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82566089773

    翻譯:

    有個喜歡錢財的晉華人,到市場上去。(晉人)遇到東西就去奪取它,說:“這我可以吃,這我可以穿,這我可以收藏,這我可以用。”(晉人)奪取完後就離開。

    管理市場的官員趕過來讓他交錢,那晉人說:“我利益燻心的時候,兩眼發暈冒火,天下(或四海之內)的東西,好像本來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別人的東西。不如你給我,我如果升官發了財會還給你的。”官員發怒了,用鞭子抽打他,奪回他搶去的東西走了。

    旁邊有人譏笑他,那晉人徒手屈肘如戟的形狀,罵道:“世人貪圖利益比我更嚴重,往往千方百計地暗中爭奪利益,我還是在白天拿東西,難道不是比他們要好嗎?有什麼好譏笑的?”

    原文:

    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資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

    市伯隨而索其直,晉人曰:“吾利火熾時,雙目暈熱,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之,奪其物以去。

    旁有哂之者,晉人戟手罵曰:“世人好利甚於我,往往百計而陰奪之,吾猶取之白晝,豈不又賢於彼哉?何哂之有?”

    攫(jué):奪取。羞:名作動,同“饈”,美好的食品。這裡當動詞用,意為“吃”。資:名作動,收藏。直:通“值”,價格,此處指買這些東西應該付的錢。

    出自:南北朝 劉義慶《世說新語》

    擴充套件資料

    主題思想:

    文章講述晉人好利奪取他人財物卻被虛偽假善的官吏搶走的故事。作者藉此諷刺了社會中貪得無厭利慾薰心的“好利者(晉人)以及以“坦蕩”為名,實則行“好利”之事的小人(官吏)。

    啟示:

    這篇文章告訴人們比其那些真小人偽君子更值得痛恨,同時做人應本分而切勿被利益衝昏了頭腦。

    作者成就:

    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以前的副宰相),位極人臣。

    荊州時期(30-36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功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

    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老莊思想為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