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寫完了紅樓夢,只是由於很多原因,結果只保留了前八十回。實際上也只有七十八回,很多版本都缺六十四六十七兩回,現在看到的,都是後補的。
原文第一回就說的很清楚了。“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這是通靈寶玉經歷塵劫之後,復歸於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既然是“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自然會是完整的故事,是繁華到貧窮,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
緊接著還說“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既然能夠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自然是創作完成了的全本,不會只有前八十回。
有人會說,這是第一回,也許這只是曹公對於紅樓夢的整體構思,是寫作大綱,並不代表他最終完成了紅樓夢的整體創作,就像第五回寶玉神遊太虛幻境,雖然提前交代了眾人結局,但這不能證明紅樓夢最終一定是完成了。
這個疑問有道理,但另一個紅樓夢創作完成了的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脂批。紅樓夢前八十回裡,有兩千多條批語,這些批語裡,多次透露八十回後的情節。
比如說寶玉最終是“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比如說王熙鳳薛寶釵,後文有“薛寶釵藉詞含諷諫,王熙鳳知命強英雄”,比如說“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比如“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標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
再比如“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比如說寶玉“故後文方有“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比如說襲人“襲人出嫁之後,寶玉、寶釵身邊還有一人,雖不及襲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負寶釵之為人也。故襲人出嫁後雲“好歹留著麝月”一語,寶玉便依從此話。”“茜香羅、紅麝串寫於一回,蓋琪官雖系優人,後回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終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類似透露八十回後情節的脂批,還有多處,不再一一列舉,從這些脂批中,我們可以得出三點資訊。
其一,紅樓夢的確是寫完了的,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其二,紅樓夢全本應該是一百一十回,如今只存八十回,後三十回不見,並非如今的百二十回版本。其三,八十回後的文字之所以沒有儲存下來,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借閱者丟失了。
這就說到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八十回後的文字,一點線索都沒有?按理說,紅樓夢是抄本問世,不像現在,書都是一本一本,系統地裝訂在一起。那時候,紅樓夢一出來,都是幾回幾回地釘在一起,不是一個本子,即便被到處傳閱甚至丟失,也不可能三十回全部丟失。
除了被借閱者迷失,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後三十回的文字太露骨,太大膽,觸犯了某些禁忌,為當權者所不容,也就是說不合時宜,於是這些文字被人為地藏匿或焚燬了。
按照情節推理,我們知道,八十回後緊接著會發生的情節,應該就是探春遠嫁,而根據探春判詞和曹公在前八十回裡的各種伏筆,探春遠嫁應該跟皇家是有關聯的,很可能就是後世紅學家研究得出的朝廷在邊疆打了敗仗,用探春去和親,這在當時,顯然是敏感內容。
還有一種說法,當時權臣和珅看到了紅樓夢,非常喜歡,準備獻給乾隆,但他覺得後面幾十回太悲慘,也有些敏感,於是就直接拿掉了,然後找人續寫了後三十回,最終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文字入選,因為結局還算圓滿。
當然,當今紅學界又否認了這種說法,從高鶚續變成了無名氏續,說當年程偉元高鶚只是刊印了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即後來的程甲本和程乙本,雖然像俞平伯說的高鶚保全紅樓夢有功,但並不是續寫。因為史料不全,可資佐證的東西不多,所以這也是個“懸案”。
實際上,續紅樓夢的又何止高鶚(或無名氏)一人?清代的無數文人,很多都曾續寫過紅樓夢,但看這些續文,大多都很難跟前八十回的明裡暗裡的情節銜接上,即便被公認續的最好的現今的後四十回,也有很多硬傷,比如寶玉結局,比如蘭桂齊芳,比如柳五兒還魂,比如賈芸等人設……文筆也差了很遠。
曹雪芹寫完了紅樓夢,只是由於很多原因,結果只保留了前八十回。實際上也只有七十八回,很多版本都缺六十四六十七兩回,現在看到的,都是後補的。
原文第一回就說的很清楚了。“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這是通靈寶玉經歷塵劫之後,復歸於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既然是“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自然會是完整的故事,是繁華到貧窮,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
緊接著還說“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既然能夠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自然是創作完成了的全本,不會只有前八十回。
有人會說,這是第一回,也許這只是曹公對於紅樓夢的整體構思,是寫作大綱,並不代表他最終完成了紅樓夢的整體創作,就像第五回寶玉神遊太虛幻境,雖然提前交代了眾人結局,但這不能證明紅樓夢最終一定是完成了。
這個疑問有道理,但另一個紅樓夢創作完成了的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脂批。紅樓夢前八十回裡,有兩千多條批語,這些批語裡,多次透露八十回後的情節。
比如說寶玉最終是“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比如說王熙鳳薛寶釵,後文有“薛寶釵藉詞含諷諫,王熙鳳知命強英雄”,比如說“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比如“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標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
再比如“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比如說寶玉“故後文方有“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比如說襲人“襲人出嫁之後,寶玉、寶釵身邊還有一人,雖不及襲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負寶釵之為人也。故襲人出嫁後雲“好歹留著麝月”一語,寶玉便依從此話。”“茜香羅、紅麝串寫於一回,蓋琪官雖系優人,後回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終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類似透露八十回後情節的脂批,還有多處,不再一一列舉,從這些脂批中,我們可以得出三點資訊。
其一,紅樓夢的確是寫完了的,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其二,紅樓夢全本應該是一百一十回,如今只存八十回,後三十回不見,並非如今的百二十回版本。其三,八十回後的文字之所以沒有儲存下來,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借閱者丟失了。
這就說到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八十回後的文字,一點線索都沒有?按理說,紅樓夢是抄本問世,不像現在,書都是一本一本,系統地裝訂在一起。那時候,紅樓夢一出來,都是幾回幾回地釘在一起,不是一個本子,即便被到處傳閱甚至丟失,也不可能三十回全部丟失。
除了被借閱者迷失,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後三十回的文字太露骨,太大膽,觸犯了某些禁忌,為當權者所不容,也就是說不合時宜,於是這些文字被人為地藏匿或焚燬了。
按照情節推理,我們知道,八十回後緊接著會發生的情節,應該就是探春遠嫁,而根據探春判詞和曹公在前八十回裡的各種伏筆,探春遠嫁應該跟皇家是有關聯的,很可能就是後世紅學家研究得出的朝廷在邊疆打了敗仗,用探春去和親,這在當時,顯然是敏感內容。
還有一種說法,當時權臣和珅看到了紅樓夢,非常喜歡,準備獻給乾隆,但他覺得後面幾十回太悲慘,也有些敏感,於是就直接拿掉了,然後找人續寫了後三十回,最終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文字入選,因為結局還算圓滿。
當然,當今紅學界又否認了這種說法,從高鶚續變成了無名氏續,說當年程偉元高鶚只是刊印了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即後來的程甲本和程乙本,雖然像俞平伯說的高鶚保全紅樓夢有功,但並不是續寫。因為史料不全,可資佐證的東西不多,所以這也是個“懸案”。
實際上,續紅樓夢的又何止高鶚(或無名氏)一人?清代的無數文人,很多都曾續寫過紅樓夢,但看這些續文,大多都很難跟前八十回的明裡暗裡的情節銜接上,即便被公認續的最好的現今的後四十回,也有很多硬傷,比如寶玉結局,比如蘭桂齊芳,比如柳五兒還魂,比如賈芸等人設……文筆也差了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