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太陽系記憶體在黑洞嗎?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核心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核心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第九大行星的來歷

    從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以來,太陽系一直就是九大行星,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紀初,接二連三的在柯伊伯帶發現數個和冥王星大小類似的天體,使得冥王星的地位突然變得非常尷尬,因此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開除出了行星行列,從此我們只剩下了八大行星。

    但尋找九大行星其實最早要從赫歇爾發現天王星後,天文學家觀測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不符,因此後來法國數學家勒維耶透過計算發現了海王星,因此透過未知行星對已知行星的軌道攝動來發現新的行星就成了傳統,比如冥王星的發現也有軌道攝動計算的功勞在內,儘管冥王星並不是透過計算發現的。

    但對於柯伊伯帶天體軌道的攝動的計算推測出存在一顆未知行星,這也成了現代天文尋找新的第九大行星的重要依據,只不過有早先沒有發現冥王星時叫做X行星,發現了之後叫做尋找第十大行星,現在冥王星開除了就又成了第九大行星。

    當然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各種假設,比如尼比魯說,太陽黑暗伴星說,又或者涅墨西斯星假設,沒有一個在光學或者紅外天王望遠鏡找到過它的身影,為此第九大行星沉寂了不少時間,但前陣子英國杜倫大學的物理學家雅各布·舒爾茨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傑姆斯·恩溫為此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假設,各種探測手段都無法發現,那是因為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如果第九大行星是黑洞,那它是什麼型別的黑洞,能探測嗎?

    想象還是有些後怕,要是那英國佬和美國佬說的是真的,那豈不是太陽系後院裡潛伏了一頭吞噬一切的巨獸?那麼它可能是什麼型別的黑洞呢?

    雅各布·舒爾茨和傑姆斯·恩溫透過對柯伊伯帶天體的擾動計算後認為,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15倍,當然這個絕不可能是恆星型黑洞,因為本文開頭我們就交代了恆星型黑洞誕生時,至少也是3.2倍太陽質量以上,而誕生這個黑洞的恆星至少是太陽的20-30倍!那對太陽系就不是擾動了,而是絕對控制!

    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宇宙誕生初期就已經形成,因此才可能小於恆星型黑洞的質量下限,但問題是宇宙誕生已經138億年了,而且據說霍金還發現了黑洞的蒸發理論,一個小黑洞會在漫長的宇宙歷史中蒸發殆盡,那麼這個黑洞看起來如何?

    一個質量為10^11KG的黑洞完全蒸發需要26.67億年,比地球重5倍的黑洞接近3×10^24KG,看來確實還沒有蒸發完,那麼從理論上來看,我們能探測到它的存在嗎?

    方法一:觀測吸積盤的電磁波輻射(X射線輻射比較有說服力)方法二:引力透鏡(彎曲背景光線)方法三:尋找蒸發的黑洞中γ射線的閃光

    方法一二很成熟,也是天文學家經常拿來發現黑洞和系外行星或者棕矮星等等闇弱天體的方法,是經過實踐和時間檢驗的,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更多發現,而第三個則NASA還大張旗鼓的發射了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GLAST),它的主業是大面積巡天以研究天文物理或宇宙論現象,如活動星系核、脈衝星、其他高能輻射來源和暗物質,當然發現原初黑洞也是其中專案之一!

    當然費米伽瑪射線望遠鏡的成績相當可以,但原初黑洞卻兩眼一抹黑,當然更不用說第九大行星是個黑洞的理論驗證了,在種花家看來這個理論實在是拍腦袋的想法,儘管很多時候可能一個漏洞百出的理論可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趕腳,但在這個黑洞理論上,種花家看不到任何希望。

    其實只要仔細想想,一個原初黑洞歷經138億年保留到現在,而且還在早期星雲坍縮的本地泡的本地星際雲中,理論上來看它將會嚴重影響早期太陽系的形成,因為它的原始質量比哪顆天體開始坍縮的核心都要大,更大的可能是它可能會形成掉入黑洞的星雲吸積盤,而不是太陽系!

  • 2 # 寶樹白石

    太陽系還不能構成黑洞,因為太陽系沒有形成黑洞的條件。

    太陽系的中心就是太陽,太陽系所有的行星,衛星都圍繞著太陽系運轉,這是太陽引力的作用。

    什麼條件能夠產生黑洞呢?

    黑洞又是什麼呢?

    黑洞是星際旋渦,只有在雲霧般的數量的星際中,它們圍繞著一箇中心旋轉時,才會產生旋渦,這個旋渦是一個巨大的星際黑洞。

    太陽系不能形成旋渦,但是無數個太陽系這樣的星系構成一個巨大的星系,有億萬顆這樣的星系組成的星際雲霧,這時構成黑洞的條件就具備了。

    銀河系就存在這樣的條件,所以銀河系中心就是一個黑洞。

  • 3 # 宇宙v空間

    目前來看呢,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以及無數的天體所組成,當然這還包括太陽。科學家認為,由於我們的太陽系非常的龐大,因此太陽系或存在一些看不見的天體,比如說像第九行星,你們發現我們使用任何方式都無法捕捉到這顆神秘的天體,那麼第九顆行星是否就是一顆黑洞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最強大的天體。它們誕生於超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據悉,目前來看我們所觀測到的最小的黑洞,它的質量也是太陽的十倍。如果太陽系中存在著一顆質量超越太陽十倍的天體,那麼所有的行星肯定不會圍繞著太陽轉,而是不要是這顆超大質量天體運轉,因此第九行星絕對不是黑洞!

    第九行星為什麼如此難以觀測?就和我們所說的塞德娜一樣,塞德娜目前來看是距離太陽最遙遠的天體,當然啦,這僅僅限於內太陽系,我們知道光速是宇宙中已知最快的速度。但是光到地球仍然需要八分鐘的時間,那麼光到這些行星需要非常的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呢,光會消耗能量。如果這個星球反光,那麼有可能會被我們捕捉到。比如月球。

    但是,如果這個天體距離地球非常的遙遠,那麼它反射的光就會被削弱,這樣的話,以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來看,是無法捕捉到這個天體的。因此第九行星成為了一個神秘的存在。即便它在神秘,它也不可能是黑洞。

  • 4 # 宇宙觀察

    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因為它的引力大到連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光都逃不出去,所以任何東西進黑洞都是有去無回的

    那麼黑洞這種極端天體是怎麼產生的呢?

    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大質量恆星在晚年如果核心區域質量超過了太陽質量的2.44倍,那麼超新星爆發後其核心局域就會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向心坍塌,構成物質的原子與中子乃至夸克在這個過程中都會被碾碎,這個過程同時還是恆星核心所在時空被嚴重扭曲的過程。

    太陽雖然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但它只是一顆中等質量的黃矮星,50億年後壽終正寢的太陽只會在超新星爆發結束後留下一顆白矮星,漫長歲月過後白矮星也會冷卻成黑矮星,反正不可能變成黑洞。

    2006年之前存在的第九大行星其實是“冥王星”,它雖然名字看起來嚇人,但質量和體積在太陽系行星裡都是最小的,因為它實在是小的過分所以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把冥王星開除了,從此行星冥王星就變成了“矮行星冥王星”

    人類第一次見到冥王星是在2015年7月14日,那一天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略過冥王星並拍攝了大量冥王星的高畫質影象,白色和紅色相間的冥王星開始被全人類所熟知。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太陽系都將保持目前八大行星的格局,冥王星軌道以外已經不可能再存在行星體量的天體,而未來太陽系內唯一有可能產生黑洞的地方就是超級對撞機內部,不過按照霍金輻射理論,對撞機黑洞都是微型黑洞,在沒有足夠物質“滋養”的對撞機真空中,這類黑洞會馬上蒸發掉。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寫的人造黑洞就是由“環日加速器”製造出來的,誕生後人類馬上向其內部匯入了一顆小行星,如此一來黑洞才變得穩定

  • 5 # 骨頭無畏牛刀

    太陽系不會有黑洞。太陽系比較小,如果有黑洞太陽都會被吸進去。一般黑洞存在於大星系的中間。比如銀河系中間就是黑洞,所有的小星系都在圍著黑洞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與黑洞引力平衡才不會被黑洞吸進去。太陽系的行星和柯依伯帶的第九大行星都在圍著太陽轉,所以沒有黑洞。

  • 6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太陽系記憶體在黑洞嗎?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觀測到了“黑洞”,現在我們看到的有關黑洞鵝影象,都是基於天體物理學所假想出來的一種結構模型。

    要想回答題主的問題,得從黑洞的形成及其特性說起。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黑洞的產生過程,它是與恆星的演化過程密不可分的。恆星質量不同,其內部核聚變最終的結果也不一樣。

    恆星在產生初期,它們依靠吸積周圍原始星雲物質而不斷增加質量,其中所吸積的物質大部分是氫氣。隨著物質的積聚,質量不斷增大,達到一個臨界點以後,核心氫氣開始進行核聚變反應,向外釋放能量,真正的恆星產生了。向外膨脹的壓力與恆星表面向內的引力始終在抗衡,從而維持著恆星的穩定演化。恆星質量越大,內部氫氣核聚變的速度就會加快,恆星壽命越短。

    如果恆星質量較小,氫聚變到氦就會停止,出現恆星塌縮,同時瞬間釋放能量,推動恆星急劇膨脹,形成紅巨星,逐漸演化為白矮星。這也是我們太陽系的“老大”太陽的歸宿。

    如果恆星質量較大,那麼,核心的聚變作用就會由氦一直持續聚變,比如由氦到鋰、由鋰到鈹,等等。由於在所有的元素中,鐵的結合能最高,如果再發生聚變,就不能釋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恆星也就不再是能發光發熱的星體了,所以恆星最終只能聚變到鐵就會停止。

    在這個過程中,恆星體積會逐漸膨脹,形成超紅巨星。而聚變形成的鐵元素會陸續聚集於恆星的內部,不再釋放能量,恆星表面的引力就會打破內外力的平衡,引發超紅巨星的塌縮。

    超紅巨星的塌縮,是一個非常壯觀且對恆星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巨大引力作用下,在電子簡併壓力不能支撐由自身重量產生的引力作用時,原子核外層電子都將被壓進原子核以內,並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形成中子星。

    如果恆星的初始質量更大一些,那麼塌縮的程度會更強,同時向外拋散大量的重元素物質,形成超新星爆發,直到恆星塌縮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形成黑洞。

    根據有關測算,恆星質量在小於1.4個太陽質量,未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時,最終會演化為白矮星;如果恆星質量小於3.2個太陽,未達到奧本海默極限,最終會演化為中子星;當恆星質量大於太陽的3.2倍時,將會最終演化為黑洞。

    黑洞的性質

    一是黑洞的引力非常強大。黑洞內所有的物質,包括光線和其他各種輻射,受到黑洞強大引力作用下,在其視界範圍內的逃逸速度,都會大於光速,從而逃不出黑洞的束縛。

    二是黑洞無法直接觀測。因為黑洞的巨大引力,它不能發出和反射光線,在外面是不能直接觀測到的,只能透過周圍物體的相對運動,來進行間接觀測。目前應用的有效方法是光線偏移法,外界光線在透過黑洞時,有一部分被黑洞直接吸收,另一部分在黑洞引力引發的時空彎曲影響下,偏離原來行進方向繞過黑洞,形成一個光線的“空洞”。

    三是黑洞也有壽命。黑洞也存在一定的背景溫度,比周圍溫度要高,按照“霍金輻射”理論,黑洞也會向外散發能量,也就是人們說的“黑洞蒸發”。規模越大的黑洞,溫度越低,蒸發越弱,壽命越長;相反的,規模越小的黑洞,溫度越高,蒸發越強,壽命越短。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這裡說的第九大行星,並不是已經被開除行星序列的冥王星。天文學家應用天體軌道的攝動計算方法,先後發現了太陽系內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人們一度把冥王星歸類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後來人們在冥王星軌道附近陸續發現了一些矮行星和小型天體,認為冥王星不符合行星關於“能夠清除軌道內的其它天體”的標準,將其開除太陽系行星行列。

    後來,天文學家在伊柯柏帶,又透過天體攝動計算方法發現了一顆“隱藏”天體,體積介於地球的2-15倍之間,質量與海王星相當,距離太陽在200-300個天文單位之間。據推測,這顆行星可能由於碰撞,或是氣態大行星遷移,被推到了太陽系的邊緣。

    總結一下

    太陽系關於第九大行星的推測,不論在伊柯柏帶的哪裡,它終歸還是一顆行星,質量也絕不可能和太陽相媲美,不可能達到黑洞形成的邊界條件,我們也沒有觀測出從這顆行星可能位置發出的“霍金輻射”。

    如果那裡真的有黑洞的話,太陽系邊緣的空間狀況絕對不可能像現在這麼穩定,系內行星在黑洞強有力的吸引下,必然會改變以太陽為核心的運轉方式,甚至連太陽都會在幾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中受其影響,然而這些都沒有發生,這只是有些人一廂情願的“信口開河”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常規賽MVP “魔咒”再次應驗,FPX被爆冷出局!都是他惹的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