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
2 # 醉臥紅塵已是癲
我對這些俗成俚語不是很清楚,這應該是農家俗語,對不起,沒種過田,感覺好像犯錯誤,忘本樣的,自我檢討。哈哈哈……
-
3 # 豔子245800979
中國古老的文化就是諺語。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從青春到暮年從耳聞目躲老人們代代相傳的確如實。尊重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
-
4 # 雁南飛
對於秋水老子冬水娘,澆好春水多打糧。
對於小麥種時,最好要在霜降以前, 秋分麥不使糞。最佳時間是在秋分。
種上小麥以後,首要任務就是多澆水,要漫灌溉,這樣的話出來的小麥苗子容易紮根不但快,而且還壯,如果冬天再下一場大雪,那麥子苗就回平安過冬,為來年的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春節一過,那春天的氣息也會撲面而來,紫燕呢喃,柳枝吐嫩,桃花腮紅,梨花帶雨,小草青青……
這時沉睡了一冬的小麥,也推開了鋪蓋在身上的厚厚的雪被,伸了伸懶腰,揉了揉眼睛,感覺舒展多了……
這時節的小麥,就會慢慢開始返青吐綠,到了清明節前後,那就要給它追肥,澆水,除草,還要防蟲打藥……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小麥的高產打基礎,投資,付出……
最後才有如卷似畫的金黃色的麥浪,微風盪漾。
更會有顆粒飽滿的豐收景象。
總得一句活就是,無論什麼事情,付出了才有回報,辛勤的耕耘和付出,就會應獲豐收的喜悅。
-
5 # 玉輝清風
秋水老子冬水娘,澆好春水多打糧。
這句話是指小麥說的,秋水老子指的是秋天種小麥時先要澆水保垧,紮好根。冬水娘是指小麥要在冬天澆凍水保溫,使之多分櫱,就象娘一樣,多生子苗。澆好春水多打糧:是指到了春天小麥要即時澆好返青水,就可獲得豐收。
-
6 # 吉祥如意
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業社會,農民根據氣侯、節令所總結出來的農作物植保經驗。只是不同地區說法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
本博所處地區,農民有“麥收八、十、三場雨”之說。也就是農曆的八月、十月和下一年的三月,這三個月只要每月有一次透墒雨,小麥豐收就有希望了。
秋水即八月份為冬小麥、油菜、豌豆等作物備播的底墒,底墒充足,出苗就齊,苗好就打下了豐收的基礎。而農曆十月份的雨也叫壓苗雨,剛出土的嫩苗迫切需要一場大雨,便於小麥根系扎得深,吸收養分。下年開春三月份,正是小麥返青生長旺盛期,有一次大雨基本上就豐收在望了。
現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人工灌溉,適時澆水也可以保證糧食豐收。
-
7 # 寶179207574
指小麥播種時一定要水份足,如地幹需澆水保垧播種,入冬時節打一次凍水,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分叉,苗多苗荘,春季返青適時澆水追肥,才能保證豐產豐收。
-
8 # 尚思修善
這是農村的諺語,說的是給小麥澆水的事,秋天澆一遍好像是小麥有父親一樣,冬天澆一遍冬水好像是被母親呵護一般。這樣有父母的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
9 # 塞北豪客
秋水老子冬水娘,澆好春水多打糧。
說明中國農村諺語都是從社會實踐中來的。從輕重緩急的角度來解釋四季水的作用!有繼承,還得有發展,缺一不可!
一個人不能忘掉自己的歷史,一個國家也是這樣。就像糧食一樣,如果沒有秋水冬水,有春水也沒什麼用。
-
10 # 彩虹雨79293136
這一句農諺不僅是農時墒情的基本理論,更是暗喻出一個事物或人物的偉岸成長是要有其本質的種因,和孕育其成長茁壯的環境土壤,還要有後天經歷風雨磨礪的歷程!
-
11 # 萍水相逢227621790
萬物都有五行,有規律和本能。秋水雖是季節中的第三季,但已是一年的秋黃秋枯時,水便走到靜養期故老子。從秋到冬又是水淡定盈育期故娘,春是水蘇復滋潤時,也是最可貴的甜水,故澆好水多打糧,也是一年的首望。
-
12 # 穀神30
“秋水老子冬水娘,澆好春水多打糧。”很明顯,這是一句農諺。與我們這裡的農諺“麥收八十三場雨”有異曲同工之妙。八月下雨,有利小麥播種,出苗。十月下雨,有利小麥生根,分孽。來年三月下雨,有利小麥返青,孕穗。有了這三場雨,就為小麥豐收奠定了基礎。若天公不作美,就要澆好秋冬春三水了。這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遵循它,就能使小麥豐收,違背它,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13 # NN梅泠
"秋水老子 冬水娘,澆好春水多打糧"。這可能是北方地區 農村中的一句諺語。中國南方農村是: 一年種植兩季水稻;或一季種水稻, 一季種作物(疏菜、番薯等。)所以沒有這句農諺。只有在北方農村 成片種植小麥的地區才可以聽到這句農諺。//民以食為天,小麥是北方 廣大農民賴以為生的糧食。小麥是一二年生的草本、糧食作物。一年僅種植一造。常在秋天播種小麥。對播種了小麥的田地要多澆水,最好是漫灌水,使麥田溼透。這有利於麥芽開根`長根、紮根。如果天公作美,秋天下一兩場大雨,對播種後的小麥是很有利的!老天爺的這種眷顧,無疑是廣大農民的好爹爹!至冬季,在下雪前也要多澆水一兩次,讓麥田溼透,麥苗更好地茁壯生長`多分孽,以利於多長穗。如果老天作美,下一次溼土的冬雨,那就是老天娘娘關懷農夫了!春天,厚雪融化後,春陽和暖,如果再下一場春雨,或人工多澆一兩次水,這將有益於夥粒飽滿,產量大增!可謂豐收在望!大功告㨗!
-
14 # 明月206267573
在西北應該是“春水老子冬水娘,澆好夏水多打糧。”每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不一樣,氣候差異大所以農業生產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同。比如中國西北地區冬天冰凍三尺寒,夏天干熱火焰高,春秋兩季風沙大,天氣多變又無常。這是氣候的原因。還有地理土質因多為鹽鹼性沙土地,乾旱少涵養,所以澆冬水即可以壓鹼,又可以保(商),有彥語道:冬水要澆好,春水跑一跑。因為春水澆過,第一,是水往下徹的快,地反而不保商;第二,泛鹼,即鹽鹼往上泛,反而映響於農作物的生長。再者,土質差異,有沙多土少的,有疆土板結的,俗語云:“娶婆姨娶個笑面虎,種地要種個沙辦土”。
-
15 # 歲月一的痕跡
這句話完全是指冬小麥作物說的。同我們當地的:麥要八、十、三場雨的說法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小麥要在播前八月有一場踏墒雨,播後苗齊苗壯,十月有一場壓根水,這樣小麥有利於越冬。來年三月有一場撥節水,這樣小麥就可以豐收了。農民就可以頭枕饅頭睡啦!
回覆列表
《荀子·大略》記載著這樣一段孔子同子貢的對話:
子貢對孔子說:我對學習感到疲倦了,希望去侍奉君王以得休息。
孔子說:《詩》雲:“自早至晚,溫文恭敬。管理祭祀,虔誠敬謹。”侍奉君王如此之難,怎麼能休息呢?
子貢又說:那麼我希望侍奉父母以得休息。
孔子回答說:《詩》雲:“孝子盡孝永不竭,祖先賜福無消歇。”侍奉雙親如此之難,怎麼能休息呢?
子貢接著說:那麼我願在妻兒那裡得到休息。
孔子說:《詩》雲:“以禮法對待妻子兄弟,齊家治國世無匹。”對待妻兒如此之難,怎麼能休息呢?
子貢再說:那麼我到朋友那兒得到休息吧。
孔子說:《詩》雲:“朋友來相助,助我以威儀。”朋友交往如此之難,怎麼能休息呢?
子貢又說:那麼我希望從事耕作以得休息。
孔子說:《詩》雲:“白天割草,晚上搓繩。秋冬修屋頂,開春要種糧。”耕作如此之難,哪裡能休息呢?
子貢說:那麼我就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嗎?
孔子說:看看那高大的墳丘,這就是休息的地方了。
子貢說:偉大呀死亡,君子、小人都可以在此得到休息了。
這段對話可能不是實有其事,但儒家的奮鬥不息、死而後已的精神卻在其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人生多憂患,社會國家也多憂患。克服人生的憂患,人生才能高揚,人格才能昇華;克服社會的憂患,社會才能發展,才能進步。不僅要知憂患於未萌之先,而且要敢於面對憂患,不斷搏擊,不斷進取。《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萬物皆有衰怠,而自然的運動、社會的發展則永無衰怠,按照自己的規律永遠周流不息。人生也就總會不斷面臨新的問題需要去解決,總有新的憂患需要去克服。可以說人生就是不斷克服憂患的過程,憂患不已,奮鬥不息。因此,人生處處承擔著社會責任,處處無所逃避。“大塊勞我以生,逸我以死”,只有死亡才能休息。人肩負的責任如此之重,奮鬥的道路如此之漫長,要履行人的歷史使命,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就必須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有遠大的志向,剛毅的品格,才能支援士完成人生的責任。《白虎通義·爵篇》:“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作為士,就應該任事,自覺地擔負起社會責任;放棄社會責任,是不配稱作“士”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勇於任事,死而後已,就成為“士”的傳統,成為中華民族至可寶貴的美德。
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青年時即志向遠大,曾作詩說:“才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以傳說中的賢相稷、契自許,志在“矯世變俗”,以安天下。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在《贈王介甫》詩中說:“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以李白和韓愈相推許,對王安石的文才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王安石卻回答說:“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表明他的志向不止於“學文章”,做文人,而在於“傳道義”,濟天下。王安石的意志力十分堅強,剛毅果斷,“自信所見,執意不回”,一旦看準了目標,他就毫不動搖,百折不回,努力實現。“誰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才老更剛”,正是他的夫子自道。史稱北宋“積弱積貧”,從開國起就沒有真正強盛過。外患頻仍,而當權者卻一味妥協退讓,割地賠款,以求苟安。內則土地兼併嚴重,冗官冗員眾多,而官僚享有免役特權,財政負擔壓在普通老百姓頭上,使他們日益貧困;國庫收入減少,支出增加,財政困難,入不敷出。王安石認識到,只有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才能挽救國家,強國富民。他在入仕之前,就不拘泥於抱殘守缺,死讀經書,留心於經世致用之學。在10餘年任地方官期間,在自己管轄範圍內,為民興利除弊,作了一些改革的試驗,積累了經驗,醞釀出一整套改革方案。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他即向仁宗上萬言書,要求進行改革,仁宗未予理睬。神宗即位後,採納了王安石關於變法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宰相,開始推行全面改革。在財政、經濟、軍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等方面都實行了變法,先後推行了均輸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保甲法、將兵法等新法,目的在於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國家收入,節省開支,選拔人才,減少冗官冗兵。如“青苗法”,在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由官府貸錢糧給農民,收穫後繳還,收較低的利息,以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避免農民因借高利貸而破產賣田,抑制了兼併,官府也增加了收入。“免役法”,變出差役為交錢代役。以前應服役者,按戶等高低交“免役錢”;以前免役的人戶,也須依等級繳納半數,叫“助役錢”。此法減輕了差役對人民的負擔。“方田均稅法”,由官府重新丈量土地,根據土質好壞規定稅額,使田產眾多的大地主無法瞞田逃稅。“農田水利法”,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只有五六年,全國就修建了水利工程1萬多處,灌溉田地36萬多頃,提高了農業生產力。這些新法推行不久,就收到成效,農業生產力發展了,國庫收入有了增加,使“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了激烈的反對,皇太后、皇親國戚、元老重臣都紛紛出馬攻擊新法,有的甚至宣佈與新法誓不兩立。面對排山倒海般壓來的反對聲浪,王安石穩如磐石,絲毫不為所動,他以堅強的意志,力排眾議,堅定不移地推行貫徹新法。針對反動派的攻擊,他響亮地喊出:“天變不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人們通常認為,皇權是“奉天承運”,天命所歸,因此,天象變化即發生災異,是上天對人君的統治不滿意,故藉以示警。如災異發生,皇帝就要重新檢討政策,加以改變,並下“罪己詔”,承擔責任,向天謝罪。這樣,“天變”就成為保守派官僚們反對新法的一個重要武器。他們多次以“天變”為由,企圖阻止新法的推行,王安石則毫無畏懼,以“天變不足畏”予以正面駁斥。王安石以樸素唯物主義的非天命論反駁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十月,彗星出現在東方。彗星出現,一向被認為是預示將有災禍降臨,神宗心中不安,下詔徵求直言,詢問政事有無缺失。王安石率領大臣們上書,駁斥了“天人感應”說。他說,“天道遠”,與人事無關涉。“天文之變無窮”,災異不過是自然界不斷運動變化的結果。歷史上天變與人事上的災亂雖有時符合,但不過是“傅會”和“偶合”。因此,不應該相信天命,而應該相信人事。他還舉史實證明“天人感應”的荒謬。由於思想上有這樣清醒的認識,所以對反對派以天變反對新法,王安石都毫不含糊一一予以回擊。熙寧四年(1071年)春,京東路、河北路發生大風災,百姓十分恐慌。神宗對中書省批示,要求“省事安靜”,停止變法,以應天變。王安石卻果斷地扣壓了這道詔令,使變法沒有夭折。靈臺郎尤瑛說,天氣久陰,星辰執行不正常,應該退王安石。他立即下令把尤瑛刺面,發配英州。元老大臣文彥博上書攻擊“市易法”是與老百姓爭利,致使華山山崩,王安石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要說華山之崩是天意,那麼這天意是為小人發作的。“市易法”是為保護小民,抑制兼併的,官府並沒有得到好處,怎能說與民爭利呢?他壓下文彥博的奏章不上報,派文彥博出京去擔任大名府留守。熙寧七年春天,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失所,神宗憂形於色,上朝時嘆不已,想全部停止執行“法度之不善者”。反對派乘機攻擊說,大旱是王安石招來的,罷免王安石,天就會下雨。王安石反駁說,水災旱災是常有的事,堯、湯之時也不能避免。此事聖上不必憂慮,只是應當“修人事”,多作努力來應付。反對派借天變攻擊新法的企圖,被王安石一個個粉碎了。
中國封建社會非常重視傳統,“祖宗成法”神聖不可侵犯,子孫應當謹守勿失。“率由舊章”,“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既是講的孝道,也是對治國之道的要求。反對派領袖司馬光就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也。”王安石要變法革新,就不可避免地要觸動“祖宗之法”。因此,“祖宗之法不可變”,就成了反對派反對新法的又一根據。王安石不為“背離祖宗法度”的“罪名”所壓倒,旗幟鮮明地提出“祖宗不足法”。他不迷信古人,不迷信經典,嘲笑儒家經典《春秋》是“斷爛朝報”。他認為:“尚變者,天道也。”世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量變,而是“新故相除”,新的必然要代替舊的。人類社會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世異則事異”,“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設施之方皆殊”。社會條件不同了,政治制度和治國方略也應因之而異。他反對“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的墨守成規、維持現狀的思想,對神宗說,仁宗在位40年,幾次修改法令,若是法令必不可移,祖宗何故屢自變改?他向神宗建議:“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他痛斥死抱“祖宗成法”而不知變的人是“庸人”,“非愚則誣”。王安石的大無畏精神,一掃因循守舊的風氣,破陳腐舊規,給死氣沉沉的北宋政壇注入了活力。
王安石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限制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舊的學風和傳統的思維模式,因此招致許多非議,每一次新法的推行都招來攻擊和汙衊,“一言未下,一謗隨之”。在反對新法的人中,有些人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也有的人是由於認識上的不同。他們對新法、對王安石個人進行攻擊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王安石的生活習慣也成了他們攻擊的理由。一時間,反對聲浪“天下洶洶”,流言蜚語紛紛揚揚。王安石對此早有思想準備,他在給司馬光的信即《答司馬諫議書》中說:“至於怨謗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他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敢以不肖之身,任天下怨誹”。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攻擊誹謗,他輕蔑地說:“人言不足恤。”不論引經據典的攻擊,還是流言蜚語的誣衊都不值得考慮,他步伐堅定地邁向既定目標。新法頒佈後,“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中外大臣、諫官朝士齊聲反對。御史中丞呂誨首先發難,上書列舉王安石有十大過失,說王安石當宰相,“天下必受其禍”。元老韓琦也上書神宗,攻擊“青苗法”害民,要求停止實行。面對聲勢浩大的反對浪潮,神宗動搖了,打算廢止“青苗法”。於是,王安石入朝面見神宗,對他說,陛下欲以先王之道戰勝流俗,實行革新,而現在奸人想敗壞先王之正道,阻撓陛下的改革。如果流俗佔了上風,天下之人就會歸向流俗;如果陛下頂住壓力,態度堅決,天下之人就會歸向陛下。神宗被說服了,“青苗法”得以繼續實施。在新法的反對者中,上有皇太后,兩宮太后幾次痛哭流涕地要求神宗罷免王安石,廢止新法。皇親國戚、王公大臣也群起而攻之,他們製造各種輿論,有的借天象示警,有的說百姓怨恨,有的造謠中傷,企圖以“人言可畏”迫使王安石放棄新法。王安石以堅強的意志排除各種阻力,毫不動搖地推行新法。他痛斥“習於苟且”、“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的保守派,以殷代盤庚遷都為例,說反對盤庚遷都者從貴族到平民都有,而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堅持遷都的正確決定。他堅決表示,只要是正確的,他就要一定堅持下去,不管有多少人反對、攻擊、誣衊,也決不後悔:“度義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他對反對派予以堅決回擊,甚至不惜與他的許多朋友決裂。呂公著與韓維曾幫助王安石樹立聲譽,歐陽修、文彥博曾向朝廷推薦過王安石,富弼、韓琦曾任用王安石擔任皇帝侍從官,司馬光、範鎮是王安石交情深厚的朋友,但因他們反對新法,王安石將他們一一貶斥。“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使令必行。”由於王安石具有這種剛健有為、堅毅不屈的精神,新法在一段時間內才得以克服守舊派的反對、自己陣營中人們的動搖(包括神宗),予以推行。反對派稱他為“拗相公”,這種“拗”,實則是王安石對自己事業充滿信心,不為壓力所動的剛毅性格的表現。“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守舊派氣勢洶洶的攻擊誣衊,在王安石看來,不過是幾片浮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