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橫國史

    吳三桂不可能幹得過康熙,原因很簡單。

    其一、吳三桂意志不堅定,目光短淺。1673年11月,吳三桂起兵反叛朝廷,如風捲殘雲般橫掃八旗子弟,攻常德、下嶽州、克長沙,兵鋒直抵長江,威懾武漢。此時,八旗子弟已經腐化,戰鬥力嚴重下降,吳三桂大軍分分鐘可以渡江攻擊,拿下武昌,但大軍卻停留在長沙、衡州一線,不再北上。究其原因,就在於吳三桂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不是當帝王的料。吳三桂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反清,他只想讓朝廷同意他時代鎮守雲南,成為沐英第二。史載:“吳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雲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與其心腹聚謀,暗中部署兵馬,禁遏郵傳。”正是這種“土皇帝”的心理,使其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停止進兵,從而給康熙帝重新佈置兵力贏得時間,並最終轉敗為勝。

    其二、吳三桂聲譽不好,人神共憤。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喪民心者失社稷,吳三桂就屬於喪失民心的這一類。想當年,吳三桂為一己之私而置民族大義於不顧,開啟山海關引清兵入關,進而佔據中原,釀成“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慘禍,人民對其可謂是恨之入骨。1662年,吳三桂出兵緬甸,捉拿南明永曆皇帝並將其處死,致使反清力量走到了他的對立面,同時也使吳三桂徹底失去了前朝遺民的支援。康熙時期,天下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生活安定,此時吳三桂卻起兵反叛中央,蓄意挑起戰爭,自然不會成功!

    其三、吳三桂稱帝自為,狼子野心暴露無遺。1678年春,已經年近74歲的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改國號為周,並分封諸王,大赦天下。吳三桂稱帝自為的做法無異於自掘墳墓,加速其敗亡的步伐。當初起兵之時,吳三桂是打著“興明討胡”的旗號,也就是說要恢復大明的江山,還我華夏衣冠、服飾,因此很多遺老遺少都會支援吳三桂,就連遠在臺灣的鄭經集團都出兵福建漳州響應吳三桂。那麼,吳三桂稱帝后,人民還會擁戴嗎,答案是否定的!他既沒有稱帝的法理依據,更是違背了自己起兵時的諾言,其狼子野心由此暴露無遺。

    其四、內部分裂,三藩之間離心離德。雖說吳三桂起兵反叛之時,手握百萬雄兵,黨羽遍佈天下,三位督撫有其一。但是,吳三桂集團內部並不團結,三藩之間也是離心離德,矛盾重重,作戰時互不配合,甚至還會因領地問題爆發衝突。例如,王輔臣、孫延齡等地方督撫,表面擁戴吳三桂,卻暗中時常與清廷秘密往來,最終歸順朝廷,反戈一擊,背後插刀。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因和鄭經集團有矛盾,乾脆直接降清;持觀望態度的平南王尚之信在局勢不利之時也向康熙乞降。

  • 2 # 怪人童心

    這個問題問的好!吳三桂手握再多的兵也是戍邊的,將士們知道這個戍邊平時就是小打小鬧,倘若真的造反,和皇帝幹起來那就是天下大亂,那就只有一個結果,不是“榮耀加身,就是兵敗身死。”所以一般情況下,士兵們還是願意活的,願意過著有老婆有家的日子。

    康熙雖然是滿人,但是在他執政期間國泰民安卻也是事實。康熙也是一代明君,整頓吏治,助理河道,減免稅收,各種利民的政策層出!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康熙本人也是對漢族文化推崇備至,上到孔聖下到諸子百家,他都有涉獵,而且他本人也精通水利。這樣的皇帝百姓也不會在意他的種族的!

    吳三桂於情於理都不會取勝的!

  • 3 # 低調與責任

    謝邀!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的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開國定鼎,一是戰爭的正義性,二是是否採取了恰如其分的戰略。換言之,就是是否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關鍵方面。首先,吳三桂不佔據人和。其本人本質上是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1644年,當崇禎帝最終決定放棄關外之地,招吳三桂火速進京勤王,作為人臣擁有關寧鐵騎機動性極強的吳三桂不是火速回援,而是磨磨嘰嘰行動遲緩,致使京師無力抵抗、崇禎亡國身死。而後引清軍入關,充當為異族打天下屠殺自己民族同胞的劊子手,為了榮華富貴更是將南明末帝朱由榔親手勒死,成為徹頭徹尾的漢奸賣國賊。在成為滿清平西親王后,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軍閥本質再次暴露無疑,成為國家心腹大患。在朝廷宣佈撤藩後,其置身為滿清駙馬的長子吳應熊生死於不顧,置廣大民眾民心思定的大勢於不顧,挾制另外兩藩,並聯絡臺灣明鄭,打起復明討虜的旗號,在前期準備充足勢如破竹後,卻不乘機進兵,反而稱帝自立,白白浪費時機不說,更讓鬆散戰線各方勢力看其自立野心,從而徹底斷絕外援。人心、民心盡失,讓吳三桂逞雄一時,最終功敗垂成,禍國殃民。此其無人和之利也。

    二則,其舉兵反叛時,民心思盼國家安定,不料其人雖近古稀,野心猶存、雄心不再,既已舉兵反叛、卻又患得患失,不思直搗黃龍,乘勢驅趕異族滿清(當時是,現在已歸化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之成員),卻搗鼓著稱帝,企圖借長江之險,分裂國家,竊地自肥,終不得善終。此其不佔天時也。

    三則,吳三桂以西南一隅之力,對抗已坐穩江山的朝廷,實力相差懸殊,此其不佔地利也。

    綜上,漢奸、軍閥、賣國賊、獨夫吳三桂,起兵不義、民心盡失、力量懸殊,其敗勢早已註定。

  • 4 # 勾勒歷史的世界

    百萬雄兵?

    不敢苟同,想想吳三桂主要的經營範圍是雲南,加上週邊的省份,貴州,四川。

    大家想想到現在,這些地方是發達的地方嗎?

    顯然不是,當然成都平原附近還是很發達的。

    大家再想想那時400年錢的時候,應該是很落後的方法。

    少數民族比較多。

    即使吳三桂有那麼多的兵,他養活的起嗎?

    大家再想想三國時候的蜀國,比吳三桂的地盤可是大很多,他才有多少兵?

    百萬不可能。

    即使吳三桂當時帶去了精銳他的關寧鐵騎,加上當地招攬的,本來關寧鐵騎,也沒有多少人。

    主要是養不起啊。

    吳三桂是有充分準備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

    他的部隊應該在10萬到20萬多之間,這也是我的猜測。

    但不會太多,精銳部隊也就幾萬人。

    吳三桂人沒有多少,為什麼康熙平定三藩卻花了8年呢?

    這個和吳三桂精心準備,康熙有些麻痺有關,覺得吳三桂不敢造反。

    第二這個和八旗軍隊的戰鬥力下降有關係。

    雖然康熙時期,清軍入關沒有多久,但是八旗兵,養尊處優,條件好了,自然就不願意打仗賣命了。

    所以清軍戰鬥力下降了。

    吳三桂起兵戰略錯了,沒有一鼓作氣渡過長江,一統天下,卻想著守著一畝三分地。

    清軍雖然戰鬥力差了,但是清朝卻是全國之力對抗西南一隅,江浙富裕地區,吳三桂的勢力沒有打過來。

    還有就是吳三桂吊死永曆皇帝得不到普遍漢人的支援。

    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

    打字太累,希望好評!

  • 5 # 南海打漁人

    吳三桂其實內心是不想造反的,他是被康熙逼反的,否則不會等快老死才造反,吳三桂跟多爾袞歃血為盟時候關係其實是平等的,大家說好的是平分天下,只是後來滿清勢大,吳三桂不得不屈服,吳三桂只好在雲南做他的平西王,屬於聽調不聽宣的主,他手下的軍隊都還是他的,比起現在的香港還自由。

    吳三桂放了滿清入關,已經得罪了天下的漢人,他造反如果發起反清復明的旗幟,還有可能找到一部分人支援,但是他稱帝后在漢人心中已經壞透了,漢人沒有人會支援他。

    吳三桂打不過康熙,主要原因是他沒有準備好,他年齡太大了,康熙在中國北方的根基已經很穩固了,經過滿清入關幾十年的發展,北方民心已經在康熙那一邊了。南方早些年也被滿清和吳三桂殺的元氣大傷,沒有實力參與到滿清與吳三桂的戰爭,也不想參與。

    吳三桂造反早期勢如破竹,滿清一路敗退,但是吳三桂年齡太大,繼位人又能力不足,沒有吳三桂的能力。所以,吳三桂一死,就不是滿清對手了。

    康熙在戰爭中越來越有經驗,滿清八旗還沒有完全喪失戰鬥力,滿清的控制範圍遠遠大於吳三桂,吳三桂戰線拉的太長,不利於長期戰爭。

    所以,康熙能夠戰勝吳三桂,是因為年齡,綜合實力。

  • 6 # 恐懼的牛魔王

    吳三桂造反時手握精兵強將加上時不時從朝廷拐一些糧草是具備舉兵造反的條件。但是我們從歷史形式來看,吳三桂造反必敗,原因如下:

    第一,力量對比不均衡。雖說吳三桂開始很猛,大有殺進京師的勢頭。但是此時的清王朝就相當於餓肚子的重量級拳擊手,而吳三桂是準備充足身強力壯的輕量級拳擊手,一開始輕量級仗著吃飽肚子頻頻擊中餓肚子的重量級拳擊手。但是一旦重量級拳擊手中場休息補充營養回覆體力以後,輕量級拳擊手就完全被捱打的份了。

    第二,吳三桂起兵造反隨說打著回覆大明的旗幟,但是他本身是大明的叛國者,起兵造反只是他個人牟利的工具,所以他並不具備群眾基礎,只要清廷緊緊抓住輿論,抓大瓦解叛軍計程車氣,吳三桂最終只能失敗。

    第三,康熙在削番之前就有準備幾個番王叛亂。康熙大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就已經勝過吳三桂。領導者的才能也是相當重要。如果換一個皇帝,也許形式還會有另外一番變化。

  • 7 # 掙錢養豔豔

    首先,講講吳三桂,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敗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後引多爾袞領導的清軍入關,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有功,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也就是三藩之亂的主要人物。

    下面來聊聊為什麼吳三桂會兵敗:

    第一,就吳三桂本人而言,並不想反,古人注重名節,已經是反叛之輩,如再反實為不忠,註定晚節不保。

    第二,鎮守雲南,離京城上千公里,就那時的交通條件,可謂是山高皇帝遠,已經是當地土皇帝,給的許可權相當於現在的一國兩制,甚至比起現在的香港還自由,沒必要反。

    第三,為了防止吳三桂作亂,那時清朝要求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來京述職,名為述職,實為綁架挾持。

    第四,吳三桂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大好形勢的形式,確久不揮師北上,在湖北的松滋一停就是三個月,錯失了良機。由此可見吳三桂本沒有帝王之氣,猶豫不決,還企圖與清庭劃江而治。

    第五,最重要的是吳三桂起義,沒有民心的支援,反清復明的口號更是不得人心,本來就是自己放清兵入關,還來複明,豈不矛盾。在做藩王期間鑄錢、煮鹽、販洋、開礦、橫財暴政,反觀康熙,施政很得民心,生產力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所以諸上所述,吳三桂沒有一樣佔優勢,如何能打敗康熙。

  • 8 # 歷史甄奇喵

    康熙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代帝王,他的功績非常大,是公認的千古一帝。而在他的所有功勞當中,最為突出的一項,也是他有一項重要功績,就是他平定了三藩,打敗了吳三桂。其實不少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當初吳三桂的手上握有百萬的將士,可是為什麼卻能被康熙打敗?

    先從政治上面看,自從當初吳三桂宣佈判國之後,皇帝立刻就下令,在全國各地都要公示出吳三桂的罪行,並且他立刻就處死了吳三桂在京城的兒子。與此同時,他對耿仲明在京城的弟弟採取的寬大處理,以此來拉攏這些人,並且他稱道,耿仲明這些人的叛國只是因為受到無知的誘惑,如果他們現在願意進行招撫,那麼日後對他們一定會寬大處理。康熙還對他們保證,身為皇帝,他絕對不會食言的。

    在軍事方面上,康熙制定出了非常詳細又精準的作戰計劃,他同時派人去到四川,安慶等地方,斷了吳,耿的聯絡。另外他也在不斷積極的部署後方,以山東山西作為後方軍隊的主要地點。

    當戰亂髮生的時候,吳軍因為來勢很強,所以很快就攻下了衡陽等地方。後來,耿精忠在福建地方反清,陝西提督也在吳三桂的誘惑之下加入了反清隊伍,於是他們很快就佔領下了平涼。短短數月,吳三桂等人就拿下了很多地方,但這時候他卻被勝利衝昏頭了,希望誘康熙談判。康熙看出了他的心思,不為所動,依然在積極的備軍作戰,後來清軍開始接連反勝,而吳三桂因為人多糧草不足,開始實行暴政徵收糧食,這就引起了民怨,之後眾叛親離,自然就被康熙平定。

  • 9 # 梨叔說史

    一、時機不對。吳三桂若想造反,應該在康熙治服鰲拜的時候,當時清朝除了鰲拜無一人是吳三桂的對手。等到他造反時,康熙的根基已穩,而且網路了大批人才。

    二、精力不盛。吳三桂造反時,已是暮年,名號尚在,威風已減。初期尚能一發廉頗之勇,但是不能持久。而康熙正春秋鼎盛,政治手腕早已成熟,而且很得民心。

    三、口號不明。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不得人心。明因他降清而亡,再打這個口號,已經不合時宜。而且他也沒有立明朝後人為帝,反而自己當了皇帝。

    四、軍力不多。關寧鐵騎雖然天下揚名,但是到了吳三桂晚年時,真正有戰鬥力的很少了。雖然雲南軍隊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但是畢竟軍力偏少。

    五、實力不足。吳三桂雖然長期鎮守雲南,但是雲南的經濟不好,發展緩慢,難以持續供應軍需。而康熙所在的北方,經濟恢復較快,佔據著天下的三分之二,非吳三桂可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至七分鐘外貿英語情景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