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漁夫蛋蛋

    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華人眼裡看來,美德是很重要的,主要是受到孔子文化的影響。

    一個國家是否富強,就要看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知識,道德,等其他對人有好處的方面是否擁有,如果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是十分狡猾的話,那麼這個國家並不會強大,因為這種心理會迫害他人,自私自利,這個國家不就就會垮掉。

    美德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體現,也是別人怎麼看待你的重要途徑,所以說,美德素質這種東西在人身上是非常之重要的。

  • 2 # 任廠斌Rcbin

    美德包括很多。

    向內求於己身,美德包括很多良好的品質,如善良,勇敢,堅強,忠誠,寬容,仁慈,禮讓,謙遜,感恩等等。

    向外做得出來,包括孝老愛親,助人為樂,和睦鄰里,熱心公益,見義勇為等等,往大處講熱愛祖國,報效國家都是美德。

    美德是需要培養的。

    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前提,才能滋生真正的美德。在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裡,損人利己也會成為“美德”的一部分,但卻並不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

    美德是一種不計回報的付出。

    如果做點好事生怕別人不知道,或是以獲取某種收益為前提,更有甚者,只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曝光率,沽名釣譽,這樣的“美德”也是不可取的。

    雪萊說: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美德是放棄小我,成就他人,成就大我的一種最真誠的愛,只有心裡真正充滿同情與愛的人,才能真正灌溉出鮮豔的美德之花。

    我們普通人,只要盡己所能,不求回報,默默付出,也能成就自己的美德。

  • 3 # 袁如軍840

    美德就是一個人的品德,它需要修養和沉澱,需要學習和參悟,主要表現在,為人,處事,語言,行為,最主要的是仁孝和誠信。

  • 4 # 治癒心靈的話

    在現今社會,人們很難去堅守美德,只能在美德與生存技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至於說美德重不重要,就要看你自己的價值觀了。當然,如果社會上大部分人都具有一些美德,這個社會將更加和諧。然而人性並非本善,所以古代聖賢才提倡美德,用以教化世人。沒有誰是完美的,只是我們既要有嚮往完美的心,但又無須傾盡全力追求完美。

  • 5 # 泛雪

    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美德就是階梯的扶手上閃閃發光的夜明珠。

    美德無處不在。

    閱覽室裡的美德就是:一不要大聲喧譁,二不要撕書劃書,三不要不把書放回原位。

    公共場合的美德就是:一不要隨地吐痰,二不要大聲喧譁,三不要坦胸漏乳。

    待人處事的美德就是:一不要損人利己,二不要小肚雞腸,三不要反覆無常。

    靜夜獨處的美德就是:一不要胡思亂想,二不要記仇銜恨,三不要怨天尤人。

    駕車行駛的美德就是:一不要會車時開遠光燈,二不要學校附近按喇叭,三不要四處亂停車。

    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現在的人,不知道誰有五德。

  • 6 # 簡夢顏華

    總結中國曆代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思想,有兩大精神支柱貫穿始終,它們如同車輪的兩翼,共同推動中國歷史的前進。一個是“孝",一個是"忠"。

    “忠”字具有兩重含義:一是社會交往中的忠誠,或指對事業、真理的忠誠。

    二則是“君臣關係”中的,是對臣民的約束,對百姓的要求,要求臣民對君主忠貞不二,要求百姓為國家鞠躬盡瘁。“忠”在這是下對上的政治情感,是上對下的政治要求。

    無論是叱吒風雲的偉人,還是身居草廬的小民,對岳飛的敬仰是共同的。對許多人來說,岳飛已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的一個象徵、一個符號!岳飛,他自幼勤奮好學,文武雙全,愛國愛民,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先後四次從軍,屢建戰功。1140年,金軍大舉進犯南宋,岳飛揮師北伐奮勇殺敵,先後取得著名的郾城--穎昌大捷、朱仙鎮大捷,令敵兵聞風喪膽,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是一位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他那同仇敵愾、“精忠報國”的故事世代相傳。他的“忠”使他永垂不朽,永留於我們的心中!

    “孝”的含義同樣具有兩重性。第一重是子女熱愛父母,尊敬父母,儘子女應盡的義務。這是應當發揚的傳統美德;第二重含義則是子女無條件服從父母,即孔子解釋的“無違”,民間所說的“恭敬不如從命”、“嫁貓嫁虎,爹媽作主;嫁狗嫁雞,由媽由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

    虞舜孝感動天,“務農於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郭巨埋兒得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可奪,民不可取”;姜詩湧泉躍鯉,“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董永賣身葬夫,“途遇一婦,求為永妻”;孟宗哭竹生筍,“抱竹而泣,孝感動天,須臾,地裂,出筍數莖”;王祥臥冰求鯉,“祥解衣臥冰求之,冰解鯉躍” 。

    忠孝作為調節社會人倫關係的基本規範,有它自己的起源、發展軌跡,既有階級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價值.

    傳統忠是五倫中君臣之間的關係, 是臣對君主的態度,是由上對下的. 然而, 由於過份簡單,令上位者對忠有一種必然性的期待, 認為人皆應如是. 雖雲忠有助於鞏固政府,社會體制, 但演至末流,上位者以忠為兇器,大肆殘害不服者,世代士人又自入其牢中,愈演愈愚。如岳飛死於高宗之手,方孝孺被燕王誅十族,皆為歷史的血證. 而且由於忠的橫行,其他愛國之心,經緯之才皆被迫退三舍,使君臣間陷於陳腐,士人被剝削迫害而不覺,無知百姓更以為取人之第一標準.

    孝作為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即五倫中父子一環.本意是要百姓慎終追遠,使民德歸厚. 另外, 儒家推崇仁為最高水平, 但由於仁難行, 是以孝這一較易遵行的觀念作一入門的指標引導, 期望人從孝這一切身觀念進化到行仁的理想. 在某些時候,忠孝甚至陷於對立的狀態: 如父親犯法,子舉報為忠而不孝;又如守喪三年,子若為朝中宰輔,守則為國事不顧而為不忠, 不守又為不孝. 但在兩漢時候,忠孝始被結合,此源君父觀念的結合,即君為父,始於此時,不孝於親始被入為死罪,此古之所無.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忠、孝二字。忠是針對君主,針對國家,要忠心耿耿,不能背叛;孝是針對父母高堂,要照顧、贍養老人。套用現在的流行詞彙,這兩條其實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因為社會的細胞是家庭,家庭的和睦幸福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孝就起到了維持細胞良好的作用。每個細胞都良好,不一定整個社會能夠良好,因此還要忠,從社會的大環境中要求每個個體達到和諧。

    世人皆謂之:“大丈夫處於世,得忠孝兩全,方不妄為人矣!”吾試問:“然則忠孝能兩全否?”

    古有人,侍母至孝,恐母思兒成疾,故棄功名於地,侍老母於堂:此失忠也!有東漢晁錯,欲協王削地。諸侯怒,然其視之為無物。歸家,語於父,父嘆曰:“劉氏興矣,晁氏滅矣!”當即立下斷詞,於錯絕親。遂即自縊而亡。錯悔之不及。果如父料,諸侯反,皆言殺錯。漢帝無奈,收而殺之。然則諸侯仍反不止。有先帝遺之將軍周亞夫,善曉兵機。抄諸侯反軍之後道,斷其糧草。諸侯兵敗,反乃止。此於晁錯何干?自取滅亡耳,使其父自死,大不孝也!似此之輩,乃不忠不孝之徒也!何其愚哉?

    察古觀今,無一忠孝兩全之人也。如言,則忠孝難以兩全也。欲忠,則不孝;欲孝,則不忠。

    忠、孝非其表所能表也,非其力所能力也。心所存之,則不惑也!豈能從古人之愚忠、愚孝也? 忠孝,未必非兩全不可也!

    忠孝之道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主幹.忠和孝都要求自覺地服從和維護權威, 所以理論形態上的忠孝之道具有相通之處.在封建社會里,為了專制統治的需要, 統治階級極力倡導"忠孝一體".但因忠、孝所服務的物件不同,在實踐中,忠和孝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衝突,造成忠孝不能兩全。

    忠孝作為傳統儒家精神,家庭能父慈子孝才能達致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提倡忠孝,能使民德歸厚。全於生命得以延續,而中國傳統政治體制其實是以父子作主軸的家庭投射,朝廷是皇室的擴張。中國向來是父權社會,在朝廷盡孝即是盡忠,需受執政者驅使,為朝廷與人民大眾服務。君要臣死,臣不死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為不孝,忠臣忠心耿耿盲目為在上者效力, 皇帝作為社會的最高管理者,有義務有責任負責忠義志士的家後事,讓忠義志士身後也能盡到生前沒完全盡到的孝道,——這是最基本的民生和民權,所以,這時就出現忠孝不能兩全——這種觀點。

    忠和孝由於盡責的物件不同,因此難免發生“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父母需要照顧,君主卻需要人手答理江山社稷,於是就產生了矛盾。權力決定意識,於是當忠孝不能兩全時,往往要求個體“舍小家訂撣斥趕儷非籌石船將,顧大家”。犧牲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出現所謂的“愚忠”、“愚孝”!但是,無論如何,在忠孝中,兩者無法兼顧,選其一必棄其一,或者忽略其一!

    從古至今,忠和孝、國和家、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問題,從來都是“魚”與“熊掌”的關係,不幸的是經人們談論了千年之後,“魚”與“熊掌”還是不能兼得。不過是古代通訊技術、競爭壓力遠不如現在大,所以表現不明顯罷了。其實親情,特別是兒女對父母的依戀之情,是人性中最為真實的內容,不可能被真正的割捨。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的目光無時無刻不在牽掛遠方的孩子;這種親情的牽絆是每一個華夏子孫逃脫不了的宿命,也是中華兒女生生不息、落葉歸根的情愫。

    斗轉星移,君王已歸塵土,原來封閉的、道德至上的社會變成了開放得、利益至上的社會,沒有了忠的物件,忠似乎也不是強制的必需,似乎忠孝不能兩全的難題可以解決了。然而,新的氣象中卻又誕生了新的問題。開放社會允許人為了利益而自由流動,科技的進步使迅速到達遠方成為可能。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有些本領的年輕人,仗劍辭家,別親遠遊。利與孝構成了新的矛與盾。

    “神六”發射無疑是10月12日的今天最激動華人心的一件大事。然而,就在聶海勝為祖國的神聖事業全力衝刺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想到,他的母親卻正癱瘓在老家的病床上。由於腦血管破裂,她已經失去說話的能力,一切的表達都惟有依靠喉管的振動。這些天,也許是明白那個莊嚴時刻意味著什麼,她對千里之外兒子的思念愈加強烈,經常從喉嚨深處發出長時間的呼聲。夜深時,聲音在寧靜的村莊裡傳得老遠……

  • 7 # 一眼通心

    好好說話也是一種美德

    人世間有許多優秀的品質,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美德,比如說待人真誠謙虛,可以使人如沐吹風;捨己救人,救死扶傷,讓人感到人間大愛;兩袖清風,一心為民,讓人感到人間自有正義…

    個人美德的普世存在,就匯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當然,我要說的是,好好說話也是一種美德。是的,不管是陌生人,還是同事,朋友,或者家人之間,我們都需要好好說話。這是一種態度,我認為更是一種美德。

    古人說,識人要做到“察言觀色”。這個“言”,就是說話。我們遇到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肯定不能僅僅憑藉外表判斷這個人,那就要看他說話的方式,態度,他說什麼,這就很重要。最終,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或者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或者其他。但是,能夠好好說話這個態度,應該是我們首先看重的,如果不能,那我們肯定沒有繼續下去的理由了。

    人在做,天在看。的確,有時候我並不想把一件小事放大了來看待,但是仔細想想,一件小事其實就是個人生活中的一個縮影,也許它真的就反映了這個人在生活中是什麼樣的人。

    有一次,我去辦事,電梯裡遇到一對母女,女孩揹著書包,應該是小學五六年級的樣子,媽媽身材略胖。電梯裡面,這個媽媽不知道為什麼就大聲訓斥女孩了,而且說話粗魯,最後出電梯時候還推搡孩子,用手使勁拍在孩子頭上,期間孩子一聲沒吭。畢竟是在大城市,這種教育方式反正我很少見。試想,作為母親,監護人,在陌生人面前,大聲呵斥孩子,孩子會怎樣想?首先,電梯也是個公共場所,扯著大嗓門說話,好不好?其次,作為母女,一家人難道有話不能好好說,說話非得火冒三丈?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經常存在這種大聲呵斥,怒不可言的場景,那家裡的氣氛一定不會好到哪裡去的。我承認,當時讓人感到很不舒服。

    總之,孩子的成長,還是需要父母耐心去培養,不僅是物質的給予和幫助,如果他真的犯錯誤了,更需要父母用心去交流和溝通。有人說,優秀的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當然,怎麼“誇”,那真的需要父母動一番心思了。

    最後,真心希望這樣的父母,今後能夠好好給孩子說話,因為這也是一種美德。

  • 8 # 落雨723

    首先要清楚中華傳統美德都是幾千年歷史大浪淘沙淘出來的精華,是正確的。但是傳統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的,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華傳統美德是當今這個世界上道德規範標準的主力軍,我們作為大學生應該大力弘揚並身先士卒。現在大學生生活不得不說不太好,我們必須要用中華傳統美德來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做一個講道德,講文明的大學生。千萬不要讓中華文明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沒落!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迷你世界,怎麼讓自己的地圖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