堂提問收到最佳效果,才會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藝術,應該怎樣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呢?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產生直接的效果,同時體現因材施教和麵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首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教師提問是為教學要求服務的。教學前教師就要設想提問的明確目標:為引出新課?為前後聯絡?為突出重點?為突破難點?為引起學生興趣?為引起學生爭論?為促使學生思維?為總結歸納?等等。要儘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目標模糊的提問,保留目標明確、有實際意義的提問。
其次,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一方面,提問要緊扣教材,把握住重難點,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難點,是教學的主導方面。在重難點上發問,在關鍵段落、關鍵字句上發問,在突出教材結構的關結點上發問,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實際。對不同基礎的學生、不同性格的學生、男生和女生,都應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對優生,提問內容要難些,要求應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壓力;對基礎較差學生,提問內容要相對易些,還要適當時給以引導和補充,使其增強信心;對性格內向而又膽怯的學生,不僅要考慮提問場合,還要注意提問方式;對女學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個性上與男學生加以區別。
(二)提問要適度適時並留有時間,促使思考,便於探討和交流,體現量力性教學原則。
適度就是問題提得要準,要富有啟發性,要根據具體內容提出,難易要適中,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不貪大求全,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能正確答出為宜。控制難度要考慮三個因素: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考慮問題的解答距。要防止淺易——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學生容易脫口而答,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利;要防止偏深——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高不可攀,“聽”而生畏,造成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要防止空遠——內容空泛,無從下手,九曲迴腸,如入雲霧,無法把握,耗時無益。適度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透過積極的思維取得成功就能增強學習信心,保持對學習知識的興趣。
適時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使教學靈活有效。如教學一開始,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時,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匯入;在研究探討新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精心設計有代表性,能突出重點的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學習出現盲區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啟發;在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或滿足時,教師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探索和研究等。
(三)提問要注意引導和控制學情,學會靈活變通。比如有些問題提出後,學生難以下手,出現“冷場”局面時,如果教師能靈活地變通一下提問的角度,就會收到曲異同工的教學效果。如我在講《小桔燈》一課時,最後總結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體現在她的哪些方面?這個問題表面上顯得寬了些、太籠統,學生無所適從,出現了一時的冷場。我馬上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提問:“請同學們在小姑娘的語言、動作、行為中找出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來。”課堂上頓時活了起來。可見教師課堂中靈活變通提問是極具科學內涵的。
(四)做好課堂提問評價,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揚、少批評;不能有任何看不起的表現,更不能妄加全盤否定和諷刺;對有創造性的見解,要給予讚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完問題以後,教師應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回答的情況。如重複學生的答案;追問學生回答過程中不明確的要點;糾正答案中的錯誤內容;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另一個問題或深層次的問題;核查和評價答題學生與其他學生對問題的反應;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等。
總之,設計好課堂問題始終是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途徑,一個好問題具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一方面教師要思考如何透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實踐,深刻反思,改進和提高課堂提問的基本技能,才能使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使用的一種相互交流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實施教育與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的統一。它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積極參與的相互作用過程,也是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課堂教學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定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又能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老師非常關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最佳化課堂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以望與同仁商榷。
一、把握提問時機,適時誘導,提高問的質量。
課堂提問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握提問時機,適時誘導。在語文教學中,只有精心設計提問,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開講時提問引入新課,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絡起來;過渡或轉折時提問,將教材結構和知識系統聯絡起來;小結歸納時提問,將理解和記憶結合起來;在關鍵處提問,將興趣和知識重點結合起來;總結規律時提問,將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結合起來。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的。
(一)重視新課匯入時的藝術性,在匯入新課時提問,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奧秘的強烈願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好效果。
例如在教《憶讀書》時,我就是用提問匯入新課。結合新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那部書籍對你影響最大?你最喜歡那位作家?講給大家聽聽。這些都為新授內容作了鋪墊,由複習舊知識匯入新知識,既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也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把新舊知識很自然地聯絡在一起,排除學生理解的障礙,為新課的教學創造條件。
(二)過渡處提問,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突出學習的整體性。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在教學中,我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在教完本課朗讀後,要過渡到第二部分理解詩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寫鄉愁?鄉愁中作者要表達那些思想情感?作者又是透過那些意象來寫這種情感的?根據前面設計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三)突出重點時提問,以問題為主線,聯絡拓展教學內容。
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如果對多項教學內容平均使用力量,就會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也抓不住的現象。教學時,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針對性的設計問題。例如教學《犟龜》時,本課的重點是課題的理解,針對這個重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犟龜的犟表現在那些地方?2.犟龜的犟有沒有意義?為什麼?要求學生嘗試探究。突出重點,聯絡生活,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起到整體理解課文的效果。
(四)化解難點時提問,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鋪設學習橋樑。
教學時,教師應該找出教學難點,為它設計出相應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化解難點,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如教學《白楊禮讚》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從理解、操練到掌握,可以設計以下題:1.禮讚一詞怎麼理解?2.課文是從那些方面讚美白楊樹?如何禮讚白楊樹的?3.作者為什麼要禮讚白楊樹?這樣,透過教師提問和學生研討等多種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逐步化解教學難點。
(五)從“空白點”切入,設計問題,訓練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由於表達的需要,不少課文往往留有“空白點”,或是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內涵,或是在課文的結尾,言盡而意未窮。教學時,抓住這些“空白點”設定疑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充實課文內容,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例如學習古詩《十五從軍徵》,詩文首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時,教師追問學生“從十五歲到八十歲,期間會有怎樣的軍旅遭遇呢,聯絡時代,發揮想象,寫一段話詳細的替老兵訴說他的經歷”。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把握課堂提問設計順序,最佳化教學環節,有效提高教學效益。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提問應按照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絡,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環環相扣設定問題,層層剝筍解決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哪些地方需要提問,提問什麼,怎樣問,抽那類學生答問,什麼時間提問等等,都應同其它教法結合起來通盤考慮,事先設計好,才能做到有序有效。
(一)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層次。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進行課堂提問,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講述《變色龍》一課,教師提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學生答:"善變"。接著問:"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麼?"回答:"變得快,對狗的態度先後變了5次。"教師接著問:"奧楚蔑洛夫"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麼呢?""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最後教師提出什麼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一形象?經過短暫討論,學生回答出"左右奧楚蔑洛夫反覆無常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教師點撥作者諷刺的鋒芒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且也指向造成這種社會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這種提問有利於鍛鍊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二)提問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鋪設路橋,引領學生分析實質。
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按照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順序依次發展的。教師課堂提問設計應該遵循這一規律,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如果教師只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而不能使之透過表層意義深入領會其本質,那麼,學生的認識永遠是膚淺的。如教學《范進中舉》(吳敬梓)時,老師先問:“‘中舉’是什麼意思?”幫助學生弄清詞義後,進一步設問:“范進中舉前為什麼不會做活呢?”這一問題開始觸及實質,但還可以在課文中找出原句回答,體現不出學生思維的過程。於是再問:“范進中舉後仍然不會做事?可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住。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問題層層拓展,步步深入,由現象到本質,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提問要由點及面,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即教師抓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要點設問,然後擴散開去,提出一系列問題,形成提問系統,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進行深層的思索,這樣,由一點而及全面,啟發學生深人理解課文內容。如針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一諷一諫,加以引申,展開問題,就會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解決教學難題。
(四)提問要富有創造性,引領學生髮現、探究、創造,開發思維。
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反應,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創造性的提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品質。儘量設計開放式的問題,使之帶有一定得假設性,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產生多向聯想,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教學《賣油翁》這個故事時,我啟發學生道:“大家知道康肅公的笑嗎?怎麼理解這個笑呢?”這下學生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了。大家討論結果,答案不唯一。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了課堂的有效教學目的。
三、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提高提問水平和教學效率。
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師生之間問答頻率很高,討論也很積極,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無效問題多,看似熱鬧,教學結果卻很低。一個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瞭然;問題內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本質特徵;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每堂課的問題設計都要有廣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過難或過易,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只有掌握課堂提問技巧,才能使課堂提問收到最佳效果,才會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藝術,應該怎樣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呢?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產生直接的效果,同時體現因材施教和麵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首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教師提問是為教學要求服務的。教學前教師就要設想提問的明確目標:為引出新課?為前後聯絡?為突出重點?為突破難點?為引起學生興趣?為引起學生爭論?為促使學生思維?為總結歸納?等等。要儘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目標模糊的提問,保留目標明確、有實際意義的提問。
其次,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一方面,提問要緊扣教材,把握住重難點,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難點,是教學的主導方面。在重難點上發問,在關鍵段落、關鍵字句上發問,在突出教材結構的關結點上發問,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實際。對不同基礎的學生、不同性格的學生、男生和女生,都應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對優生,提問內容要難些,要求應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壓力;對基礎較差學生,提問內容要相對易些,還要適當時給以引導和補充,使其增強信心;對性格內向而又膽怯的學生,不僅要考慮提問場合,還要注意提問方式;對女學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個性上與男學生加以區別。
(二)提問要適度適時並留有時間,促使思考,便於探討和交流,體現量力性教學原則。
適度就是問題提得要準,要富有啟發性,要根據具體內容提出,難易要適中,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不貪大求全,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能正確答出為宜。控制難度要考慮三個因素: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考慮問題的解答距。要防止淺易——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學生容易脫口而答,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利;要防止偏深——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高不可攀,“聽”而生畏,造成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要防止空遠——內容空泛,無從下手,九曲迴腸,如入雲霧,無法把握,耗時無益。適度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透過積極的思維取得成功就能增強學習信心,保持對學習知識的興趣。
適時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使教學靈活有效。如教學一開始,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時,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匯入;在研究探討新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精心設計有代表性,能突出重點的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學習出現盲區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啟發;在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或滿足時,教師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探索和研究等。
(三)提問要注意引導和控制學情,學會靈活變通。比如有些問題提出後,學生難以下手,出現“冷場”局面時,如果教師能靈活地變通一下提問的角度,就會收到曲異同工的教學效果。如我在講《小桔燈》一課時,最後總結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體現在她的哪些方面?這個問題表面上顯得寬了些、太籠統,學生無所適從,出現了一時的冷場。我馬上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提問:“請同學們在小姑娘的語言、動作、行為中找出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來。”課堂上頓時活了起來。可見教師課堂中靈活變通提問是極具科學內涵的。
(四)做好課堂提問評價,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揚、少批評;不能有任何看不起的表現,更不能妄加全盤否定和諷刺;對有創造性的見解,要給予讚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完問題以後,教師應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回答的情況。如重複學生的答案;追問學生回答過程中不明確的要點;糾正答案中的錯誤內容;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另一個問題或深層次的問題;核查和評價答題學生與其他學生對問題的反應;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等。
總之,設計好課堂問題始終是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途徑,一個好問題具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一方面教師要思考如何透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實踐,深刻反思,改進和提高課堂提問的基本技能,才能使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