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其洋
-
2 # 清晨如風195
個人來看曹操先有手持七星劍刺殺董卓,後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等戰績,曹操靠實力一步一步建立大魏江山,採用囤田制,既解決了糧草問題又鍛鍊了士兵。
而司馬懿頗為不光彩,他為了奪得魏氏江山先後裝病10年,曹操死後,那些老臣一個一個離開,司馬懿又深得人心,最後殺死曹爽奪得曹氏天下。
-
3 # 仁者厚德載物
不用說司馬懿,中國歷史上才能全面性與卓越性的名人與曹操相提並論的沒有幾個。
所謂“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只是政治家軍事家,但文學才能與曹操相比差距很大,曹操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文學家即著名詩人,而且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頭號奸雄,只要提到奸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曹操。
司馬懿雖然與曹操一樣是奸雄,也是政治家軍事家,但司馬懿同樣缺乏文學才能,而且文治武功與也不如曹操。曹操平定了袁紹袁術呂布張繡馬騰劉表張魯等群雄統一北方,司馬懿只平定了曹爽獨攬曹魏大權。
另外,曹操殺害的名人及無辜老百姓遠遠比司馬懿多,因此曹操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知名度也是建立在無數冤魂的血淚之上的,曹操在徐州幾次屠城,一次就屠殺幾十萬男女老少,無辜老百姓的屍體把大河都堵塞了,而司馬懿只是高平陵之變屠殺了七千多曹魏皇族。
曹操殺害的名人也很多,比如四歲讓梨的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孔融,著名醫學家運動家華佗,著名文學家楊修,著名戰略家荀彧,著名謀士陳宮、許攸、婁圭、崔琰等,著名知識分子邊讓、桓邵、袁忠等,著名神童周不疑等,著名忠臣董承、吳子蘭、王子服、種輯、耿紀、韋晃、趙彥等,頂尖名將呂布、高順等,還有漢獻帝的伏皇后、董貴妃以及漢獻帝的幾個兒子等。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其他大多數政治家軍事家無法相比的,司馬懿當然更無法與曹操相比。
其他一些文學藝術才能與曹操差不多的君主,比如南唐李煜,北宋趙佶等政治軍事才能與曹操差距巨大,都是亡國之君。
隋煬帝楊廣的政治軍事文學才能都不錯,開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等豐功偉績其實強於曹操,可惜楊廣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亡國之君。
-
4 # 愚公的無神論
貂蟬與歷史中西施、王昭君、楊貴妃並稱四大美女,正史中卻查無此人,其事也只《三國志》中一句“布與卓侍婢私通”似可“捉影”。歷史通俗演繹的“流毒”可見一斑——無中生有都行,厚此薄彼也就不算什麼了。《三國演義》為人津津樂道,《三國志》又有幾人讀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論《三國演義》“然據舊史即難於抒寫,雜虛辭復易滋混淆,故明謝肇淛既以為‘太實則近腐’,清章學誠又病其‘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也。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古時候識字的有限,評書、戲曲更易流傳;現在識字不是問題了,卻依然是樂於看劇,懶於讀書。厚此薄彼多是囿於“主角光環”,《三國演義》裡,人家曹操是主角;《大軍師司馬懿》裡,司馬懿又成主角了。
演義側重塑造神性——不神人家不讀嘛,歷史卻是要記載人性。“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沒有襯托、不做比較,如何凸顯神性?在真實的歷史中,對於正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來說,關羽就是一位已故的前輩公務員同事——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併入一傳,篇幅也不比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傳如何;曹操、司馬懿也就是兩個有故事的老闆。
唯物的歷史觀,我們不妨學學諸葛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時人總把前人看作神,只會在對他人的奉承語中引用,而諸葛亮卻把他們看作人,是應該分析、學習、借鑑,甚至可以自比的。
-
5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曹操和司馬懿的經歷,相似之處很多。
比如,他們都出身於豪門,在當朝都擁有自己龎大的軍事集團,把持朝政多年,都是權傾朝野的權臣。
二人生前都未稱帝,把機會留給了子孫。曹操是不想落個篡位的罵名,而司馬懿因去世過早沒有來得及。但最終結果相同。曹氏以魏取漢,而司馬氏則以晉篡魏。
但後世對兩家的評價上卻存在很大差距。分析起來,也確實存在一定道理。
一,曹操;被後來的史學家稱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給予了肯定的地位。
正和同時期的許邵許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而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其他人都不在排,他當仁不讓:縱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混亂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年幼的漢獻帝四處避亂,無處棲身。是曹操一手扶植,重新建立起朝廷。他若想取代可輕而易舉。面對危難時局,這固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考慮。
但他的大局觀不得不說也是重要原因。他曾感嘆道:若天下無孤一人,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所以他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使國家重新統一。
二,反觀司馬懿,就比較陰。
他最初是被曹操逼出來做官的。曹操死後才開始嶄露頭角。以至成為與諸葛丞相幾次交手分不出勝負的曹魏重臣。
劉備臨終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躹躬盡粹、死而後已",終生忠心輔助幼主。
而司馬懿也被魏明帝曹叡臨終前當做託孤大臣,把兒子曹芳託付給了他。而他是怎麼做的呢?
沒過幾年他就發動宮廷政變,曹魏的一切大權盡歸司馬氏。後來的三位皇帝都是司馬廢立的。及至孫子司馬炎,乾脆撕去遮羞布,廢曹魏而改為晉,直接稱帝。
司馬與曹,兩下相比,高下立判。後人對曹操的微辭不多,但對司馬氏評價很低。
司馬氏雖建立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一一西晉。但存在感不高,也僅三十多年而已。他亡於司馬家族由內鬥引發的相互攻伐的內亂。所以對這一段歷史很少有人提起。
-
6 # 優秀的米老鼠96
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曹操政治主張明確,英雄氣概明顯。
曹操自從行刺董卓失敗後,與陳宮一起東逃,組建青州軍,討伐董卓。雖然陳宮對曹操殺呂伯奢一家表示不滿,但他不能不承認曹操是平定天下的英雄。曹操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充分顯示出他的慧眼識才之能,他認定劉備、關羽、張飛都是人才,請求盟主袁紹予以重視,但是袁紹卻從門第出發,重出身而輕才華,從而將劉備等人拒之門外。此後,曹操提出的正確意見也被袁紹所拒,從這一點即可看到日後官渡之戰袁紹必敗的潛在因素。從這之後,曹操迎歸漢獻帝,開啟了他的平定全國之旅,擒呂布、驅張繡、平袁術、滅袁紹、定劉表,其英雄氣概淹沒了大半個中國,官渡一戰,使長江以北地區全部歸復。縱觀曹操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亂中取勝、唯才是舉,是東漢末年亂世中的第一大雄主。
其次,司馬懿沒有任何政治主張,有的只有陰謀,陰謀是司馬家族的護身符。
再來說說司馬懿。如題所示,雖說司馬家族最後統一天下建立了西晉,但是放冷箭、使陰招是司馬家族的慣用伎倆,為後世所鄙夷。先來看看司馬懿,他在曹操時期小心翼翼,做到了抬頭不敢張望、張嘴不敢亂語,其陰險、不明、不正、不清基本貫穿始終。曹丕篡漢後,司馬懿躲在幕後出主意,不敢光明正大的站出來,總是猥瑣的在陰暗的角落裡盤算。顯得大奸似忠。司馬懿沒有任何英雄的氣概,總是陽奉陰違,表面唯唯諾諾,侷促不安,而心裡有一把刀子。諸葛亮北伐中原,大將曹真裝病在家,而司馬懿妄圖取代曹真掌握兵權,卻在明帝曹睿接見時表現的哆哆嗦嗦,好像毫無才能一般,明帝讓他接替曹真,他卻再三推脫,最後在曹真的推舉下才“勉強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表演,證明了司馬懿是生來會裝、一生在裝、最後能裝的口蜜腹劍、心口不一之陰險人物。由此可以確定,司馬懿與曹操不可能相提並論,司馬懿沒有曹操光明正大的氣魄,沒有曹操那種敢於挑戰的政治主張,司馬懿擁有的永遠是躲在陰暗潮溼裡的陰謀,司馬家族日後的核心政治也永遠是:目的是一切,主張是沒有的,可以採取任何手段達到目的。所以,司馬懿永遠無法達到曹操的高度。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曹操和司馬懿都可以稱得上是軍事家。
曹操在軍事上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必然是其打贏了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也奠定了曹操平定袁氏,基本統一黃河流域的基礎,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
司馬懿在軍事上有何亮點?
司馬懿有擒斬孟達,成功阻止諸葛亮北伐與平定公孫淵這三大戰功。
可是如果我們從宏觀上看大的歷史脈絡,在三國之中擒斬孟達這個層次的戰例很多;成功阻止諸葛亮北伐的事不只司馬懿做過,曹真和張A也做過;司馬懿確實平定了公孫淵,但相比之下,曹操平定的割據勢力多了。所以,司馬懿的三大戰功遠遠不及官渡之戰那麼突出。這樣一來,人們對司馬懿的軍事關注度明顯不及曹操。
第二,曹操和司馬懿都可以稱得上是政治家,也都曾掌握朝政,但是二者掌握朝政的時間明顯不同。怎麼講?
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朝廷遷都到許,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等於說,其掌控朝政長達二十多年。在這些年裡,曹操平定或收編了袁紹、袁術、呂布、張繡、劉琮、韓遂等眾多割據勢力,基本統一了黃河流域;還實行了屯田等一系列措施。
相比之下,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掌握了曹魏的實權;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等於說,其真正掌握朝政的時間只有兩年。所以,儘管司馬懿很有才幹,但他不可能像曹操那樣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在三國的舞臺上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再者,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雖然屬於大一統王朝,但西晉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曹操打下的基礎。
第三,曹操與司馬懿的成長環境不同,性格不同,處事風格也不同。怎麼講?
曹操既是亂世中朝廷的掌權者,又是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其權臣的地位為其性格外放與文學才華的施展創造了條件。因為有了這種特殊的政治條件,曹操敢於講心裡話,流露真性情。如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講:“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相比之下,據《晉書・宣帝紀》,曹操曾跟曹丕講:“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由此可見,司馬懿作為曹氏家族的下屬,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撇清曹氏對他的懷疑,保住自己和家族的性命。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促使司馬懿養成了深藏不露且城府極深的性格;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司馬懿每一步都走地如履薄冰,根本不敢像曹操那樣“對酒當歌”,更不敢搞所謂的“真情流露”。
所以,人們在讀史書的時候,讀到曹操,往往會感受到一種“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豪邁。而讀到司馬懿的時候,往往會感到這個人很厲害,無論內在如何“暗流湧動”,但外表卻總是顯得風平浪靜,讓人搞不透。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相比之下,有著豪邁感的曹操往往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第四,二人被載入史冊的及時性不同。怎麼講?
曹魏雖然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是西晉的江山名義上得於曹魏的禪讓。由此,曹魏江山的正統性直接關係到西晉的正統地位。所以,作為西晉的官員,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對曹操評價很高: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三國志》的成書距離曹操所處的時代只有幾十年,且此書堪稱史書中的精品,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相比之下,司馬懿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怎麼講?
西晉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不假,但是其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如果說司馬炎是西晉的建立者,那麼其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時期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西晉的統治者還沒來及為司馬懿大規模地歌功頌德,其王朝就已經滅亡了。
歷史進入了東晉,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局面。就是士族大家的權力很大,皇權受到了抑制。比較典型的就是“王與馬,共天下”。這裡的王指的是以王導、王敦為代表計程車族大家(琅琊王氏),這裡的馬指的是皇室司馬家族。
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王氏家族儘管勢力龐大,但其與皇室司馬家族“共天下”的法理性在哪裡呢?
《晉書・宣帝紀》記載:“(東晉)明帝時,王導侍坐。帝(晉明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王導)乃陳帝(司馬懿)創業之始,用文帝(司馬昭)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由此可見,東晉時期,以王導為代表計程車族大家,為了維持與皇家“共天下”的法理性,對司馬懿、司馬昭等前代帝王進行負面宣傳,以降低司馬家族所謂帝業的正當性,削弱皇權的法理性,以維護士族大家的權力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東晉乃至後世對司馬懿的負面評價。
之後,經歷了南北朝時期及短暫的隋朝時期,直到唐太宗時期朝廷才開始編撰《晉書》,晉高祖司馬懿才有了自己的本紀,這距離司馬懿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大約四百年了。對時人來講,四百年前的那段歷史已經變得遙遠而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