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仙霆Doctor
-
2 # 影視5間道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一個缺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蜀國最早滅亡的命運。而他的這個最大缺點,恰恰也是劉備的最大優點,也是劉備最擅長的一項能力,雖然諸葛亮的智謀超過劉備數倍,但是在這一項能力上諸葛亮卻遠遠不及劉備。
那麼諸葛亮的最大缺點是什麼呢?
而這個刺客與劉備一番交談之後也發現劉備其人並不是曹操所描述的那樣壞,而是一位雄主,刺殺劉備的念頭也開始動搖。
恰好這個時候諸葛亮覲見劉備,刺客心虛,便藉口去上廁所。劉備便向諸葛亮大力推薦這位刺客,說他是難得的奇才。諸葛亮嘆息的說道:這個人神色慌張,奸行外漏,邪心內藏,必定是曹氏刺客。於是立即叫人抓捕,刺客害怕,於是翻牆趕緊逃跑了。
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刺客都是亡命之徒,可這個刺客既然能夠與劉備交心,說明他並非凡人,不是普通的刺客。而且劉備的知人之鑑,已經讓對方有加入劉備陣營的打算,善於用人,化敵為友,這才是最高超的能力。又 語諸葛雲“足以助君補益”。
《蜀記》中又這樣寫到:時先主亦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
也就是說就在劉備要完成一個壯舉:成功的讓曹操派來的刺客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所用的時候,結果被諸葛亮搞砸了。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了諸葛亮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善於識人,發掘提拔人才。而恰好相反的則是劉備最大的能力和優點就是:善於識人,發現人才,聚攏人心。
仔細想想,能抓住刺客不算什麼高超的能力,而能夠讓刺客主動放棄刺殺,並且死心塌地的為自己賣命,這才是最高超,最厲害的能力。而劉備就有這個能力,這可能也是劉備能夠從一個賣草鞋的起家,在亂世之中創立一番基業的主要原因吧。
相比於劉備的這個優點,諸葛亮就在這一點上遠遠不及了。縱觀諸葛亮的其人,可以說才智超絕,智謀超過劉備數倍,既能搞後勤治理國家,又能帶兵打仗,可以說是全才。但是識人用人的能力卻是他一生最大的缺點。
而他的這個缺點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蜀國最早滅亡的命運。劉備死後,諸葛亮獨當一面,可基本用的都是劉備留下的班底。他幾乎沒有提拔什麼青年才俊出來,在他死後,除了姜維能夠撐起一片天之外,蜀國幾乎人才斷層。找不到可以撐起蜀國的人,相比於同時期的司馬懿提拔了很多底層的青年才俊來說,諸葛亮這方面確實差強人意。
這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蜀國最早滅亡的命運。如果劉備多活十幾年,二人將優缺點正好彌補,可能蜀國會有一番作為。
-
3 # 擺渡者夜雨寄聲
又想成就霸業又想遵規守距,即使他沒累死,也沒辦法替劉禪打下江山,因為劉禪就不是和他志同道合的領導,他做多少都是無用功
-
4 # 小謝的生活記錄
諸葛亮的幾個缺點
諸葛亮無疑是傑出的戰略家,注意是戰略家,但並非傑出的戰術家,領軍打仗是差點。在日常工作中,他是一個與後勤、政務為主的傑出的政治家(這一點很重要,這需要高明的政治手腕)。
1、作戰指揮能力不強,導致其戰略可行性打折。“三分天下”無疑是偉大的戰略構想,這個必須肯定。但自己的戰略構想並不能由他自己來完成,關鍵指揮能力不強。
2、不能知人善用,缺乏培養人才和舉薦人才能力。孔明明知人善用的能力遠遠不及其主劉備,接班人姜維不錯,但只是個降將。
3、事必躬親,不肯放權。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其缺點。
4、心胸狹窄,不能用人,不能容人,自認為自己天下第一聰明能幹,不給別人發揮的機會。5、有野心或私心太重。
-
5 # 簡體字石磊
諸葛亮的最大缺點是沒有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這一點跟司馬懿比較一下就知道了,司馬懿把下一代培養成了優秀的帝王之才,所以在司馬懿去世之後,他的下一代能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最終統一中國。反觀諸葛亮,他沒有將他的下一代培養成優秀人才,導致諸葛亮病逝之後,蜀國無人可用,無人能與司馬家對決,從而使蜀國在與魏國的對抗中一敗塗地。
如果諸葛亮培養出了優秀的下一代,要說蜀國能統一中國可能有些誇張,但至少能使蜀國的滅亡推遲一些,能為蜀國的長期生存發展奠定基礎。
-
6 # 單細胞7
最大的缺點就是格局太小 脾氣還倔 性格上的缺點 讓他把蜀國耗空了 青壯年和全國經濟全壓在北伐上 每次北伐都要消耗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和物資 如果他把這些消耗用在治理蜀國上 等魏伐吳的時候 暗度陳倉 兵強馬壯的蜀國 爆魏國菊花 魏國兩線作戰 不敗也難
-
7 # 五嶽十八
答:諸葛亮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在培養接班人上下功夫。以至在他死翹翹後,蜀國治國無干才,帶兵無帥才。就一個姜維,還是半道撿回來的。而魏國在司馬懿之後,有司馬師,司馬昭,鄧艾,鍾會,陳泰,郭淮,夏侯玄,夏侯霸等,吳國在周瑜魯肅之後,有陸孫、丁奉,諸葛咯,步鷙等二代人才。
如果諸葛亮在百忙中稍微注意點教育問題,辦個諸葛亮政治軍事大學,自任校長,親自授課,讓趙雲擔任武術教練,魏延做課外輔導員,收羅二代子弟,悉心培養。憑這麼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定會人才輩出,那蜀國說不了真能逮著機會統一天下,至少能多活個幾十年吧。
再者,就是身邊的同事,諸葛亮也沒栽培好。出門辦事,行軍打仗,總愛給個紙疙瘩。到地方拆開,按指示辦。這不是按圖索驥嗎?把年輕同事都慣成呆子了。你看司馬懿就不一樣,他出門打仗,總把孩子帶上,從小就上戰場歷練。
-
8 # 睿讀西遊
如果關羽的性格缺點是傲,那麼諸葛亮的性格缺點就導致蜀國滅亡 !
《三國演義》凡看到關羽敗走麥城時,與諸葛亮病死五丈原都不禁扼腕嘆息,為二個人感到可惜,關羽死的時候50多不到60的樣子,諸葛亮死的時候也是五十多點,真是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在《三國演義》裡面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釋曹,水淹七軍,單刀赴會,活著時無疑是英雄,就是死以後還顯聖向呂蒙索命,嚇病曹操與孫權,託夢給劉備,幫助兒子興,在民間尊稱為“關公”但是關羽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點,目中無從,為人太傲,最後也因為輕敵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關羽性格上的缺陷不僅斷送了自己,也使兄長劉備的大業受到重創,讓人婉息! 諸葛亮在在《三國演義》裡面,初出茅廬三分天下,火燒博望,新野,東吳舌戰群儒用奇謀草船借箭,空城計,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不得不說,《三國演義》上的諸葛亮能掐會算、呼風喚雨之異能,讓諸葛亮超凡入聖,出神入化。
經過千百年的口手相傳渲染附會,今天的諸葛亮成了智慧之化身,成了世人意念中完美到極致的完人,但是人無完人,諸葛亮有什麼缺點那? 其一“諸葛一生唯謹慎,可以說謹慎是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這一特徵主要體現為諸葛亮考慮事情的詳致周到、細心縝密。就連出山助劉備,劉備去東吳和親,草船借箭等等都是,謹小慎微,思精慮遠,全面周到。
這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譬如甚至在他星隕五丈原的最後時刻,他還謹慎細緻地做好了死後讓蜀軍安全撤退的全程籌劃,幾乎每一步他都考慮周全,蜀軍只需按部就班,便可以回去. 而且他連死後魏延必反也考慮到了.就是因為他考慮的太周到長遠,而沒有下決心冒一次險派一個與曹操無關的人去攔截曹操,致使曹操就此逃過了一劫也絕對不會冒險出奇兵. 因此,魯迅就曾無情地給出評價,說羅貫中“狀諸葛之智而近妖”。
對於漢室,諸葛亮更是盡忠盡責,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昭彰後世。在白帝城託孤的章節中,劉備告訴諸葛亮如果自己的兒子不是國主之才,就讓他取而代之。這也充分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與厚望。但諸葛亮自始至終都謹遵先主遺命,忠心耿耿,輔佐劉禪,從未有過僭位思想。
其二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魏氏春秋》記載:“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簡單時候就是諸葛亮事必躬親。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儘管事必躬親這樣的堅持確實難能可貴。但是偌大的國家會有多少事需要處理?就算日理萬機,也未必能夠盡數做完。更何況一個人的效率始終太慢。優秀的領導應該是用人多過做事,而不是以一當十的辦盡所有事。
孔明累死了自己也生疏了他人,其結果乃是雙輸。憑藉一己之力根本改變不了國家滅亡的大局。過猶不及、月滿盈虧的道理,被稱為智慧化身的孔明不會不懂。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值得尊重,他的功績雄偉值得大書特書,但是他並非完人。在客觀環境、個人追求、性格缺陷的綜合影響之下,最終他還是先走了一步,而蜀國也是緊隨其後。
-
9 # 國風文化小棧
諸葛亮最大的缺點就是,曲高寡和。沒有更好的吸引和培養後繼人才!蜀中要在幾十年內,謀出幾個諸葛亮,武出幾十趙子龍?然後步步為營,漸出祁山。未嘗不可以打敗曹魏,一統中原。可惜就這麼一個諸葛亮,就那麼一個趙子龍,老去死了之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嘆可悲!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最大缺點——不善用人
善於用人應為開國之君最重要的能力。用人方面劉邦大約可以算作第一。三國時曹、劉、孫皆善用人,而以曹操為最。曹操有五大良將,而其中三人張遼,張
郃,徐晃都是降將(原分別是呂布、袁紹、楊奉部將),都得到曹操的信任,立有大功,成為統帥一方之大將。謀士賈詡原是張繡的人,在南陽曾把曹操搞的相當狼
狽,其子曹昂、愛將典韋皆死,而賈詡投降後,曹操頗為信任,成為重要其謀士,在曹丕時更身任太尉要職。
與之相比,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差的就很遠了。下面舉魏延、劉封、馬謖說明之。
一,魏延
魏延是率自己的私人武裝(部曲)加入劉備集團的,英勇善戰,立有戰功,很得劉備信任。在劉備自稱漢中王后,選他為漢中太守,“一軍盡驚”,漢中太守當
時大概是除留守荊州的關羽外,最重要的駐守一方的大員了。劉備在宴會上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
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以為說的很好。後曾為諸葛亮北伐先鋒,曾大破郭淮(應是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勝利)。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
人”,曾提出過子午谷偷襲長安的計策,是蜀漢這邊不可多得的智勇雙全的悍將。
劉備去世後,魏延也立了不少戰功,先後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先後封都亭侯,南鄭侯。是蜀漢軍界最高官員之一,但再沒有像劉備時代那樣成為一方大員。
諸葛亮臨死時,“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樣的大事,
竟瞞著最重要的將領魏延,且把後事交給楊儀等人,諸葛亮十分清楚楊儀和魏延私人關係極惡,以諸葛亮之智慧,這顯然就是設一個圈套讓魏延向裡面鑽。
這根本就不是對一個有大功於國的名將的合適態度。
結果,魏延和楊儀矛盾大爆發,一根筋的魏延果然頭腦發熱,魯莽行事,結果被殺。事實上,魏延雖然有缺點毛病。但他是忠於蜀漢的;而楊儀倒有可能心懷二
心(後來,楊儀因自己官不夠大,竟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可惜這樣忠誠的悍將了,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且最後不明不白死去,諸葛亮難推其咎。
二,劉封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有武藝,力氣過人,累立戰功。曾率軍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在劉備佔領漢中後,率軍沿漢江而下,佔領陝西
東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些地區。和孟達、申耽等駐守在西城、上庸、房陵一帶(現陝西西康、湖北房縣、竹山一帶)。關羽攻打襄樊時,令劉封、孟達發兵相助,劉
封和孟達以山區郡縣剛剛歸附,不能隨意行動使它不穩定為藉口推辭,不接受關羽的命令。在關羽因東吳偷襲失敗後,孟達降魏。魏國派夏侯尚、徐晃攻擊劉封。孟
達勸劉封投降,劉封不聽。申耽也投降魏國。劉封打敗了,逃歸成都。
劉備因關羽失敗而責備劉封,這是正常的。而諸葛亮認為他剛猛,不易控制,就勸劉備藉口殺了他,這就太過分了。
實際上,劉封並無大過。劉封所管區是新佔領剛數月,離開並不合適。關羽關羽曾調守江陵軍支援,結果江陵被孫權偷襲,若調安康軍支援,難保安康不被曹魏襲取或地方勢力反叛。
雖然關羽在襄樊失敗,但是其悲劇式的敗亡,卻是出於東吳的偷襲。所以把這些帳都算在劉封身上是不公正的。
劉封沒聽孟達的話,逃回成都,或見他還是忠於劉備的。殺了劉封以後,劉備自己也知道冤屈了這個乾兒子,不禁“為之流涕”。(在演義中劉備愛哭,在史書中難見到他哭的記載。)劉備殺劉封,諸葛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最初也可能有過作為繼承人的想法。這發生在劉備到荊州時,也就是建安六年左右,而阿斗出生應比赤壁之戰稍早一點時間,也就是就比建
安十三年早一兩年時間。這段時間並不長,劉備也不會匆匆忙忙確定劉封為繼承人。所以,劉封的地位問題不會是個沒法解決的事。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主要還是
因為劉封的性格有剛猛,不怎麼聽話的一方面。
即使劉封有野心且不易控制,殺的也太早了一些。有劉備、諸葛亮兩人在,還制不住一個劉封?看來諸葛亮對於剛猛的武將的厭惡。
不論是魏延還是劉封,都有自己的弱點毛病,或是“剛猛”,或是“矜高”,但都是忠於蜀漢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本應適當重用,但諸葛亮不但不能發揮其長,最後置於死地。
三,馬謖
雖然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後來,馬謖又有街亭之敗,但這個人並不是一無是處,諸葛亮重用他也並不奇怪。
在諸葛亮南征前,問計於馬謖,馬謖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接受其策,在戰勝後赦免孟獲,使其心服,諸葛亮在時,南方不敢復反。
《三國志》中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器重他也是有道理的。
不過,這只是個政治人才,而非將帥之才。諸葛亮如果在第一次北伐時,以魏延或吳壹有經驗的戰將為先鋒,而以馬謖為為軍中文職高官,則勝負還在兩可之間。
只可惜,諸葛亮令他“統大眾在前”,彷彿是前敵總指揮,似比先鋒官還高一些。結果他的失誤造成了整個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有這樣的不足是很正常的。他是個具有極高智慧的、典型的知識分子,即當時被稱為名士的那種人。在他二十八歲出山前,高臥隆中,歌《梁甫呤》,絕
對是個名士。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是蜀漢的事實領袖,如果蜀國真能統一天下,諸葛亮在事實上就起到了開國的作用(好像清朝的多爾袞)。其實,名士們根本就沒
這種本事,諸葛亮也沒有。(在諸葛亮的時代,名士們多是嚴肅的,如建安七子。名士們放蕩不羈、酗酒服藥是魏晉之交的竹林七賢。)
有位偉大的人物說過,最高領袖就是兩件事,一是出主意,另一就是用人。這見識是很高明的。出主意就是要確定正確的國策大政,然後就是用合適的人去執
行,這就可能成其偉業。諸葛亮看來不明白這一點,凡事親躬,累死了,也沒能成功。陳壽評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確沒錯,不過其不足從根本上說,
還是不會用人。如果會用,把帳下的將領謀士們的潛能發揮出來,自然會有人去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諸葛亮一生忠誠謹慎,忠於自己的人生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招降納叛,大概也得先考察其品德如何,看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品味,不會像曹操那樣任用
天下之英才,無德有才也可用。如發現表面上不易控制的部下,會惴惴不安,唯恐發生什麼問題,能除去就儘早除去,也算符合“一生唯謹慎”的思維習慣吧。這樣
的人守成可以,為成一代偉業,只能當助手,不可能是開創之主。
劉備死時,以諸葛亮全權管理蜀國,就註定蜀國在軍事上永無翻身之日;其原因在於,諸葛亮根本不能信任那些剛猛悍將,更不能培養提拔那樣的戰將。在名士
們看來,這樣人不是同類,也是不易控制的。魏延、劉封的悲劇,根源就在此吧。雖然這些人不一定那麼聽話,作為最高掌權人,除了發揮及長處外,還應設法控制
,使之聽話。以諸葛亮之智,應能做到這一點,不過他卻沒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如果不能用那些剛猛彪悍的戰將,只用能講出道理且聽話的人為將,於是有了街亭之敗,這應該說是馬謖的悲劇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