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臥谷

    孔子和《論語》也就是儒學,儒學的作用就是為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提供了理論支援。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體”,小農經濟體的上層建築是“宗法制度”——因為農活一個人幹不過來,需要家族人共同參與,人多了就要有規矩,所以誕生了家長權威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上層建築是“君主專制”,家長權威演變成皇帝權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進化。

    就這樣,從小農經濟體演化出宗法制度,再進化成君主專制,形成基礎社會結構,但還需要一套理論來支援其正確性,就如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科學的正確性一樣,董仲舒根據《論語》為古代中國社會量身定做了一套理論依據。

    就這樣,中國文化的基礎結構就完整了,同樣也沒有了再進化的空間。

    儒學完整了中國文化,這是既定事實,無論現代人喜不喜歡,這是古人的選擇,也是社會的選擇,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自然選擇,並不遵從個人喜好。

    自然沒有讓人類進化出翅膀,所以落後於老鷹之後,但人類卻向老鷹學習,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飛機,結果比老鷹飛得更高更遠。

    中國文化雖然沒讓我們誕生工業革命,因此落後西方,但卻誕生了一個人類史上最長的文明,一個經過千錘百煉確依然不朽的文明,一個肯定能比西方更發達、更長久,並且會將全人類推進星辰大海的文明!

    一個永載人類史冊的文明!

  • 2 # Liyuanxun

    耳熟能詳的《論語》金句:溫習一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中華幾千年;精華+經典。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道不同,不相為謀.”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日日新,又日新”

  • 3 # 水滴紋繡

    把孔子和《論語》對歷史程序的價值合在一起說一說:

    其一,之於人際交往的價值。

    你可以把《論語》當成人際關係學來讀,裡面有講如何交朋友的學問,如,益者三友是也;裡面有為人處世的學問,如,入則孝,出則悌是也;有如何對待他人的學問,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這些構建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過去有用,現在有用,未來還有用。

    其二,之於教育事業的價值。

    孔子是中國最早興辦私學,也就是最早搞培訓班的人。孔子之前,只有貴族才能接受官方教育,普通百姓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孔子開創了私學先河,並且踐行有教無類的教學辦法。孔子強調身教強於言教,強調因材施教。截止目前,這些教育思想依然鮮活。

    其三,之於政治理想的的價值。

    孔子自己的政治經歷並不輝煌。但他始終胸懷天下,強調德治仁政,反對苛政暴斂。主張以人為本,為官清廉,舉賢受能等內容至今仍然有普遍意義。

    其四,之於哲學思想的價值。

    仁愛、天命觀、中庸思想等依然有借鑑意義。

  • 4 # 美赫亮鑑

    孔子稱為“素王”這表明:他是統領意識形態領域之王,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影響中華文化及政治2500多年。在各種風雨變幻中屹立不倒!可見其頑強的生命力!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孟子游說梁惠王,雖然“仁義”未揚,無功而返,卻為後世留下了千古宏論、廣播了種;孔子的《春秋》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歷史著述,有“史家之宗主”之稱。中華民族的長盛不敗,仰賴於歷史、文字。而孔子為此作出了名垂千古的貢獻;自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故《論語》與《中庸》之道,在歷史長河裡得到連綿不絕的最佳運用。踐行儒家思想的歷代名相及賢達有30餘位,使中華民族長治久安而統一至今;另外,後儒有論述之:“極高明而道《中庸》”,表示中庸之道這個《心學》是最高境界,它彌補了老子《道德經》末暢言之缺憾。《中庸》使求道者從二元性中出離,擺脫其束縛;孔子的《論語-顏淵》首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反映了孔子博大的胸懷,這個偉大初心讓今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得以確立與拓展;而且儒家思想入世行道關懷社會與國家的福祉,故孔子之孫孔伋,子思在《中庸》中告誠儒生們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修道者要以民之福祉為中心。頗有遠見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生前對《中庸》之道曾寄予厚望,他說道:“餘以為欲導華人於正軌,要今日講平易之道始,30年後,庶幾能收其效”。這裡所說的平易之道當然大體上是指《中庸》之道。與時俱進的中國黨和政府,正以此大力弘揚中國儒家文化於國內外,這便是對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歷史性肯定與表彰!

  • 5 # 小熊的書屋

    孔子如來

    近幾年來,全球掀起了一場場的孔門熱,孔子學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在世界各地相序建立,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 ,而現有的註冊學員高達210萬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而今,孔門的弟子早已遍佈全球,孔子的思想也傳出國界,影響了全世界。

    作為千年古人,孔子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讓我們仍舊孜孜不倦去學習他的思想,甚至我們國家正在實踐孔子曾經的理想————小康社會和大同夢想。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位萬世師表----儒家學派創始人,瞭解他“一以貫之”思想體系。

    孔子生平:春秋時期魯華人,生於已經落沒的貴族知識分子家庭,所以受過比較好的教育,不幸的是,三歲時父親去世,十五致於學,十七歲母親亡故,三十而立。小時候家境艱難時做過一些粗活,後來當過倉庫管理員,管理過畜牧,開辦私塾,五十歲做官,五十五歲周遊列國,遊歷十三後回到魯國,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七十三歲去世。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大理想: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偷盜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大同的社會就是:天下是人們共有的,把有才能的人選舉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誠信、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使老年人都能頤養天年,中年人為國家效力,幼童能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者、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事業,女子有歸宿,大家都能做到路不拾遺,門不閉戶。

    孔子在有生之年並沒有實現這樣的大理想,千年後的今天,這樣的社會我們仍然嚮往,但是卻依然做不到,還好,孔子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小目標---小康社會。

    孔子的小目標:小康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準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係,使父子關係純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任務,(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範。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孔子的小目標,中國現在已經基本實現小康。

    孔子的思想核心:內部思想:仁,外部社會規範:禮。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我們一直把“克己復禮”解釋為約束自己的慾望以達到禮儀的標準。其實是不準確的,“克”在古代還有“能夠”的意思,“克己復禮”應該是“能夠自己做主,去實現禮儀的規範”。

    孔子生活的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大家都視禮儀為無物,當時的禮儀規範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秩序,混亂無序的社會會讓一切變得糟糕不已。比如得勢的臣子按照諸侯的規格去祭祀,完全無視禮儀規範,無視上下級制度,更有甚者為了爭權奪勢和兼併其他國家而發動戰爭,百姓遭殃。所以孔子希望的是每個人能夠自覺的遵守社會秩序和規範,這樣才能天下太平。當然,靠自覺是不靠譜的,還要靠教育。因此孔子開辦私塾,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

    司馬遷在《史記》中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

    在這七十二人中,最得孔子真傳的要數顏淵。孔子曾誇他為賢人,連自己也比不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漏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顏淵在德行科排第一,也是最沒有慾望的,只要有飯吃,有水喝,住在陋室裡,也可以怡然自得,他的快樂發自於內心,而不是被外部所左右。顏淵的一生表面上沒有任何成就,沒做過官,沒錢造橋鋪路,自己還窮,只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學生,但無論是孔子還是一百年後的孟子都給他很高的評價,為什麼呢?關鍵就在於他的快樂。古今中外任何好的哲學,學了之後都會覺得快樂,讓生活充滿了希望。

    孔子本想讓顏淵傳他的道統,只可惜英年早逝,孔子哭的比自己親兒子去世還要傷心,可見他們師徒的感情之深厚。人類的社會能夠進步,就是靠老師教學生,代代相傳,而不是靠父子相傳,父子相傳只是傳給自己的孩子,不是傳給天下人,真正的儒家理想是要培養人才為天下人服務,老百姓才能夠享受到福利。

    除了好學的顏淵,還有敢說敢恨、性格直率、敢和孔子頂嘴,摔臉子的子路;勤勉好學終有所成的曾參;通達靈秀,既能從商致富,又能從政,最終揚師名於天下的子貢;也有善於巧言而言行不一的宰我......孔子的學生,無論是年齡還是行業跨度都很大,富、賤、老、少,各行各業,孔子都是“正自身以待來者”,在教學上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方法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孔子的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中,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經過他弟子們的代代的傳播,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時至今日,儒家學派不似如來佛祖創立的佛教,卻勝於佛教,因為它已經融入每個華人的骨血,成為華人的精神信仰。

  • 6 # 冷國儉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內涵是愛人。在春秋時代的奴隸社會,孔子高舉愛人的仁的大旗,實屬空前,這一保障人權思想拯救了華人,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巨大推動作用。洎至漢武帝劉徹時代,索性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仁思想核心的另一個層面是“忠恕”。“忠”是豎向看,首先是忠君,其次是下級忠於上級,此乃各級統治者極端實用的思想。“恕”,橫向看,待人之法,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造成,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手段,社會安定,便於統一治理,統治者何樂而不為耶?仁思想起源之根與本是“孝"與“悌”。孝,尊敬父母,孝順父母;悌,尊敬兄長,如此造成家庭之和睦,推而廣之,社會亦就和諧起來。後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革“批孔”,“打倒”與“批”,就得披露《論語》內容,於是乎孔子與弟子言行得以廣泛宣揚與宣傳,於是乎孔子思想家喻戶曉,名揚天下。孔子言論是真話,是真理,自然深入人心,不自覺地武裝了頭腦。以法治國,首要的是以德治心,心悅才能誠服。孔子思想對人的思想建設,對社會發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 7 # 丁老翁

    那你就要看他給這個族群帶的是,進步還是落後,他的弟子、門人在歷代朝中都幹了那些好事。給黎民蒼生帶來多少權利、自由,而不是依賴和順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如何裝傻才是最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