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坊間五千年
-
2 # 我是小金呀01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時候,曾經說過,不允許宦官干政,只不過是在正統年間,太監王振打破了傳統並且把太祖的聖旨搬出金殿。
另一方面,太祖太過強勢,廢除丞相時就相當於一個人與文官集團拔河,太祖力氣大不用丞相幫忙,到了永樂大帝力氣也不小,也可以適應,慢慢的明朝皇帝就出現力氣小的了,這個改變中國歷史的人就是宣德皇帝朱瞻基,他教了太監讀書!並且給了太監披紅的權利(就是領導審閱同意),這是一個開始,使宦官集團走向歷史舞臺的開始。
自從宦官展露頭腳以後,便成了很多皇帝的幫手,幫助皇帝與文官集團拔河,但是宦官專權並沒有想唐末那樣,明朝的太監約束還是比較多的,明朝的宦官,則沒有在外廷擔任職務的。他們當的最高之位,也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透過奏章批閱,來影響朝廷。但不管怎樣,這種影響都是間接的,而不是像唐末李輔國那樣,讓皇帝一邊待著,他直接處理朝中事務,因此其影響還是比較有限的。
明朝的宦官的確牛逼,但是他是文官集團、武官集團,宦官集團等等各個集團中的一員,他們相互制約,所以,宦官集團並不能威脅皇權。
-
3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有一個認知一定要明確明朝的宦官與其他朝代的宦官不一樣,其他朝代的宦官權力非常大,甚至大到可以隨時廢立皇帝的地步,明朝不一樣,明朝的宦官從沒想過造反,相反關鍵時刻明朝宦官成為皇帝替罪羊的角色。
原本明朝宦官是被皇帝關進籠子裡的角色,比如朱元璋就曾規定過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條例,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在位時期因為兩件事決策“失誤”導致宦官被皇帝從籠子裡放了出來,其一就是繼承人選擇問題,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導致朱棣不滿,最終朱棣透過靖難奪得帝位,而這中間宦官出力不少,這讓朱棣非常信任宦官,從而為宦官被從籠子裡釋放出來提供先決條件。其二廢除丞相,朱元璋能力強,掌控欲又強,丞相存在與否對他影響不大,可他的後代不同,他們沒有朱元璋的勤奮和能幹,相反多懶散,這就出現問題,皇帝對政事權力不上心,內閣的權力的逐漸膨脹起來,為了壓制內閣,宦官被啟用。
也許有人說武將可以和文臣鬥法,宦官是多餘的,其實縱觀歷朝歷代在治世時期武將都是被文臣壓的死死的,明朝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更是如此。
文臣的一家獨大自然會讓皇帝感到不安,所以宦官在皇帝的支援下登上歷史舞臺。
不過就算登上歷史舞臺,我們也可以發現明朝亂政的宦官基本上都是承擔了背鍋俠和文臣鬥法的重任。你比如明武宗時期的劉瑾在當時是多麼的為非作歹,為明武宗建豹房,投明武宗之所好,結果呢?惹的天怒人怨後,明武宗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劉瑾頭上,然後以反逆罪將其凌遲處死。
和文臣鬥法的魏忠賢為何會被天啟帝重用,主要原因就是文臣的一家獨大讓皇帝如芒在背,扶植宦官可以壓制文臣。可惜崇禎帝不懂,結果大明江山沒有亡於宦官卻亡於文臣集團東林黨,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可以這麼說宦官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促進王朝的發展,用不好那就是一場災難。
-
4 # 趙永志67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東漢宦官之害,曾立下誓言,懸於宮門之上,不許宦官認字,以防宦官干政。違者斬。但廢掉丞相之位,設以首輔內閣制,靖難之役,宦官多有功勞。永樂帝廢除了此項祖訓。明宣宗為了限制文官集團,給了讀書丶認字宦官批閱奏章的權力,英宗朝時,宦官王振鼓動英宗出征瓦刺,兵敗有土木堡之變。孝宗時,宦官勢力逐漸膨大,制衡文官集團的宦官集團,有了批閱奏章的披紅權利,權傾朝野,開始禍國殃民,對明廷造成極大危害。
-
5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宦官威脅皇權,各朝代都有 ,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比如秦朝的趙高、東漢、唐朝、北宋的童貫、明朝、清朝的安德海、李蓮英之流。
尤以漢唐明三朝最甚。
原因眾多,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也曾寫下宦官不得干政,但是朱元璋廢除了丞相,永樂皇帝開始組建內閣協助理政,到宣宗開設內書堂,宦官權柄開始加重,皇帝也樂於用宦官制衡內閣。
所以明朝中後期,即使宦官、內閣權力交替也無法撼動皇權。
比如英宗一朝的王振、正德年間的劉瑾、嘉靖時期的內閣所有閣臣、隆萬時期的高珙、張居正。天啟時期的魏忠賢,這些掌權不是閣臣就是宦官。
但是這些終究只是明朝經過長時期的歷史沿襲而已,用宦官還是內閣只是對於皇權的選擇。論對於皇權的威脅,比唐朝安史之亂後差的很多,唐朝後期宦官可以廢立皇帝,掌握朝廷精銳神策軍,甚至還可以勾結藩鎮,將皇室握於股掌,但是明朝不行。
即使宦官最盛時期東廠、西廠、內廠三廠齊開,仍然無法威脅皇帝。
王振死於明朝一個將領之手;
劉瑾被正德皇帝下令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魏忠賢被崇禎皇帝流放鳳陽,中途自殺。
種種事實證明,明朝並沒有一朝讓宦官獨大,威脅皇權更是無稽之談。
-
6 # TonyDeng
明宦問題是廢除宰相造成的,大權獨攬,又想懶,於是靠宦官分擔,然後更懶,導致宦官取代皇帝行事。所有報章,都是宦官過濾的,他不給你看,皇帝完全不知,他甚至可以代皇帝寫回復和批示。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即是源於此。崇禎勤政了,但是又太忙,最終他還是要靠宦官,尤其是那些在外督軍的宦官,一樣遮掩著真實軍情和控制軍隊。
張居正只是內閣首輔,是皇帝秘書處秘書長而已,不是六部長官(六部的直屬長官是皇帝),他憑什麼指揮六部?他能指揮六部,跟宦官指揮六部是一個道理!之所以張居正被算賬,就是算的這個賬,說他專權,也是指這個。秦檜的專權也是這樣的,他只是權臣而已,不是奸臣。
清朝也跟明朝一樣集權,但吸取了宦官教訓,不讓宦官干政,不過是用另一種機構補助,那就是軍機處,用一個專門機構取代了明代宦官的角色,但仍然不是政府編制,所以康有為等變法政令出自軍機處,下面地方官員也是用這個理由去抵制,最終是慈禧授意地方才執行的。
-
7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容易,因為明朝太監橫行不過是皇權專制加強的產物,是皇權的附屬品。你也可以這麼理解,明朝太監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就是狐假虎威。因為皇帝需要太監的時候可以用你去幹壞事,等到用完了說弄你就弄你,劉瑾、魏忠賢那麼嘚瑟,等到用完了不是該殺就殺,一句話的事。而為什麼明朝會有宦官之禍?其實按理說明朝是不該有宦官釀禍的,因為朱元璋給太監定了非常死的規矩,但是呢,之後對於太監的限制逐漸被放開,而且還混的風生水起。這其實也是朱元璋乾的好事,把貴族清洗的差不多,剩下的剝奪了其政治權利,而且明朝武官的地位還低,導致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為了制衡文官集團,明朝就拿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因為太監都是皇帝的家奴,家奴維護主子天經地義,再加上太監是刑餘之人,可能多少都有點心理陰影,再加上背後還有主子撐腰,所以這幫人幹起壞事來那真叫一個沒底線。
再者,明朝的皇帝們都太懶了嘛,處理公務的時候奏章看不進去,要太監讀給他們聽;批閱的時候不願意寫字,他們口述,讓太監來寫。而且這幫玩意更奇葩在於,不少人都有自己的業餘愛好,比如說喜歡玩蟋蟀的、喜歡大齡熟女的、玩打仗的、修仙的、當宅男的、喜歡幹木匠活的,喜歡當種馬的,喜歡玩很黃很暴力的,等等,總之興趣愛好很全面,如果不讓他們當皇帝,可能這幫玩意再各行各業都能幹的不錯。至於國事,好難哦,讓司禮監和內閣去搞吧,我去玩我的。這也可能和老朱家底層的出身有關,也難怪劉亞洲將軍會說朱明皇室血統劣等。要麼怎麼說明朝無明君,你以為是有人故意抹黑明朝啊!因為古典時代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換句話說這個國家所有的事都得皇帝來處理,你自己撂挑子不務正業去了,你丫不是昏君還他媽是啥!還有明吹說什麼這是明朝君主立憲,呸!你以為君主立憲的君主成天就知道玩啊!就以英國王室為例,王室要捍衛國家法律、社會道德和國教,調節政治鬥爭,承擔一部分外交職能,比如說中國和英國因為香港問題的談判讓雙方十分不愉快,首相撒切爾夫人還因為摔跤一事丟了面子,過兩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就很好的修復了中英兩國的雙邊關係,因為香港問題造成的不愉快被極大的化解。再舉個例子,就是俄國的沙皇。沙皇俄國是典型的專制帝國,沙皇具有無上的權威,雖然沙皇全特麼的是王八蛋,但是在俄國農民看來,沙皇是農民的慈父,要是沒有沙皇壓著貴族老爺,貴族老爺們還不知道怎麼欺負農民呢。而且蘇俄建立後反抗蘇俄最激烈的就是農民,因為在俄國農民看來,蘇俄錯誤的農業政策就是沒了沙皇的結果,就因為沒了沙皇,你們布林什維克才欺負我們農民。
所以不管君主專制還是君主立憲,君主都要承擔其對國家的義務,要不然老百姓養著你供著你幹啥!所以,明朝宦官之禍本質上就是皇權集權到達頂峰的產物,因為這些宦官都是利用皇權來作惡。而且對於明朝皇帝來說,把宦官推到前臺還有不少好處,就是宦官不幹壞事或者少幹壞事那是我皇帝英明,而宦官要作惡那我皇帝也可以把自己摘乾淨,因為我在深宮之中,太監做壞事我不知道。你丫也不想想你怎麼能把自己摘乾淨,太監是你的家奴,家奴做什麼事不都是你們這些王八蛋的意思。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明朝皇權完全不受任何牽制。過去皇權還能受到貴族和文官的牽制,到了明朝貴族被打壓,而且皇權還利用宦官來壓制文官。所以皇權可以為所欲為,就連傳統道德都無法制約皇權。即便是後世皇權同樣加強專制集權的清朝都沒有明朝這麼過分,因為清朝皇權有著道德上的制約,那就是清朝皇室的出身滿洲,明清之際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極端保守排外,華夷之辨、夷夏大防風謬論大行其道。所以清朝皇帝非常擔心有人以此為噱頭造清朝的反,所以清朝皇帝們大多按照儒家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你也可以認為這是清朝皇帝主動把自己套在道德的標準當中,自動自覺的用道德來自我約束。即便是我幹不成好事也要在道德上留下個好名聲。
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勤政,尤其是前期到中期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這些皇帝,基本都做到了勤政,天天起五更爬半夜。尤其是雍正,每天寫批文、聖訓能寫幾千字,而且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楷。所以雍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行樂圖,因為雍正忙,沒時間玩,只能用行樂圖來給自己找個慰藉。比如說著名的雍正穿成個洋人鋼叉獵虎的行樂圖,真實上是不存在的,第一是雍正不喜歡打獵,第二是他哪有時間玩。
即便是嘉慶,雖然說一事無成,但是基本上按照儒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比如說大夏天接見進京述職的楊懌會,因為大臣在皇帝面前不能扇扇子,所以嘉慶立即擱下扇子,陪著楊懌會一起大汗淋漓,所以楊懌會晚年的時候寫回憶錄,提到這段的時候感動的熱淚盈眶。還有一個叫洪亮吉的大臣,冒犯天顏被下大獄,但是嘉慶仍然給刑部傳話說讀書人不可動刑,所以洪亮吉一輩子也是對嘉慶感恩戴德。
對比一下明朝皇帝,動不動把大臣扒掉褲子廷杖,利用廠衛這種脫離國家法制的暴力機關來迫害大臣,在清朝是真找不到相應的記錄。
所以,明朝皇權專制集權達到了頂峰,而且沒有約束;清朝雖然同樣加強皇權,但是皇權有道德最為約束。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學者上田信在《海與帝國》當中以恣意的明朝,剋制的清朝來評價明清,因為明朝的皇權沒有任何約束,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後人甚至給了它一個“太監帝國”的謔稱,其中,象王振、汪直、劉謹、魏忠賢等人的權力更是到了幾乎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
然而,無論朝中大臣及民間如何議論他們的野心,事實上他們中的多數卻從沒想過要篡位--真想這麼做的話,不可能幾百年裡都無一人成功的。
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這些太監們太清楚明朝的制度架構了,他們心裡都明白:權,可以無邊,帝,則永遠是鏡花水月,即使能夠篡位成功,在明朝那樣的制度架構下他們也是當不了幾天皇帝的。
所以他們還是決定,老老實實保住自己的權位才最實際。
其實,這一切都全賴明朝這“國家機器”的制衡運作!
明朝的國家機器分內廷、外廷,機構上完全對稱。外廷設有內閣加三法司,內廷則設有司禮監加東廠、錦衣衛。
作為機構的延伸,外廷還有外派的地方總督、巡撫,而內廷也有派駐地方的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這樣一來,內廷外廷之間就能從朝廷到地方實現層層的相互制衡,單憑一人的話,任憑你權力多大都難以將觸角伸及朝廷內外的。
作為太監,他能實際掌控的也就是整個內廷,對於制約於他的內閣和三法司,他就算賄賂也不可能收買到全部人。
這套國家機器精妙的地方還有一點,就是內閣和司禮監都設有正副職位,誰正誰副隨時決定於皇帝,表面上這兩職位是屬同一陣線的,實際上它們在部門內部也能起到權力制衡的作用。
所以,嘉靖萬曆們才能穩坐中樞、不上朝都能掌握朝政大局!他們根本無需擔心太監們篡了自己的位。
魏忠賢權力夠大了,崇禎帝一上臺就能幹掉他,這說明太監權力再大、朝廷始終是姓朱的!