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崑崙139100429
-
2 # 夢雨軒144132698
這個問題的回答,應首推王羲之之《蘭亭序》了,《蘭亭序》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凡重複的字各不雷同,開篇數行幾乎是行楷,字字獨立,筆筆規矩,全篇用筆或露或藏,點畫精勁。字形時正時側,錯落有致。古人稱其“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字字“飄如浮雲,嬌如游龍,波譎之詭,變化無窮”,其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書法史上造詣達到最高境界的一幅佳作。
-
3 # 柳家建軍
在古代經典書法作品中,最喜歡黃庭堅的書法作品。他的作品氣勢開張大方,結體舒展流暢,長波大撒提頓宕蕩,清勁而不失瀟灑,一掃文人書法的柔媚之氣,給人心氣爽朗之感!其中《松風閣帖》最為代表之作!
-
4 # 0大木瓜0
之前,喜歡過《蘭亭序》書法,後來發現又喜歡了《道德經》書法。
每每臨摹一遍《蘭亭序》書法,猶如打了一套“太極拳”,從內心深處散發出正氣,而濁氣悄然退卻。臨摹過《道德經》書法後,就像打了一套“少林拳”,鋼勁有力,虎氣風風,渾身上下、從裡往外透著錚錚風骨。
這輩子游走江湖,從《蘭亭序》書法中,學會了遊刃有餘,能伸能縮。從《道德經》書法中,學會了從容大度,外鋼內斂。
總之,好的書法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表現,更是育人品德、磨鍊性格的勵志作品。
-
5 # 千千千里馬
中國的書法藝術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晉唐書法的一筆一畫,就足夠我們美不勝收了,要取一幅作品欣賞終生,好像歷史上就沒有這樣的事情。
《韭花帖》放大區域性。不過,我還是感覺有一件作品,是我一生也欣賞不夠的,這就是五代時期書法家楊凝式的《韭花帖》。
這幅書法作品,被評價為,寫出了韭花的味道,真的非常不容易,你想想,從一個色彩視覺,轉換為一種味覺,這是需要多大感情的轉換,也
而且還需要足夠的想象力。
《韭花帖》區域性。細看,每一個字都“風規自遠”的意境之美,與筆法的自然之美。但是,從一種感情轉換為另一種感情,從視覺轉換為味覺,在中國書法史上,好像楊凝式的《韭花帖》是唯一的一件書法藝術作品。
這說明《韭花帖》的韭花味道,不是生搬硬套出來來,強加在書法作品上的,而是書法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使得我們欣賞了這個藝術作品以後,不能不感到被藝術的美深深打動了我們。
放大欣賞,味道更濃。假如這個書法作品,真的像韭花一樣散發著自然的美味,那麼,這應該是世界上儲存最為久遠的韭花味道了!
我們不妨把它叫做永恆的韭花味好了。
宋代大詩人看到這個作品以後,也是激動不已,好像味道了鮮美的韭花味,揮筆為這幅書法作品,寫下一首傑出的題書法詩: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黃庭堅為什麼如此熱情讚美《韭花帖》這件書法作品呢?
原來,黃庭堅對於學習王羲之,學得畫貓不成反類犬的拙劣現象非常不滿,但是看到從王羲之《蘭亭序》中來,有不同於王羲之《蘭亭序》的這種創造精神,非常讚賞,所以,這首詩的旨意,是說:你們都說創新不可能,看看洛陽的揚風子,為什麼輕易就有所創新呢!
難道這個事實,不足以證明書法是可以創新的嗎?
那麼,黃庭堅詩中的“下筆便到烏絲欄”中的烏絲欄是什麼意思?
不少書法家都說是王羲之是《蘭亭序》,這樣解釋似乎也不錯,但是,沒有“靠實”哎!
本來,烏絲欄與寫字有點遠,因為,烏絲欄是古代尺牘用箋上面的豎行的格欄,為的是每一行字都工工整整的。
如果我們理解為是紙上的格欄,那顯然是不靠譜。
所以,在這首詩裡,具體來說,應該是指臨摹書法的勾線,這些線就叫是黃庭堅所說的“烏絲欄”了。
這種勾線是透過“向拓”方法,勾出來的,接著,就要填墨,填好了墨,一本“影印”的書法作品,就完成了。
黃庭堅用“下筆便到烏絲欄”來形容楊凝式好像王羲之在世,這是對楊凝式非常高的評價了。
書法家的分析。宋代的書法,已經與唐代不太一樣,比較注重個性的張揚,這種張揚個性的書法,肯定會被認為不和古法的。黃庭堅本人就是堅持創新的書法家,所以,他大聲疾呼創新,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麼,《韭花帖》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
當代的書法家,有很多的解讀,包括章法、用筆、氣韻沒有不談的。
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我只是說說我自己為什麼喜歡《韭花帖》?
書法家對《韭花帖》章法的分析。我們大家都知道,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之美”。王羲之,就是中和之美的偉大實踐者和代表。
從唐代以來,能夠有“中和之美”的書法作品,可以用寥若星,鳳毛麟角來形容,可能一點也不過分吧?
而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像就是一個特例,在我們眼前一亮,讓我們感到了“中和之美”的再現。
從區域性和細部看。一般的書法作品,不是太強硬,就是太柔弱,能夠達到恰到好處中和之美的藝術境界,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我非常喜歡《韭花帖》裡具有王羲之那種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中和之美。
-
6 # 田_言
儘管是假設前提之下的選擇,但這個問題確實在考驗著每一位書法愛好者審美標準和舍取抉擇的情感底線。中國傳統書法從幾千年前一路走來,篆、隸、楷、行、草每一種字型的出現和成熟,都要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字使用過程,每一種文字書寫的時代特徵和每一種書體的特殊風格的形成,都需要一個時代書法人群的傳承和努力,都需要書法天才的偉大創舉才能完成。流傳至今的每一幅古代書法作品都在書法發展歷史中佔據一席之地,都在書體書風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後人對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心存敬畏膜拜之情,文化作品的比評從來難分上下,古有”文無第一”的說法。即使如《嶧山碑》、《曹全碑》、《冠軍帖》、《宣示表》、《蘭亭序》、《中秋帖》、《恭公碑》、《勤禮碑》、《自敘帖》、《蜀素帖》等等這樣的重量級書法作品,也很難分出伯仲,甚至公認的《蘭亭序》這座書法藝術的高峰作品,在與其他書法作品的PK中也有不足,與《懷仁聖教序》相比,它只能代表”書聖”行書的精品筆法,而不能像後者那樣展示”書聖”行書的大全筆法,與顏魯公《祭侄文稿》相比,它的創作狀態是文人氣息籠罩下的酣醉之態甚至藥效之態,不及後者英雄氣概感襲人之內心。如果只能選一的話,我選《大盂鼎銘文》,它是西周金文作品,確切無疑的毛筆書寫之後經過刻制模型,再用青銅溶液澆鑄的書法作品,中鋒運筆穩重前行,撇捺彎提形態光彩奪目,閃爍著中華書法文明的原始之光,它的書法之力何止入木三分,真正的入金三分,豈是水墨之書,而是浴火而生之字,也許它的樸素的筆法對於今天的書法學習無多大借鑑之處,但它毫無疑問應得到今天所有書法愛好者的無限崇敬。
-
7 # 狂喜淡墨a
古典書法喜歡哪一幅為至最?
那麼經典之作皆喜歡,然而選擇最喜歡的是顏魯公行書《祭侄文稿》。
此作,不單單是譽為第二行書,而且以悲悽憤恨之涼心,血淚鑄書,此乃藝術的現實主義寫實手法,真實不虛。從內容感知體驗那時的心境,驚心動魄也。筆畫的跡象,就是從內胸跳動的心電圖,一如貝多芬名曲《命運交響曲》再版。一則書墨表現情懷之傾訴,一則音響體現情感之掙扎。
顏真聊,字清臣,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文詞清剛,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筆法,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尤善正書,草書。世稱顏體,其體具點如墜石,筆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致,字如其人,厚重中正,顯示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我為他的人品所折服,於此尊崇,故瞭解此忠公多一些,並且心懷敬重,臨摹他作品,甚感其形象象徵著人之尊嚴,剛正不阿,雖為文人,而憂國憂民情懷之高貴,永留後人。
祭侄文稿,因侄季明殉安史之亂,為其祭文草稿,此帖現藏臺灣,此稿帖,筆法特點,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乃為顏平原之書而喧赫之帖。富有濃厚之感情。
-
8 # 詩夜城主
從秦漢開始到清代這段時間的名家書法作品應該有成千上萬了,有些書法真跡儲存至今,有些卻再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臨摹版本”,比如“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所以對於我個人來說在古代書法作品中,如果只選一幅,我最喜歡的是,宋代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
雖然王羲之的《蘭亭序》從古至今萬人仰慕崇拜,可看到其真跡的人寥寥無幾,欣賞書法藝術作品只有欣賞書法家的真跡才更有一番滋味,高仿的作品審美價值並不是很大,當然了,每個人對書法作品的喜好程度都各不相同,這和自身的藝術素養有關,
現在我們談論一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其行書開宋人“尚意”之風,對後世影響巨大,傳世書跡《黃州寒食詩帖》行書17行,129字,為蘇軾遭貶黃州時所作的兩首詩,
《黃州寒食詩帖》該帖結字“粗不嫌粗,細不嫌細”,墨色用筆隨意而變、因情而轉、跌宕起伏、氣勢如潮,被譽為“蘇書第一”。和蘇軾同時期的書法家的黃庭堅曾這樣評價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這樣評價《黃州寒食詩帖》“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蘇軾也這樣自謙“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天真爛漫是吾師。”,綜上所述,這就是唯獨鍾意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原因。
-
9 # 文物樑子
趙孟頫的這塊碑帖《淮雲通上人化緣序》。你可以看到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黃庭堅等人的影子:楷書間架結構,而又有行書的飛動與湛靈。
-
10 # 阿燚黃南開
我最喜歡的是元末著名書法家楊維楨(1296―1370)書張雨道人的《小遊仙詩》之一的《晚節堂詩札》這幅行草法帖。此帖書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帖中詩曰:“許姥塘東餘姥宅,高年七十見孤風。半生閉戶機杼老,公子讀書燈火同。大兒學仙類耽子,小兒力仕如終童。瑤池春酒介眉壽,阿母蟠桃千歲紅。”帖中開頭寫:晚節堂詩為竹洲仙母賦;結尾落款:至正辛丑春三月十有二日。鐵笛道人在清真之竹洲館試奎章賜墨書。
謹觀此帖:下筆力透紙背,結體縱橫崎嶇,用筆迅疾狂放,章法中折射出作者豪放不羈的性情;楊維楨老而彌堅、熟練的技巧不留痕跡地融進了這幅法帖當中。
楊維楨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會稽人(今浙江紹興)。其書法以壯美稱世,師漢漢晉先賢,將章草、漢隸、行書的意趣融匯貫通,並加以創新為筆力雄健,風骨凜然,乍看放縱恣肆,飄逸險絕,似為雜亂無章,實則暗合法度,後世人稱為“鐵崖體”。
回覆列表
原本以‘傳統’固化的觀念認為首選王羲之之《蘭亭》,但看或學的多了,精觀細研後我選顏真卿的《祭侄稿》(爭座位帖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